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常常听人说起三毛,听说她的随性与洒脱,听说她的偏执与执着。看完三毛的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对于一个看似平凡,柔弱无依的女子,孤身前往撒哈拉
沙漠的勇气。我除了钦佩与羡慕,我再也找不到任何的形容词来表达我内心的震
撼。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她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难
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
有味,乐趣横生。我想,这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吧。她用廉价的小艺术品把沙漠
中的陋室装扮成宫殿,用自制的木头家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三毛与丈夫过着入不
敷出的生活,虽然住在贫困区,但家里的装饰,都是由自己辛苦布置起来。用棺材
板制成桌子,书架等。但确实是充满艺术。他们在精神上追求,不拘于物质的消
耗。不富裕,甚至说物质是贫乏的,但精神世界却是丰裕的。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
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
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
存了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三毛就
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
事。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创新,生活
处处有精彩。在撒哈拉沙漠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三毛依旧活的这样精彩,还有什么
困难我们面对不了呢?在她的故事里,看到的是她恒久不变的爱,她爱每一个人,
爱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尽管撒哈拉威人是那么不可理喻,连吃饭的餐具都要借她
的,小孩都跟她要钱爱总是可以让人体味到温暖的,爱总是可以消融一切,爱一
切,都会是圆满的,三毛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与幸福,三毛的心里一
直深埋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
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
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人活着,就应该有理想与抱负。我们要为实现自己
的梦想而努力。让平淡的生活注入爱的情愫,让爱滋润生命的心田。
第二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后记中写道:书不管大小,都可以成为灾难,并且主要
是作者和编辑的灾难。
一本书,想给读者带来印象是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要有好的影响。
初见三毛,是在两三年前,那时在图书馆的三楼名人传记类的书籍中发现一本
书的封面很特别:一个穿着白色长裙的女子,身子斜躺地倚在方桌旁,乌黑的长发
散落地披在肩旁,眼睛散发出犹豫的眼神。
我好奇地翻了翻,原来是个“评传”,在讲三毛的一生和作品,我粗略地看了
看,现在已经没多大印象了,只知道很多读者对她的评价很高。
那时我有点想去看她的作品,但我又不敢。在我思维里,女性作家总是带有很
多感性的想法,文章里有很多千思万绪,就像“岸啊,我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
告别,明天我们又在另一个纬度相遇”这样的缠绵。
所以我不敢看,怕看了以后自己的思想又驰骋万里而不能安定。所以我宁愿看
《北京法源寺》里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那样的悲壮,宁愿看毛泽东“指点江
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远大志向。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了什么。无意中
在qq中认识了一个笔友(暂且就这么称呼吧,因为找不出其他比较好的词来代替
了^_^),看了我几篇日志之后,说,我太理性了,得多看一些其他书籍,拓展一
下自己的思维。
后来我想了想,自己又何尝不是感性的呢?
