方兴未艾

更新时间:2022-11-26 20:53:13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6日发(作者:英语歌曲下载)

方兴未艾,妙趣横生

——中学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方略初探

麟游县镇头中学田红英

【内容提要】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有新课程之名,无新课程之实,依然以应试

教育独尊,教学方法刻板单一,以标准答案参考答案为唯一目的,扼

杀学生鲜活的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成了木乃伊,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

高,语文课堂沉闷郁悒,高分低能的现象在语文学科尤为突出。笔者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多方面多层次探索培养初

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盎

然,乐学、爱学、会学,形成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提出了抓学生的

盲视点、兴奋点、兴趣点,以兴趣激活课堂,重视对学生情商的锻炼、

发展和培养,重视教学艺术的提升,用美的教育引路,挖掘学生学习

潜力,以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乐学情境等提高初中学生语

文学习的有效性,以期在培养二十一世纪国际化人才道路上,使语文

教学不错位,不越位,能补位,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与

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学习有效性

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向、倾向,是

引起并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托尔斯泰曾说过:“成

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个人智力的培养

和发展与学习语文密切相关,而他对认识事物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

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智力的培养和发展,所以,兴趣是发展智力和

能力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之一。那么,怎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

的兴趣呢?苏赫姆林斯基提醒每一位教师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

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

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该努力使学生

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做点滴探讨。

众所周知,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其

中之一就是过分强调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中心,考什么,教什么;

教什么,学什么,把学生的兴趣限定在教师的“教棒”范围内,美名

其曰:紧扣课本,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却忽视了教师(成人)与学生

(青少年)之间的兴趣差异。具体表现在,追求标准化时,则往往要

求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都要与课本完全一致,不要求、不考时又

撒手不管,没有使学生养成运用工具书结合课本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良

好习惯,导致学生思想僵化、知识面狭窄、生活体验肤浅、思维比较

混乱、反应比较迟钝,拿起书本会“宣科”,进入社会成“呆子”。究

其根源,是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死板,没有注重学生自己对社会的认识、

对事物的兴趣,没有充分重视对学生“情商”的锻炼和发展,没有抓

住学生的兴奋点、挖掘学生的潜力,没有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显现对

美的认识和运用,没有广泛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因此,21世纪的语文教学重在认识并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

摈弃前述种种弊端,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笔者认为,最大限度的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自

己去发现兴趣点,兴奋点,以趣激兴,有以下几条途可以增加学生学

习语文兴趣的有效性。

一、抓学生的兴奋点,合理诱导,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学习最好的材料

是产生兴趣”(布鲁纳)。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得到各方面的认同并在

大力推行。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排名列次,分数挂帅的现象任然存

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落后,学生负担过重,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因此,教学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而是重在激励、唤醒、鼓舞

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充分抓住学生的兴奋

点,抓知识的新鲜点,要在知识交叉点上给学生以较强的信号刺激,

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兴奋程度,例如:教学鲁迅文章时,先从《社戏》

等文章入手,使学生对鲁迅及其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产生兴趣,

然后在教学《孔乙己》等艺术性、思想性较强的文章,同时结合一些

有影响的作家,如王蒙、王朔对鲁迅文章的不同评价,尽可能阐述鲁

迅文章的特色及其价值,加深学生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认识。要达

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教师要适时、合理诱导,引导学生动脑、动口、

动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激发、调

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重视对“情商”的锻炼和开发,在情中解疑,在疑中激发学

习兴趣。

“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奋发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

件,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设问。

1、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语文学习贵在能提出问题,“昔人之书不可以不信,亦不可以必

信”(《陆九渊集》卷三十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

“昔人之书”也好,“尚书”也好,“尽信书”学来的是死知识,敢于

怀疑,才能于疑中有所长进。不会质疑,也就学难有进。因此,教师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使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使他们

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想,在积极的思中汲取知识的养料。

在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独立阅读,通过看注释、查阅有关资料和工具

书,提出自己不清楚、不会解答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思考,

开拓思路,把阅读的课文与课外读物结合起来思考,这样步步诱导,

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必然增强,学习兴趣必然愈浓。

2、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引发学习兴趣。

“学贵有疑”,“学而不思则罔”。泛泛而学犹如走马观花,对一

些重要但不易生疑的地方的感受必然是漂浮而肤浅的。这就要求教师

设计出能体现课文重点、难点和疑点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指导

下,课文成了练习的素材,练习成了教学活动的主线,教学过程成了

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操练过程。课文的重点、难点被掌握,智能被开

启,求知欲望被激起。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就可设计一下问题:

a、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对于勒并没有正面描写,

花的笔墨很少。作者这样命题是否恰当?(学生容易忽视,不易生疑

处)b、菲利普夫妇开始为什么对于勒朝思暮盼,赞词满口,后来骨

肉相逢之时,为什么又咫尺不认,惊恐诅咒?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思

想性格?由此可见,小说如何反应小人物在社会低层的辛酸生活?

