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之隔,日语与汉语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国人
学习日语比学任何一门外语都觉得容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日语
有汉字,让中国人感到熟悉亲切.然而,日语毕竟是日语,日语让中国
人感到易学的同时,也感到有很多难以掌握的地方,比如汉字的变异、
假名的难写,语法的谓语后置等等.
日本的语言是古来自有的。只是最初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罢了。
至於它的起源,有阿尔泰起源说、高句丽语同源说、朝鲜语同源说、
混合言语说等。不过,就文字而言,汉文对日文的影响确实可谓是至
关紧要的。
公元1世纪左右,汉语就应该对日语发生影响了。九州福冈县出
土的“汉委奴国王印”即为一例证。又据《古事记》应仁天皇条记载,
其时百济学者王仁携“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赴日,可以推断汉文、
汉语真正的大量传入日本和使用是在公元4、5世纪。然则,汉文、
汉语最初主要为一部分识字阶层所习用,大部分日本人仍惯用日本原
本的语言。及至后来中国文化制度和思想学说的传入以及佛教的普
及,汉语才逐渐深入融合到一般人所使用的日本语中去。而后来更是
根据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分别创制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使日语有了完整
的表记体系。
就读音方面而言,既然当初有大量的汉语词汇传入日本,自然也
同时将这些词汇的读音同时带入,故至今日文汉字词语仍有所谓“音
读”的念法。只是中日两国各自语言音韵流变,如今差别已经很大。
不过对汉语古音保留得比较多的一部分南方方言中,仍有一些与日语
读音相近的词汇。
日语中的汉字最少有三种读音,多的有十几种,音读(就是模仿
古汉语的发音)有基本的唐音,汉音,有的还有唐宋音,训读有至少
一种(训读就是日本人自己加上的,例如日本还没有文字的时候看见
海叫做umi,有了汉字,日本人发现汉字的海跟他们所说的umi是一
种东西,就把海读作umi,这就是训读了)。
而近代以来,日语又对现代汉语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明治维新以
降,日本在学习西方、实行近代化方面,一直走在东亚各国前列。为
引入、翻译西方的文物制度及大量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书籍,创
造了大量汉语词汇,如“电信”“铁道”“政党”“主义”“哲学”
等等,又或者对古老的汉语词汇赋予新义,如“革命”“文化”等等。
而清末民初,日本是我国借鉴学习的重要范本。现代汉语词汇之扩大,
不可不说有日本人的功劳。
日本在绳文时代是没有文字的。到了飞鸟平安时代(公元600年
左右),受到隋唐文化的影响,借用汉字的某些偏旁或者汉字,日本
创造了片假名和平假名,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很多日语单词的读音也是由当时传入日本的汉语单词的发音演
化来的。例如“椅子”这个词,日语发音是“いす”(isu),据考
证和宋代“椅子”的发音相似。经过几百年的变化,很多词语的发音
发生了改变。大部分日语的单词都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法。音读的发
音一般类似于汉语的读音,训读则是日本人自己形成的读音。例如
“大和”这个词,音读是“taiwa”,有一点点像汉语;训读是
“yamato”(玩过星际的都知道)。
以上是汉语→日语的过程,基本上是中国比日本强大的时代。
到了清末近代,日本先于中国进行了改革维新,使国家走上了富
强扩张的道路。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等各方面逐渐超过了清朝的中
国。这个时代有很多欧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通过日本传播到中
国。有很多新鲜的词语也由日语转换成汉语而被中国文化吸收,比如
“铁道”,“政治”,“资本主义”等等(记得不全,可能有误)。
这个时候的汉语也吸收了日语的一些先进词汇,对中国的民主维新也
起到了推动作用。
以上是日语→汉语的过程,基本上是日本领先中国的时期。
而到了80,90年代之后,以动漫为主的日本文化风靡中国大陆,
又有很多新鲜词汇融入汉语,比如“亲子”,日语是“亲子”,指父
母和孩子。还有“耽美”,完全是不加修改地照搬。同时,由于中国
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功,日本也越来越重视中国大陆出现的新情况,
一些日语里没有的词汇也被照搬进来。比如“和谐社会”,被翻译成
“调和を取れた社会”。还有“晩婚晩育”(ばんくんばんいく)
等等。
当前的时代,汉语和日语呈现了紧密地互动,这和当前两国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开展的广泛交流是分不开的。
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后,成为了日本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
字上,汉语和日文可以说是同根同源。文字的一致性为中日两国人民
的相互沟通和了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
例如,地铁车票上写的“一日乘车券”,和汉语的意思完
全相同,仅仅是繁简字体上的差异。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不过也有
例外,日语中的“手纸”相当于汉语中的“信”,如果望文生义把“手
纸”理解为“厕所用纸”,那就闹了笑话。
近年来,汉语也吸收了一些日语中的文化元素,从而丰富
了汉语,给汉语增添了一些现代感和时髦感,很多成为了网络流行语。
比如,近期在国内很流行的“萌”,表示清纯、可爱的意思。在日本
的女仆店,一个个穿着亮丽可人的日本女孩和糖果上用片假名和文字
标识的“萌”,我才知道这个字原来源自日本语。网络语言中还有很
多来源于日语的元素,例如,“御姐”指成熟的强势女性,“宅男”
指每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每天玩游戏、上bbs的男人,“萝莉”指
可爱的小女孩,“正太”指可爱的小男孩,等等。这些源自日本动漫
的词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抹鲜活的色彩。
总之,中日两国语言文化间存在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
联系。我们应该用客观与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中日语言的关系,正确对
待两国与日俱增的文化和平关系,从而促进两国经济外交的和谐发
展。
本文发布于:2022-11-26 19:09: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61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