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乐的故事
⾳乐的⼒量不可估量,让我们都来热爱⾳乐吧!让我们的⽣活充满⾳乐,让⾳乐为我们⼈类造福!下⾯
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乐的故事篇⼀:穿过风雪的⾳乐盒
那⼀年,他去西藏⼋宿的⼀个⼩乡⽀教,⽀教两年后,他就可以顺利地回城获得⼀份不错的⼯作。
学校⾥的孩⼦们来⾃不同的村落,近的就住在乡⾥,最远的孩⼦甚⾄要翻过⼀座海拔3000⽶的雪
⼭。他很熟悉那个住在最远地⽅的孩⼦,他的名字叫也措,⿊⿊的⼩脸,弥漫着两朵⾼原红。据说,他是这
个学校最穷的学⽣,学费⼀直都⽋着。他们家⾥只有⼀匹马,是整个家唯⼀的⽣活来源。也措平⽇⾥⾮常沉
默,但是眼神却很特别,有点怯怯的忧郁,忧郁中透着惶恐,惶恐中⼜露着⼀丝坚定。
雪⼤的时候,全世界只剩下了⽩,⽆法再找到道路。家远的孩⼦只能留下来,住在⽼师的宿舍⾥。
那天,他的宿舍也留下了⼏个孩⼦。
那个晚上,孩⼦们在他的允许下翻看他的东西,并抱着他的吉他乱弹。只有也措,那个忧郁的⼩也
措,在翻看他的⼀个⼩⼩的⾳乐盒——那是他的初恋⼥友⼤⼀时送给他的⽣⽇礼物,虽然毕业前他们已经分
⼿,但他还是⼀直保存着这只好看的⾳乐盒。
他⾛过去,问也措:“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不。”也措的话也总是那么少。
“它叫⾳乐盒,⼀翻开盖就会唱歌。”
“是谁送给你的?”也措居然问了⼀个令他措⼿不及的问题。
“是妈妈在我⽣⽇的时候送给我的。但是现在坏了,要不就可以让你听⼀听了。”对着孩⼦,他还是
撒了谎。
也措看了他⼀眼,就低着头不说话了。
那⼀次的雪很⼤,也措在他的宿舍⾥住了整整三天。可是从第⼆天晚上开始,也措便开始想家了,
听到风雪沙沙的声⾳就哭了,他不由得把他搂在怀⾥问:“想妈妈了,是吗?”
“我要见阿妈。”也措⼀开⼝,泪⽔⼜掉了⼀串。
他⿎励孩⼦:“也措,⽼师的妈妈在很远的地⽅,⽼师⼀年只能见⼀次妈妈,⽼师也很想妈妈,但是
⽼师都不哭,不哭了好吗?”
也措不哭了。
第三天黄昏,也措的母亲骑着马来到了他的宿舍门⼝,接⾛了也措。
那⼀年的冬天,雪⼀直很⼤,过年的时候,雪已经封了路,他很想家,却没有能够回去。
终于到了第⼆年春天,雪少了,阳光有了暖意。路也通了,不远的镇⼦开始有了稀少的游客。但是
他却没有时间回家了,因为孩⼦们已经开学了。
也措也来了,依旧不爱说话,总是偷偷地看他。但眼神却不再是淡淡的忧郁,⽽是似乎有种说不出
的欢快。
然后就到了他的⽣⽇,没有⼈为他庆祝,他孤单地为⾃⼰点燃了蜡烛。可是三天后,他却意外地收
到了⼀个邮包,拆开来,竟然是⼀个⾳乐盒,⽐他那⼀个还要漂亮。⾳乐盒⾥放了⼀封信,他看着,⼼就像
春天的雪⼀般簌簌地融化了……
是北京的⼀个陌⽣⼈寄来的,那⼈在信中说,他在前⼀个⽉来了⼀次⼋宿,碰到了⼀个叫也措的⼩
孩,⼩孩牵着家⾥的马送他进⼭,却没有收他⼀分钱,只要求他回去之后,在四⽉初给他的⽼师寄⼀个⾳乐
盒当做⽣⽇礼物,因为,⽼师的妈妈送给⽼师的⾳乐盒坏了,⽼师已经很久没有见妈妈了……
原本,他只需在那⾥⽀教两年的,但是他却整整待了六年才回去。⾛的时候,他把那个珍贵的、曾
经穿越风雪来陪伴他的⾳乐盒送给了也措——他已经是个⼤孩⼦了,⼀个善良勇敢的⼤孩⼦。
关于⾳乐的故事篇⼆:今晚,来我家开⾳乐会
平凡⽣活中,最需要来⼀场精神的盛宴,找⼀处⼼灵的休憩地。
⼀切的缘起,都因为克莱普顿,源于去年那个夏夜,他在北京国家⾳乐厅的⼀场演出。当他的那⾸《泪
洒天堂》从指间飘出时,我看见坐在⾝边的庆已是泪流满⾯。
那个晚上庆⼀直在沉默,直到躺在床上了,我伸⼿关掉床头灯的瞬间,他突然瓮声瓮⽓冒出⼀句:“我想好
了,我要成⽴⼀个乐队。”
成⽴⼀个乐队是庆⼤学时就有的梦想,他有⼀帮爱⾳乐的朋友,有的擅长打⿎,有的擅长键盘,有的擅长
贝斯,按理说成⽴乐队是分分钟的事,只是上学时穷,买不起昂贵的乐器,尤其架⼦⿎,要好⼏千块钱呢,这梦想就被
搁置了起来。⼤家都约定:等到毕业之后挣钱了,把家伙什⼉都备齐了,就成⽴乐队,不为别的,就为⾃娱⾃乐!
