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闻ll江户时代舶载⽂字资料对⽇本篆刻的影响
编者按:此⽂为作者2017年7⽉22⽇下午在澳门艺术博物館演讲厅举办的《中国古代⽟印暨当代⽟印风格篆刻作品邀请
展》讲座时段的讲演,本刊略有删减。中⽂翻译:和⽥⼴幸。
在中国,篆刻的⿍盛期在明代,到了明末清初,篆刻逐渐流于形骸,俗体泛滥。江户时代初期,渡来僧独⽴和⼼越⼆⼈
将篆刻传到⽇本,成为划时代的历史事件。篆刻在⽇本逐渐流⾏,但很快也出现了向俗体转化的倾向。
这⼀时期,中国和⽇本两国篆刻史上的重要⼈物相继登场。⼀位是杭州的丁敬(1695-1765),⼀位是⽇本的⾼芙蓉
(1722-1784)。⼆⼈都主张复古、效法秦汉,认为需要改变当时篆刻流于俗体的风⽓。
谈到这两位的出现,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明末清初出版的秦汉古铜印谱所带来的影响,我认为这是主要原因之⼀。从附表
“江户时代舶载⽂字资料⼀览”不难看出,这是我根据⼤庭修先⽣所总结的资料提炼⽽成。如果考虑到那些未被记录的印
谱,数量上将会是个不⼩的数字。
此表陆续追加了以下主要资料:明隆庆五年(1571)顾从德的《集古印谱》、万历三年(1575)的《集古印薮》(⽊版
本)、万历⼆⼗年(1592)张学礼的模刻印谱《巧古正⽂印薮》、万历三⼗五年(1607)潘云杰的《秦汉印笵》,以及清康
熙四⼗⼀年(1702)程⼤年的模刻印谱《⽴雪斋印谱》、雍正⼗三年(1735)赵明光的《赵凡夫先⽣印谱》、乾隆⼆⼗三
年(1759)汪启淑的《讱庵集古印存》等代表了历史的作品。
丁敬直观地感受了当时的风尚,⾼芙蓉通过舶载古铜印谱⽽受到影响。从结果来看,他们⼆⼈共同构筑起近代篆刻的基
础,为后⼈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进⼀步讲,编纂印谱的⼈同样希望古印之美为世⼈所知,他们为印艺发展倾尽全⼒的
热情,同样影响了近代篆刻。综合以上思考,我认为,印谱的刊⾏对篆刻发展扮演了⼗分重要的⾓⾊。可以说,中国舶
载⽽来的古铜印谱开启了⽇本的篆刻发展。
渡来僧开启⽇本篆刻的黎明
⽇本的印章历史可以追溯⾄奈良时代。当时以公印和社寺印为主,之后传⾄平安时代。这⼀时期的印章被称作⼤和古
印,印法上效仿中国的隋、唐⼆朝。时⾄镰仓、室町时代,伴随宋⽂化的传⼊,印章同时为禅僧所接受,字号印等私印
逐渐流⾏。将⽂⼈篆刻传⼊我国的,乃明朝灭亡之际⾃中国东渡⽇本长崎的黄檗宗禅僧⼀众。
⾸先要提到的⼈物是戴笠(1596-1672)。戴笠,字曼⼯,浙江钱塘⼈,博学善书。承应⼆年(1653)浮海东渡,抵达长
崎,受禅隐元禅师,改名性易,字独⽴,号天外⼀间⼈。独⽴门下有⾼⽞岱(1649—1722),字⼦新,号天漪,姓深
见,亦称深见⽞岱。⽞岱虽乃长崎⼈⼠,然另有明⼈⼦孙⼀说。因与榊原篁洲(1655-1706)交厚,曾为其弟⼦池永道
云(1665-1737)⾃刻印谱《⼀⼑万象》作序。由此得见,当时的篆刻存在独⽴-榊原篁洲-池永道云的前后关系。独⽴
外,黄檗禅僧默⼦如定(1596-1657)是另⼀位将篆刻传⼊⽇本的⼈。宽永九年(1633),如定先于独⽴⼆⼗年东渡,⼊
长崎兴福寺,成为第⼆代住持。如定乃江西建昌府⼈,善篆刻。黄檗禅宗视其为⽇本篆刻之祖。
独⽴渡⽇后⼆⼗余年,明⼈⼼越(1639-1696)于延宝五年(1677)抵⽇,居兴福寺。后赴江户,受德川光圀之聘寓居⽔
户,开寿昌⼭祗园寺,任初代住持。⼼越名兴俦、号东皋,浙江⾦华⼈,⼯于篆刻,声名远播。世⼈认为康熙⼗⼀年
(1672)陈策纂辑《韵府古篆汇选》五卷乃由⼼越本⼈携⾄⽇本,适其来⽇⼗九年后即元禄⼗年(1697),以和刻本之形式
