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的主要倡导人克拉申认为:简单来说,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
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
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
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所以最好的方
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
说”。五个假说不分先后,但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说明:
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Acquisition-LearningHypothesis)
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第一条途径是“语言悉得”,这一
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
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
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
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他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
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
2.自然顺序假设(TheNaturalOrderHypothesis)
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
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
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
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监检假设(TheMonitorHypothesis)
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
辑”的作用。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话语由“悉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统监检后成
为“真言”而吐露出口。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后。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语法规则如果不是悉得而是背出来的,
也用不上。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使用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为演讲或
文章增添色彩。
这一条可以说是克拉申对语法知识的用处做出的最大让步。
4.输入假设(TheInputHypothesis)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悉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只有当悉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
入”(comprehensible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
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悉得。如果你的现有水平为“i”,
那么就要给你提供“i+1”水平的输入。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悉
得者能有足够的理解输入时,就自动地提供了。克拉申认为,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
言悉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按照输入假设,
说话的流利程度是自然达到的,是不能直接教会的。
对输入假设的理解关键点就是comprehensibleinput“i+1”。+1就是在自己现有水平上加
了“一点点”难度。换句话说,我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点难度才提高的。其实大家寻找的答
案,最主要的出处就在这一条上。我们之前对一系列误区的分析,很多都能从这一假设中找
到依据。我们今后掌握的最重要的技术就是不断自己创造这一条件。稍后我们详细说明。
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克拉申认为,
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
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
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5.情感过滤假设(The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
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情感
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悉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因素是:
1)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2)性格。比较自信,性
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
情感状态。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同样,心
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
这一假设有点偏语言教学经验谈,它的重要性也常被忽视。(后来人们通过实验发现,人在
试图说外语而又说不出来时因焦虑而在脑部产生的电流,可以电死一只老鼠,可见学外语时
的焦虑程度之高。)
6.可理解输出ComprehensibleOutput
后来语言学家又发现如果仅有输入条件而缺乏输出体系,学生就会听得懂但说的能力差。广
东话中有一句:“识听不识讲。”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于是斯韦恩(Swain)在1985年提出
了“可理解输出理论”,即在输出时尝试做一些高出他们目前水平的练习。因为输出的过程可
以促使学生积极寻找合适的形式来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他们碰到一些不知该如何表
达其意思的困难时,就会去努力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自己尝试总结一些新的规则,
从对方的反馈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比较稳固的体系。
这一理论是对克氏理论体系的补充。本人认为到此,“二语悉得论”框架到此已经比较完整了。
前面这些讨论,一直是在学习语言方法的“战略”层面。大家最容易忽略“战略”而急着进入“战
术”层。而战术上的偏差和错误可以弥补和纠正,战略上的失误会导致全盘皆输。下面这句
话是美国西点军校学员必须背诵的:“EveryBattleIsWonorLostBeforeItIsEverFought.”
大家仔细看一下,可以感到自豪了。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家孙子的名言。
有了“二语悉得”的理论结构,就可以制定战术了。聪明的同学这时已经自己独立做了,下面
我帮大家搭个架子,并讲一些以往的经验和观察,大家可以共同探讨。对于学习者来说,可
以按照制定出的战术具体实践,对于教学者而言,要根据正确的理念设计课程和教学模式。
我们先谈学习者的战术制定。
本文发布于:2022-11-25 05:51: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166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