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
编制人:
编制单位:
审核人:
系部主任:
编制日期:
目录
一、课程基本情况...................................................1
二、课程概述.......................................................1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1
(二)课程基本理念..............................................1
(三)课程设计思路..............................................2
三、课程目标.......................................................3
(一)知识目标..................................................3
(二)能力目标..................................................3
(三)素质目标..................................................4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4
五、课程内容标准...................................................4
(一)课程总体设计(课时分配表)................................4
(二)项目(单元)设计
..........................................5
六、课程实施建议..................................................12
(一)教学组织实施.............................................12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2
(三)师资条件要求.............................................12
(四)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12
七、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3
(一)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13
(二)网络资源建设
.............................................13
(三)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3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13
九、说明..........................................................14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开课系别基础部授课学期第一二学期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层次专科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课程类别必修课考核方式考查课程学分4
总学时72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36
前导课程
后续课程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
和重要的工具课。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
力、表达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
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
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学生学好
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厚德崇信、博学尚技”的办学理念的重要
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本学科是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
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
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
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
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
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
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
教育。因而大学语文是一门适应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审
美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要求
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般流程以及各个时期主要的文学收获,了
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作用于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了解现当代的重要作家,对作品
选的个体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进而提
高其文学鉴赏与文学审美水平,提高其人文学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整体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
中心,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
1.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优秀文学作品鉴赏和阅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传
统,接受精英文化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塑造健全人格。让学生学会
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善于在生活中表现美和进行艺术
创造活动的能力。
2.以素质为主体,以学生能力为中心
(1)母语应用能力发展
《大学语文》提高学生的母语能力,帮助学生取得职业成功。在人力资源的
开发中,非常重要的是开发人的具有广泛迁移性的核心能力,在主要的核心能力
中,交流沟通能力是最重要的。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的缺失会
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及环境,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可持续
发展能力低下。大学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培
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夯实从业基础,并为顺
利适应职业要求提供必要的条件。
(2)职业素养能力提高
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学知识、语言修养和美感品质,并
进一步升华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和人文情怀;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