在⽇本得到翻刻推⼴,并由⼼越的弟⼦吴云法昙撰写序⽂。法昙⾃称是中国宗洞第三⼗六代、师承第三⼗五代⼼越,系
宗洞寿昌派第⼆代传⼈。《韵府古篆汇选》按韵编排,依序列有⼩篆、⼤篆、古⽂、籀⽂、⿍⽂。其中,⼩篆为实存⽂
字,其它⽂字略带俗体感,可知当时对篆书认识的缺乏。
江户时代的今体派与古体派
中国的禅僧将篆刻带到⽇本,在明⼈独⽴和⼼越的影响下,⽇本篆刻承接了明末清初的刻风,⾛向⿍盛。以现代⼈的眼
光来看,虽然当时以⽂字资料形式真实存在的只有⼩篆,⽽⼤篆、籀⽂、⿍⽂、古⽂等多为俗体,但江户初期印⼈不得
不以这些⽂字为制作基础。尽管当时也有舶载⽽来的印谱,但数量稀少。据舶载记录,顾从德的《集古印谱》于正德元
年(1711)、潘云杰的《秦汉印笵》于明和⼆年(1765)传⼊⽇本,不过这都已是独⽴与⼼越离世之后的事。由于《集古
印谱》⾮原钤,是⽊版本,所以与真实古印之间存在⼀定差异。《秦汉印笵》是杨当时与苏尔宣模刻的版本,⽐《集古
印谱》更接近真作。
结合上述思考,笔者认为,江户初期舶载⽽来的、包括印谱在内的⽂字资料⾮常有限。这⼀时期的印⼈称作今体派,代
表⼈物有榊原篁洲、今井顺斋、细井⼴沢、池永道云、⼭世宁、⼭野君⼭、三井亲和、细井九皋、关思恭、河村茗谿、
松下鸟⽯等。此外,还有相对较晚从江户移居⾄⼤阪的新兴蒙所。同时,还有新兴夏岳、泉必东、尾崎散⽊、僧佚⼭等
初期浪华派印⼈,这些⼈也算作今体派。
在锁国的江户时代,长崎是⽇本唯⼀的对外通商⼝岸,是⼈⽂交流的最前沿地区,也是中国的⽂字资料和印谱的唯⼀⼊
⼝。长崎的代表印⼈有源伯民,姓清⽔,⾃称顽翁,⼑法师承渡来长崎的丁书严、叙兆⾏⼆⼈。此外还有⾃长崎前往京
都的印⼈永⽥岛仙⼦。宝历⼆年(1752),《岛仙⼦印谱》辑成,其印多具装饰趣味,与后来古体派所推崇的古印之风
不同。在京都,还有⽚⼭堂宜、殿村亚岱、僧悟⼼等印⼈活跃,各领风骚。
⾼芙蓉的出现
被誉为⽇本印圣的⾼芙蓉(1722-1784),名孟彪,字孺⽪,姓⼤岛,甲斐⾼梨⼈⼠,年轻时即前往京都。他学识深厚,
善书画,精篆刻,于江户中期异军突起,在印风上追求并主张秦、汉古印古法,⼀改当时流⾏的明末清初式俗风,积极
倡导复古,被认作是古体派的始祖。
⾼芙蓉重视与⽂⼈墨客的交流,与池⼤雅、柴野栗⼭、⽊村蒹葭堂、韩天寿等⼈私交甚笃。芙蓉门下俊杰辈出,培养了
葛⼦琴、曾之唯、前川虚⾈、崖良弼、纪⽌、初世蔵六、源惟良、菅南涯、岛本凤泉、源美章、余延年、稻⽑屋⼭、岩
仓具选等杰出印⼈。葛⼦琴门下⼜有三云仙啸、⾚松眉公,前川虚⾈门下⼜有吴北渚。芙蓉的印风在民间也⼴为流播,
伊势和⼭阴两地也都受其影响。
⾼芙蓉提倡回归秦汉古印有⼏个理由。其中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如本⽂附表所⽰,⾃芙蓉出⽣的⼗⼋世纪初起,很多中
国的秦汉印谱或秦汉模刻印谱流⼊⽇本。此外,以丁敬(1695-1765)为⾸的浙派在同⼀时期也达到⿍盛。尽管尚未发
现浙派印⼈印谱的舶载记录,但也⽆法否定⼀些印谱与刻印通过船舶流⼊⽇本的可能。
以上简单回顾了江户时代的篆刻。本⽂的最终⽬的是将这些浮海舶载⽽来、对江户时代印⼈产⽣巨⼤影响的⽂字资料和
印谱资料作为历史证据以⼀览表的形式记录下来。同时,考察并验证这些资料在⽇本被翻刻的历史,将当时的现实需要
与篆刻的兴盛直观地呈现给读者。
根据本研究现状,笔者制作了江户时代舶载⽂字资料和印谱资料⼀览表,以及与此相关的笔者所收藏的主要和刻本⽂
献,并配有简要注释。此外,⽂中还介绍了以江户时代舶载⽂字资料和舶载印谱为参考的⽇本国内所编纂的部分出版
物。
家藏的和刻本
⼀、《重刊许⽒说⽂解字五⾳韵谱》⼗⼆卷
原版作者是南宋的李焘,序中记有雍熙三年(986)徐铉等⼈校订增修的过程。和刻本是宽⽂⼗年(1670)经夏川元朴校订
