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古诗的意思翻译

更新时间:2022-11-26 04:37:16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6日发(作者:dead and gone)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北师大七下二单元第53页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从诗中的初、早、新、才清晰的看出时令是早春。

二、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

没马蹄”几句一句一景,依次是春水初平、早莺争树、新燕啄泥、草没马蹄。

三、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

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真是美不胜收。

四、填空:

⒈点明游踪时间和地点的句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⒉从动物(俯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⒊从植物(仰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体现花草茂盛的句

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⒋直抒胸臆,既点明春行,又照应春行的地点的句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

堤。

2007河南省中招语文非课改区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21~22题。(共4分)

21.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

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爱(最爱)。(2分)

2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

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答:“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

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言之成理即可。2分)

20XX年秋期上期终质量评估八年级语文(苏教版)参考答案

20、中心:对钱塘湖早春风光的喜爱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每点1

分,共2分)

21、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渐欲”说明野花渐开渐多,“才能”是刚好的意思,突出了草“浅”的特征。这两句

诗紧扣“早春”,从植物角度写出了钱塘湖生机盎然的景象。(意思对即可,2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朝韩愈北师大七下二单元第47页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开篇两句写景: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运用比喻修辞,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化润泽。准确地捕捉到

了它的特点。诗句清新优美。描写早春小雨的这一句是下一句描绘春草初萌的极好铺垫。第

二局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

景象。

★结尾两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用咏叹的笔调,用对比

的手法,对早春景物加以赞美和品评。

你认为诗中最精彩的是那句话,并作赏析。(“草色遥看近却无”。草因雨而湿,因为

是在早春,所以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传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微妙的感受。)

根据内容回答:

1.诗中最为精彩描写早春的绿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诗句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2.这首诗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哪些?答:小雨、草色等,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之情。

3.“近却无”一词好在何处?答:“近却无”表现了诗人独到的观察体验,早春时节春草

娇嫩细小,星星点点,远看一片碧绿,近看却时有时无,这三个字将初春小草的特点细致的

表现出来。

4.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的主旨。答: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

5.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答: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

人以希望和盼头。

6.写景须抓住事物的特征,诗中一、二句写出了早春怎样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作者所写的早春之景。

答:写出了春雨细腻滋润、春草若有若无的特点。长安的大街,浸在濛濛的细雨中,

雨丝是那样轻细,那样柔和,那样滋润,好像酥油一般。在细雨的滋养下,那草色,远远望

去,碧色朦胧,极清极新极淡,而待你走近了,反而觉得失却了那绿色,但见细嫩纤小的草

芽刚刚钻出土面。

7.三、四句中“最”“绝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对早春特别喜爱的感情,也隐含着激励人们珍惜早春美

好时光的意思。

20XX年秋上七年级期终(苏教版)

22.(2分)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3.(2分)巧用比喻,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草色若隐若

现,似有似无。这两句形象地表现了早春的特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本文阐述的一个人哲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原文语句回答)

二、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

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安逸享乐使人

和国家萎靡灭亡。

三、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概括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

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

亡。

四、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何作用?你有何感悟

和启示?

答:共同点是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作用:引出文中所要论述的话题,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道理。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磨难,才能取得成功。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

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五、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灭亡?怎样才能不使国家灭亡?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入有法家拂士,出有敌国外患。

六、人经常遭哪些困境?经过痛苦斗争得到的好处是什么?

答:“恒过”“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犯过失,内心忧困,思虑堵

塞,不被人了解。

“改”“作”“喻”

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文章什么地方提出?由人到国家的论证说明了什么?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章的结尾提出的。说明了论点的普遍性。

八、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

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主观能力,环境的影响是微小的,只要有成功的信心和恒心,

努力付出行动,我想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都能成和。

举例:顺境成才的哈佛女孩刘亦婷。

杜牧,出生在一个豪门世家,他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年轻的时候,事业上便

有了很大的成就。他与李商隐被后人称作“小李杜”。居里夫人的女儿就是从小受到她父母

的“特殊教育”,才走上了科学的大道,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国的著名词人苏轼、苏辙,出生在书香世家,自幼受到其父苏洵良好教育和影响,

成为北宋著名的词人。并与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齐名。后人称颂为“一门父

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九、“上天”通过怎样的途径来磨练“于是人”的意志?

答:“上天”通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的途

径来磨练“于是人”的意志。

十、请你从历史或现实中,写出一句与本文观点相同的名句并列举一个经受艰苦磨难,

终于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物事例。

答:名言:(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3)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4)古今大业成,皆有忧患始

事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

胜吴国,成就大业;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挫折,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但他不

消沉、不气馁,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创作了《命运交响曲》,

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十一、作者认为在接受大任之前,必须在哪些方面经受一番磨练才能成就大事?你觉

得这有道理吗?为什么?

答:要在“心志”、“筋骨”“体肤”及“身”“行”“性”“能”等方面经受一番

磨练。

有道理,一是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可以增长才干,提高担当“大任”的

能力。

十二、本文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答:作者先用典型事例,接着由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提出了担当治国重要的人才必

须经过磨练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从正反面推论,层层推理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20XX年河南中招(实验区)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

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

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

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

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经常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

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共2分)

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

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答:(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

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分)(共4分)

本文发布于:2022-11-26 04:37: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28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