离我家不远两三里有个佛堂,每年春节妈妈总会叫我们去拜佛,祈祷平安。
虽然我不信佛,但佛家文化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份子,而且影响着世世代代
的文人。看了一些佛书后,了解到古代的和尚都是很有修养很有高深的文化涵养
的。也看了一些高深大德的参案,对那些大师的惊人毅力深感敬慕。所以这几年
去拜佛祖时,总是带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去的,而且每次回来后,我总想从佛堂那里
拿一两本佛经回来研究研究。但每次妈妈总是不肯,她心里是矛盾的,自己在求
佛,叫我拜佛,又怕我看佛书,呵呵。
负责打理佛堂的是一个女居士,妈妈叫我管她喊“老姨”。自从妈妈跟她说我
上大学后,每次去,她都会对我特别地关切,哈哈。老姨叫我求个签,叫我告诉佛
祖说我在读大学,祈求平安。这一次,我不再像常人那样祈求荣华富贵、高中状元
^_^我庄重地跪拜了三次,然后拿着签筒,一边慢慢地摇晃,一边跟佛祖说:我读
大学,考研,向佛祖祈求家人平安就行了,不求别的。
过了很长一阵子,一个签奔出来了,我拿着它对着签书看,一行字:抱薪救火
火增烟,烧遍千千及万千;若问荣枯并出入,不如收拾免熬煎。而且还是上吉(好
签^_^)读完以后,我会意地笑了。
连佛祖都知道我不是一个理性的人,我怎么还敢说我是理性的呢?现在回头看
我写的文章,确实是理性的,但那是真实的我吗?好像不是,难道所追求的真的像
我所写的那样吗?我问了内心的自己,好像不是。但我求的是什么?刚认识的笔
友给我介绍了《撒哈拉的故事》,好像就是来指示我去寻求内心的答案一样。
在图书馆找了半天,才把三毛的这本书找到。回到教室后就迫不及待地看了。
乍看第一章《中国饭店》,分明就是在记事嘛!我边看边猜测,如果她这样写下
去,看来我也能像她那样记下琐事,也能成为作家了。但我错了,三毛的故事写得
太真实了,真实地让我反思。
三毛说,她用真实的笔记下最简单朴实的故事、书写现实的自己。这就是她的
写作追求――非小说式的记事,写出最真实的自己。
三年前第一次接触了余秋雨的书(高中时几乎没看课外书^_^),觉得余秋雨
的故事很好、思维很好,很励志,很适合学生读者。在他那《霜冷长河》的随笔
中,我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但总觉得余秋雨写得不真实,有点添油加醋的料。
后来他写了《千年一叹》被很多学者批判,说他写出的东西有所保留,所以我就没
去看《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也许每个男人心中不想表现出他软弱的一面
吧,所以在男性作家的书里,总是那么的执着、那么的完美。
后来看了季羡林的沉思录,季老说他一生从不说假话、虚伪的话,推崇说真
话、讲实话。看了我欣喜万分,想到自己曾经的我行我素、推崇人与人之间坦白地
说真话,好像感到有点慰藉。但我错了,季老的真话不是指可以为所欲为地胡乱说
话,而是要讲无愧于心的真话。
这就是我对“抱薪救火火赠烟”这个谒子不感到惊讶的原因。
我想,不管男的还是女的,在看《撒哈拉的故事》都会欣赏三毛这不拘世俗、
敢想敢做、心直口快、开朗大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也会羡慕三毛有个懂
她的丈夫荷西。
懂你的人
三毛对荷西说:我们国籍不同,性格不同,结婚后会吵架甚至打架,所以不能
结婚。况且如果结婚,我依然会坚持我行我素。
但荷西说:我就是喜欢你的个性、喜欢你的我行我素,我才跟想跟你结婚的,
如果没那些性格,那就不是真实的你了。
于是他们结婚了,而且从来没吵过架。
我想,三毛如果不是遇到荷西,换做另一个男人,也许她不会幸福。
三毛说,荷西是从七年前还是个十几岁的男孩子的时候就发誓要娶她为妻,而
且这个想法等到六年后再次相遇后还是那样地坚定执着,虽然他是她遇到的唯一一
个没有车的男友,但她不后悔下嫁给爱他那么多年的男孩。
但他们能幸福地在一起,很大程度是归功于荷西。因为荷西是懂三毛的人。
荷西是一个外表温顺内心狂热的人,这点性格正好与三毛的敢为人先、勇于冒险的
性格相切合,所以他们生活起来,平凡而不缺乏激情。
荷西是一个顾家的人,他跟传统的中国人一样,对父母很尽孝,说要把赚的钱
给父母养老;而且,为了他和三毛的新婚,他拼命地工作,拼命地赚钱。荷西喜
欢看深海探险、星空、旷野类的书籍,他不喜欢研究人的心理,不喜欢用人相来判
定一个人。这就是荷西的优点,他懂得三毛想干什么、想说什么,但从来不去探究
她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一遇到有什么新奇的事,就算是艰难险阻,他们都会像两
个毛头小孩一样去探索。
忘却年龄的撒哈拉威小孩
撒哈拉威人不告诉他们小孩的年龄,如果有人问小孩多少岁,他们就说去问他
们父母,只有他们父母才知道。
我想,为何要以岁月论人呢?