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后真正能够成为一个
全面发展的、潜力巨大的企业员工。
(3)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语文》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36学时的教学,帮助学
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更何况,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提高自学能力,才能让
学生受益终身。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为根本任务
的大学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3.围绕专业特点,凸显职业导向
本课程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来组织教学,在强调语文学习共性的基础上,注
重不同专业的不同个性要求。根据不同专业职业岗位的特点来进行组织语文教学
活动。
4.开放课程体系,扩展教学空间
课程开发开放:教学内容和资源由本系老师、专业课老师以及校外专家来共
同组织参与课程的开发。
(1)教学内容开放:在基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任课老师可以根据不同专
业学生特点留有教学内容和拓展空间。
(2)教学资源开放:本课程设立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料库可以提供老师和学
生交流。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内
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
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为学好本专业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
坚实基础。具体如下:
1.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2.掌握一定的文学基本知识,特别是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种主要文体
特点及发展简况。
3.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大众化”应用型人才。“大众化”应用人才,
有两个层面:一是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动手的应用能力;二是既能掌握一
定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又要掌握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向通才教育发
展。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专家指出:大学语文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沟
通文理两科”的“通才”,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等
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十世纪前期的沈尹默、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等他们是文学大师,同时他们的自然科学知识也极为深厚;杨振宁、李政道、华
罗庚他们是理工大师,同时他们的语文修养都非常深厚。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
是机械工程专家,人文底蕴非常丰厚。具体如下:
1.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阅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
字的能力
2.能够熟练运用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日常公文的写作。
3.能够流畅的用语言进行的日常的交流和工作。
4.能够将语文知识与本专业课程相结合进行创作性的学习。
(三)素质目标
1.高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优势,创造性的使用语文教材,在教
学中进行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规等多方面职业素养的渗透
教学,从而,为学生迅速成为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员奠定思想基础。
2.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是了解并继
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提升人
文素养。
3.在教学中运用发散思维,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升
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大学语文是综合素质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能力拓展课)。它
对其他科目的学习起着积极影响。中国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是中华文化传承的
载体,也是交流沟通的基本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利于他们
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理解。
五、课程内容标准
(一)课程总体设计(课时分配表)
学习项目
序号
项目(单元)名称学习型工作任务学时
1诗词曲
任务1-1《诗经》
14
任务1-2《楚辞》
任务1-3乐府诗
任务1-4田园诗
任务1-5唐诗
任务1-6宋词
任务1-7元曲
2散文
任务2-1《论语》
6任务2-2《史记》
任务2-3唐宋散文
3小说
任务3-1《聊斋志异》
6任务3-2《红楼梦》
任务3-3《边城》
4戏剧
任务4-1《西厢记》
6任务4-2《茶馆》
任务4-3《哈姆雷特》
5素质拓展
任务5-1应用文写作
4
任务5-2口语
合计36
(二)项目(单元)设计
1、项目一:
教学项目1:诗词曲总学时:14
总体描述:
1.了解古典诗词曲的发展脉络及各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
2.记住经典的诗词曲作品。
学习任务1-1:《诗经》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掌握《诗经》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
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的能力。
4.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
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诗经的基本内容介绍
三、教学内容
1.诗经的基本内容介绍(六义)
2.分析诗歌的艺术美(四美)
3.体会诗歌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方法
讲授、诵读、谈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在水一方》多媒体视频
2.《蒹葭》的朗读视频
3.了解先秦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
和思想
4.讲解诗经的基本内容介绍(六义)
5.分析诗歌的艺术美(四美)
6.赏析作品《采薇》、《蒹葭》、《氓》等。
4.作品赏析。
