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于
是否承认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
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
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
件”主要指
地理条件
人口条件
资源条件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自然和社会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基础和纽带是
劳动
自然
人
社会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固有的,社会规律是人造的、
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通过人的活动实现出来
自然规律无法废弃和改变,社会规律可以废弃和改变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一本打开的心理学”.这一观点反映的是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创造的结果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一样的存在
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
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是
物质资料生产高度发达
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
经济体制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生产关系
血缘关系
政治关系
思想关系
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
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精神的最高体现.”这表明
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区分是相对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一切思想观点的总和
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
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观点的总和
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情感、风俗习惯、情绪的总和
在观念上层建筑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宗教
哲学
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
在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中.上层建筑属于
思想关系
物质关系
经济关系
财产关系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人和自然的矛盾
个人和社会的矛盾
自然界和社会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根本方向
生产关系可以加速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
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则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
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消极被动的因素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
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在于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根本动力
唯一动力
最终动力
直接动力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
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
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它是否能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
改革就是否定社会的一切
改革就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改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途径
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进步最深刻的根源是
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矛盾
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
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其实质是
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政治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
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思想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
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的发展
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
社会形态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社会形态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根源于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所表现的
自主性、目的性.这个“可能性空间”
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等既定条件决定的
是由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多种随机现象构成的
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
永恒不变的
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人的自身需要
人类的共同利益
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社会关系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有理性,这是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唯心主义历史观
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观点
唯物史观的观点
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
这两重性是指
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
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
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
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
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
人的劳动
人具有理性
人具有自由
人的意志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人的意识在历史活动中有能动作用
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突出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知识分子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人民群众占人口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历史辩证法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机械论观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
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它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对二者关系的回答决定对其他历史观问题的解决
唯心史观的主要错误是
夸大了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没有看到精神因素背后起决定作用的物质因素及其规律的作用
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认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列宁指出,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存在的缺陷是
没有认识到阶级斗争的作用,
没有认识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对历史的作用
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看作是社会关系产生、变化的根源
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生产方式是社会其它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化
生产方式决定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发挥作用的大小
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越高,则
地理环境被利用的程度越高
地理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越严重
地理环境被利用得越不合理
同自然的关系越复杂
下列现象中属于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有
农民耕种土地
雷电引起森林大火
被污染的水源引起疾病流行
某些人对森林滥砍乱伐
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
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法律制度
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客观性是指
生产力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是由既定的客观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
所决定的,因而是客观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是当代人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
生产力是由各种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是一种社会的客观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物质利益关系,因此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
系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存在的组成部分
生产关系是社会物质实体
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物质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因为
它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谁支配的问题
它决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如何结合的问题
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并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
它是判断各种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形态性质的客观依据
一定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的内容包括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与一定经济基础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发展到一定水平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生产力
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观念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是指
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的观点体系
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的情绪、信念、情感
特定社会中各阶级的观点体系
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的观点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
一论断体现了
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
意识形态是一元的.
意识形态是多元的
意识形态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下列制度、设施及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有
国家机关、军队、监狱
思维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艺术、法律思想、政治思想
小说、诗歌、戏剧
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因此
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都等于零
任何人的意志的作用都包括在历史发展的总结果中
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历史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是
人的自觉活动是在由社会客观规律所规定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为人们所认识与驾驭
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约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
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下列观点正确表达了社会规律特殊性的是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
人既是社会主体又是社会客体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不存在某种凌驾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上或之外的社会规律
否认社会规律同人的活动的统一会导致
宿命论
唯意志论
庸俗进化论
唯心史观
下列属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这一观点表明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历史过程的实现是人的不同活动的“合力”
历史是领袖和群众共同创造的
历史规律的作用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的基本
矛盾,是因为它们
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
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和发展
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结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表现为
生产力决定着人类自身的发展程度
生产力决定了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生产力决定着人的全面发展
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了全部社会关系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由
大工业所开创的
世界交往所决定的
航海家的新发现所决定
生产和科技发展所决定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区别是
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
经济基础是内容,上层建筑是形式
经济基础是相对稳定的,上层建筑是易变的
经济基础是物质关系,上层建筑是思想关系
在处理思想、政治、经济三者关系时,必须依据
它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思想既反映经济又反映政治
三者平行发展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展出来以前,是决不会
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
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任何一种新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社会中建立起来的
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巩固
是否能限制与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
下列观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形态”理论范畴的是
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就是社会
社会形态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就是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共同体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
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发展
社会发展完全是由必然性支配的,与历史主体的作用无关
社会与自然一样,其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
劳动的发展史
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阶级斗争的历史
生产力发展的历史
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这是因为
科技的进步能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控制自然的能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
人类”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人类不会永远留在地球这个摇篮
里”.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揭开其他星球的奥秘提供了可能性
自在世界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能够转化为“为我之物”的人类世界
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进入太空的梦想
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将会统治整个宇宙
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的关系是
“全球问题”是科技发展造成的
对科技的使用不当是造成“全球问题”的重要原因
科技发展为解决“全球问题”创造了条件
要把科技发展同变革、调整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管理、更新观念结合起来,
综合解决“全球问题”
马克思说:“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
首的社会.”这段话说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
生产力的性质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工具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在下列关于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观点有
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人们总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历史
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有人说:“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四
座二十五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这段话的错误在于.