我们那里算年龄是用虚岁来算的,后来才知道,年龄分“实岁”和“虚岁”,
有时两者竟相差两岁呢!
所以每当过年的时候,亲戚问我多少岁了,我总是挠挠后脑勺:额~~这个嘛~
我属蛇的,我也不知道自己多少岁啊,哈哈~~
到现在,蓦然想起起自己多少岁时,我还得在心里盘算着,呵呵。
以前去学校的英语角,总是很佩服那些美国人。他们的心态很年轻,就算他们
是二三十岁,甚至是六七十岁,还照样开怀大笑地跟中国学生玩起游戏来。而我
们中国人,没办法,是几千年的传统来的,如果长辈不表现地庄严点,别人会笑话
的!然而,这不是真实的我们啊!就像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说的,我们这些大人,在
晚辈面前确实是表现得很庄重,然而晚辈散去后,我们同辈照样谈笑风生。还说,
人应该多结交一些晚辈,不然等到老了,送走同辈后,没有一个人可以倾诉了,因
为晚辈觉得我们自己太高不可攀了,但我们还是人啊!所以还是不要年龄好,每
个人都一样无忧无虑地,这样过的才快活嘛!
沙漠情人
粗略看完《撒哈拉的故事》后,才明白,为什么很多女生对三毛的书很是赞
赏,很是崇拜。
我以为,三毛的书还是比较适合女生看,不管是性格内向的还是活泼的,看完
三毛,你会变得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更加坚定自己的追求,更加坚信能追寻到那沙
漠情人。
三毛从学生时代就向往着沙漠了,她的朋友把她沙漠之旅视为“看破红尘,追
寻自我”,其实这何尝不值得了?又有多少人能够矢志不渝地无谓地追逐那广袤的
沙漠并最终找到那患难与共的沙漠情人呢?
后记:
王小波在《未来世界》的获奖感言中说:“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
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
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
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
一直在写。”
看了三毛的书后,我又重新审视了自己,所以这篇读后感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
写的。
第三篇: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前天晚上把《撒哈拉的故事》看完了,很喜欢,不过很可惜,没有记一下就给
还了。有一些感受......
1:自己好落伍:看这本书的一星期时间里,同学见了都说:“我看过了,不
错,好好看。”想起郭敬明17岁写《爱与痛的边缘》时都看过那么多人的书而且
有许多自己见解,他对三毛好像是这样说的‘曾经有段时间我迷三毛迷得紧。不为
别的,只为只身跑到沙漠的神经质。那时候娶一个像三毛一样的女子为妻然后一起
远行成为我最大的梦想。但它高高在上地悬在我的头顶使我不得不仰望,在脖子酸
痛的同时让我明白:它遥不可及。’想着自己太亏了,小时候不知道看书也没有条
件看,如今狂补着涉猎各类书籍却觉得有些晚,因为此时的记忆力真如老徐那样:
记得特快忘的也神速。
2:羡慕三毛:
羡慕三毛有那样的父母:有着健康的身体、聪敏的头脑,使孩子从小物质上得
到充分满足,即使在三毛成家后仍给予很大的帮助与支持;一心爱着孩子教育很好
并不约束孩子成长,试想有多少的家长愿意让孩子一辈子随自己性情流浪。
羡慕三毛有那样的朋友:什么叫真朋友?就我的理解:真正的朋友是共分享共
患难的朋友,当你在尖峰时并不急于沾取你的光芒,当你在低谷时又能给予帮助关
心。而三毛交到的都是些真性情的朋友,不舍得她到沙漠受苦,但真要去了就尽力
寄些所需东西,急人之所需雪中送炭都不夸张,即使是那些追求三毛的男性朋友,
亦给予尊重和帮助(我始终认为男女朋友间应保持尊重,底线很重要)。
羡慕三毛有那样的爱人:荷西!怎样说他呢?看这本书,就觉得越看越喜欢荷
