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行业

更新时间:2022-11-25 18:11:12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5日发(作者:bec商务英语高级)

2007年我国服装行业开展特点与开展趋势

一、我国我国服装行业开展特点

〔一〕产业资源重新配置,市场竟争模式逐步转变。

1、梯度转移初见端倪,省内流动仍是主流。

我国主要服装产区仍然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近年来,

一些沿海城市的人均GDP快速提高、土地资源紧缺,用地本钱飞涨、人力资源匮乏、劳

动力本钱不断攀升、水电供应缺乏、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继续开展劳动密集型的加

工产业困难重重,产业区域性和企业的梯度转移已见端倪。然而目前的梯度转移主流仍

然是“省内流动〞。苏南企业到苏北开发、粤南地区产业慢慢向粤北和东西两翼开展、福

建、浙江一些产业集群也向周边扩散,省内的“内陆〞地区成为我国服装产业梯度转移

的第一站。企业对于生产转移通常持审慎态度,“异乡〞办厂的前期通常会“水土不服〞,

地方的政策和观念意识往往成为转移胜败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企业在生产转移的过

程中承当着较难预测的风险本钱,企业势必权衡投资本钱与投资风险来进行目标地的选

择。

2、集群专业化开展,区域交叉合作广泛。

我国的服装产业集聚地大多是以单一品种或专业服装生产为特点,各区域有自身特

有的优势。目前,企业已不再盲目扩张,而是力求将区域和企业优势作强,在优势较弱

或不具备生产能力的领域理智地寻求合作。区域交叉合作应运而生。例如,温州企业为

泉州企业加工西服,泉州企业为温州企业加工茄克。

专业化激发了区域交叉合作,区域交叉合作促进了专业化,专业化和区域交叉合作

把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开展带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即:网络化开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

征恰恰是“专业〞和“合作〞。区域的网络化开展成为企业的开展壮大的一大加速器,也

为跨区域企业乃至跨国企业的诞生打下根底。

区域内已形成联动关系,小企业最终放弃创品牌的混战,为大品牌贴牌加工,区域

内品牌集中度逐步提高。

3、市场竞争模式从数量、价格向技术、品牌转变。

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的产量增幅明显回落,预示着数量竞争时代接近尾声。大企

业已经蓄积了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以产品创新和渠道掌控能力为根底的品牌竞争力大

大提升。“数量〞和“价格〞竞争模式逐渐远去,“科技创新奉献率〞和“品牌奉献率〞

的意识和自觉行动在服装行业日益盛行。在产量平稳增长甚至维持原状的同时,企业效

益明显提高。目前,企业用于衡量可持续开展能力的指标已经从生产规模转向设计研发

投入比重、设计研发人员比重、高学历职工比重、生产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营销网络规

模质量、品牌覆盖率、单位面积销售收入等。协会也已将“销售利润率〞作为“产品销

售收入〞和“利润总额〞之后对企业进行考评的又一重要指标。

〔二〕人民币升值、配额政策,行业开展负重前行。

2006年,受到人民币升值、配额政策波动、土地资源本钱飙升、人力资源持续匮乏,

劳动力和原材料本钱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服装行业可谓负担累累。

由于企业对人民币升值都有较为正确的预期,议价能力较强的企业已经在签订外贸

合同过程中能够与海外客户共同分担升值的时间差损失。人民币升值6%,将挤占到普通

的外贸加工型企业30%-50%的利润,对于议价能力较差的企业,几乎无利润可言。2007

年,人民币继续升值,企业通过客户分担升值损失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人民币升值对

行业开展也有一定正面作用,企业正在适应开放的汇率制度,尽管行业总体国际价格竞

争力下降,但升值也无情地淘汰了一些不标准和抗风险能力低下的小企业,使国内竞争

相对趋于公平。同时,人民币升值刺激了我国服装行业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2006年上半年的配额分配机制不配套,导致配额市场混乱、配额价格大起大落,大

量配额的浪费,严重影响了配额的使用效率和企业利益。下半年,政府调整政策,协议

招标替代公开招标等措施较为有效地防止了浪费和投机,配额市场逐步标准,配额使用

情况有所好转。但一年多的动乱也导致了一部份订单的流失。

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本钱不断攀升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