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
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
历史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可以
加速历史任务的实现
决定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
暂时延缓历史进程
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关于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作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规律,杰出人物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规律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不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杰出人物受历史条件制
约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
前者是唯物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基础内容是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时刻教育群众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提出的哲学依据是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的原理
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原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人类认识总规律原理
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力系统”,其中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根
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技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人人都是创造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是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人的本质是自由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主张
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超历史的人与人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不受任何制约的个人意志是人性的体现
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下列对人的本质的理解,错误的是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人的理性
人的本质是人的自我意识
人的本质是人的个性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动力来自人性的“一种内压力,指向人格的同一和自发的
表现„„指向探索真理的、成为有创造力的、成长美好的人.”自我实现的评价
标准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以下对这种说法的评价正确的有.
错误地认为人的需要及其发展仅仅来自人性的要求
没有看到人的需要主要来自人的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没有看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才是自我实现的标准
错误地认为人性的要求才是人发展的根源、人的潜力充分发挥是个人发展
的评价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自然历史过程与人的自觉创造过程的统一
主体的选择性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的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法国一位哲学家说:“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人的灵魂的发展”其含义是说
社会发展必须代表人的利益
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目标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等值的
马克思说,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社会发展是通过牺牲多数人的发展以保证少
数人的发展而实现的.其含义是说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不一致的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社会的发展不必然带来人的发展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人的发展受到阶级条件的制约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人的发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
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
社会发展促使人向着全面性的方向发展
社会发展丰富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阐释,又强调了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
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归宿.这表明
真理既具主观性,又具价值性
真理是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真理的客观性是其价值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真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
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一国策说明了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
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要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
来
下列观点中正确反映了个人与社会历史关系的有
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对社会发展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人创造历史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唯物史观主张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的历史活动及其作用,这
里的“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是指
类与历史
群体与历史
个体与历史
观念与历史
阅读材料: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
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
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关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
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竞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根据材料说明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分析对待自然界
的两种错误态度.
[答案要点]
(1)人类社会与自然相互联系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
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不能离开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
律.人类只能从自然中索取生活资料,自然界是人类活动改造的对象,又是人类
赖以生存的环境.
(2)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
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
(3)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
该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
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
科学性与道德性,协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调整好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向,建
立起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的关系,以利于我们星球的繁荣和人类自身的发展.
(4)对待自然界的两种错误态度:①人们只强调改造自然,而不去保护它,结果
是破坏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自然界报复了人类,造成了一
些自然灾害,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②人们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从
理论上看,这两种错误态度都没有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辩证关系,从
实践上看,二者都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阅读材料: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
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
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
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什么原理,阐述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说明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
(3)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案要点]
(1)上述材料体现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和阶级性原理.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经济
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
在的:①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必须体现阶级
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并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②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
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2)意识形态是一套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定向的价值体系,它提供一种供人们所追求以至为之献身的
理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要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在
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表现着一个国
家、一个阶级的立场和信仰,是带有方向性的思想旗帜.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
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导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3)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
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
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
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揭示了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
和共同愿望.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变化,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我
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动摇.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
晋文公问箕郑怎样救灾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他进一步解释说:“在名
位上讲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善恶就不会逾越,各种事就不会怠慢;在政
事上讲信用.就不会错过季节,老百姓就不会逾越本分;在义理上讲信用,亲
近的人就会互相勉励,远方的人就会回来归顺.”