西,最后就觉得以后找人过一辈子的话就找这样的。
a:他是如此的爱三毛:他爱三毛矢志不渝,小时候就对三毛讲‘从小的愿望就
是娶三毛为妻’;他爱三毛一辈子为了她可以牺牲一切:撒哈拉沙漠,这是怎样的
地方?稍有常识的人就会知道这里的气候、物质上的贫瘠,更不用说风俗不同宗教
不同......有多不同?你能想象那里人几年不洗一次澡甚至许多人一辈子不洗澡;
你能想象那里人不知道自己几岁,女孩子8——10岁就要结婚;你能想象那里还有
《汤姆叔叔的小屋》里如汤姆命运的黑奴买卖。我觉得不可思议。而就是这样的环
境,荷西听说三毛坚持要去时不笑话不阻止更不拖累,默默的收拾了行李,先去沙
漠的磷矿公司找到了事,安定下来,等三毛单独去非洲时好照顾我。他知道三毛是
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不会改变计划的。前一段看《传闻中的七公主》迷上雪七
和小跟班的爱情,小跟班也是为了雪七自愿到战争下的伊拉克,当这种只可能发生
在影视剧中的场景切切实实摆在我面前时,亦真亦幻,让我着实感动了一番。
b:善良:让沙漠人搭便车,和三毛一起帮助哑奴,成为撒哈拉威人的修理匠工
匠。
c:信任:对爱人的信任,对朋友的信任。
d:负责:少说,多做,将一切付诸行动中。
e:孝心:当他们刚到沙漠时那样的艰苦条件,荷西坚决不用三毛父母的钱说:
“给父母养老,你的父母以后我们离开沙漠,安定下来了,都要接来。”他了解三
毛的孝心,自己也是绝对的孝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白手起家。
f:稳重,男人味:在温饱问题未解决之时绝对不会儿女情长但也尽量不让三毛
受苦;当遇到危险与困难时会第一时间保护三毛;当发生战乱时也没有优柔寡断,
马上投身大义之中,但会冒生命危险抽身安抚安排三毛。这样的男人总是理智的给
你踏实安心的感觉。
g:可爱:但要相信f并不代表荷西没有情调,他会搞浪漫、会调皮。和三毛抢
车、捉鱼.....可爱极了。
h:爱国、是非分明:我很感动的一点就是当荷西的同事讲:“殖民主义又不是
只有我们西班牙,人家香港的华人,巴不得讨好英国,这么多年来,唯命是从,这
种榜样,沙哈拉威人是看不见,我们是看得见”时荷西的愤怒,绝对的明辨是非。
说不清楚荷西还有哪些优点,总之他的言行证明了这样的男人值得爱,也无怪
乎三毛讲她的男朋友中只有荷西没有车,但荷西与她最合适;无怪乎三毛给父母信
中说自己并不十分爱河西但当荷西意外失事时痛不欲生并写过文章荷西我爱你。
越写越觉得像雪七和小跟班,哦不对,是雪七和小跟班像极了三毛和荷西。不
知道《传闻中的七公主》的编剧是不是看过三毛的小说来的灵感改编成这样的电视
剧。哈哈,不管怎样,都让我喜欢。
3:敬仰三毛:
我不怎么真心说这个词的,敬仰的对象太神圣了,举个例子我敬仰周总理。所
以说在此真心说敬仰三毛说明真的很喜欢、佩服她。
我也不多举例说三毛那些和荷西共同的优点了,比如说善良、孝顺、正义、信
任、宽容、爱憎分明......不举例并不代表我的偏向,只是许多例子都是重复的。
只想告诉大家三毛的这些优点比荷西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男女有别,他们做事
的方式、感情的表达上有所区别。
他们很重要的一点区别也是我佩服三毛的很重要一点是她的博学,文学我就不
用说了,三毛是辍学生,但三毛有一句经典的话:学校可以滚,但书不可以不读。
听听三毛读的书:天文、地理、妖魔鬼怪、侦探言情、动物、哲学、园艺、语文、
食谱、漫画、电影、剪裁,甚至于中药秘方、变戏法、催眠术、染衣服混杂得一塌
糊涂,她是那样的兴趣广泛,所以对于三毛的悬壶济世、将饭做成中国饭店、将撒
哈拉的屋子设计的如画报似的美丽......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就是三毛的好奇心、大胆、冒险性、机智,天哪,看着生动的沙漠观浴
记、荒山之夜就能感受到这些特性。太佩服三毛了....
