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蒲包蒸熟后,众⼈围坐品尝,佐以酒醋。⾷毕饮
苏叶汤,并⽤之洗⼿。宴桌区周,摆满鲜花、⼤⽯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院内向东放⼀架屏
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技、芋头、花⽣、萝⼘、鲜藕。屏风前设⼀张⼋仙桌,上置⼀个特⼤的⽉饼,四周缀满糕点和
⽠果。祭⽉完毕,按皇家⼈⼝将⽉饼切作若⼲块,每⼈象征性地尝⼀⼝,名⽈“吃团圆饼”。清宫⽉饼之⼤,令⼈难以想象。像
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绍英的⼀个⽉饼,便是“径约⼆尺许,重约⼆⼗⽄”。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中秋祭⽉
在我国是⼀种⼗分古⽼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夏⾄祭地、秋分祭⽉、冬⾄祭天的习
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坛、地坛、⽉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向。北京的⽉坛就是明清皇帝祭⽉的地⽅。《礼记》
记载:“天⼦春朝⽇,秋⼣⽉。朝⽇之朝,⼣⽉之⼣。”这⾥的⼣⽉之⼣,指的正是夜晚祭祀⽉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
贵族所奉⾏,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赏⽉
赏⽉的风俗来源于祭⽉,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
⽉、玩⽉颇为盛⾏,许多诗⼈的名篇中都有咏⽉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活动为中⼼的中秋民俗节⽇,正式定为中秋
节。与唐⼈不同,宋⼈赏⽉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的伤
感。但对宋⼈来说,中秋还有另外⼀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
占酒楼玩⽉,笙歌远闻千⾥,嬉戏连坐⾄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游⼈,达旦不
绝。
民间拜⽉
相传古代齐国丑⼥⽆盐,幼年时曾虔诚拜⽉,长⼤后,以超群品德⼊宫,但未被宠幸。某年⼋⽉⼗五赏⽉,天⼦在⽉光下
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她为皇后,中秋拜⽉由此⽽来。⽉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拜⽉,愿“貌似嫦娥,⾯如皓
⽉”。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为中⼼的抒情性
与神话性的⽂⼈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成
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的习俗。⼣⽉,即祭拜⽉神。设⼤⾹案,摆上⽉饼、西⽠、苹果、红枣、李⼦、葡萄等祭品,其中⽉
饼和西⽠是绝对不能少的。西⽠还要切成莲花状。在⽉下,将⽉亮神像放在⽉亮的那个⽅向,红烛⾼燃,全家⼈依次拜祭⽉
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饼。切的⼈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
少,⼤⼩要⼀样。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灯节之⼀,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
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童之间进⾏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点红”灯放⼊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
如前述的佛⼭秋⾊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壳灯、⽠籽灯及鸟兽花树灯
等,令⼈赞叹。
在⼴州、⾹港等地,中秋夜要进⾏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竖起来之意。⼩孩⼦们在家长协助下⽤⽵纸扎成兔
仔灯、杨桃灯或正⽅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杆上,⾼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景。孩⼦们多互相⽐赛,
看谁竖得⾼,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纸扎成⼤形的灯,灯下燃烛,热⽓上腾,使灯飞扬在空
中,引⼈欢笑追逐。另外还有⼉童⼿提的各式花灯在⽉下游嬉玩赏。
在⼴西南宁⼀带,除了以纸⽵扎各式花灯让⼉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灯、南⽠灯、桔⼦灯。所谓柚⼦灯,是将柚⼦
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灯、桔⼦灯也是将瓤掏去⽽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
受欢迎,有些孩⼦还把柚⼦灯漂⼊池河⽔中作游戏。
⼴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桌旁祭⽉⽤,也可给孩⼦们玩。
如今⼴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电灯照亮的⼤型现代灯彩,还有⽤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童
玩,但却少了⼀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还⼴泛流传着烧⽡⼦灯(或称烧花塔、烧⽡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东、⼴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
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般孩⼦于野外拾⽡⽚,堆成⼀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下置⽊柴塔中烧之。俟⽡
