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积累

更新时间:2022-11-26 04:46:33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6日发(作者:refu的用法)

第三章资本的积累过程

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产生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又会变成资本。资本的积累过程

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

从再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实质和一般规律,分析了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

以及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必然趋势。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社会再生产的分类

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拥有各种各样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

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此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一个社会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消

费,因而也就不能停止生产。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这种不断重复、

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要

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这些物质资料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生活资料。与此同时,任

何一次生产过程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它们既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物质条件,也

满足人们生活上的需要,从而使再生产能够顺利地进行。

社会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这是因为,任何一

次生产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生产和再生

产过程就都无法进行。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地得

到维持和发展。

因此,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

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所以,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社会再生产按照它的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

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即新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用来补偿在生产中所消耗掉

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生产,即新生产出来

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已消耗的物质资料以外,还要为扩大的生产规模提供追加的生产

资料和生活资料。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两种类

型。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

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来扩

大生产规模。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

延的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

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扩大再

生产也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要形式。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及其特征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但是,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

点。因此,研究资本主义再生产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

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价值

的再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资本家开办企业,雇

佣工人进行生产,并支付给他们工资。如果单独孤立地从一次生产过程来看,资本家支付

给工人的工资,好像是掏自己腰包里的货币给工人发工资,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是

资本家在养活工人。但如果把生产过程看作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再生产过程,就不难

发现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不过是工人在以前的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因为工人在拿到工资的时候,他们以前生产的产品已被资本家卖掉并转化为货币了,资本

家把产品价值中相当于剩余价值的部分据为已有,而相当于可变资本的部分则用来支付工

资。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含了自己的工资,还有一部分作为剩余价值,供资本家享用。

所以,并不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恰恰相反,是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既创造了可变资本,

养活了自己,同时又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养活了资本家。

第二,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且全部预付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不管它最初是通过劳动积攒起来的,还是通过继承得到的,经过

一定时期以后,统统都会变成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假如某个资本家有10万元资本,每年

能带来2万元剩余价值,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这2万元剩余价值每年全部被资本家用

于个人消费。这样经过5年以后,资本家一共消费掉了10万元,与原有的资本量正好相等。

实际上已经把原来的资本全部消费掉了。但五年后资本家手里还有10万元资本。显然,这

10万元资本不是别的,正是由工人在5年里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是剩余价

值的资本化。可见,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靠剥削工人的劳动得来的。

第三,劳动力的再生产也从属于资本,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劳动力的再生

产就是工人用工资购买各种消费资料以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这种个人消费是在生产过程

以外进行的。如果孤立地从一次生产过程来看,工人的个人消费好像完全是他自己的事情,

同资本主义生产无关。但是,如果从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工人进行个人消费,不过是为

了恢复消耗了的劳动力,以便继续出卖给资本家,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可见,

工人的个人消费的实质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因而也是资本主义再生产

的必要条件。所以,工人虽然可以自由地把劳动力出卖给这个或那个资本家,但他在出卖

劳动力以前,在经济上是隶属于整个资产阶级的。总之,从再生产过程看,工人不仅创造

了剩余价值,而且创造了可变资本;不仅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创造了全部资本。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上述特点,反映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商

品,再生产出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产品的再生产和社会生产关

系再生产的统一。正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考察,或作为再

生产过程来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

身,也就是说,一方面再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再生产出雇佣工人,即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也再生产出来了。所以,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

的统一。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价值的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再生产。

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或结成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来

进行的。社会经济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人

们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物

质生产的基本要素。凡是要进行生产,必须使两者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

方法,使人类社会区分为不同的经济形态,从而使社会经济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

资本主义再生产既是资本的再生产,又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

资料属于资本家所有,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劳动者要同生产资料相结

合来进行生产,只能通过劳动力的买卖,把劳动力作为资本的一个要素提供给资本家,并

为其生产剩余价值才得以实现。而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总是力图把劳动者的

个人消费限制在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最低限度内,劳动者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再

生产出可供重新剥削的劳动力。因此,劳动力的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必不可少的一个

环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一方面它不断地再生产出劳动者和生产

资料的分离,另一方面它又不断地再生产出剥削劳动者的条件和雇佣劳动关系。所以,资

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不仅仅是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主义经济关

系的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劳动者。

四、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

一部分追加到生产上,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这种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家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必须要有一定数