(重点)c、小说所写的事情平平常常,人物普普通通,为什么能将

主题解释得如此深刻?(难点)这一组问题,由小说的中心人物到小

说的思想内容,再由小说的思想内容到小说的艺术手法,做了层层深

入的质疑。这样,在教师的导读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知识,想通问

题,探求奥妙,解决疑难,求知欲望倍增。

3、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

“学起于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理解课文

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诱导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积极寻

求解惑的途径,使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迅速把握课文重点,琢磨领悟

课文内容,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可以抓住看似矛盾的问题设问,以引

起学生之间或他们个人认识上的论争,促进思考。例如:《孔乙己》

文后的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不肯定的假设,

“的确”表示肯定,词义是矛盾的。现在用来反映孔乙己的命运却恰

如其分,为什么?这样抓住显现的矛盾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寻找答案,

还可在看似无疑处设疑,刺激学生思维,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学生

的学习兴趣自然不会减弱。

三、重视教学艺术,挖掘学习潜力,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艺术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的,精心设计富有

独创性又能深深打动吸引学生的教学技巧,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引

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重视种种激励方式的灵活运用。要采用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考,

使教师的戏诱着学生的“想”,做到“声入心通”。这样,课堂上就能

出现一个跌宕起伏妙趣横生的生动场面。

1、以情激趣。

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方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孔子认

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是“能近取譬”(《论语·壅也》),这

“能近取譬”含有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的意思。白居易说:“感人心

者,莫先于情”。从心理角度看,情感具有动力功能,积极的情感,

能推动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并能使情感的浓度和思维的深度

统一起来;情感具有调节功能,能最大限度调节自身的一切力量,甚

至可能达到最佳的智力水平;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和定向功能,能感染

别人,影响学习活动的持久性。因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教师

应追求的教学风格。教师在讲课时,要尽可能的做到打动学生的心,

悲的地方要讲得让学生流泪,喜的地方要讲得让学生兴奋,美的地方

讲得让学生全神贯注,,丑的地方讲得让学生厌恶。用感情的力量去

撞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譬如:教学郭沫若的

《雷电颂》时,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被那浓厚的诗意、强烈的感情

所吸引、所震撼,接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紧紧抓住课文中的反复句、

排比句、比喻句、夸张句等分析课文内容。分析第一部分可以用这样

的语句:“在这一部分里,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对风、雷、电的

呼唤和祈求,有力地反映出他迫切希望象征正义的风雷电去摧毁黑暗

世界,用战斗迎来自由、光明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政治抱负,表达了他

爱国主义的心声。文章中的风雷电就是诗人屈原,诗人屈原就是风雷

电。风雷电正是屈原意志和感情的化身!他的怒吼、呼喊,是对黑暗

世界的诅咒、抗议,是对邪恶的勇猛战斗,是对光明的热烈追求,是

对自由的由衷歌颂!这段独白,使屈原的形象得到新的升华,达到完

善的境界。”显然,这生动深刻的语句,“授之以知,感之以情”,真

正使学生情感躁动。

2、以“趣”激兴。

以“趣”激兴,实质是创设一种乐学氛围,让学生从愉快中获得

知识。“趣”即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注意教

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沉浮于欢乐之中,如学习《社戏》一课之后,让

学生根据课文情节自编课本剧,并在班会上表演,同学们演得很投入,

情节结构安排恰当,这当然是兴趣的功劳了。此外,还可采用分角色

朗读、配乐朗读、讨论、相声等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扬”激趣。

“扬”即表扬。也是通常采用的一种成功教育法。苏霍姆林斯基

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这里说的成功的欢乐就是兴趣。因此我们要充分展现学生的长处,让

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如果我们教师能以鼓励、表扬为主,热诚地培

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水平定能提高。这里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教学中以表扬为主,争取少批评,尽量找

到学生(尤其是差生)的闪光点,哪怕一丁点儿进步,也应予以表扬,

以激励其学习兴趣。二是创造成功的机会。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认知情绪。因此教师应对学习有抵触情绪

的后进生设计一些适合他们年龄及个性特征的教学方法,向他们铺设

一些化难为易的条件,既促使后进生能做到,又使后进生做得很好,

就好像学生选择到了最佳摘果子的位置:既够得着,又跳一跳能摘到

果子,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出得到表扬的成功与快乐,进而增

强学生克服困难,改变现状的坚强信念,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

的。

4、以“新”激趣。

好奇和好胜是中学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

探究活动,因而中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往往与“新”紧密关联,每个

教师都应采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新意,

被新鲜感所吸引,因此教师应要求自己不断“求新”“求异”,常教常

新,常用常改,经常追求新奇、独特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以新奇、好

奇的学习心态进入新的知识学习环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

度,引发学生无穷的思索和回味。例如:再导入新课时,可以经常变

换切入的方法,有时采用“以情激情”法导入(《一件珍贵的衬衫》),

有时采用“布疑设悬”法导入(《孔乙己》、《七根火柴》),有时采用

“展示情境”法导入(《故乡》),有时从课题导入等等。分析理解课

文时,必须要摈弃从头到尾讲解的模式,精心设计,因课而异,因人

而异,灵活选择和运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四、适时适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