却没想到⼤学毕业后,⼏个朋友为了在这个城市⽴⾜四处奔波,四散在北京的各个⾓落,接踵⽽来的是
恋爱、买房、结婚、⽣⼦,⽣活像⼀个急速旋转的摩天轮,带着他们翻天覆地,不容喘息。好不容易等到尘埃落
定,却发现彼此早已疏于联络。
庆偶尔还是弹弹吉他的,通常在晚上,我⼊睡之后。他独⾃坐在书房的地板上,弹⼀⾸⼜⼀⾸曲⼦,神情
静默⽽悠然。我知道那是属于他的私密时光。
但是我并不⽀持庆组建乐队。很多实际问题浮现在脑海——乐器要花很多钱吧?在哪排练?不会荒废
⼯作吗?能和睦相处吗?万⼀闹出点⽭盾咋办?
庆没有坚持,婚后这些年他⼀向尊重我的意见,只是说:“那约他们来家聚聚总可以吧?”“当然。”
没想到真的都联系上了,⼩萌、松川、凤鸣、国栋、那迪,这些经常出现在庆嘴边的名字,终于⼀个个
变成活⼈出现在我眼前。都是三⼗好⼏的⼈了,有的已经发福,有的当爹了,有的结了婚⼜离了,时间在每个⼈⾝
上都留下痕迹。
细说从头,⼀⼤帮朋友坐在⼀⼤堆空酒瓶中间,开始谈起⾳乐。庆拿出吉他,当那⾸他们当年最爱的
《海阔天空》的旋律响起时,所有⼈都沉默了。每个⼈脸上的表情,那样⼀种明明内⼼激情即将满溢、但使劲压
住不好意思流露出来的表情,深深打动了我。
那天,⼏个⼤男⼈唱啊喝啊,⼀⾸⼜⼀⾸⽼歌,将我们带回激情四溢的岁⽉——动⼒⽕车的《明天的明
天的明天》、⿊豹的《Don’tbreakmyheart》、涅槃的《Comeasyouare》……⼀向内敛温和的庆这么快
乐这么放开了——婚姻能给予⼀个男⼈的,实在是太少了啊。我突然做了个决定:那就组建⼀个乐队吧,我们没
有孩⼦,家⾥也够宽敞,可以把书房腾出来给他们啊。
我将这个想法⼀宣布,⼤家愣住了,随即纷纷响应。尤其是松川,当即就要上⽹查乐器价格,“这么多年,
我就忙着挣钱,都不知道⾃⼰还有⼼灵了。”⽽国栋,近似叹息着说:“有时候觉得特孤独,翻开通讯录,⼏百个电话
号码,愣是找不出⼀个可以交谈的⼈。”还有那迪,喝醉了,抱着酒瓶喃喃⾃语:“今天,我才觉得我⼜活过来了……”
⼤家分头⾏动,不到半个⽉,架⼦⿎、键盘、贝斯、吉他,⼀样⼀样进了我家书房。庆也鸟枪换炮,之前
的吉他淘汰了,换了⼀把觊觎已久的Epiphone电吉他。那些⽇⼦,他⼀下班就奔向书房,摸摸这个碰碰那个,爱不
释⼿,像个得偿所愿的孩⼦。
乐队的名字,叫“鹰的翅膀”,是庆的意思。他说在他的家乡内蒙,鹰代表男⼈,⽽对于他们这帮男⼈来说,
⾳乐就是他们的翅膀。
⼤家说好每个⽉末是固定的相聚时间,内容包括排练、演唱、喝酒、聊天……⽽我,很幸运,是唯⼀可
以参与这场男⼈狂欢的异性。
每次他们来排练,第⼀⾸⼀定是《嫂⼦颂》,指定送给我,拍我的马屁,说穿了还不是想让我⼼⽢情愿做
后勤,要给他们端茶递⽔,近⼋个⼈的吃喝,⼏乎提前⼀个星期就要开始准备。
累吗?是⽐以往累些;烦吗?也有⼀点⼉。但这些和庆的快乐⽐起来,⼜算得了什么呢?他快乐了,最直接
