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p

更新时间:2022-11-25 14:21:01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5日发(作者:疯狂的婚姻主题曲)

龙源期刊网

关于MOSFET的双峰效应量化评估研究

作者:陆玉娥蒋卓勤孔凡东刘剑

来源:《现代电子技术》2009年第05期

摘要:介绍一种关于双峰效应(Double-Hump)的评估方法。通过对MOSFET的-

曲线的分析,双峰效应的程度可以用数字化评估。采取这种量化表征,细致地研究了双峰效应

与掺杂浓度的关系。建立了MOS的和Punch-through的粒子注入有效浓度和双峰效应的

相互关系模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现存的理论一致。

关键词:双峰效应;掺杂浓度;MOSFET;数字化评估

中图分类号:TN3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09)05-182-02

EvaluationofDoubleHumpPhenomenoninMOSFET

LUYu′e,JIANGZhuoqin,KONGFandong,LIUJian

(Xi′anCommunicationInstitute,Xi′an,710106,China)

Abstract:Oneevaluationmethodaboutdoublehumpphenomenonisintroducedinthis

hcurvilinearregre-ssionanalysisinId-Vgcurve,thedegreeofdouble-humpis

lly,thecorrelationofimplant′sionconcentrationanddouble

elingistuptounderstandthecorrelation

betweenVtImplant,lationmeets

conventionalparasitictransistortheory.

Keywords:doublehumpphenomenon;dopingconcentration;MOSFET;numericalevaluation

收稿日期:2008-09-08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是由一个金氧半(MOS)二机体和两个与其紧密邻接的p-n接面(p-njunction)

所组成。自从在1960年首次证明后,MOSFET快速的发展,并且成为微处理器与半导体记忆

体(memory)等先进集成电路中最重要的元件[1]。随着超大型集成电路(VLSI)的快速发展,

浅沟槽隔离(STI)技术在MOSFET制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MOSFET的有效通道长度(L)

和宽度(W)的尺寸越来越小时,一种MOS器件的失效模式:双峰效应(double-hump)也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重

视。

龙源期刊网

1双峰效应

图1是典型的双峰效应示意图。在图中虚线方框中,电流在阀极电压很小的时

候出现了一个峰值。在整个-曲线中出现两个峰值,称之为双峰效应。它的表现是在

次临界区(sub-threshold),MOS还没有开启时<,晶体管出现了明显的漏电(I-

leakage)。这种漏电的提前出现,会直接导致晶体管的失效和产品的低良品率。

图1N型MOS的-曲线

图1中,NMOS的W和L分别为10μm和;;

-0.45V,-0.9V,-1.35V,-1.8V;从0升到1.8V。

近几年,人们对这种失效现象做了大量的研究[2-4]。人们普遍接受,晶体管的侧壁寄

生晶体管的预先开启是漏电的根本原因。理论上讲,由于粒子注入的有效掺杂浓度在晶体管的

中心区域和侧壁位置的不同,导致了侧壁寄生晶体管的预先开启。在MOS的基板加有反向电

压时,双峰现象特别明显。图2中Trenchrecess和Cornerout-doping这两种现象可以被用来解

释为什么晶体管的侧壁位置粒子注入的掺杂浓度会不同于晶体管中心位置(通道正下方)。由于

Trenchrecess和Cornerout-doping这两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人们尝试了很多种方法去优

化掺杂的有效浓度分布,以期降低和消除双峰效应。

图2Trenchrecess和Corneroutdoping效应

本文将介绍一种双峰效应的简单评估方法,使双峰效应的程度得以量化。并且通过对量化

数字的评估,可以定性和定量地了解和确定最优化的掺杂浓度条件。

2实验条件

本文分别对N型MOS的和Punch-through的粒子注入掺杂浓度进行了正交试验。其

中,注入的浓度分别为:4.55×1012cm-2;6.55×1012cm-2和8.55×1012cm-2,注入能量为25

kev,杂质成分为硼(Boron);Punch-through注入的浓度分别为:4.0×1012cm-2;7.13×1012cm-2

和1.0×1013cm-2,注入能量为170kev,杂质成分为铟(Indium);通过对不同注入条件的MOS器

件的-曲线的测量和分析,以期能得到掺杂浓度分布和双峰效应的关系。

3双峰效应的评估方法

图3(a)是N型MOS器件的-测量曲线。MOS器件的W和L分别为10μm和0.18

μm,测量条件为:

;;-1.8V;从0升到1.8V;

龙源期刊网

图中实线表示的测量值,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双峰现象。由于很小的区间,测试

电流值很小,而且不准确,所以取在0.5~1.0V这个区间作为双峰效应的评估区间。图

3(b)中的虚线为理想的-曲线。可以根据MOS在比较高)线性区和饱和区的测量

值,采用多项式近似曲线拟合法(PolynomialRegressionFitting)反向推导得出。

图中实线测量值和虚线拟合值的阴影部分表明了MOS器件的漏电程度,用阴影面积来作

为双峰效应的量化评估值。

4试验分析

通过对各种实验条件的-曲线的测量和双峰效应的评估,以粒子注入的浓度变化

作为变量,双峰效应的量化值作为结果,建立了两者变化关系的模型。图4和图5分别是模型

的精确度评估图和注入浓度对双峰效应的变化模型图。

图3NMOS的双峰效应评估分析图

图4模型精确度评估图

从图4可以看出模型的精确度为0.97。这表明,粒子注入浓度和双峰效应具有

非常强的相关性。图5显示,双峰效应对的注入浓度非常敏感。随着浓度的上升,双峰

效应越来越明显。这个现象和现有的理论相吻合。由于的注入能量为25kev,有效掺杂

浓度的峰值靠近MOS通道的表面。并且硼的吸出效应(out-doping)明显,随着粒子注入浓度的

升高,通道正下方的有效掺杂浓度上升,但侧壁位置的有效浓度变化不大,致使这两个位置的

浓度差异增加。同时,硼的有效浓度的增加,会导致通道正下方的阈值临界电压的上

升。这个变化会使得MOS通道下方开启时间延迟,从而侧壁寄生晶体管的预先开启时间变

长,进一步导致漏电量的增加。同理,采用的双峰效应的量化评估值就会增加,双峰效应明

显。与注入相比,Punch-through注入的浓度变化对双峰效应的影响不明显。这是因为铟

元素的吸出效应不明显,所以铟的有效浓度的变化对通道正下方和侧壁位置的有效掺杂浓度的

差异贡献不大,从而双峰效应对铟的浓度变化相对不敏感。

本文的模型可以用于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但是对于MOSFET来说,的粒子注入条件

也影响晶体管整体的电学特性。所以,在确定最优化的掺杂浓度条件时,要综合考虑。

图5双峰效应与和Punch-through粒

子注入的有效浓度的相互关系模型

5结语

MOSFET的中心区域和侧壁位置的有效掺杂粒子

龙源期刊网

浓度的均匀分布是解决双峰效应的根本条件。不论这

两个位置的有效掺杂浓度差异的形成原因,理论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比较优化的工艺条件,

使得有效掺杂浓度分布均匀,从而减少或消除双峰效应的影响。通过对双峰效应的量化评估,

建立掺杂浓度和双峰效应相互关系的模型,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和确定优化条件。

参考文献

[1]叶良修.半导体物理学(上).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Tech.,1996.

[3],TechnicalDigest,1996.

[4]-StateDeviceRearchConference,dingofthe27th

Europea,1997:268-271

[5]方波,张元敏,崔卫群.实际应用条件下PowerMOSFET开关特性研究(上).现代

电子技术,2007,30(21):59-62.

[6]张元敏,方波,桑子亮.实际应用条件下PowerMOSFET开关特性研究(下).现代

电子技术,2008,31(5):145-148.

作者简介

陆玉娥女,1951年出生,江苏无锡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网络分析综合、电子技术教

学研究。

蒋卓勤男,1962年出生,浙江人、教授。主要从事数字电路分析,电子技术教学与研

究。

孔凡东男,1956年出生,河北徐水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教学与研

究。

刘剑男,1976年出生,陕西西安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半导体电子技术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2-11-25 14:21: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189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圣诞英文贺卡
下一篇:高薪工作
标签:hump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