学习任务1-2:《楚辞》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作品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
2.了解楚辞体的基本特征
3.分析和比较鉴赏楚辞与诗经的不同
二、教学重点
楚辞的主要思想内容
三、教学内容
1.楚辞基本知识介绍。
2.掌握本事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了解屈原所表达的爱国思想。
四、教学方法
讲授、诵读、谈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其相关著作
2.楚辞来历及其三重含义。
3.赏析作品《哀郢》、《山鬼》等
4.楚辞独有的艺术特色与诗经比较
5.概括屈原的一贯思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习任务1-3:乐府诗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乐府、乐府诗等文学常识,以及五言诗
在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和特点。
2.体会乐府诗歌的抒情性和叙事性特点;
3.掌握比兴、对比、顶针等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乐府诗歌的抒情性和叙事性特点
三、教学内容
1.乐府、乐府诗和乐府民歌等基本知识
2.诗歌艺术手法分析;
3.赏析《行行重行行》、《孔雀东南飞》、《上邪》
等作品。
四、教学方法
讲授、点拨、类比
五、教学过程设计
1.了解乐府、乐府诗和乐府民歌等基本知识。
2.诗歌艺术手法分析;
3.赏析《行行重行行》、《孔雀东南飞》、《上
邪》等作品。
学习任务1-4:田园诗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艺术特点。
2.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3.了解陶渊明诗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内容
1.了解组诗的特点,分析“归田园居”。
2.体会诗歌中白描等艺术手法;
3.体会陶诗平淡自然的艺术特色;
4.陶渊明田园诗的贡献。
四、教学方法
讲授、点拨、诵读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田园图片引入。
2.了解魏晋风度以及魏晋文人自我的觉醒意
识等;
3.了解田园诗歌的发展,陶渊明诗歌的艺术
特点;
4、师生讨论交流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对后世的
影响。
学习任务1-5:唐诗学时:2
一、教学目标
了解唐诗发展的几个阶段及阶段性特色;
掌握重要影响的诗人的经历及其诗作;
二、教学重点
四、教学方法
讲授、点拨、诵读
五、教学过程设计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成就及特点
三、教学内容
1.唐诗概说
2.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创作手法
3.杜甫现实主义诗风创作手法
4.白居易叙事长诗。
1.唐诗概说
2.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创作手法及作品赏析
3.杜甫现实主义诗风创作手法及作品赏析
4.白居易叙事长诗《长恨歌》。
5.讨论《长恨歌》主题多重性及作者思想感
情倾向。
6.视频、声像赏析。
学习任务1-6:宋词学时:2
一、教学目标
了解宋词发展的几个派别及派别特色;
掌握重要影响的诗人的经历及其诗作;
二、教学重点
李清照、苏轼的诗歌成就及特点
三、教学内容
1.宋词概说
2.苏轼豪放派词风的创作手法
3.李清照婉约派词风的创作手法
四、教学方法
讲授、点拨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宋词概说
2.苏轼豪放派词风的创作手法
3.李清照婉约派词风的创作手法
4.视频、声像赏析。
学习任务1-7:元曲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曲的特点;
2.了解元曲四大家的相关知识
3.掌握关汉卿作品及艺术成就
二、教学重点
关汉卿作品及艺术成就
三、教学内容
1.元曲的基本常识;
2了解元曲四大家的相关知识
3.分析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等作品
4.体会关汉卿的艺术成就
四、教学方法
讲授、点拨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越剧、昆曲赏析
2.元曲的基本常识;
3.了解元曲四大家的相关知识
4.分析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等作品
5.体会关汉卿的艺术成就
2、项目二:
教学项目2:散文总学时:6
总体描述:
1、了解古典散文与现代散文的不同内涵。
2、对古典散文的萌芽、发展及现代散文对古典散文的传承有较为清晰的把握
3、能够运用相关文言知识流畅的翻译古代散文。
学习任务2-1:《论语》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论语》选段,学生了解孔子及《论
语》,体会“民无信不立”,“仁者爱仁”等
思想。
2.辩证分析孔子思想,吸收其精华,做到古为
今用。
二、教学重点
四、教学方法
讲析、诵读、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视频材料赏
析。
2.分析《论语》主要内容。
结合现实体会“民无信不立”,“仁者爱仁”
等思想。
三、教学内容
1.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视频材料赏析。
2.分析《论语》主要内容。
3.体会“民无信不立”,“仁者爱仁”等思
想。
3.体会“民无信不立”,“仁者爱仁”等思
想。
学习任务2-2:《史记》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在我国史学界与文学界的地位,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有关情况。
2.了解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
的手法,
3.引导学生了解《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对
后来小说、戏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学习《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内容
1.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创作的过程。
2.史记的思想价值、艺术内容及影响。
3.赏析《项羽本纪》。
4.项羽的人物塑造及评价
四、教学方法
讲授、演讲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观看京剧霸王别姬
2.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创作的过程。
3.史记的思想价值、艺术内容及影响。
4.赏析《项羽本纪》。
5.项羽的人物塑造及评价
学习任务2-3:唐宋散文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宋代散文、唐宋八大家等基本知识。
2.了解“古文运动”与“新古文运动”的常识。
3.掌握韩愈、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其创作
风格。
二、教学重点
掌握韩愈、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其创作风
格。
三、教学内容
1.了解“古文运动”与“新古文运动”的常识。
2.分析韩愈、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其创作
风格。
3.作品赏析。
四、教学方法
讲授、比较、分析
五、教学过程设计
1.了解“古文运动”与“新古文运动”的
常识。
2.分析韩愈、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其创
作风格。
3.作品赏析。
4.比较韩柳散文创作手法及风格之差异。
3、项目三:
教学项目3:小说总学时:6
总体描述:
1.了解小说的类型及特点,掌握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2.阅读名家名篇,并尝试写鉴赏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鉴赏不同类型的小说,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学习任务3-1:《聊斋志异》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蒲松龄以及《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2.了解《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二、教学重点
《聊斋志异》的基本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教学内容
1.学生对志人志怪小说的了解。
2.了解蒲松龄以及《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3.了解《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4.作品赏析。
四、教学方法
启发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讨论对志人志怪小说的了解。
2.了解蒲松龄以及《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3.了解《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4.作品赏析。
5.引导学生了解神魔小说的社会意义。
学习任务3-2:《红楼梦》学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的基本常识;
2.了解主要情节如“宝玉挨打”、“黛玉葬花”
等。
二、教学重点
了解《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及人生故事。
三、教学内容
1.了解《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及写
作背景;
2.了解《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及人生故
事。
四、教学方法
点拨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开放性阅读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播放宝玉挨打的视频
2.了解有关《红楼梦》的相关知识;
3.分析《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及人生
故事。
4.全面了解《红楼梦》的研究现状、成就,
学习参考书;
学习任务3-2:《边城》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
界,体会“边城”所表现出的优美、健康、自
然的人性美;
2.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和语言特色;
3.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
象。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
“边城”所表现出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
美。
二、教学重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教学内容
1.小说情节分析。
2.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和语言特色。
3.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
象。
四、教学方法
讲析、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小说情节分析
2.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和语言特色;
3.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
形象。
4.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
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4、项目四:
教学项目4:戏剧总学时:4
总体描述: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历史及代表作家作品。
2.了解戏曲的种类,声腔,剧种,以及戏曲的名词等。
3.感受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魅力。
学习任务4-1:王实甫《西厢记》学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基本文学常识;
2.了解《西厢记》的文学渊源;
3.掌握作品《长亭送别》的语言特点以及其中
的诗词典故;
4.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5.体会刻画莺莺心理活动的手法以及崔莺莺
的艺术形象;
二、教学重点
结合《长亭送别》分析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
法,品味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内容
1.介绍元杂剧的常识,如“元曲四大家”、元
杂剧“四大悲剧”,以及元杂剧的基本结构以
及角色设定;
2.结合《长亭送别》分析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
方法,品味借景抒情的写法;
3.体会并讨论莺莺在送别张生时除了依依不
舍,还表露出的鄙视功名利禄的态度;
4.赏析佳句,熟悉其中运用的典故和民间口
语;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鉴赏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播放《长亭送别》。
2.熟悉和了解元代戏曲的基本常识
3.结合《长亭送别》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
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4.体会并讨论莺莺在送别张生时除了依依不
舍,还表露出的鄙视功名利禄的态度;
5.赏析佳句,熟悉其中运用的典故和民间口
语;
6.讨论崔莺莺的爱情观。
学习任务4-2:《茶馆》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老舍及其主要作品,《茶馆》是“京派
话剧”的典范之作;
2.了解话剧写作时代背景及文学常识;
3.了解《茶馆》与传统话剧的区别,从而认识
戏剧的创新特性;
4.把握《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和特点,激发
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把握《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和特点,激发戏
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
1.了解话剧文学常识结构特点;
2.把握《茶馆》结构上的创新,故事虽然松散,
人像众多,但是中心人物没有变,以人物带动
故事;
3.体会语言的特点,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语
言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
四、教学方法
分角色朗读、讲授法,鉴赏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多媒体视频播放话剧《茶馆》。
2.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作品
