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

更新时间:2022-11-25 13:23:24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5日发(作者:研究生成绩查询时间是什么时候)

第四章会计职业道德

第一节职业道德与会计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一)职业道德的概念

狭义: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

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不同的职业人员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形成了特殊的职业关系,为

了协调,除了需要法律,还需要一种适应职业生活特点的调节职业关

系的手段。

广义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

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

系。

(二)职业道德的特征

1.职业性(行业性)。不具有全社会的普遍适用性。

2.多样性。既然职业道德与具体的职业相联系,而社会上的职业

是复杂、多样的,因此有多少种职业就有多少种职业道德。

3.实践性。由于职业活动都是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根据职业

实践经验概括出来的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践性。

4.继承性。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相对稳定性和历史继承性的特点。

【例题?单选题】以下不属于职业道德特征的是()。

A.职业性

B.实践性

C.固定性

D.继承性

[答案]C

【例题?单选题】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紧密相连的,具有自身

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

A.道德活动

B.职业活动

C.经济活动

D.政治活动

[答案]B

(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1.爱岗敬业。

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职业道德中的最高境界。

【例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提出的职业道德主要内容有()。

A.诚信为本、依法治国、民主理财、科学决策、奉献社会

B.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C.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D.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

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答案]B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判断)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

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

1.利益的相关性

面对经济利益的驱动和道德观念相悖的困境,会计职业道德要求

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较多关注社会公众利益,保持廉洁奉公、

客观公正的职业品德。

2.发展的稳定性

无论社会经济关系如何变迁,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诚实守信、

客观公正始终是相对稳定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制度能够容忍虚

假会计信息,也没有任何一个行业会允许会计人员利用经济不确定性

随意操纵会计信息。

3.广泛的社会性

从受托责任观念出发,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不仅要为政府机构、企业管

理层、金融机构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

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服务。

4.适度的约束性

为了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的约束职能,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许多内容

都被纳入了会计有关规则或条例中,如我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都规定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内

容和要求。会计人员一旦违反了职业道德规范将受到严肃处理,甚至

逐出本行业,以确保会计职业的良好声誉。

【例题?判断题】当单位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

人员应首先考虑单位利益,然后再考虑社会公众利益。()第二章

支付结算法律制度

第一节支付结算概述

一、支付结算的概念

1.支付结算必须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金融机构进行;

银行是支付结算和资金清算的中介机构。

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单位不得作为中介

机构经营支付结算业务;

4.支付结算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与分行支行;

原则:

(1)恪守信用,履约付款

(2)谁的钱进谁的账,由谁支配

(3)银行不垫款

二、办理支付结算的具体要求

(一)单位、个人和银行办理支付结算必须使用按中国人民银行统一

规定印制的票据和结算凭证

未使用按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印制的票据,票据无效;

未使用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格式的结算凭证,银行不予受理。

(三)票据和结算凭证上的签章和其他记载事顶应当真实,不得伪造、

变造

票据和结算凭证上的签章,为签名、盖章或者签名加盖章。

单位、银行在票据上的签章和单位在结算凭证上的签章,为该单位、

银行的盖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理人的签名或盖章。

个人在票据和结算凭证上的签章,应为该个人本名的签名或盖章。

票据和结算凭证的金额、出票或签发日期、收款人名称不得更改,更

改的票据无效;更改的结算凭证,银行不予受理。

对票据和结算凭证上的其他记载事项,原记载人可以更改,更改时应

当由原记载人在更改处签章证明。

(四)填写票据和结算凭证应当规范,做到要素齐全、数字正确、字

迹清晰、不错不漏、不潦草,防止涂改

票据和结算凭证金额以中文大写和阿拉伯数码同时记载,二者必须一

致,二者不一致的票据无效;二者不一致的结算凭证,银行不予受理。

三、填写票据和结算凭证的基本要求

1.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应用正楷或行书填写,不得自造简化字。

如果金额数字书写中使用繁体字,也应受理。

2.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到“元”为止的,在“元”之后应写“整”(或

“正”)字;

到“角”为止的,在“角”之后可以不写“整”(或“正”)字;

大写金额数字有“分”的,“分”后面不写“整”(或“正”)字。

3.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前应标明“人民币”字样,大写金额数字应紧按

“人民币”字样填写,不得留有空白。大写金额数字前未印“人民币”

字样的,应加填“人民币”三字。

不得预印。

4.阿拉伯小写金额数字中有“0”时,中文大写应按照汉语语言规律、

金额数字构成和防止涂改的要求进行书写。

举例如下:

(1)阿拉伯数字中间有“0”时,中文大写金额要写“零”字。如

¥1409.50,应写成人民币壹仟肆佰零玖元伍角。

(2)阿拉伯数字中间连续有几个“0”时,中文大写金额中间可以只

写一个“零”字。如¥6007.14,应写成人民币陆仟零柒元壹角肆分。

(4)阿拉伯金额数字角位是“0”,而分位不是“0”时,中文大写

金额“元”后面应写“零”字。

¥325.04,应写成人民币叁佰贰拾伍元零肆分。

¥16409.02:应写成人民币壹万陆仟肆佰零玖元零贰分;

(3)阿拉伯数字万位或元位是“0”,或者数字中间连续有几个“0”,

万位、元位也是“0”,但千位、角位不是“0”时,中文大写金额中

可以只写一个“零”字,也可以不写零字。

例如,¥7680.32

万千百十元角分

1680.32

写成:人民币柒仟陆佰捌拾元零叁角贰分

或者:人民币柒仟陆佰捌拾元叁角贰分;

例如,¥107000.53

十万千百十元角分

107000.53

写成:人民币壹拾万柒仟元零伍角叁分

或者:人民币壹拾万零柒仟元伍角叁分。

5.阿拉伯小写金额数字前面,均应填写人民币符号“¥”。阿拉伯小

写金额数字要认真填写,不得连写分辨不清。

6.票据的出票日期必须使用中文大写。

第二节银行结算账户

一、银行结算账户的概念和种类

(一)银行结算账户的概念

银行结算账户(又称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是指银行为存款人开

立的用于办理现金存取、转账结算等资金收付活动的人民币活期存款

账户。它是存款人办理存、贷款和资金收付活动的基础。

(二)银行结算账户的种类

1.银行结算账户按其存款人不同分为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和个人

银行结算账户。

2.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按用途不同分为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

户、专用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个体工商户凭营业执照以字号或

经营者姓名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纳入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

存款人凭个人身份证以自然人名义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为个人

银行结算账户。个人因使用借记卡、信用卡在银行或邮政储蓄机构开

立的银行结算账户,纳入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管理。

【例题?多选题】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按用途分为()

A.基本存款账户

B.一般存款账户

C.专用存款账户

D.临时存款账户

[答案]ABCD

(三)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

1.一个基本账户原则。

即存款人只能在银行开立一个基本存款账户,不能多头开立基本

存款账户。

2.自主选择银行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原则。

即存款人可以自主选择银行开立银行结算账户。除国家法律、行

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令存款人到指定银行

开立银行结算账户。

3.守法原则。

4.存款保密原则。

即银行应依法为存款人的银行结算账户信息保密。对单位银行结

算账户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存款和有关资料,除国家法律、行政法

规另有规定外,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个人查询。

本文发布于:2022-11-25 13:23: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187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阿联酋帅哥
下一篇:eye的同音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