量的追加资本,这些追加资本主要是来自资本家从雇佣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这就

是说,资本家把从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不是全部消费掉,而将其中一部分作为新

的资本,追加投入生产过程,使生产在扩大了的规模上重复进行,于是这部分剩余价值就

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这是因为离开

了剩余价值,不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就无从谈起。资本家要进行扩大再生

产,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追加资本,这些追加资本主要是资本家无偿地从雇佣工人身上剥

削来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追加资本

又随原资本再带来剩余价值,新的剩余价值又再转化为新的追加资本,这样不断的积累形

成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运动,结果资本愈加积累,资本的总和或总资本也愈来愈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有三个特点:

第一,不仅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从一

开始就全部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

第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是进一步扩大对工人

剥削的手段。资本家利用这些追加资本,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榨取更

多的剩余价值,使资本财富日益增大起来。

第三,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不等价交换来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以

换取更大量的工人的活劳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的劳动力买卖,从表面上看,是等价

交换的商品的买卖关系,但实际上资本家并没有付出任何等价物。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

的这部分资本不仅要由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予以补偿,而且还为资本家带来新的剩余价

值。同时,资本家还把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劳动力,并为资本

家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创造条件。正如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不断买卖是形式。其内

容则是,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本断再

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1

五、资本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少

数人拥有大量货币财富和大批雇佣劳动者队伍的形成为前提。那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

立以前,这两个基本条件又是如何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以前,小商品生产者

的分化虽然不断地准备着这两个条件,但仅仅依靠小商品经济的机制向资本主义过度是个

渐进的非常缓慢的过程。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市场急剧扩大。新兴资产阶级在强

烈的致富欲望推动下,采取暴力手段来加速这两个条件的形成。这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

程。它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原始资本的形成过程,有别于在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确立以后进行的资本积累,所以叫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它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剥

夺生产者,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在自己手中

的过程。对农民土地的掠夺,是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的主要方式,形成资本原始

积累过程的基础。以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15世纪末,羊毛价格上涨,养羊可获

得较大利润。英国的统治阶级用暴力手段圈占农民的土地,把耕地变成牧场,使农民破产,

沦为乞丐和流浪者。这个暴力的运动,当时被人称之为“羊吃人”。同时,资产阶级国家还

颁布了许多血腥的法律,把因破产而流浪的农民赶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

另外,对货币财富的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

税、保护关税制度、商业战争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所有这些方法,都是依靠国家权力,

来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

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尽管各个国家的具体方式不同,但其实质

都是一样的,都是用暴力剥夺的手段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创造经济条件。在这个过

程中,大量的雇佣劳动者队伍被创造出来了,大量的原始资本积累起来了。所以,资本原

始积累的历史是一部肮脏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2

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而不是它的结果。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

累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

首先,资本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发生的,它形成资本主义的前史。

它通过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前提条件;资本积累是在资本主

义本身的基础上进行的,它通过对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不断再生产着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其次,资本原始积累是依靠直接的、赤裸裸的暴力进行的;而资本积累

则主要是靠资本主义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进行的,这里的剥夺不是赤裸裸的,而是被物的

外壳掩盖着的。再次,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积累准备了历史前提,一旦这个前提建立

起来,资本积累就在自身基础上进行。同时,原始积累的方法,又广泛地为发达的资本主

义所采用,一旦资本不能用本身的力量来保证它的统治和榨取时,就转而求助于直接的政

治暴力。最后,对资本积累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质、资本积累过程的对

抗性和发展趋势;对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一开始就充满着矛

盾和对抗。

六、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的多少有着直接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3页。

的联系。在剩余价值总量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量取决于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

费基金的比例,即积累率。在积累率已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量取决于剩余价值总量。剩

余价值总量越大,资本积累的数量越多。所以,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

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因此,凡是能够影响剩余价值量的一切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的积累规模。具体地说,影响

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个方面:

第一,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越高,

意味着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越高,同样数量的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

而积累的数量也就越多。资本家经常采用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压低工资等办法

来提高剩余价值率,进而达到扩大资本积累规模的目的。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当社会劳动生产

率提高时,商品价值就会降低,这便会从以下几方面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首先,由于社

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从而使劳动力这一商品的价值也降低,这就

可提高剩余价值率,增加剩余价值量,扩大积累规模。其次,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

由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价值下降,同量资本便可以购买更多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于是就

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也就增加了资本积累的数量。再次,随着社会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和商品价值的下降,同量剩余价值便表现为更多的商品,这样,资本家就可以在

不减少甚至增加他的个人消费的情况下,可以把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变为积累基金,从而增

加资本积累的数量。最后,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条件下,当更新原有的生产资料时,可由优

质、高效和价格更便宜的生产资料代替旧有的生产资料,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或相对剩余