3.分析《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激发戏剧
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戏剧
5.指导学生编排戏剧
4.剧中人物众多,性格、身份各异,却给人鲜
明的印象,注意分析各个人物的性格。
学习任务4-3:《哈姆雷特》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的相关知识,了解《哈姆雷特》
的故事取材背景;
2.体会西方戏剧的魅力和特点。
3.分析戏剧冲突,并从中把握人物个性特征;
4.鉴赏戏剧语言,把握戏剧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掌握《哈姆雷特》的戏剧冲突与戏剧语言特点。
三、教学内容
1.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介绍莎士比亚的名
句;
2.梳理剧情结构,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3.体会戏剧的艺术特色,如跌宕起伏的故事情
节和尖锐的矛盾冲突,动作化和个性化的语
言;
4.分析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及其悲剧性。
四、教学方法
分角色朗读、讲授法,鉴赏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多媒体视频播放话剧《哈姆雷特》。
2.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作品
3.分析《哈姆雷特》的思想艺术成就,激发
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4.与影视作品《夜宴》的故事进行比较,讨
论其改编的优劣性,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
和戏剧的能力。
5、项目五:
教学项目5:素质拓展总学时:4
总体描述:
1.掌握一般公文写作的基本技巧
2.掌握口语交际的一般技巧
学习任务5-1:应用文写作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行政公文的种类
2.了解行政公文的特点;
3.掌握行政公文的行文规则
4.掌握行政公文的格式
5.能集合所学内容写作一般公文
二、教学重点
行政公文的行文规则及行政公文的格式
三、教学内容
1.了解行政公文的种类
2.了解行政公文的特点;
3.讲解行政公文的行文规则
4.讲解行政公文的格式
5.常见公文解析:通知、通报、请示、批复、
会议纪要、函等。
四、教学方法
讲授、实训
五、教学过程设计
1.了解行政公文的种类
2.了解行政公文的特点;
3.讲解行政公文的行文规则
4.讲解行政公文的格式
5.常见公文解析:通知、通报、请示、批复、
会议纪要、函等。
6.实操练习。
学习任务5-2:口语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口语训练技巧
四、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教学、实训
2.掌握演讲、辩论技巧
二、教学重点
掌握演讲、辩论技巧
三、教学内容
1.了解口语训练技巧
2.掌握演讲技巧
3.掌握辩论技巧
五、教学过程设计
1.了解口语训练技巧
2.演讲案例教学,分析演讲技巧
3.辩论案例教学,分析辩论技巧
4.实操练习。
5.组织演讲、辩论赛
六、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组织实施
1.采用课前预习,课上答疑,重点讲解,课外阅读背诵的系统学习法。
2.精讲与指导泛读相结合。
3.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课本阅读”与“拓展阅读”相
结合。
4.专业技能与知识模块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的重点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范文讲解与专题讲座相结合,深化与专题有关的语文知识。同时,提供拓
展性研读材料,如阅读教材的有关文选,了解当前关于高职学生的基本情况等,
并组织课堂讨论、辩论会、专家访谈。
2.阅读、作品鉴赏、思考与写作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性选择空间,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3.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诗歌朗诵比赛、文学社的创
立等让学生逐渐融入到文学的氛围中来。
4.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网上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实践活动,在网络平台上探讨学习中的问题。
(三)师资条件要求
明确支撑该课程教学的教师的学历、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实践经历以及专任
专业教师“双师”资格、企业兼职教师等条件。要求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
人,助教2人。
(四)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开课教室应配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和相关仪器来保证上课的质量和效率。
七、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一)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大学语文》,周涛主编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最新版
(二)网络资源建设
1.国学网
2.中国教学资源网
3.语文网中网
4.优酷网
5.土豆网
6.百度
(三)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参考教材:
1.《大学语文》吴媛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01月第三次出版
2.《大学语文》莫道才主编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次
出版
3.《大学语文》徐绍建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二版第7次
印刷
4.《大学语文》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第一版,印次2010年1月第十二次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在总结过去开卷、闭卷及网上考试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灵活生动、受学生欢
迎,又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考试方法。将期末考试
与平时练习、作文成绩、课堂提问成绩按适当比例综合。积极建设大学语文试题
库。
课程整体成绩表
考核类型成绩权重课程整体成绩
课程考核1000.6100
实践考核1000.4
课程考核成绩表
项目名称成绩权重项目成绩项目成绩权重课程考试成绩
项目1知识1000.5
1000.3
100
技能1000.3
态度1000.2
项目2知识1000.5
100
0.2
技能1000.3
态度1000.2
项目3知识1000.5
100
0.2
技能1000.3
态度1000.2
项目4知识1000.5
100
0.15
技能1000.3
态度1000.2
项目5知识1000.21000.15
技能1000.6
态度1000.2
九、说明
本课程标准内容较多,由于课时有限,任课教师授课时可作适当选择,分为
“课堂讲授”与“拓展阅读”两部分,积极引导学生自学。
本文发布于:2022-11-25 20:34: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06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