趣。

教学中,适时适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具有

吸引力的情境中,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联想,增强教

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利用音乐,创设语言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时可根据课文内容,配以与之相适应的音乐来烘托、渲染气

氛,老师范读抑扬顿挫,感情饱满,使学生入情入境,达到“如见其

人,如闻其声,如感其形,如临其境”的效果,更好的领悟课文的思

想意境,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2、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围绕课题,紧扣教材重点,用多媒体出示阅读提示,提

供活动用具,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知识有所需求,激起求知

欲望。如教学《爱莲说》时,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用胶片画

出“莲”、“菊”、“牡丹”,用多媒体展示于众并设疑,作者赋予“莲”

哪些高洁的品格,又是怎样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学

生再读课文,从中找到答案,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思维积极,学习

兴趣油然而生。

3、利用录像,创设愉快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兴趣最浓。而现代化教

学可以灵活地配合教学重点、难点,演示相关的教材内容,将重点、

难点化解为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注意力集中的兴奋点和思考热点。因

此,根据中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采用直观演示的手段创设“愉快情

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苏州园林》时,设法录制

“苏州园林”景色,上课时,首先让学生看录像,学生很快就进入了

特定情境,具有自然之趣的亭台轩榭,重峦叠嶂的假山,“如画”的

池塘等等。再配以抑扬顿挫、生动感人的解释,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苏

州园林”之中,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十分浓厚。

4、利用影视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现代影视技术,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各方面的知识立体化地

表现出来,使学生的认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在四、

五十分钟内即可得到三、四节课所讲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如教学《中国的石拱桥》时放了教学片《中国的石拱桥》,学

生在观看这些表现我国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各式各样的石拱桥时,耳

边回荡着缓慢而又贴切、饱含感情、富有特色的解说,在这种音与画

的融洽配合中,石拱桥的形式、结构、雕刻和装饰的精美,富于流动

性,立体的涌入脑海中,如身临其境,兴味盎然。又如教《林黛玉进

贾府》、《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祝福》等课文均可播放《红楼梦》、

《水浒传》等电影、电视剧选场,将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之中,是单独

的阅读和讲解中的人物形象活生生的展现出来,使学生顿悟并产生强

烈的求知欲。

五、美育引路,全面发展,培养学习兴趣。

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后,人们对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中

学课本中,不少作品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扣人心弦,在教学中将讲

解、启发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

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

试:寓教于乐,采用不同方式,使学生直接的感知美、体会美,产生

丰富的美感,调动他们的情绪。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

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录音边想象,再依照录音的语调节奏齐声朗

读,反复体味感受,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自己脑海中显现

的那种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景象,以及当今革命英雄

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社戏》是写以双喜为首的一群

少年朋友看社戏的一系列活动的一部笔法曲折,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文笔摇曳的作品,展示了艺术美的又一个方面:结构美;朱自清的《春》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草的嫩绿、春花的艳香春风的清香、春雨的稠

密以及人们的朝气蓬勃,表现了艺术美的第三个方面:语言美;而《春》

中所描绘的春草、春花、春雨以及春天的人们,无不充满诗情画意,

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展示了艺术美的第四个方面:意境美。这样,

在教学过程中去努力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

欣赏美。使美每时每刻都伴随着学生,美在学生笔下、口中心头,美

在课堂上;美,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此外,具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自身就是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动

力。由于教师具有权威性,学生具有向师性,学生语文兴趣,往往由

对语文老师的钦佩而产生,并在语文老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所以,

中学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修养,要不断学习,不断不提高自身的能力

(听、说、读、写能力;驾驭教材能力;组织课堂教学能力;板书版

画能力等),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在教学过程中建立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轻

松愉快地学习,进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当然除过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外,还

要充分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找语文兴趣的策源地。“教是为了不

需要教”,要引导学生广泛的参加多种课外语文活动,使他们尽情的

徜徉于课外书刊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充分领略语文学习的乐

趣。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牢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美的

氛围中,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寓智于美,使学生在知

识的海洋中,孜孜以求地遨游;寓德于潜,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耳

濡目染,潜移默化,真正做到乐教乐学。

本文发布于:2022-11-26 20:53: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65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ballast
标签:方兴未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