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日可待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2-11-26 09:22:57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6日发(作者:dinner是什么意思)

浅析人性本善思想及其社会意义

摘要:在中国人性本善思想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已经

深深扎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成为人们思考与行为的出发点。

人性本善思想不仅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且有助于培养

个人的利他主义行为。当今社会我们应当不断内省自己,不断地发

现自己的善性,让这种善性指引我们前行。

关键词:人性善社会意义

1人性本善思想的渊源

从古至今,人性问题一直是广大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研究

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经过激烈的争讨与辩论,并没有对人性问

题达成共识,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性

呢?

《辞海》中,对于人性有这样的表述。所谓“人性”是指人物

的自然质性。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提出人性问题论断的是春秋时

期的孔子,他著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的意思是说人的本

性是相近的或者是相似的,没有太大的差异,这是一种先天的特质;

后天的习得使得人与人之间就变得有差异了,强调了后天教育环境

的影响作用。孔子在这里只是对人性做了一个简单的提出与分析,

并没有对人性进行道德的与价值的判断。

因此,在孔子思想里,对于人性根本就没有“善或恶”的意识,

这也为后来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人性思想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的孟子也提出了自身的、独具一格的思想学说,即人

性本善学说,强调人性善先天的自然属性。孟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

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在否定告子“性无善恶”

的基础上,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创立并完善了自己的性善论

思想体系。他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

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不是外来的作用),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的人性本善学说是对孔子“仁”思想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和

发展。

2人性本善思想的社会意义

人性本善的思想在中华大地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已经

深深的扎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成为人们思考和行为的起

点。与其它新生事物一样,人性本善的思想也是一把双刃剑,具有

很强的社会意义。

首先,人性本善思想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入21世

纪,我们党和政府就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主张。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睦相处、

互帮互助、关系融洽的一种美好状态。然而要完成这一目标,作为

世界主人的人类必须具备一种本性特质,即”善”的特质。只有这

样才能发挥人的潜能,肯定人的可塑性,从而对人的进步充满乐观

情绪。由思想扩展到行为,人类就会去爱护大自然、关注社会,去

善待周边的每一个人,从而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

相处的氛围,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换个角度讲,如果

社会中到处弥漫着人性恶的思想,到处充满了利害关系,到处是怀

疑的目光,这无疑会加重社会的负担,破坏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将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建设。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自己主观方面的内省,要善于发现自己

“善端”的存在,如果人人都做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将

指日可待。

其次,人性本善的思想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利他主义行为。所谓

“利他主义行为”,简单的讲就是指在一定情景中,放弃自身的利

益和追求,服务于他人,帮助他人摆脱困境的一种道德高尚的行为

表现。利他主义行为的范围是很广的,譬如:母亲救儿子是一种利

他主义行为,帮助亲朋好友摆脱困境也是一种利他主义行为,援助

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更是一种利他主义行为。因此,利他主义行为的

服务对象是相当广泛的,只是利他的程度不同而已。试问,这种利

他主义行为背后的原始动力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

问题。根据孟子的人性善学说,那就是人人都具有的“善端”,是

这种“善端”的外化导致了一种大爱的涌现,一种利他主义行为的

产生。可是现实中有些人并没有表现出这种行为,那是因为他们没

有意识到自己的“善端”的存在。因此,当产生利他主义行为时,

这种人性本善的特质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了这种“善

端”,那么社会将缺乏这种大爱,缺乏利他主义行为的发生。整个

社会将陷入一片漆黑的长夜,迷茫在利己主义、尔虞我诈、人际关

系冷漠的社会之中。2008年的汶川地震,就能很好地说明人对自己

善心的发现,尽而转化为一种对大爱的渴求,一种对灾区人民群众

生命与财产的关注,最终转化为一系列无私奉献的行为。譬如:人

们捐款捐物、积极献血、做支援者支援灾区重建、领养灾区的孤儿,

奉献自己的爱心等等。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大灾面前必有

大爱的精神,这是一种利他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源自于人性中的

“善”,即那颗“不忍人之心”。因此,当代社会我们应当不断内省

自己,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善性,让这种善性指引我们前行,指引我

们无私奉献,指引我们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法生.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j].孔子研究,2007(6):

16-25.

[2]魏传光,曹琨.性善假设对政治意识文明的影响[j].党政论

坛,2003(7):33-35.

[3]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著.中国哲学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张亚南,男,湖南科技学院土建系。

本文发布于:2022-11-26 09:22: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42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