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
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
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
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
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
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
言情境中共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
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
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
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
创造美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
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
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
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
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
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
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
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
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
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二)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
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
一步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
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语言积累与建构。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
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
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2.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
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
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点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3.语言梳理与整合。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
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
觉地运用。
4.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
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
5.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
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
和逻辑规律,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运用
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研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形成自己对语言
和文学的认识。
6.提升思维品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
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7.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
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8.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
鉴别和平阿基不同时代、不同品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
审美品位。
9.美的表达与创造。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
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
美感,具有创新意识。
10.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
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
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11.理解多样文化。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作品,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
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12.关注、参与当代文化。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
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而奋斗的使命感。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
规律,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设计基础性与选
择性相结合的课程。
2.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
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以
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
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所涉及的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
等,覆盖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
类型。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着眼于培养语言文字运用基础能力,充分顾忌问题导向、
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
介运用的新特点。
3.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
文的根本途径。这些学习任务群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
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
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
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
4.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体现层次性与差异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由若
干学习任务群构成。不同学习任务群具体的学习内容有所区别,体现不同的学习要
求;必修的学习任务群构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基本框架,体现高中阶
段对每个学生基本、共同的语文素养要求;选修的学习任务群则是在此基础上的逐
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语文素养
的要求。
(二)结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
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现金文化方面
的内容诗中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必修其课程7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
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
用性阅读与交流”。
选择性必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
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
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着
研习”。
选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
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
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着专题研
讨”。
(三)学分与选课
必修课程,开设2个学期,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开设2个学期,6学
分;选修课程,开设2个学期,设计12学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必修课程,每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
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对于选择性必修课程和
选修课程,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意愿和学业状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
导,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方向和空间。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比重按学分计,安排如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及学分
必修(8学分)选择性必修(6学分)选修(任选)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1学分)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选择
性必修和选修阶段不设学分,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
当代文化参与(学
分)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学分)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学
分)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2学分)
语言积累、梳理与
探究(1学分)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2学
分)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2学分)
文学阅读与写作
(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
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2学
分)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2
(学分)(学分)学分)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1学分)跨文化专题研讨(2学分)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1学分)
科学与文化论着研习(1学
分)
学术论着专题研讨(2学分)
???
本文发布于:2022-11-26 18:27: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59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