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经历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并能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使学生经历探
索面积单位间进率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
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
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突破方法:积极动手,认真分析。
难点:对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理解与运用。
突破方法:认真观察,积极动脑,仔细验证。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提出问题,引导交流。
学法:猜想验证,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
1、课件
2、准备一个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一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
的正方形。
学生:
准备一张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
正方形模型若干个;尺子、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问题
1、回忆。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学过
哪些面积单位?
生:(略)
教师板书:
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质疑。
师: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师:我们知道了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那么相邻面积单位的进
率是多少?……
3、学生猜测。
今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共同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
出现——光凭看和猜不能统一答案,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
奇去探索。)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同学们看课件
师: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
少?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2)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中的白色正方形,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
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
小组合作的力量,可以借助学具袋中1平方厘米的方块,或者尺子、
铅笔等等学具,动手做一做,去探究去发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估计会出现以下几类情况:
方法①: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
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正方形
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方法②:用尺量正方形的边,边长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
是10×10=100(平方厘米)。
方法③: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正方形面
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4)小结: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也很聪明,有的用摆的
方法,有的用测量的方法。但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发现,这个边长
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都是多少?
生:100
(5)结论。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
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来?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启发学
生思考积极性的教学技巧。”让学生自己从旧知主动引出新知,再
逐一尝试解答、交流。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寻求达到对新知识的初
步掌握——认知结构的初步建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2、知识迁移。理解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那么同学再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
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
正方形,并按照例题的要求提问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
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先小内组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生交流汇报后总结: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换算时,老师要注重学生想的过程,多问
几个“你是怎么想的”,甚至还可以要求学生把思考过程写下来。只
有这样,才能充分暴露学生思维,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
3、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
的进率。
引导学生将常用长度间的进率与相应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对
比。
生: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
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板书:
找一找,相邻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进率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
规律?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设计意图:加强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进率的对比,体会面积单位与
长度单位进率既有联系又有不同。这样安排避免学生受相邻长度单位
进率是10的负迁移,减少换算错误)。
4、针对性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1题”
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5平方米=()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学习完新知后,立即通过几个基本性的练习,使学
生所学的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
5、课本P71例题:
一块正方形的交通标志牌,边长是8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
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学生读题,小组讨论,列出算式进行解答。
80×80=6400(平方厘米)
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答:面积是6400平方厘米,和64平方分米。
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一幅长方形的宣传画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
少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学生在掌握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后,结合以前学习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
行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应用)。
6、课本P72例题:
教师:请同学们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开动脑筋,去探究去发现,
看看这个问题怎样解决?
(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各小组展示探究的结果。
小组①:我们小组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砖的面
积,就可以得到需要多少块地砖。
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小组②:我们小组先计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
后用长和宽需要的块数相乘计算出客厅需要地砖的总块数。
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解题思路很清晰。第一种方法,客厅的面
积包含有多少块地砖的面积就需要多少块地砖;第二种方法,客厅的
长和宽各需要多少块地砖,然后相乘变得出需要的地砖块数。我们怎
样验证一下答案是否正确呢?
(组内探究、讨论)
生:可以计算出200块地砖的总面积,看是否与客厅的面积相等。
9×200=1800(平方分米)
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所以解答
是正确的。
练习:完成P72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
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三、课堂检测:
1、填空。
1米=()分米1分米=
()厘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5平方分米=()平方
厘米
15平方米=()平方分米26平方分米=()平方
厘米
2、判断。
(1)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2)4平方米=40平方分米()
(3)50平方米和50米一样大()
3、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分米?
用面积是25平方分米的水泥方砖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多少块?
课堂检测答案:
1、102600
2、×××
3、20×4=80(平方米)80平方米=8000平方分米
答:面积是80平方米。合8000平方分米。
8000÷25=320(块)答:需要这样的水泥砖320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多少?对于自己和同学在客厅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教材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
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采用由旧引新
的方式,提出学习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例4引导学生讨
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
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
少平方厘米。至于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
依次类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由此引
出课题。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常用长度间的进率与相应面积单位间的进
率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规律,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当相邻两个长
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
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
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所以在本节课的
教学中,建议要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空间与图形
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
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让学
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
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
本文发布于:2022-11-26 11:02: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46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