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的起源与发展
2010-03-3010:17:49
瑜伽,作为一种健身方式,现在已风靡世界。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
瑜伽也从欧美或我国港台地区传入中国大陆,在各大城市中广为流行。许多青年
朋友,尤其是女性青年,纷纷加入练习瑜伽的行列,以求健美体型、调养身心。
瑜伽到底起源于何处,其本质和特点是什么,许多人未必很清楚。为了解释这些
问题,本文拟对瑜伽的起源、发展、目的、种类和功法等作一简略的介绍。
一、何谓瑜伽
瑜伽术原产于古印度。它最初本是古代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为了实现
解脱而采用的一种修持方式,后来这种方式也被佛教和耆那教所吸纳,故成为印
度宗教特有的产物。
“瑜伽”一词,来自于印度古代梵文,是梵文“yoga”的音译。此词最早出现在
公元前1500年的婆罗门教经典——《梨俱吠陀》中。在《梨俱吠陀》中,“瑜伽”
的意思是指“轭”或“伽”(牛、马拉车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具有用轭或伽把“马与
车连结在一起”的含义。后来,它的词义逐渐扩大,引申出两种事物相互“连接”、
“结合”、“合一”、“化一”等义。最早把“瑜伽”一词与宗教的解脱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每个人的灵魂称之为“自我”,把宇宙的最高本体称为“梵”
或“大我”,他们认为只要使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可实现人的解脱,而使两者结合
的手段就是“瑜伽”。婆罗门教的经典《薄伽梵歌》对此做了明确的解释:“瑜伽就
是促使个人灵魂(小我)与宇宙灵魂(梵或大我)结合化一的手段”。因此,“瑜伽”就
成为婆罗门教的专有名词,特指使个人灵魂与梵或神相互结合的手段,即实现解
脱的一种修行方式。
二、
瑜伽yoga-郑州泰晟瑜伽教练培训
“瑜伽”的思想和实践在印度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的印
度河文明。据考古发现,当时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就已开始从事瑜伽
实践活动。在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考古遗址上,曾出土一些石雕和印章,这些
石雕和印章就刻有人进行瑜伽冥思和各种瑜伽坐法的图案。这说明,大约在5000
年之前印度的先民就已有瑜伽活动了。为什么在印度会产生瑜伽呢?有人分析,
这跟印度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印度那种高温炎热的气候下,人们在森林里通
过瑜伽静心冥思、修心养性,对抵御酷暑湿热是绝对有益的。正如中国人所说的
“心静自然凉”,这种方法深受印度古人喜爱是不难理解的。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原来居住在高加索和南欧草原一带的雅利安人开始
南下,途径伊朗和阿富汗,侵入印度河流域并征服当地民族达罗毗荼人。雅利安
人原是游牧民族,侵占印度河流域后定居下来,他们一方面学习农耕知识,另一
方面也大量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其中,他们把达罗毗荼人的瑜伽活动也吸
收过来,作为实现自己宗教信仰的一种补充。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信
仰的婆罗门教已经形成,当时出现的《梨俱吠陀》就是婆罗门教产生的标志。有
关瑜伽的最早文字记载,已出现在《梨俱吠陀》中。《梨俱吠陀》虽然是一部赞
美神灵的诗歌集,但其中有一首诗,专门描述了人通过瑜伽所获得的神奇智慧和
力量。
公元前7世纪以后,婆罗门教又涌现出一批探讨宇宙起源、人的本质、人与
世界关系的哲学经典,统称奥义书。在奥义书中,婆罗门教的先哲们进一步发展
瑜伽思想,并对瑜伽实践作了具体阐述。例如,《石氏奥义书》把瑜伽解释为“统
制心和各种器官的活动”。《白驴奥义书》论述了瑜伽的各种行法,如身体的姿