价值。

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所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全部资本;

所费资本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资本部分。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资料,像

厂房、机器等是以其整体发挥作用的,并不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被消耗掉,其价值则

随着它的磨损程度逐步转移到新的产品当中去。这样,就形成了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

额。而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表明,劳动资料的价值虽已部分转移,但它们的使

用价值并没有减少,而是照常发挥作用。这个差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劳动资料的质量和

数量。劳动资料的质量越好,越先进,越经久耐用,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劳

动资料的数量越多,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也越大。差额越大,一方面意味着资本本

身积累的规模越大;另一方面意味着劳动资料中为资本家提供无偿服务的部分也越多,这

会为资本家的资本积累提供有利条件。在原有的劳动资料照常发挥作用的条件下,资本家

还可以把收回的折旧基金用作积累。

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在既定的剩余价值率条件下,剩余价值量取决于资本家所

雇用的工人人数,如果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变,随着预付资本的增大,可变资本

的数量会相应增大,雇佣工人的人数也就不断增多,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数量也就越多,

从而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

第二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不仅能够引起资本量的扩大,而且还会引起资本构成的变化。

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

(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资本构成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

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

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看,由于

生产资料的价值表现为不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可变资本,因而,资本又是由一定

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

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

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

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资本的价值构

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反映

资本的技术构成的变化,但这种反映不是同比例的,而只能是近似的。因为生产资料各部

门劳动生产率和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各部门劳动生产率会发生不等的变化,各种生产资料

的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变化并不总是等比例的,所以,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同资本技术构

成的变化不会完全相同,但它大体上总是反映了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的。

资本的有机构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是不同的。把一个生产部门各企业资本有机构成

加以平均,是这个部门总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把一个国家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

加以总平均,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有机构成。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进,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

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然不断

改进生产技术,采用效率更高、功能更大的机器设备,以提高劳动生产宰,降低单位产品

的劳动消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映在资本的技术构成上表现为每个劳动力所运用的生产

资料增加;反映在价值构成上,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

部分,必然比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部分增加得快。在全部资水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

增加,而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则相对降低。可见,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是资本

积累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工具还很落后,主要以手工工具为主,资本

有机构成的变化缓慢。进入机器大工业时期后,蒸汽机和电力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工具发

生革命性的变革,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

也明显增强。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要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因为,单个资本越是增大,

才越有条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使资本有机构成的

提高。而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来实现的。

二、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本身的积累,即将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积聚是伴随着资本积累而进行的,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而资本积累则是

资本积聚的重要条件。资本集中则是把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为大资本,它是通过大资本吞

并中小资本或组织股份公司的方式来进行的。它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集中大量的资本。仅

仅依靠资本积聚,单个资本的增大是比较缓慢的,显然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因

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单个资本迅速增大,往往采取资本集中的途径。在激烈的市场竞

争中,大资本往往凭借自身的优越条件,不断打败分散的中小资本,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

资本。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也大大加速了资本集中的过程,特别是通过银行信用,

一方面利用贷款来加强大资本的竞争能力,帮助它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打垮和吞并中小资本,

另一方面又促使一些分散的中小资本联合起来,组织规模更大的股份公司。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

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由于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是个别资本的自我积累。因

此,随着单个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起来;而资本集中则是众多中小资本合

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不过是社会资本存量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

额。

第二,资本积聚受剩余价值绝对量增长的限制,因而增长缓慢;而资本集中通过兼并

或联合中小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企业集中大量资本,因而增长快且不受剩余价值绝对量

增长的限制。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资本积聚可以促进资

本集中。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因为随着资本积聚的不断进行,单

个资本的规模相应地日益增大,大资本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因而在竞争中能够顺利地打败

众多的中小资本,从而使资本集中的过程更为迅速。随着资本积聚的进行,个别资本的增

大,可用于借贷的资本数量就越多,信用也就发展得越快,就越能促进资本集中。另一方

面,资本集中也能促进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使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范围不

断提高,这有利于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以增强资本积累。

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因为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大,便

越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从而增加积累的规模,加快资本的积聚。

竞争和信用是推动资本集中的两个强有力的杠杆。在竞争中,拥有优越的生产和销售

条件的大资本,能够兼并中小资本,从而成为更大的资本。信用的发展,一方面使大资本

能够得到巨额贷款,增强其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在信用的基础上,股份公司可以得到有

效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加速了资本的集中。

三、相对过剩人口

(一)相对过剩人口及其表现

资本积累,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对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

着重大的影响。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需求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即失业