好了,暂时就想起这些,觉得三毛的一生真是精彩,我也只有羡慕敬仰的份
了。在我看来,人生有这样的亲情、友情、爱情足矣,有这样的人生经历足矣!
第四篇: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梦里花落知多少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鸽灰色的天空,沙丘山峦,一广无垠,异域风情选的风土人情,这就是三毛笔
下的撒哈拉的模样。完全不着一丝沙漠里干旱、艰难的生活景象。正因如此,三毛
笔下的撒哈拉令人神往,使人心醉,也让人对流浪文学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新的感
受。
读《撒哈拉的故事》带着与之前读三毛的其它作品一样的感受。有着对未来生
活大爆炸额无限憧憬与探索,有着与荷西之间相濡以沫的忠贞爱情,有着对一个作
家笔下繁华的人生故事的好奇
书中开篇《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在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
的第一篇文章,由此,三毛便用笔尖描述了一系列以沙漠生活为背景的故事,倾倒
了全世界的华语读者,造就了无数人的沙漠之梦。凡是有些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
沙漠之中,人们的生活极为艰辛,干旱缺水,空气干燥,想想这些,都不曾令人向
往。然而置身于其中,却收获了另一番的感悟――沙漠之中,必有绿洲的生活态
度。无论在气候,在饮食,在住房等各个方面,三毛带着我进入了一个浪漫的小国
度,那里有形形色色的人们,有的热情,有的冷漠,有的主动,有的让人奇怪那里
有美妙的爱人陪伴,荷西的万水千山走遍的相伴。那里有各种亲人的牵挂,寄来的
家乡风味,无数的信文。
作家司马中原曾说过:“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
在荒漠里的繁华,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命的
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就算过的极为艰苦,在她的文字里却流露出别样的
滋味,每一处沙漠之景,都显得那么别致;就算生活中的困难重重,却找不到不快
乐的影子,每一个人都变得可爱。
爱情是文学永恒不变的主题。三毛同荷西的传奇跨国恋却更是成为她作品中的
重要部分,也使得流浪文学深深的吸引着全球读者,让人神往。结束了七年之痒的
认知后,三毛终于嫁给了小自己八岁的西班牙汉子荷西。尽管开篇三毛说到“我的
先生很可惜是一个外国人”,却让人觉得幽默而不失趣味。我所了解的有关二人的
背景知识里,很看好这样的一对佳人。尽管在撒哈拉草草的结了婚,领证的手续纷
繁复杂,尘埃落定,有情的,终成了眷属。现实生活里,也许我太接受所谓的“姐
弟恋”,可是七年的爱情结晶,让人觉得美好。在爱的泥潭里,没有年龄界限,国
籍界限
沙漠中的人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足十岁的姑卡却由于礼俗的原因结婚
而消瘦;为了寻找骗自己金钱而不知的太太辛苦存钱的纯真的沙仑;整天借东西而
不讲道理的“芳邻”们生活压力,仅仅通过只言片语道出来,就算有无理取闹的邻
居们,也没有动真格的生气,朴素的环境又似乎带有一丝野蛮,但也增添了无聊沙
漠生活的色彩。这些给当代的人也有着很多的体会,邻里文化的建设关乎着每个人
生活的幸福程度,对他人多一些的帮助,多一些的包容,少一些的抱怨,不满都是
和谐生活的良方,也许只有真的做到一个文人笔下的那种阔达与从容,心态也会放
的平和。于我而言,懂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个道理在学习,在生活中也是
大有裨益的。懂得在沙漠之中将自己拥有的先进知识告知他人,将好
东西与他人分享这些都会收获快乐。
读《撒哈拉的故事》之前,已经读过了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也知道了
三毛笔下的人生痛事不过是爱人的生离死别。卢冀野曾经写过一首小诗:“记得当
时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我们不知
怎样困觉了,梦里花落知多少。”广为人传咏唱,也包含了三毛对荷西的怀念之
情,使得人不断想去追寻二人的生活故事。一如书中写到:“我的爱有多深,我
的牵挂和不舍便有多长。”
在超越以往流浪文学的三毛作品影响下,无数老少为之倾倒。敢爱敢恨,敢想
敢做,把每一天都当做充满希望的未来对待,人生就是美丽的。尽管三毛的后续作
品《梦里花落知多少》有着对荷西无尽的怀念,甚至在最后自己结束了生命,但无
疑都是对爱情的忠贞,对生命真谛的追求,像《牡丹亭》中的那句:情不知何所
起,一往情深这些都值得人们铭记,怀念,尊重,也给人启发。对待爱情,要忠贞
要从一而终;对待生活,要怀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下一刻;对待亲情,带着感
恩的心,懂得珍惜让今天把明天变特殊,这也是旅行别样的意义!