势、呼吸的调整、修习的场所和目的等。《慈氏奥义书》对瑜伽行法作了系统的
分类,形成最初的“六支行法”。这六支行包括调息、制感、静虑、执持、观慧和
三昧。此时,关于瑜伽的学说基本成形,它已成为婆罗门教的主要修持方式,其
特点是通过对身体、感官和心思的控制,达到人与神、个人灵魂与宇宙本体相结
合的神秘境界。
公元前4世纪以后,进入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时代,瑜伽
已在印度民间广为流行。《摩诃婆罗多》记载了许多有关瑜伽的内容,无论对身
体修炼,还是对精神控制,都有生动的叙述。在这个时期,瑜伽的形式也有新的
发展,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瑜伽术。在《薄伽梵歌》中曾提到三种瑜伽:“智瑜伽”、
“业瑜伽”和“信瑜伽”,此后又产生了“王瑜伽”。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瑜伽学说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名为“瑜伽
派”,并且成为婆罗门教六大正统哲学流派之一。瑜伽派的创始人为波颠阇利
(Patajali),他所著的《瑜伽经》(Yoga-stra)是该派的主要经典。《瑜伽经》
对以前的瑜伽方法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把它进一步理论化。这样,
瑜伽学说就上升为一个既有完整理论,又有实践知识的系统哲学体系。
4世纪以后,古代婆罗门教经过改革,出现了全新的面貌,人们把此后的婆
罗门教称为“新婆罗门教”。我们今天所说的“印度教”,就是指这种“新婆罗门教”。
在印度教的时代,瑜伽被各种教派广泛采纳,并出现了不少新的种类,其中
最突出的就是12世纪出现的“诃特瑜伽”(Hathayoga)。“诃特瑜伽”,意译为“力量
瑜伽”。此种瑜伽的创始人为古罗俱商那特,著有《诃特瑜伽》和《护牛颂》等
书。诃特瑜伽有几十种功法,测重于调息、坐法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训练。因此,
它后来演化为一种体育锻炼的方式或保健体操,现在在欧美和我国流行的主要是
这种瑜伽的现代版。
三、瑜伽的种类
印度教从宗教修行的角度,把瑜伽分为许多种,其中主要有四种:
(1)智瑜伽(JnanaYoga)
在这里,“智”指智慧或知识。这种瑜伽主张通过增长“智慧”或“知识”的途径,
来实现个人灵魂与宇宙精神的结合。智瑜伽的倡导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能光靠
宗教导师的教导和学习经典,还要靠自己的瑜伽修习来体验和证悟“梵我同一”的
真理。因此,此种瑜伽在方法上强调“自制”和“三昧”。“自制”是指对肉体产生的
一切情感和欲望的抑制,“三昧”意味着把自己的全部意识集中于一处,从中体悟
“梵我化一”的最高境界。
(2)业瑜伽(KarmaYoga)
“业”,是指人的行为活动。业瑜伽主张通过无私忘我的行为,来实现灵魂的
解脱。《薄伽梵歌》就是倡导业瑜伽的典型经典,它宣扬一种“无欲业”,即无私
无欲的行为。譬如,该书曰:“善人食祭余之食,一切罪恶得解脱;有罪者食其恶
果,独为个人煮食故。”所谓“祭余之食”,是指献给别人之后而剩下的食物,善良
之人先把食物献给别人,而自己吃剩余的食物,这是一种无私的、利他主义的行
为。《薄伽梵歌》的根本思想就是倡导:一个人必须服从神的意志,按照神的意
志无私忘我地去工作,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最终通过这种无私的行为,而达到人
与神的结合。
(3)信瑜伽(BhaktiYoga)
“信”,是指人的虔诚信仰。信瑜伽主张通过对神的虔诚崇信,而达到解脱。
信瑜伽的倡导者认为,神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而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
可以感受到的实际存在。因此,一个信徒不需要高深的知识,也不必进行繁烦的
祭祀仪式,只需要从感情上对神无限虔诚和信爱,就能沐浴于神恩之中,达到与
神的结合。信瑜伽主要看一个人对神是否虔诚,以及对神崇爱的程度。一般来说,