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国家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已成为这些国家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有其客观必然性。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来自两个方

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减少和劳动力的供给日益增多。

从劳动力的需求方面看,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同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

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资本的有机构成会不断增加,在总资本中不

变资本逐渐扩大,可变资本则会相对减少,甚至还会出现绝对减少的情况。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积累过程中,曾经存在过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或变化缓慢

的情况,这样,可变资本就会与资本总额按同一比例增长,就出现了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

超过劳动力的供给的现象,从而引起工人工资提高和工人生活状况的某些改善。但是,在

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以后,特别是在产业革命后,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有不

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意味着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日益

增加,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则日益减少。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由

总资本的大小所决定,而是由其中可变资本的大小决定的。因此,当可变资本在社会总资

本中所占比重日益减少时,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会日益减少。

由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引起的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可以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

情况是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而原有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由于追加资本中包含的可

变资本比重减少,追加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但从追加资本和原有资本的总和来

看,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却有所增加。另一种情况是不仅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

了,而且原有资本的有机构成也提高了,原有资本不再需要雇用过去那么多的工人,有一

部分工人要被解雇。这时只要追加资本所吸收的劳动力数量少于被解雇的劳动力数量,资

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不仅会相对地减少,而且还会绝对地减少。

从劳动力的供给来看,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地增加。

主要是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先进机器的广泛使用,对体力的要求大大减少,从而使大量童工、

妇女加入到雇佣劳动队伍,增加了劳动的供给。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

业生产中的发展,使得大量农民破产并加入到雇佣者大军;资本的集中,大资本吞并中小

资本,从而使在竞争中破产的中小资本家也加入到雇佣者队伍;总人口的增加、退休后再

就业及某些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也会加大劳动力的实际供给。

随着资本主义积累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会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而另

一方面,又会造成劳动力供给的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劳动力的供给超过劳动力的需求成为

一种经常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失业人口即相对过剩人口。但这种相对人口是相对

于资本的需要来说,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过剩不是绝对的,更不是社会

上绝对多余的人口,不是社会财富和生产能力已经容纳不了的过剩人口,而仅仅是劳动力

的供给超过了资本主义积累对劳动力需求的过剩人口。所以,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

积累的必然产物。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相对过剩人口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它是指那些暂时从生产过程中被排挤出来的失业工人。

这种形式的过剩人口,主要存在于现代工业的中心即大城市。随着生产的扩大或缩小,工

人时而被吸收到生产中去,时而又被解雇转而投入到失业队伍中来,经常处于就业和失业

交替的流动状态。造成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的原因是各个部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资本积

累和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不平衡,以及危机和繁荣时期的相互交替。

第二种是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主要是指农业中的过剩人口。随着资本主义在农业中

的发展,一方面使越来越多的农民破产,被迫出卖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中资本有机

构成的提高,对农业工人的需要又日益减少,这样在农业中便形成大量的过剩人口。从表

面上看,他们通常还保留着少量生产资料,有的甚至有少量土地,好像还没有失业,但他

们依靠自己的少量生产资料,难以维持生活,随时准备补充城市工人的队伍,所以叫做潜

在的过剩人口。

第三种是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主要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社会职业,只是进行家内劳动

或依靠干些零活勉强维持生活的人。这些人的工作极不稳定,劳动时间最长,劳动条件最

差,而工资又最低,因此,他们的生活状况处于工人阶级平均正常水平以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还出现“结构性”失业,即由于新的科学

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而不能适应要求的失业人口。此外,在相对过剩人口的最底层,还有

那些需要社会救济才能生存的孤儿、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有劳动能力但长期找不到工作

的人。

(二)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作用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大量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

要条件之一。相对过剩人口,是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

备军。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周期性的,不断从高涨到危机,又从危机到高涨这样循

环往复、间歇地进行。当危机到来时,大批工厂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资本对劳动力的

需求大大减少,于是失业人口急剧增加;但在高涨时期,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又迫切需要

吸收大量的劳动力,而仅仅依靠人口的自然增长显然不能适应这种需要。相对过剩人口的

存在,便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从而起着蓄水池的作用。

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使在业工人的压力加重。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资本家不

仅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到更廉价的劳动力,而且可以利用产业后备军来威胁在业工人,迫使

他们接受较低的工资和较差的劳动条件,或者强迫在业工人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

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后果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增加,整个社会财富会加速集中到资本家

手中,与此同时,工人阶级却会越来越贫困。这就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对此所

作的表述是:“社会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

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

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因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

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

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

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3马克思所阐

明的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家阶级的财富积

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之间的内在本质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必然性。