约了2006年服装行业的开展步伐。

〔三〕服装价格指数上升,服装市场全面提升

1998年开始衣着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服装鞋帽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都均跌至100

以下并在100以内徘徊了8年之久,2006年10月,月度统计两项指数均重回100以上。

这正是我国服装市场全面提升的直接表达。

根据对代表高档、中高档服装消费的大型零售商业统计显示,近两年的服装销售单

价一直呈上升趋势。城市消费都在向高一层次消费模式挺进,以产品现货交易为核心的

批发市场已现颓势。目前各级服装市场均呈现品牌更迭加速、新品牌层出不穷、营销模

式分化、注重渠道建设终端管理等态势。新一轮“洗牌〞已开始,服装市场已经进入新

的品牌循环期。

〔四〕外贸增长方式正在转变

2005-2006年,我国服装出口面临贸易摩擦、配额制度、人民币升值、竞争国崛起等

多方面外部环境的压力,加上近年来经济开展,我国服装加工的劳动力本钱优势逐渐削

弱,普通产品出口价格透明等内部因素,出口贴牌的大路产品已经不可能获得理想的利

润空间。多年外贸贴牌经验的积累,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奠定了良好的根底。转变外贸

增长方式也是行业持续开展的客观要求。

1、OEM向ODM转变。

目前,世界各服装出口竞争国的外贸加工价格都已经相当透明,加上我国服装生产

受到人力、土地、能源等因素影响,加工本钱一再升高,继续走单纯贴牌加工路线的利

润空间越来越小。

多年来外贸加工经验的积累和设计力量的不断开展壮大,使得我国一局部服装企业

具备了由OEM向ODM转变的实力。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参加到ODM队伍中来。2006年CHIC

展中ODM参展商明显增多就可见一斑。ODM与OEM最根本的区别是ODM是参加了“自主研

发〞过程的产品加工,这一关键环节中,科技创新不仅仅创造了利润还牢牢掌握住资源,

为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核心技术和超值效劳,有效防止了客户流失。从“E〞

到“D〞改变了我国服装行业的竞争力构成,“技术〞实实在在地成为了竞争核心。目前,

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服装产业大省中ODM已经十分普遍,大大提高了这些地区的

国际竞争力,进而改变了我国乃至国际服装贸易竞争格局。

2、“品牌走出去〞步伐加快。

2005-2006年,我国服装“品牌走出去〞步伐正在加速,越来越多的品牌在海外寻求

市场。在中东、东南亚、俄罗斯、澳新开设专卖店的品牌个数不断增多。一些品牌已经

初步翻开了通往欧、美、日等服装兴旺地区市场的通路。

2006年10月,中国服装协会带着设计师谢锋和其品牌“吉芬〞走上了国际顶尖设计

舞台——巴黎时装周进行品牌发布,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走向国际的服装设计师品牌。

2007年1月,商务休闲男装品牌“利郎〞在米兰时装周发布新品。几个具有一定实力的

设计师品牌也将在巴黎时装周等国际顶级服装盛会陆续亮相。海外做秀已不再是炒作,

而是品牌、设计师国际推广和商业运作的一局部。海外业界对中国服装的印象也由此发

生转变,对中国服装品牌和设计的认可及关注程度正在提升。

二、我国服装行业开展趋势

〔一〕产业深度开展

2007年,中国服装产业的纵深开展将为我国服装产业格局、竞争力格局变化奠定根

底。

1、用先进技术缓解劳动力紧缺的矛盾

迫于劳动力紧缺危机,借助于人民币升值换汇的优势,新一轮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之

风在服装行业悄然兴起。科技奉献的作用在本轮产业升级中彰显出来。成熟的中国服装

企业在技术改造中扮演的不仅仅是买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对工序和工艺进

行优化配置的设计者,往往是企业对设备或软件制造商提出要求进行定制采购。提高劳

动生产率;化解劳工荒问题;解决熟练技工紧缺问题;解决制造过程中人为因素产生的

质量问题;提高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是这次技术改造的主要目的。吊挂生产线、电脑缝

