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视作品《生活大爆炸》
《生活大爆炸》是一部自2007年开播的美剧,一般每周更新一集,自播出
以来,已经更新至第9季,在国内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本文通过对剧中
笑点的设置、笑点与剧情的关系等问题的分析,来对情景喜剧中“笑的哲学”问
题进行反思。
一、笑点的设置:“Nerds世界”的凸显与归化
《生活大爆炸》中的笑点首先产生于其特定的剧中人物。主人公为四个年轻
科学家,他们不善交际,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热爱科学,喜欢动漫与动漫周
边产品。虽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但常常难以融入正常人的世界,且与周围的世
界遭逢时还经常被讪笑与讥讽,从而迅速退回自己的小圈子。这类人一般与“正
常人”的生活并无太多交集,他们一般被称为Nerds,在英语口语的使用中,可
直译为“书呆子”。
一般来说,Nerds的世界“常人”无从知晓,然而正是一个美貌的女子潘妮
成为其中两个科学家——谢尔顿与莱昂对面的租客,导致了两个世界的对话,引
发了一系列的故事,从而也使得Nerds的世界浮现在我们面前。从这个意义上而
言,该剧中笑点的造成很大意义上是由于我们以正常世界的“常识”与“规范”
打量Nerds的世界所产生的,两种世界观或者说思维方式的差别造成了剧中的笑
料。剧中最经典的笑话之一是关于谢尔顿对于其坐垫的坚持:在沙发上谢尔顿拥
有一个独有的坐垫,谁也不能坐。因为此处通风最好,且具有最佳的电视收看视
野等等,而这个习惯甚至延伸到了他去看电视时对于位置的挑剔。前者是处于科
学家对于气流、环境独有的敏感;后者则是处于Nerds群体对于观看动漫节目热
情所产生的要求。而这些在常人看来往往是难以理解的。首先,一般人对于气流
恐怕不会如此敏感,也不具有这么丰富的知识,即便具有,也不会如此执着;其
二,一般人恐怕把电视更多作为生活中的调剂,不会太过于认真,即便认真,有
别人坐上时,恐怕也不会太过计较。毕竟将别人从座位上轰走并不礼貌。而谢尔
顿让人觉得可笑的地方就在于其不分场合不分地点地坚持这一原则,对于世俗的
礼貌从不明白。
谢尔顿的习惯按照Nerds的眼光来看,并没有什么可笑,或者说没那么可笑,
不过借助潘妮这一角色来看,这一人物以及这个群体才会遍布笑点。而同时,这
一对受众的设定也符合大部分观众。那么细究起这种笑点的起因,首先,笑点来
源于科学家们的行为方式:注重理性与原则,往往不懂得通融,沉浸在自己的世
界中……即所谓高智商低情商,或者说行为方式僵硬,不懂得变通。而根据伯格
森的看法,僵硬正是产生滑稽效果的重要原因。在他看来,生命之本质在于连续
的绵延,而僵硬的行为由于与之相悖,故而会产生滑稽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
“笑通过它所引起的畏惧心理,来制裁离心的行为……同时使一切可能在社会机
体表面刻板僵化的东西恢复灵活”。
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的行为,“笑”使当事人明白了自
己的处境,获得了一种参照,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起到了一种纠正性的作用。
另外,笑点产生于Nerds这一群体之上。Nerd的本意其实略带贬义,含有
小丑、滑稽、讨厌的人的意思,而在传统的喜剧理论中,这些人恰恰是喜剧的经
典角色。如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界定:“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弗莱
亦在其著作中指出,骗子、小丑、反讽者是喜剧中的常见人物。
那么从这个角度而言,《生活大爆炸》的角色设置较之以前可能是有了较多
进步,但这是不是另一种遮蔽呢?换言之,由于我们隔着电视屏幕观看谢尔顿的
故事,观看他的种种啼笑皆非与不通情达理,可能我们觉得他纯真可爱,然而这
很可能只是由于审美距离的存在。一旦我们身边也存在这样的人,我们愿意花时
间去了解他们并与之相处吗?这里其实就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那就是Nerds
的处境,以及如何对待他们的问题。
前文已经谈到,Nerd的本意便是一种蔑称,当其用来指称科学家群体时,
本身便带有一种不友好的意味。广义来说,Nerd也属于一种社会上的异类,而