的受益⼈就是我呀。
如果说,以往庆对我的照顾谦让,多出于⼀种责任,或者修养,那么现在,我越来越能感到他发⾃内⼼的感
动、爱意。最重要的是,我⼜重新收获了⼀个飞扬⽣动的男⼈。
⽽那帮朋友,也把每次聚会当做⼀场精神的盛宴、⼼灵的休憩。这⼀点,从他们进门时急切得顾不上脱
鞋就可以看出。看着他们演奏,听着他们唱歌,和他们⼀起聊天,不也是丰富了我这样⼀个已婚⼥⼦的⽣活吗?
其实,我并没有做什么,我只是尊重、理解和⽀持了⼀个男⼈的梦想。
这样想来,其实我还是赚了。
关于⾳乐的故事篇三:1970年的⾳乐纪事
每到夏天,那件在“优⾐库”买下的绿⾊T恤都会被我洗了⼜洗,穿了⼜穿,虽然他说离远看,我好像
⼀个移动的邮筒那么扎眼,可我不在乎,照穿不误,只因T恤上印有我最喜欢的⼀⾏数字:1970。
如果将⼆⼗世纪看成是⼀位巨⼈,它从1900年开始⽣长———那00多像巨⼈的两个⼤脚掌———长
到1970年,已长到齐⼼⼝的位置,因此发⽣在这个年份的⼤事⼩情,都会带有世纪之⼼的温度和跳动节奏
———当然这是我爱屋及乌的诠释。
可以说,1970年是⼀座罗马城,条条⼤路通向它,⽽我独爱洒满⾳符、开满节奏、铺满旋律的那条
路。
有位英国作家说过:“⽣活就好像是Airfix模型,再⼤的题⽬都会落实到最⼩的细节上。”那年份的细
节会是什么呢?⼀天⼜⼀天。
热衷收集历史上今天所发⽣的重要⾳乐事件以及⾳乐名⼈逸事的英国著名专栏作家诺曼·莱布雷希
特,曾出版过⼀本《永恒的⽇记———每⼀天的⾳乐》,以供像我这样有“年代考据癖”的⼋卦⾳乐爱好者,
浏览、查阅、⾃娱⾃乐。和1970年有关的⾳乐事件,其实并不多:据《纽约时报》社评记载,1970年1⽉4
⽇,美国“桂冠指挥家”莱昂纳多·伯恩斯坦和夫⼈,在他们位于公园⼤道上的豪宅⾥为“⿊豹党辩护基⾦会”举办
⼀次晚宴。但主⼈风雅客⼈寒酸的场⾯让双⽅都感到屈辱。
1970年10⽉31⽇,⼤提琴家姆斯蒂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在⼀封写给《真理报》却被拒绝发表的
信中,为被放逐者亚历⼭⼤·索尔仁尼琴辩护,并且让他躲在⾃⼰莫斯科郊外的家中。罗斯特罗波维奇⽴即遭
受到官⽅同样的迫害。同年的11⽉27⽇,诺贝尔⽂学奖授予索尔仁尼琴,但他因政治原因⽆法领奖。
除去那些与⾳乐⼤师的风⾻有关的官⽅记录,我所记得的与1970年有关的⾳乐事件,是那年的3⽉
25⽇,上译译制的前西德电影《英俊少年》上映。⽚中的英俊少年海因切,当他放开歌喉,唱出《⼩⼩少
年》、《两颗⼩星星》、《夏⽇⾥最后⼀朵玫瑰》时,那翩翩丰姿、纯纯笑容,那声动梁尘的歌声,⼀点⼉
不逊于今天的贾斯汀·汀布莱克、贾斯汀·⽐伯什么的———和当年⽆论歌声和外貌都“原⽣态”般优质的⼩海因
切相⽐,他们都显得有点⼉假!