wellpast
第五篇:随笔三毛之死―《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缘由三毛之死~随笔
很早就读过三毛的几篇(本站推荐)文字,也深知她的结局是了结在自已手
里,本无心写关于她的死。但这几日,空闲时,在电脑上翻着她其他作品随便看
看,当做消遣,曾经听说,《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在大沙漠中的生活随笔,因为
是随笔,我也就下载过来看看,经过这几天,也就对三毛了解更深了,关于她的
死,有如骨卡在喉,不得不一吐为快耳,继而去写一些“陈词滥调”及所谓感觉,
聊以慰己。
三毛与沙漠结缘,她自已曾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无意间翻到一本美
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
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的,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
大地。”很显然,沙漠给她似曾相识的感觉让她决心追求,于是她孤身一人来到条
件异常艰苦的撒哈拉大沙漠,在别人看来,如此疯狂的举动似乎不可理喻,但对三
毛来说,她却不以为意,在沙漠里东奔西走,开始了多年的沙漠旅行。
不要以为三毛身体好,能受得了苦。其实她的朋友曾经回忆,一般人能轻松做
的体力活对她来说简直就是身体上的灾难!但她却在沙漠中生活那么久,和丈夫荷
西享受沙漠中的乐趣,“乐趣”这种感觉,完全可从她在《撒哈拉的故事》的文字
中体现出来。
说到他的丈夫荷西,据三毛描述,他是西班牙人,几乎满脸粗狂的胡须,一头
乱糟糟的头发。我也在网上搜到了荷西的照片,说实话,长得真不咋地,可我掏心
窝说,荷西绝对是一个百里挑一的好男人,好丈夫,他有个很大的优点:任何三毛
所做的事,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眼里却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比如说
陪三毛去很远的地方寻找美丽的贝壳,差点性命不保;“纵容”三毛偷看撒哈拉威
人洗澡。可以说荷西的身心里面是最接近三毛气质的人。当初荷西为让三毛留在自
已身边,一无所有地,木头木脑地向三毛求婚,三毛答应了,她将一些感受写进了
《撒哈拉的故事》的文字里“我们是一种平淡而深远的结合,我从来没有热恋过
他,但我真的觉得特幸福!在这个人决定为了爱情去沙漠里受苦时,我心里就已经
决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他们结婚前,荷西努力工作(他确实是个好
男人),租了一座小房,房子里一无所有,三毛和荷西却两人联手,用他们的手工
作品,艺术地布置房间,将那座小屋弄成沙漠里最美丽的童话王国!
