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谷孙

更新时间:2022-11-25 08:39:03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5日发(作者:大写二)

“诗人昆仑”与“常凯申”不仅仅是笑话

“诗人昆仑”与“常凯申”不仅仅是笑话有北京媒体报道,德国

学者施米特在著作中引用了毛泽东名词《念奴娇·昆仑》,同济大学副

教授陆兴华把它转译成汉语,竟然以为作者叫“昆仑”。陆写道,

“施米特引用了中国诗人昆仑的诗句来展望……”并坦言“未查到昆仑

原诗”。

大学副教授能翻译施米特著作,却不知道毛泽东的名词,应该是

很好笑了。可在国内,陆兴华并不孤独:上世纪90年代末,北大学者

翻译英国学者吉登斯的《民族-国家与暴力》,把Mencius(孟子)

译作“门修斯”;2009年,清华历史系副主任王奇在其专著中将外文

资料中的蒋介石(ChiangKai-shek)译成“常凯申”。都事涉名校教授,

都是在历史文化名人的名字上栽跟头。

这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偶然现象,为此复旦大学学者陆谷孙曾

撰文,谈到学风及文化软实力问题。做学问要练基本功,“未查到昆

仑原诗”,可以向同行及朋友请教,先释自己的疑然后方能解他人之

惑。但有些人显然只打算应付交差,足见今日中国学界之浮躁。虽然

浮躁,却又“成果”层出不穷。

但更为关键的,应该是陆谷孙先生提到的“误读”问题,“很严

重”。同济副教授误读“昆仑”,北大学人误读Mencius(孟子),

清华学者误读ChiangKai-shek(蒋介石)。本是我们不该误读的东西,

也是可以避免的误读,我们竟然误读了。就算误读外文中的中国名人

是小事一桩,我们可以一笑了之;但学者既然误读人名,就难保不误

读外国学术、思想与文化。如果他们在误读基础上把外国的学术、思

想与文化引进中国,那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在我国的大学和学术机构,现在有大量能翻译高深的外文专著却

不知道“昆仑”、“门修斯”、“常凯申”的人。陆兴华本人精通英

语、法语、德语,研究“政治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但他不知道

《念奴娇·昆仑》。也许有人会说,中国人不知道毛泽东诗词,也很正

常。但北大海归学者苏力把《毛泽东选集》等列为“必读中国经典”,

研究“政治哲学”,阅读范围不及毛泽东著作,还是很荒唐。精通外

语,不懂中国,迟早会给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中国正在迈向现代化,人们精通外语、“言能称希腊”不是错,

具有国际视野其实是一种优势。但我们从国外“拿来”的同时,必须

有我们自己的“根”。“拿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是将自己的

文化扫地出门,而是融通中西,取长补短,让“希腊”服务于我们的

目的。如果有了“言能称希腊”的优势,却把懂得母文化的长处给丢

了,那就成了文化上“无根”。

现在有些人对国外著作中的“中国元素”如此无知,他们能否搭

起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就十分令人担忧。这又衍生出另一系列问题:

人们言必称的“希腊”或有人不以为然的“希腊”,是否就是那个是

其所是的希腊?弄不好,大家都只是误会一场。

本文发布于:2022-11-25 08:39: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174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元旦的来历
下一篇:考博英语真题
标签:陆谷孙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