材料2
“天下至诚,国家将兴.”
材料3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一一一胡锦涛
材料4
#m001
请回答:
(1)材料11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结合材料2,试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分析“天下至诚,国家将
兴”的观点.
(3)结合材料3、4,试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
义.
[答案要点]
(1)世界具有统一性,是客观实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们在做任何事
情的时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天下至诚,国家将兴”
的观点看到了诚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即承认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重要
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强调诚信问题的时候,要避免、防止走向把诚信
的作用无限夸大为一种对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的错误观点.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
发展的特点、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
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其反作用是通过人的实
践实现的,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影响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全
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热爱祖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科学文明,团结互助已成为我国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明
是非、不知荣辱的现象,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
情操,构筑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
面临的紧迫课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
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
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
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材料2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
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材料3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
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
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土,使人民群众不
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根据材料请回答.
(1)材料1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什么观点,
(2)材料2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什么观点,
(3)材料3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什么观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
量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
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
力和源泉,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
出:中国共产党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
能真正体现共产党的生命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得到人民群众
的拥护,也才能解决好其他一系列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2)材料2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反作用的
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因,文化等社会意识也
会以反作用的形式影响社会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代
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大力倡导提高全
民族的精神、文化、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中国现代化的独特的社会主
义精神风貌,同时,也为物质文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3)材料3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
造者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
的,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其中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到
决定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对群众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瑙鲁位于夏威夷与澳大利亚之间,距赤道56公里.土地面积N]平方公里.大小
相当于一个中型机场,人口1万多,其中有外籍劳工3000多人.然而就是这个
小岛却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磷矿.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共和国曾跻身于全球富国
的行列.但是目前.这件事情已经结束了.在这个小岛4/5领土的无序开采.使
磷矿的开采越来越少.晋升瑙鲁总统金.克罗杜马承认:“过去曾经是热带天堂
的地方,现在变成矿产沙漠.这是人类不懂得对养活自己的土地资源加以保护的
沉痛教训.”瑙鲁繁荣的象征是大量的汽车,平均每个家庭有汽车两辆,尽管整
个小岛上只有一条公路.虽然很富有,但大部分瑙鲁人仍居住在政府为子女多
的家庭修建提供的住房里.目前,瑙鲁每对夫妇平均生育4-5个孩子.食品结构的
改变在慢慢杀死瑙鲁人.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55岁.多数人患有高血压和心脏
病.25岁以上的人中,有30%患糖尿病.国家正是这些病痛的制造者!政府获得
了磷矿收入的一半利润.用来养活自己的人民.
现在瑙鲁人仍然无动于衷.他们还在继续寻找磷矿,而不考虑明天!
依据材料请回答:
(1)瑙鲁的繁荣和富有所体现的哲学原理是什么略加分析.
(2)从瑙鲁的生态环境现状中我们应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答案要点]
(1)瑙鲁的繁荣和富有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人类社会的
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现出灾难性后果.人类社会的发
展又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1乙是:在经济发展的同
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瑙鲁一味追求繁荣和富有,对矿藏失去理性的、掠夺性的开采和无控制的利
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甚至威胁着瑙鲁人的生命.这一事实说明:要促
进入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以人
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正
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
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幸福和生态良好的文
明发展道路.
以下是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一组材料: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足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
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
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
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材料4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1卷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材料2和材枓3的异同.
(3)材料4的哲学倾向是什么?材料1、材料2、材枓3与材枓4有什么区别,
(4)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观点.
[答案要点]
(1)材枓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
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
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
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枓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枓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的典型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夸大英雄人物
的作用.
(3)材料4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观点.材枓1、材料2、材料3与材料4是两
种历史观即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
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我们要树立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本文发布于:2022-11-25 13:3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187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