在社会上由于不被理解,Nerd们的生活往往并不尽如人意。中国有句古话叫做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故而有了道家“无用之用”的古训。而福柯在《疯颠与
文明》中则分析了西方世界长久以来的疯癫“治理”史,疯人为了社会稳定而被
放逐入孤立的船只之中随水漂泊,所谓“愚人船”。
在这里,这个问题自然不会这么严重,然而问题在于对于异类的恐惧与不理
解在剧中依然被充分体现,哪怕他们是对社会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而这种情绪
在剧中极少得到反思。弗莱说:“喜剧的主题是社会的整体化,它通常采取社会
接纳一个中心人物的形式。”这种主题在《生活大爆炸》中也有相当明显的体现,
作为科学家们的Nerds群体也越来越具有正常人的感情,以至于现在新一季的谢
尔顿也开始为失恋烦恼,成为了具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生活大爆炸》竟慢
慢有些像是爱情喜剧了。人总是会改变,只是面对这种改变我们不知道是该喜还
是该悲。
二、笑的界限:被规训的笑
前文提到,从整体而言,《生活大爆炸》慢慢走向一个异类们被规训的结局,
而剧中对于异类们的命运很可能缺乏有力的反思。其实,造成这种效果的原因,
是由情景喜剧的自身特质所决定的。既然定位为喜剧,便不能谈论太沉重的话题,
否则便容易破坏这种效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剧里虽然也有冲突,但都不大,
能够迅速化解,每一集都有一个完整的小故事。所以整体来说,就是“乐而不淫”,
无伤大雅。
不过在有些地方可以见出,编剧或许仍然试图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比如剧
中多处提到科学家们在小时候由于与众不同,被班上的其他人捉弄与欺负。如第
5季第11集中,讲述的便是小时候常常欺负莱昂的一个同学听闻莱昂成了著名
科学家却来找他寻找发财之策的故事。然而莱昂仍然对小时候的故事耿耿于怀,
他要求对方道歉,不想却再次遭到对方的侮辱。最终,莱昂鼓起勇气试图将对方
赶出自己家,却被对方赶出了家门。在逃跑的路上,谢尔顿道:“你终于反抗了
恶霸,莱昂。”莱昂则兴奋地道:“我为自己骄傲!”背景中传来笑声。这也真是
令人啼笑皆非。而关键的问题在于,二人这种类似于自嘲的话语不仅是出于自嘲
与心理安慰,很大程度上还是发自内心的满足:哪怕被从小欺负到大的恶霸再次
赶出了自己家门。
戏谑或者笑,在巴赫金的意义上往往代表着一种反抗,是弱者面对强者时反
抗的手段。中国古代文人往往喜欢嬉笑怒骂,某种意义上说,这并非一种严肃的
语境,从而使得对方往往不好认真。从另一种意义上而言,嘲笑意味着对于对方
的蔑视,是对恐惧的消解,正如巴赫金所言:“地狱的恐惧却能被笑声战胜。”
然而,从鲁迅的意义上而言,戏谑、自嘲的另一种含义被充分挖掘,那就是
阿Q式的笑,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笑,精神胜利式的笑。虽然褒贬有别,然
而这都是弱者无奈之下的选择。不同之处在于也许阿Q笑过之后也便罢了,巴
赫金式的笑却孕育着更强力的反抗。与此种相类的修辞大概是“黑色幽默”,利
用幽默的方式,更深刻地凸显出现实的荒谬与可笑。而在《生活大爆炸》中,背
景中笑声的设定表明了生产者对于观众反应的“预设”,即在此处你是应该笑的。
背景中的笑声传来,解构了本应带给人深思的问题。
而就是在这同样的一集,有趣的是,另一条故事线索中的潘妮在年幼时曾经
扮演着欺负人的角色。这似乎有意无意地加强了Nerds世界与常人世界的对立。
学习好的Nerd从小是书呆子被人欺负,长大了依然不被人理解,依然处于常人
的视野之外。而潘妮的故事则是她由于内疚,尝试着清理自己的衣柜为穷人捐助
衣服。然而当她走到自主捐助站,反而捡走了许多别人捐助的衣服。其笑点的营
造在于故事将一个关于忏悔的问题置换为一个女性挑拣衣服的问题,选择了女性
对于衣服的迷恋这一问题。表面上看似乎如此,但恰恰说明忏悔并没有真正在她
心中激起一种沉重的情绪——而事实上,这在喜剧中也是不合适的。所以结合两
条线索来看,最终的结果就是,长大后的校园恶霸依然没有发自内心地为童年的
错误买单。这一集更合适的题目或许应该是“无人忏悔”。然而,喜剧为了不影
响观感,总要有个轻巧的收束,潘妮的故事线中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对于衣服
的重视上便是很好的例子。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收束也是无力的。
在另一些时候,叙述露出了裂痕,喜剧突出了界限,具有了些许黑色幽默的