制设备、电脑控制专业工艺设备、产品信息条码分拣设备、后整理设备、产品检验检测

设备等都成为被引进的热门。

2、内陆省份为梯度转移夯实根底。

梯度转移绝不能一蹴而就,大规模转移需要较长的过程。转移的速度取决于内陆地

区是否具备承接转移的能力和条件。除了地理位置、交通、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产业

链资源等因素外,政策环境、意识观念对转移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营造良好的

投资环境成为各个内陆省市吸引产业转移的一大重要手段。内陆地区的服装产业开展迅

猛,产业环境和政策环境都在优化。辽宁、吉林、安徽、河南等省相继成立协会。四川、

陕西等协会组织也比拟活泼。内陆省份的服装产业逐步提升,为承接梯度转移进一步夯

实根底。

〔二〕国内服装市场面临“洗牌〞。

近年来,随着内需不断扩大,价格指数持续上升,内需切切实实成为了我国服装行

业开展的原动力。国内企业成熟壮大、国际名牌蜂拥而入,更多海外品牌对中国市场跃

跃欲试,国内中小企业在夹缝中找寻生存之道。未来的中国服装市场新一轮“洗牌〞时

代已经到来,而“洗牌〞的孪生姐妹“市场细分〞也将随行而至。2007年,中国服装市

场必然好戏连台,机遇和挑战并存。

1、品牌和市场细分时代到来。

伴随着新一轮国内市场重新“洗牌〞而来的品牌和市场细分不仅仅局限于品种、档

次、区域的进一步细分,更表现在以产品风格和消费群细分为特点的深度细分。主要表

达为品牌在市场中的横向细分,即同一品种或相同档次产品层中通过“产品风格〞和“消

费群〞进行的横向再细分。市场被拉平,占据各个市场位置的品牌个数将被摊薄。可以

看出,新一轮细分的竞争焦点是“文化〞、“创新〞和“研发〞,最终的目标是“销售收

入〞和“市场份额〞,“差异化〞之剑在这一时期格外锐利,缺乏科技投入和市场研发的

盲从行为,在这个市场机遇和挑战面前都将十分危险。随着国际品牌参加竞争队伍,细

分也成为了民族品牌生存开展的客观要求。目前的运动装市场、时尚休闲装市场的竞争

态势就已明显表达出“洗牌〞和市场细分的迹象。本轮细分不仅仅为品牌生存开展提供

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也为企业的多品牌开展创造了条件。

2、加工商与经销商进一步分化。

近年来,耐克首创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在中国服装行业大行其道,一个直接结果

就是加速了“职业经销商〞行业的诞生和成长,从而加速了加工商与经销商的分化。“轻

资产运营〞模式能够实现品牌在短期内获得销售收入的高增长,使品牌迅速扩张市场份

额,同时降低企业的库存和负债率,使企业有可能将主要力量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市

场推广〞环节,而对产品制造和零售分销业务的外包那么借力于广阔的产业资源,到达

多方共赢的目的。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专业加工队伍,经销商队伍也在迅速开

展壮大,以个体经营者为主的经销商队伍中,专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营销公司〞

已经浮出水面。

国际品牌运营商也将陆续登陆中国,不管是品牌化运作还是资本化运作,都将为中

国服装市场注入国际化经营的新鲜理念。

随着市场细分对海外品牌的需求增长以及国内品牌对国际加工产品的需求增长,专

业的品牌和产品进口商团队也将应运而生,特别是具有雄厚财力和丰富外贸经验的专业

外贸公司,在国际品牌引进方面将成为一支主力。

3、外销型企业、海外品牌进军国内,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2007年,外销型企业进军国内市场的步伐将明显加快。鉴于土地、人力资源本钱一

再攀升;原料、原材料价格高居不下;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难以消化;外贸加工费日

益透明;国际竞争国迅速成长等原因,常规产品的出口越来越无利可图,加上对出口退

税下调的顾虑,外贸加工型企业急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于是纷纷把目标指向国内市

场。随着GDP快速增长、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等,目前国内服装市场呈现增值增量的成

