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

更新时间:2022-11-26 13:59:42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6日发(作者:什么是应用电子技术)

2009- ̄-2B号上旬刊夫放费

“中 , 信”陶文考

刘志梅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卫系,安徽合肥230061)

摘要:王恩田先生《陶文图录》3・494・3著录的一

方陶文,《陶文图录》不识,《陶文字典》放入附录中。我们

通过字形对比认为这方陶文应该释为“中身”.读为“忠

信”0“忠信”,典籍中习见。“忠信”作为行为、道德规范,见

于玺印文、陶文就很好理解了。

关键词:陶文字形对比忠信

陶文是刻划、打印或书写在陶器上的文字。陶文,出

现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战国陶文自清道光时期被发现后,始终为学术界所关注。

作为古文字的一种。它比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中其他

文字的研究难度都要大,主要在于陶文有磨损。拓本不清

晰,文字不多,出土零散等,因此,有一些字释读起来十分

困难,至今存在着许多未能释读的陶文。

目前,陶文的著录资料很多,以王恩田先生的《陶文

图录》_1]最为全面。王恩田先生以他供职的山东省博物馆

收藏的陶文为基础,兼承百家,编成煌煌巨著《陶文图

录》,为陶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系统宝贵的资料。

王恩田先生的《陶文图录))3・494・3著录如下一方陶文:

《陶文图录》不识,《陶文字典》放入附录中。[23

来,每个音节所花费的时间都大体相等。所以说,汉语计

算拍节是以音节数目为主。但在英语中,如果重音数相

同,即使是音节数目相差很多的几句话,念起来所用时

间也大致相等。

我们以诗歌为例看看英汉节奏上的区别。看下面这

首Tennyson的诗。

Break,break,break,

Onthycoldgrey stones,0’sea!

这两旬诗的第一行只有三个音节,而第二行却有七

个音节,但由于每行各有三个重音,这两句诗被认为是完

全对称的,它们的长度完全相等。

然而,汉语的律诗或绝句却是严格地按照字数或音

节数来计算的1五言就是每句五个字,七言就是每句七个

字;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这样,诗句的字数相

等,念起来时值也一样,而且平仄声的搭配使诗的韵律更

加优美。如这首《乌衣巷》: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是,如果诗句的字数不同,念起来时间的长短也就

不同了,如岳飞《满江红》中的几句词: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首词中,诗句的字数决定了第一、二句所用时间一

样,而第三、四、五句所用的时间较短。这也正说明了汉语

是一种音节计时的语言。

古汉语有“平、上、去、人”四声及平仄交替组合的规

律,把四声(古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

去、入三声。而英语则没有,只能依靠重音来安排节奏。汉

诗是按平仄及声调规律形成节奏,其平仄及声调规律也

非常复杂。如上面提到的《乌衣巷》: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平仄谱为: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从上例可以看出,汉诗的主要特点就是要调字的平

仄,七言中每句的二、四、六字,五言每句中的二、四字是

诗中音律节奏的重点所在,可称之为节奏点。节奏点的平

仄要求较严,该平则平,该仄则仄,这便是前人所谓的

、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此外,末一字是一个单

音节,平仄必须分明,韵脚在吟诵时更须延长一些,以造

成韵律的回应和谐。

英语诗歌是以抑扬为格,即以重读音节与非重读音

节的交替对立构成节奏的起伏。重读音节与它相邻的非

重读音节构成一个音步ffo0t),音步是构成英诗有规则节

奏的基本单位。格和音步数可以构成不同的搭配。总之。

英诗的节奏主要是由轻重音互协而形成的。在韵脚方面。

英语诗歌与汉语诗歌的不同之处在于英语的押韵不是字

与字的压韵,而是指相同或者相似的重读音节先后出现

在两个或者更多诗行的相应位置上。当然汉语和英语中

也都有不受格律限制的自由诗。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大概了解了英语和汉语重音

与节奏的区别。它们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重音在英

语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英语节奏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

些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许天福,虞小梅,孙万彪.现代英语语音学.陕西: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2]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1.

[3]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1992.

[4]白纯.英语超切分特征对比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5]端木兰.汉语的节奏.当代语言学,第2卷第4期.

曼_

我们认为这方陶文应该释为“中身”。《古玺汇编》[s 2688号“中身”作: 圈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陶文 鳇与《古玺汇编》2688号

中的啦形体完全相同,可以释为“身”字。类似写法的

荜 车 T.-

陶文右侧的 字,上部笔划可能有所残缺,其下部

《说文》:“中,内也,从口,l上下通,陟弓切, ,古

文中 ,籀文中。”关于“中”字的演变,何琳仪老师认

由商代金文像旗 的寒、旗杆中间加点的 、点

演 为圈的孕餐,甲 文、西周金文则分别 。中、

,“均省旗旒。战国文字承袭商周文字,或省下部旗

《古玺汇编》2696。

此 与 同为上部较下部省简。而且,何先生所说

目图日目冒争

21663 2l714 21641 21681 21672 21671 固圈 冒

22794 22791 22801 21523 21741

陶文由于或刻画、或打印、或书写,制作工具的限制

使得陶文笔划上存在着笔划残缺或断笔现象。

当然此字右下部也有可能是“人”.若是这样的话.此

字当释为“仲”。

如上所说,《陶文图录》3・494・3应释为“中(或仲)

身”,与“中身”格言印相同,也应该读为“忠信”。李家浩先

生认为:“‘忠信’印,都是以‘中’为‘忠’。‘忠’从‘中’声。

语言上看,‘忠’应是由‘中’派生的一个词,故‘中“忠’二

字可通。” 7_显然,此处陶文也是以“中”为“忠”。而此处陶

文中的“身”,当“是借‘身’为‘信…。身,真部透纽;信,真

部心纽。“‘身’与‘信’音近古通”,“王人聪在考释‘中身’

印文时说:‘身与申古音同通用,……古信、申同字,故身

与信亦可通。……・中身……即是忠信…。tS]/l ̄说极是。

“忠信”,典籍中习见,如:《论语・学而》:“子日:君子

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论

语・公冶长》:“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中

庸》:“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礼记・礼器》:“先王之立

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

不立,无文不行”。《管子・五辅》:“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

敬忠信,以事君上。”《韩非子・难一》:“繁礼君子,不厌忠

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郭店简《忠信之道》:“忠积则

可亲也,信积则可信也。忠信积而民弗亲信者,未之有

也。”可见,“忠信”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

主要的道德规范以及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由于把

“忠信”作为行为、道德规范,“忠信”见于玺印文、陶文就

很好理解了

总之,这方陶文性质与格言印同。《陶文图录》认为它

是邹国陶文,不确。从字体看,应该属于三晋。

参考文献:

[1]王恩田.陶文图录[M].济南:齐鲁书社,2006.

[2]王恩田.陶文字典[M].济南:齐鲁书社,2007:471.

[3]罗福颐.古玺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2.

[4]罗福颐.古玺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216.

[5]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72.

[6]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72.

[7]李家浩.从战国“忠信”印谈古文字中的异读现象

[J].北京大学学报.1987,(2).

『8]李家浩.从战国“忠信”印谈古文字中的异读现象

[J].北京大学学报.1987,(2).

本文是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陶文研

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07BYY043。

47

本文发布于:2022-11-26 13:59: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54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revise的名词
下一篇:橡实
标签:陶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