⽚烧红,再泼以煤油,⽕上加油,霎时四野⽕红,照耀如昼。直⾄夜深,⽆⼈观看,始⾏泼息,是名烧⽡⼦灯”。⼴东潮州的
烧⽡塔,也是以砖⽡砌成空⼼塔,填⼊树枝烧起⽕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结束后烧燃。⽽在⼴西边疆
⼀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塔中的番⿁(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
⽃,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后,对汉⼈进⾏了⾎腥的统治,于是汉⼈便进⾏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
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为号。类似于峰⽕台点⽕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习俗。这个传说
与中秋吃⽉饼的传说有异曲同⼯之妙。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光马⼉
明清时期⽉神形象发⽣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彩的以嫦娥为主的⽉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光菩萨与捣药⽟兔并
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们供奉绘有⽉光菩萨的⽉光纸,也叫“⽉光马⼉”。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九Ο六年)。记
载:“⽉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宫及捣药之兔。⼈⽴⽽执杵,藻彩精致,⾦碧辉煌,市肆间多
卖之者。长者七、⼋尺,短者⼆、三尺,顶有⼆旗,作红绿,笆或黄⾊,向⽉⽽供之。焚⾹⾏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并焚
之。”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兔⼉爷
兔⼉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纪坤(约⼀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
以泥抟兔形,⾐冠踞坐如⼈状,⼉⼥祀⽽拜之。”到了清代,兔⼉爷的功能已由祭⽉转变为⼉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
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之
商贩,或是剃头师⽗、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
“每届中秋,市⼈之巧者,⽤黄⼟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带,常有兔⼉爷摊⼦,专售中
秋祭⽉⽤的兔⼉爷。此外,南纸店,⾹烛也有出售的。这兔⼉爷,经过民间艺⼈的⼤胆创造,已经⼈格化了。它是兔⾸⼈
⾝,⼿持⽟杵。后来有⼈仿照戏曲⼈物,把兔⼉爷雕造成⾦盔⾦甲的武⼠,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
禽。特别是兔⼉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的⼤胆创造。还有⼀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爷,俗称“刮打刮打
嘴”,更讨⼈喜欢。它虽为拜⽉的供品,但实在是孩⼦们的绝妙玩具。
在⼏⼗年前的北京街头,⼤约六⼗多岁以上⽼北京都还能记得。⼀过⼋⽉⼗五,兔⼉爷摊⼦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
门⿎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爷摊⼦,⼤⼤⼩⼩,⾼⾼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挂通草灯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稻草烧⽡罐。待⽡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味飘满全村。新城县
过中秋时,⾃⼋⽉⼗⼀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七⽇⽌。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青苗社
在北⽅,⼭东省庆云县农家在⼋⽉⼗五祭⼟⾕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外,也得上坟祭祖。冠
县、莱阳、⼴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种应节⾷品叫“麦箭”。
⼭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婿。⼤同县则把⽉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舞⽕龙
舞⽕龙,是⾹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四晚起,铜锣湾⼤坑地区就⼀连三晚举⾏盛⼤的舞⽕龙活
动。这⽕龙长达70多⽶,⽤珍珠草扎成32节的舞龙⾝,插满了长寿⾹。盛会之夜,这个区的⼤街⼩巷,⼀条条蜿蜒起伏的⽕
龙在灯光与龙⿎⾳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港中秋舞⽕龙的起源还有过⼀段传说:很早以前,⼤坑区在⼀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
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蟒蛇不翼⽽飞。数天后,⼤坑便发⽣瘟疫。这时,村中⽗⽼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
节舞动⽕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龙就流传⾄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在⾹港⼤坑中秋节舞⽕龙已有⼀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
⼤坑区的舞⽕龙活动规模颇⼤,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
本文发布于:2022-11-22 16:23: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