事实上,三毛的心里装载着整个撒哈拉沙漠和整个荷西。他们是三毛最大的精
神寄托和心灵安慰。
写到这,我不经回忆《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可以说是奇妙沙漠生活的文化
沉淀。书中介绍沙漠中种种文化现象以及沙哈拉威人的生活习性。当然,在沙漠中
生活,对三毛来说,除了快乐怡然,但也免不了难过忧伤。当三毛与荷西刚结合
时,艰苦的沙漠环境让他们过得并不宽裕,为让三毛过上好日子,荷西常常加夜班
(确实是个好男人!),沙漠的晚上,大多时候停水停电,只剩下三毛一人留在家
里,独自点着白蜡,看腊的眼泪流成怎样的形状。。。。。。在那些时日,当荷西
为赶夜间交通车回工地,三毛等他将门搭一下带上时,她居然就无理性地流
下泪来,会冲上天台,看着荷西的背影,继而下去追他,拉着荷西站住,此时
三毛双手深插进口袋,顶着风哀求荷西;“你留下来好不好,求求你,今晚又没
电,我一个人,怕。”此时荷西会很木地紧紧抱住三毛(确实是个好男人!),两
个人一起流泪,两个人一起悲伤。
需要提出的是荷西很木,十分十分的木,三毛自己也曾说:“荷西像是无一点
温柔的资质。”其实,荷西骨子里所隐藏得温柔足以让三毛感动一生。在我看来,
荷西具备好男人的所有特点,会工作,会疼老婆,会浪漫,会生活。。。。。。当
然,缺点就是不会做饭。
荷西多年来的努力工作,加上三毛写作上不菲的稿费,生活也就越来越好,父
母的来信以及读者们的来信越过万水千山,带来无穷尽的祝福,那时的三毛,很满
足,也很快乐,别忘了,三毛是个极感性的人,她的快乐与哀愁,很简单,但却很
深刻。
还来谈谈她的母亲,母亲很爱女儿,时时刻刻都在为女儿祈祷。以前,当三毛
决定远行沙漠时,母亲是极不允许的,她完全不相信三毛能受得了那样的苦,但最
终留不住女儿。当女儿走后,母亲只能带去大堆大堆的关怀和祝福。三毛确实也在
沙漠中吃尽了苦,每当难过想到母亲时,她会说:“如果母亲有千里眼,看到女儿
所受的罪,一定会在万里之外软弱地放声大哭起来。”母亲对三毛的爱如此深刻,
更何况,母亲在三毛自杀后。
三毛确实自杀了。
荷西的意外辞世让三毛深受打击,在荷西死后的那段时间里,三毛像是个丢了
魂的女子,在那时间段里,三毛的文字中,满溢哀凉的情感,我们再一次不要忘
了,三毛是个极感性的人,而且还是个女人,终究是一个女人。
在三毛前几次自杀未遂后,她简单给父母的原因是“生活太悲苦”,一听这
话,我突然会想到,季羡林谈佛学时曾说;“生活太悲苦,也就有了佛。”
三毛到头来还是自杀了,父母留不住,读者留不住,她自已更留不住。至于她
以什么方式自杀的,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谈了这么久,三毛之死,前面发了大量篇幅写了三毛自杀前的生活,写得也不
详细,稀稀拉拉的。但我真正要说的是,我认为,三毛的自杀肯定和荷西,沙漠有
莫大的关系,我前面提到,荷西和沙漠是三毛最大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安慰,如今,
在沙漠里生活久了,属于前世的乡愁还完了,再加上荷西的意外死亡,让她无法再
面对生活,于是她想到解脱,解脱完了,留下自已一大堆文字,文字中充满快乐和
凄苦两极感情,她死后,让她成为情感特别迷离的人物。
我一直相信,人生中的每次坎坷过后,必定平坦,免不了不如意。但当试着去
跨越坎坷的时候,请千万保持自已心中那份精神寄托和心灵安慰,就算破灭,也要
迅速寻找自已的信念。这一点,我这里一个可爱小侄女一句话倒提醒了我:
“你现在不能陪我玩,那我自个玩去。”小孩子天真无暇,最深知快乐的简
单,总不会在不如意的事情上纠结很久。
季老的人生座右铭,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想想季
羡林老先生在自己百年人生中经历的实在太多了,是最了解人生和生活不过。人,
总得有一个方向,有一份寄托,有一个自己的态度。
另外,我从网络上也找到了在三毛死后,别人为她写的人物传记,我看了一下
序言,却看到作者总在说三毛生平是如何如何的好,我实不忍心再看下
去。。。。。。
本文发布于:2022-11-25 05:06: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164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