这种瑜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为外部崇拜阶段,包括崇拜神的化身,供奉神的偶
像,朝拜神庙,进行简单的仪式等;第二为内部崇拜阶段,包括从内心中向神祈
祷,反复默诵神的名字、吟唱赞美神的颂歌等;第三是与神结合的阶段,通过静
坐冥想,证悟无处不在的神,使自己达到与神的合一。
(4)王瑜伽(RajaYoga)
王瑜伽者认为自己的瑜伽是最好的瑜伽,是“瑜伽之王”,故得此名。这种瑜
伽主张,通过对身体和心思的控制,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修炼,从而实现解
脱。此种方法被一些人认为是最稳妥、最迅速的解脱之道,其功效超过前三种。
王瑜伽的修习者认为,身体和心思的狂热活动是对内在灵魂的束缚,这些活动消
耗了灵魂的潜能,阻碍灵魂向外显现,因此必须竭力抑制身体和心思的活动。他
们有一套完整的修炼身体和心思的方法,如禁欲(禁绝一切欲望)、忍耐(在痛
苦中不觉困扰,在欢乐中不觉自得)、坚定(摆脱欲乐的,面临困苦,意志
愈坚)、自制(对感官和意识活动严格控制,保证内心清净平和)等等。
以上四种瑜伽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即达到“梵我化一”或“人神合一”的理想
境界,在方法上也有一些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各自强调的侧
面和修炼的方式有所不同。智瑜伽强调学习宗教真理的重要性,侧重于从知识和
认识的方面实现解脱;业瑜伽强调履行道德义务的重要性,侧重于从行为的方面
实现解脱;信瑜伽强调对神的虔诚信仰,侧重于从感情的方面实现解脱;王瑜伽
强调对意识活动的控制,侧重于从心理修炼方面达到解脱。
四、瑜伽的功法
谈到瑜伽功法,阐述最为详细的是《瑜伽经》。什么是瑜伽?《瑜伽经》所
下的定义是“瑜伽就是对心的变化的抑制”,因此它对心的功能(包括思维意识和
心理机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瑜伽经》认为,心的作用或变化有五种:“正
知”,指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正知”,指对事物的错误或虚假认识;“分别知”,
指由语言表达出来的、没有实在性的认识或想象的认识;“睡眠”,指在睡眠中产
生的,以非存在事物为表象的认识;“记忆”,指过去行动留下的种种潜伏的印象。
瑜伽的目的,就是通过消除欲望和长期的修习,来抑制心的这些作用或变化,以
达到“三昧”(smadhi)状态,从而实现解脱。
为了实现“对心的控制”,《瑜伽经》提出了八种功法,又称“八支行法”。这
些功法是:
1、禁制,指必须遵守的戒律,包括不杀生、诚实、不盗、不淫、不贪等。
《瑜伽
经》认为,在作瑜伽功之前,一个人必须要有充分的道德修养,否则的话,
他的心是不会平静的。
2、劝制,指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包括(1)清净(对身体和食物的清净,
为“外净”;对内心污浊的清净,为“内净”)、(2)知足(不求自己份外之物)、
(3)苦行(忍受饥、渴、寒、暑、坐、立等痛苦,遵守斋食、巡礼、苦行等等
誓戒)、(4)读诵(学习经典、念诵圣音——唵“Om”)、(5)敬神(敬信自
在天大神,为神奉献一切)等。
3、坐法,指保持身体平稳、轻松自如、精神放松。包括莲花坐、勇士坐、
吉祥坐、狮子坐、孔雀坐等等。
4、调息,指调整和控制呼吸。《瑜伽经》指出,调息时首先要注意呼吸的
三种作用:向内吸气的作用、向外吐气的作用、不吐不吸长长将气储于胸腹之中
的作用。此外,还要注意四件事:(1)“处”,指气息吸入后,气息在胸腹之内
所到达的范围;气息吐出以后,气息在宇宙中达到什么地方。(2)“时”,指呼
吸的时间。要求在呼气吐气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速度适中、间隔和节奏合宜。(3)
“数”,指呼吸的次数。要求出气入气一定要徐缓而轻长,切忌短促、粗急。(4)
“专注一境”,指调心的问题,在呼吸时,要将意念专注在某一点上,不能分散。
5、制感,指抑制各种感觉感官,使感官的活动完全置于心的控制之下。
6、执持,是使心专注于身体内的一处,如肚脐、鼻尖、舌端等;也可以专
注于外界的一种对象,如月亮、神像等。
7、禅定,亦称静虑,是使专注一处的心与所专注的对象相统一、使主客观
相融合。
