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政治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
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进行语篇分析的重要途径,它旨在通过分析大众语篇的语
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
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日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自
从2012年9月日本单方面宣布钓鱼岛国有化以来,钓鱼岛事件更是引起了国际社
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关于中日钓鱼岛事件的41篇报道为
语料,从中英文报纸新闻对比的角度,对41篇新闻报道中的转述引语进行批评性
话语分析,致力于考察和比较转述引语背后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意图,来揭示语
言和意识形态的依存关系,帮助读者更加理性、客观地解读钓鱼岛事件。本文运
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转述形式、消息来源、转述动词以及转
述内容四个方面对两份报纸的转述引语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钓鱼岛
事件的报道中,两份报纸都力求公正客观,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还是存在明
显的差异。
在转述方式方面,首先,两份报纸的间接引语的使用比例都是最高的,这一特
征在《人民日报》之中更为明显。但是,大部分《人民日报》的间接引语都是用
在“转述性消息”之中,报道者用间接引语来“投射”重要人物、权利机构或者
社会组织的话语,追求客观真实,尽量避免个人的观点或评论。
而《华盛顿邮报》的间接引语掺杂报道者的观点态度,影响读者对新闻报道
的理解;其次,《华盛顿邮报》中直接引语以及预设的直接引语的使用比例都高于
《人民日报》的使用比例,《华盛顿邮报》的报道者在新的语境中“重新诠释”
这些直接引语和预设的直接引语,并且利用这些转述引语来达到一定的报道目的。
通过对以上这些引语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华盛顿邮报》的报道
并非客观而公正的。
在消息来源方面,《人民日报》更倾向于使用具体明确的消息来源,作者热切
保留原有的消息来源不改变。而《华盛顿邮报》更倾向于使用含蓄不露的消息来
源,《华盛顿邮报》这样做的目的是报道者以一种迂回的方式用这些含蓄不露的
消息来源来表达其在钓鱼岛事件的态度以及转移话语责任。
在转述动词方面,首先,两份报纸均均大量使用中性转述动词进行转述,都想
向世界呈现出主流报纸客观公正报道的形象。其次,《人民日报》还较多使用肯
定积极性转述动词,并且无论是报道与中国相关内容时,还是报道与美国、日本相
关内容时,都是如此,说明《人民日报》侧重于客观公正地揭露事实真相;而《华
盛顿邮报》较多使用消极性转述动词,说明其更具有批评性,特别是报道与中国相
关内容时较多使用消极性转述动词,体现了其对于中国的不友好态度。
在转述内容方面,《人民日报》的转述内容都是与钓鱼岛事件直接相关或者
中国捍卫钓鱼岛及其周边岛屿主权的决心和声明,《人民日报》想要传递给世界
关于钓鱼岛事件的事实真相以及中国捍卫自己领土主权的态度。而《华盛顿邮报》
作为钓鱼岛事件的第三方,明知其在钓鱼岛领土争端上应该是中立的,但还是引
述了很多与钓鱼岛事件不相关的内容或者是一些无端的猜测,甚至是对中国带有
明显偏见的转述内容。
《华盛顿邮报》引述这些是为了误导读者对中国留下非常消极的印象。同时,
《华盛顿邮报》在钓鱼岛事件的态度和立场也是清晰明了的。
由此可见,新闻报道是绝非客观公正的,而新闻中的转述引语也并非是真实
客观的引述,它们不可避免地受到报道者的观点、立场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本
研究提供透过分析表层语言(即转述引语)进而揭示隐藏于语言深层的意识形态
意义的方法,帮助人们合理客观地解读现实。
同时培养读者批评性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本文发布于:2022-11-26 20:02: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63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