味道。在第3季第17集中,莱昂等四位科学家买了一个抛售的箱子,里面有不
少动漫、影视周边。其中有一枚戒指,是拍摄电影《魔戒》的限量版道具,四人
为了这一枚戒指展开了种种争夺与算计。这一集与《魔戒》形成了绝好互文,现
实中的魔戒再次最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贪欲,在四个最好的朋友之间激起了争
斗。而本集的结尾让人毛骨悚然:莱昂声称受不了四人为了戒指破坏友谊,声称
将之寄回了剧组。然而,悄无一人的时候,却偷偷拿出了偷藏的戒指。虽然最后
依然有笑声,但恐怕很难有人笑得出来。然而,由于情景剧的特有组织方式,在
很大程度上,各个故事之间是独立的,下一集似乎重新开始一个情境。所以我们
可以设定下一集中,大家又和好如初了。然而仔细想想,其实故事并未讲完,魔
戒依然未投入末日火山,剧情的断裂便会一点点浮现。
三、背景中的笑声:被期待的笑
前文多处已经提到,在许多地方,背景中都会出现笑声。伯格森将笑视为一
种共鸣,是一种社会行为,同时具有感染力。在现代社会,许多时候人们都是独
自一人,或少数人在电视或电脑前追剧,这个时候,营造一种人为性的观剧共同
体或许有利于观影体验。但更重要的或许在于,按照符号学的理论,这可以视为
生产者在编码时对于消费者行为的预设,即此处会有笑声,更重要的是,此处应
当有笑声。从对“魔戒”一集以及“校霸”一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许多时候,
生产者通过背景的笑声对于消费者的引导可以消解一些严肃的思考,从而避免破
坏喜剧效果,然而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这可以视为生产者对于消费者的一种控
制。这种理论首先来源于马克思,而后经由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霍克海默等
理论家发扬光大。他们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被生产者制造且引导的。
后来,波德里亚则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极大程度地发扬了批判理论的观点。
波德里亚将消费文化视为一个系统,在系统之中,人们无法反抗。
而这种观点的反驳者一直存在,霍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他认为,大众
不仅会屈从于生产符码,还会从自己的角度对符码进行解读,进行同意或提出反
对。除此以外,费斯克等学者也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我不相信大众是‘文化傻
瓜’,他们并非是被动无助的一群,没有辨别力,因此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受
文化产业的大资本家任意摆布。”费瑟斯通则认为,虽然在消费社会中人们被强
大的消费气氛所包围,人们热情地投身于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但是“这些现象
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
费斯克与费瑟斯通的观点在于强调大众的主体性,而不会如阿多诺、波德里
亚所担心的那般被操控。
就《生活大爆炸》而言,我们当然不会认为观众或消费者完全遵从其中的设
定,从而停止自己的反思。然而根据笔者查验对于以上几集的短评,多数评论并
未体现出更多的思考,仍然只是觉得很好笑。这或许便说明,这种设定还是有其
效果的。而其中的引领不仅仅体现在背景中的笑声这单一的方面,还在于整个情
景喜剧的环境潜在的暗示:这是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并不适合做进一步的反思。
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不仅如此,其负面作用可能在于消解和遮蔽了一些重要的
问题,在笑声中,也许人们以为一切也都是无伤大雅的。
当然,《生活大爆炸》依然有其许多正面作用。虽然它遮蔽了一些问题,然
而它将科学家作为正面形象表现,首先拓宽了喜剧的表现范围。另外,也促进了
人们对于一些平时不了解的人群的认识,让人们感觉,原来与世隔绝的Nerds也
并没有那么可恶。
本文发布于:2022-11-25 07:49: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172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