后刊⾏。
⼆、《韵府古篆汇选》五卷
原版为康熙⼗⼀年(1672)陈晋、项继甲作序,陈策纂辑。和刻本为元禄⼗年(1697),位于⽔户的寿昌派祗园寺第⼆代
住持吴云法昙所翻刻。⼀般认为原版是祗园寺初代住持⼼越禅师带到⽇本的。⽂字按韵序排列,先是⼩篆的阴⽂,其次
分别是⼤篆、古⽂、籀⽂、⿍⽂。其中⼤篆类似九叠篆,⿍⽂类似古⽂,和殷周的⾦⽂差别很⼤。当时,尽管这样的资
料⾮常有限,但也是造成江户时代部分篆刻作品中出现俗体的原因。
三、《⼴⾦⽯韵府》五卷
原版为康熙九年(1670)林尚葵著,周亮⼯作序。此书于正德⼆年(1712)舶载到⽇本,和刻本于元⽂⼆年(1737)年⾸次
刊⾏。家藏本为天明六年(1786)的翻刻。
四、《印证附说》(印章集说)⼀卷
原版为⽢旸著《印章集说》,万历⼆⼗四年(1596)刊⾏。和刻本于宝历⼗三年(1763)刊⾏,结尾处有“浪华、⽊⽒蒹葭
堂藏版”,可知版⽊乃由⾼芙蓉的传⼈⽊村蒹葭堂所藏。该书是⼀本介绍篆刻基础知识的教科书,在当时深受⼈们喜
爱。
五、《六书通》(集古印篆)四卷
原版明⼈闵齐伋著,到清代才开始刊⾏。和刻本根据秦骀的校订,于明和九年(1772)翻刻。内容上,将秦汉魏晋印到
明印的篆书字体按笔画顺序和部⾸顺序排列。由于俗体较少,受到⼈们的喜欢。
六、《偏类六书通》(重刻六书通)⼗卷
原版为康熙五⼗九年(1720)毕弘述作序。和刻本由⼩俣蠖菴重修。与前者《六书通》不同,该书按笔画顺序排列⽂
字,各字配有解说。同时还有古⽂、⾦⽂(⿍、爵、钟、卣、尊)和从古孝经、古⽼⼦等著作中选取的⽂字。这⼀时期,
⾦⽂已是确认实存的⽂字,因此也可看出时代的变迁。
在⽇本编纂的出版物
⼀、《篆书字引》⼀卷
根据池永道云(⼀峰)编辑的《联珠篆⽂》翻刻⽽成,于享保七年(1722)出版。享和⼆年(1802)再次被翻刻,由柴野栗
⼭作序。之后到明治时期也被翻刻过。这是⼀本简单的字书,⼩篆按笔画顺序排列,然后是古⽂。书的最后可以检
索“⾸同篆异”字,即部⾸相同但写成篆书之后形态不同的字,使⽤⽅便。
⼆、《篆书唐诗选》⼀卷
宝历三年(1753)刊⾏,⾦谿渐斋、川⼝⼦深作序,关中斋阅、关⼝忠贞著。唐诗以⼩篆写成,上部空⽩处是各种篆体的
介绍,各篆体下⽅注有出典,包括有⾦⽯、古篆、肆攷、戏铁(秋闲戏铁)、⽂征明、驿⼭碑、淳化帖、忠经、摭古、丰
道成、集古印谱、古帖、博古图、篆字汇、说⽂等,可谓⼒作。
三、《万象千字⽂》⼀卷
宝历⼋年(1758)刊⾏,细井⼴沢著,其门⼈真利乡辑校,菅道伯作序,⾚⽻⽟州题跋。从千字⽂⾸句开始,按顺序先
是字号较⼤的⼩篆,后是字号较⼩的古⽂等。但⼩篆本⾝有⼀些奇怪的字,古⽂、⾦⽂⾥⾯真实存在的⽂字也很有限。
四、《汉篆千字⽂》四卷
由⾼芙蓉最早开始纂辑,但芙蓉在完成之前便去世了。其后,芙蓉的弟⼦葛⼦琴校订,曾之唯增修,于宽政九年(1797)
由⾼芙蓉最早开始纂辑,但芙蓉在完成之前便去世了。其后,芙蓉的弟⼦葛⼦琴校订,曾之唯增修,于宽政九年(1797)
刊⾏,柴野栗⼭、细合半斋作序,曾之唯序亦收录其中。
参考⽂献
1.⼤庭修《江户时代的唐船持渡书的研究》,关西⼤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研究丛刊1,关西⼤学出版部1967年版
2.中⽥勇次郎《⽇本的篆刻》,⼆⽞社1966年版
江户时代舶载⽂字、印谱资料⼀览表
⾼芙蓉的篆刻
源鱗之印
邨⽒善⾧
河上市⼈
藤静修印
葵棐之印
本文发布于:2022-11-26 13:18: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53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