1970年,鸟⼉衔着⾳乐的种⼦飞过⼀些窗⼝,⼀些在这⼀年出⽣的⼩孩,长⼤后都长成了出⾊的歌
⼿:黄格选、林依轮、刘若英、莫⽂蔚、光良、苏慧伦、吴奇隆,仔细听,他们的歌声⾥都流动着属
于“1970年”的相同⽓韵。
台湾⾳乐⼈马世芳在《地下乡愁蓝调》⼀书中,这样总结1970年的⾳乐事件:“有史以来最成功的
⼆重唱西蒙与加芬克尔、民谣摇滚超级乐团CSNY和地下摇滚宗师‘地下丝绒’纷纷宣告解散,嬉⽪世代桀骜不
驯的偶像吉⽶·亨德⾥克斯、珍妮丝·乔普林相继暴毙……在这⼀切令⼈沮丧的消息中,最令全球乐迷⼼碎的,
恐怕还是⼀九七○年四⽉⼗⼀⽇的⼀则外电:保罗麦卡特尼宣称脱团单飞,披头⼠正式解散”,马世芳由此得
出结论:“⼀九七○年⼤约是摇滚乐第⼀个辉煌时代的尾声”。
马世芳曾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可以坐进时光机,选择⼀个⽇期,改变你所知道的⾳乐历史,你
该选哪⼀天,回到什么地⽅?
我肯定会选回到1970年。
我会在1⽉8⽇赶到雅典,制⽌导致希腊作曲家贾尼·柯⾥斯托丧⽣的那场车祸的发⽣,这样的话,再
过⼏个⼩时他就可以过完44岁的⽣⽇了,再过些⽇⼦他就可以为歌剧《奥瑞斯提亚》写上完美的结局。
我还会在8⽉10⽇坐着时光机飞到德国的孔宁施多夫,52岁的贝尔恩德·阿洛伊斯·齐默尔曼完成了⼀
部康塔塔,“我环顾四⽅,便看见阳光下所有不公之事”,当他得知⾃⼰将永久失明之后,意欲⾃杀,我⼀定
要向他推荐那本英国⼩说《⾃杀俱乐部》,不仅是因为书中四个想要⾃杀的⼈到最后都活得好好的,最重要
的是在书扉页上印有这样⼀句话:“治疗不幸只有⼀个办法,就是幸福,别⼈怎么说我不管”。
然后,我要马不停蹄地在9⽉18⽇那天赶到伦敦。刚刚读完伟⼤的⿊⼈乐⼿吉⽶·亨德⾥克斯的传记
《满是镜⼦的房间》,我知道:如果能在那天晚上10点之前赶到撒马尔罕旅馆的地下套房⾥,也许能劝说吉
⽶不要⼀⼝⽓吞下9颗俗称“红中”的安眠药,尤其不要⼀边喝酒⼀边吃药,那样会在⼊睡时呕吐,并因醉得不
省⼈事,任由呕吐物噎住⽓管⽽亡的———多年后,TheWho乐队的⿎⼿KeithMoon,还有“男孩地带”的主
唱StephenGately都是死于同样的原因。
如果真有⼀架时光机,我是不是就能解救吉⽶这位彻底重新“发明”了电吉他的旷世难寻的天才呢?吉
⽶曾说过:“我不在乎地位、名声与⾦钱,我的梦想是抱着吉他,过着四处为家,让别⼈的⽇⼦充满温情的⽣
活。所以,在⼤家的⼼合⽽为⼀之前,我不会离开舞台。”⼤家的⼼还没有合⽽为⼀,所以吉⽶仍留在舞台
上;因为⾳乐恒久存在,⼤家的⼼在渐渐融合,所以吉⽶们的⾝影在时光的舞台上渐⾏渐远……
为什么会对1970年情有独钟呢?因为那⼀年晚些时候,我出⽣。如果要寻根的话,我的根深扎在
1970年的⼟壤中,虽然那是摇滚乐第⼀个辉煌时代的尾声,但余⾳袅袅,绕梁不去,伴我⽇⽇与夜夜……
本文发布于:2022-11-25 03:09: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159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