8、三昧,就是真正达到了心与其专注的对象冥合为一。三昧又分为两种:“有
想三昧”和“无想三昧”。前者,指达到三昧后,仍然带有一定思虑情感的状态。后
者,指心的一切变化和作用都已经断灭,完全达到与专注对象合一的状态,即瑜
伽的最高境界。
《瑜伽经》还指出,影响瑜伽修行的有九种障碍:生病、昏沉、疑惑、放逸、
懈怠、欲念、妄见、不入地(不能进入瑜伽境界)、不安定(不能专注)。这些
障碍会导致精神涣散,又容易引发忧虑、动摇、呼吸不规则等。为了达到三昧的
境界,就必须克服这些障碍,因此要做好五件事:信(信仰虔诚,破除一切邪念)、
勤(勤奋、努力地修炼)、念(树立正念,有关瑜伽的正确信念)、定(专心禅
定,专注一处)、慧(增长有关瑜伽的知识和智慧,断除无明)。
五、现代瑜伽在西方
瑜伽的学说与思想,在古代就已传到欧洲。但是,西方人开始从事瑜伽活动,
还是在现代,尤其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1965年,美国限制移民的定额从移
民法中取消以后,印度教徒到美国的移民大量增加。因此,印度教的许多传教士
也来到美国传教,他们在美国各地创建印度教社团、兴建神庙、开办瑜伽中心、
传播印度教文化。到了70年代,印度教向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传播达到高潮。在
西方最有影响的印度教社团有:国际黑天意识会(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
KlishnaConscionsness)、超觉禅定会(TranscendentalMedition)、梅赫·巴
巴教团(MeherBaba’sSect)、拉杰尼希教团(Rajneesh’sSect)等。这些教
团大量吸收欧美人到自己的组织,尤其青年人,这些西方人已经把印度教的人生
哲理、瑜伽修行和心灵净化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瑜伽修习,在西方颇受青年人的喜欢和钟爱。印度教社团所推广的瑜伽,也
不是印度的传统瑜伽,而是一种与西方现代医学、心理学相结合的新型瑜伽。他
们要求修习者不仅练习各种身型和坐姿,更重要的是静坐冥思,以此平抑杂念,
松心缓性,最终达到内心的喜悦和精神的解脱。60年代后期,美国的嬉皮士、
英国摇滚乐甲壳虫乐队及其知名歌星,都纷纷加入到修习瑜伽的行列中,并深感
此术对缓解精神压力的益处。因此,在他们的鼓动和宣传下,瑜伽活动迅速在西
方青年人中间流行开来。
瑜伽在西方的流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西方是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社会,现代科技和机械化生产可以充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在人们
的精神生活上,仍然存在着各种的烦恼和痛苦。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使人的神经
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疲劳的状态,引发了人在精神上的诸多疾病;另一方面,市
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对物质和金钱的极端追求,也使人丧失了理智和道德,从
而造成社会的病态和畸形。在这种条件下,人们不得不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处或
避难所。当西方的基督教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时,他们便到东方的宗教中去寻找安
慰。所以,西方青年人,尤其是对现实社会不满的青年人,对东方文化和宗教表
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美国的嬉皮士、英国甲壳虫乐队的明星们,对印度瑜
伽的狂热追捧,原因就在这里。
本文发布于:2022-11-25 22:29: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10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