长,物价指数的上升更加有效刺激了外贸型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导致品牌个数急剧增多,

市场竞争压力加剧,品牌更迭速度也将加快。另外,海外品牌也将成为新进的强有力的

竞争者。2005-2006年,海外品牌进驻中国服装市场的步伐加快,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和可借鉴的案例,激发了海外品牌对中国市场的拓展期待。经销商、进口商队伍的开展

壮大,也为海外品牌进军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同等重要。

国际对于中国服装产业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出口,“资源〞已经被提到了一个重要

位置上。国际产业资源存在于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管理、推广等各个环节,包括

了人、财、物、无形资产等各个领域。国际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行业、企业的一大新

增利润源泉,更是中国产品翻开国际市场大门一把钥匙。国际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为中国

籍服装跨国集团的形成创造出无限可能。

1、“走出去战略〞分层次实施,内涵充实。

2005年中美、中欧贸易摩擦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被提上议事日程。行业经过两

年对“走出去〞的探究摸索和深思熟虑,不同的企业已经开始制定不同模式的“走出去〞

战术部署。“走出去战略〞将为“品牌走出去〞、“生产走出去〞和“采购走出去〞等不

同模式。

“生产走出去〞主要是以躲避贸易摩擦、降低生产本钱为目的,主要目标国是东亚、

东南亚国家,也有一些企业为了承接小批量、快速反响的欧美订单在欧盟附近及南美等

地区设厂。

“品牌走出去〞是2007年以后的热点,企业也明显在加强海外市场拓展攻势。近几

年,我国已经有一批企业实现在东亚、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国家、澳、新、俄等国的

品牌专卖销售。2007年,实现自有原创品牌出口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市场区域会越来越

广,并能期待在欧美等服装兴旺市场翻开销路的成功案例。

“采购走出去〞是中国服装产业的新成长点。“采购走出去〞是以跨国采购集团的

形式,一只手承接国际市场订单;一只手控制订单流向和产品出口,成为国际流通环节

中的一环。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国际市场产品流通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服装企

业在国际贸易价值链上占据的层次,改善了我国服装产业的利润格局;另一方面,握住

渠道掌控权,转变了我国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地位。

2、“调低出口退税〞影响和造成行业短期危机。

尽管上一轮的出口退税下调未涉及服装产品,但仍存在下调的可能。经测算,通常

类服装产品出口退税降低2个百分点,企业利润降低15个百分点以上。一旦出口退税调

整势必造成一定的动乱,特别是以生产大路产品为主、议价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

危机。出口退税下调,从长期来看,能够优化产业的企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短期内,

企业和行业应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3、出口快速增长潜伏危机。

2007年是中欧备忘录的终年,欧盟高度关注中国纺织品服装对欧乃至对全球的出口

动向。尽管受到欧盟、美国配额限制,2006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增幅依然超过了2003

年,创造了历史新高。欧盟业界在年初就提出要求中国2007年设限期满后采取自限等手

段控制出口,美国也在紧密观察中欧动向。欧美业界的反倾销呼声从未间断过,2006年,

欧美乃至印度、秘鲁、南非、哥伦比亚等开展中国家相继对我国纺织品展开了反倾销调

查、反吸收调查。特别是美国对我国出口的聚酯短纤提起的反倾销案,不仅是中美纺织

品贸易历史上最大的反倾销案,更是美国对未来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一次尝试和预演。

服装在贸易保护中属于高危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势必激化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另外,技术壁垒也同样不容无视,欧盟相继公布相关法案提高了对进口产品的要求。

2006年美国对产自我国的服装产品实施召回频率明显提高,特别是以“平安性〞名义对

产自我国的童装、婴儿服装及用品的召回十分频繁。

2007年是我国处理纺织品服装贸易国际关系的关键一年,任何出口非理性增长都将

置我国于一个十分不利的地位。政府、行业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在法律法规的大框架

下通过有效的手段推行自律,行成政府制法执法、行业监督、企业守法的良好环境

本文发布于:2022-11-25 18:11: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00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深圳美容
下一篇:会计面试
标签:服装行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