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来历和习俗

更新时间:2022-11-25 20:12:24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5日发(作者:韩国奥运会主题曲)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一、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

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

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端午节在湖北、湖南、贵赛龙舟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

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时至今日,端午节

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

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

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条规定,“全

体公民放假的节日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据此,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

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

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

们需要。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

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

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

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

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

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

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来历之二: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

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

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

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

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

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的来历之三: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

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

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

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

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

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端午节的来历之四: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

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

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

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

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

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

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

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二、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至赛龙舟: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

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

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

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

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

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

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

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

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

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

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

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

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

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

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

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

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

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

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

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习俗至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

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

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

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

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

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

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

“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

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

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

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

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

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

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

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习俗至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

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

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节习俗至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

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

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

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

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

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

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

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

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本文发布于:2022-11-25 20:1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05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