无产阶级贫困的规律,与资本主义特有的其他经济规律一样,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

的基础上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这个规律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

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表现形式是不相同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无产阶级的状况,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这并没有使他们摆脱被剥削的地位,

没有摆脱贫困的厄运。当代无产阶级的贫困仍然可以分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两种表现形

式。

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是指无产阶级的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

即在无产阶级新创造的价值中,无产阶级的工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工人同资本家之间

的贫富差别越来越大。但是,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并不是说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提高。

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工人的生活资料会有所增加,但工人实际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

仍然远远落后于资产阶级享受增加的程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

表明,社会财富和收人的分配极不平等,鸿沟越来越深。

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经济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它

在每个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不同,但表现明显。无产阶级绝对贫困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

面:第一,失业人口的大量增加。这是无产阶级绝对贫困的主要或集中表现形式。当前,

资本主义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高失业率的困扰。大批工人在失业期间失去工作,断绝或

减少了收入来源,陷入贫困,成为需要救济的贫民。虽然不少国家实行“失业救济,失业

工人最低限度的生活仍很难得到保障,如美国的失业救济金,往往只有工人正常收入的1/3

左右。第二,实际工资下降。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往往采取通货膨胀的政策,造成物价、

房租、医药费用等不断上涨,而货币工资并未相应提高,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爆发时,大批

工人失业、工资被压低的情况下,都不可避免引起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第三,大量的工

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所谓“贫困线”,就是国家官方规定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收入标

准。由于资本积累的扩大,处于贫困线以下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在增加,需要救济的贫民

在增多;这无疑也是绝对贫困化的一种表现。

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日益严重、贫困人口呈上升趋势以外,发展中国家的贫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7页。

困问题也十分严重和突出。贫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世界银行《1990年世

界发展报告》指出,80年代是穷人被遗弃的10年。在这10年中,世界经济获得了长足的

发展,全世界的人均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绝对贫困人口的总数不但没有减少,

反而增加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10亿人。

贫困虽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在各国的表现也大同小异,但是,形成贫困的原

因在各国却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各国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技术基础以及自然环境

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失业所导致的贫困,是由于资本积累的不断增

长,从而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即失业大军的存在;同时,随着资

本积累的增长,又必然造成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不断增加,从而使相对过剩人口与日俱增。

无产阶级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反过来给

无产阶级带来恶劣的后果,形成了贫富两极分化。

第三世界国家贫困问题的产生则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从历史上看,这些国家的绝大

多数都是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长期遭受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奴

役和剥削,经济十分落后。不少国家即使民族独立后,仍受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以经济渗

透的办法继续控制和掠夺。在新殖民主义的政策下,广大发展中国家至今仍不能摆脱垄断

资本主义国家的盘剥。巨额债务导致各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财政危机,经济得不到发展,

人民生活艰难。

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的理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不应该从资本主义的个别缺点中去寻找,而应该从资本主义制度

本身中去寻,考察无产阶级贫困不能停留在现象上,而要靠揭示经济规律才能把握其实质。

(2)考察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贫困时,不能只考察在业工人的状况,产业后备军的状况

也是一个重要方面。(3)考察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贫困时,应该把广大工人群众和少数

工人贵族加以严格的区分。(4)考察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贫困,不能只着眼于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的情况,也要把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群众的贫困状况包括在内。(5)考察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贫困,不能仅仅看到繁荣时期工人的生活状况,尤其要看到危机

时期工人在就业和生活状况上所引起的无保障和不稳定,以及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

下的情况,等等。

五、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初期,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曾经发挥了不可磨灭的

历史进步作用。但是,自从资本主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以后,随着它的发展,一

方面把分散的、小规模的小生产,发展成为社会化的、大规模的大生产;另一方面,把小

私有制变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于是便产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

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

益提高;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资本积累程度的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越来越集中于

少数资本家手中。于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尖锐化。这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垄断成

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

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

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4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积累过程,不仅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而且也为资本主义的

灭亡准备了掘墓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1-832页。

系的产生而产生的,并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大生

产,锻炼了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无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它的阶级斗争的实

践,使它成为最有觉悟、革命最彻底的阶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装使无产阶级成为自觉

的革命战士。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肩负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

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

思考题

一、基本概念:

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

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相对人口过剩资本原始积累

二、问答题

1、什么是资本积累?它的实质是什么?

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3、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5、相对过剩人口是怎样形成的?

6、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产物,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7、怎样理解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

8、如何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历史趋势?

本文发布于:2022-11-26 04:46: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29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资本积累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