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及其代表作《蝇王》
[摘要]诺贝尔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
奖和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6项,它们已成为各自领域声望最高的世界级大奖。笔
者倡议在国际上创建诺学(TheStudyofNobelPrizes),就像中国红学研究《红楼
梦》一样广泛深入地研究诺贝尔、诺贝尔奖及其得主以及其他相关事宜。英国小
说家威廉·戈尔丁是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评论界称他为“二战”后英国“最具
感染力、最富想象力和最有独创精神的小说家”,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他的有
关情况,其代表作《蝇王》已成为世界名著。中国高考题(包括自主招生考试题
和面试题)涉及诺贝尔奖的情况已越来越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笔者倡议在国际
上创建诺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诺学;小说家;威廉·戈尔丁;代表作;长篇小说;《蝇王》;瑞典文
学院;诺贝尔文学奖;中国高考作文题
1戈尔丁的生平与家庭成员
威廉·杰拉德·戈尔丁(SirWilliamGeraldGolding,1911.09.19—1993.06.19)
出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靠近西南海岸线的小圣科勒姆城(SaintColumbMinor,
1934年被并入钮基Newquay)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他是英格兰威尔特
郡马尔伯勒语言中学(MarlboroughGrammarSchool)校长亚力克(AlecGolding)
和女权主义者米尔德里德(MildredGolding,néeCurnroe)的次子。亚力克的政
治观点比较激进,崇尚科学,不信国教。戈尔丁在故乡度过宁静而孤单的童年时
光,他自幼爱好文学,7岁时就开始练习写作,不久全家迁居马尔伯勒,
1921—1930年就读于马尔伯勒语言中学,12岁时曾尝试创作长篇小说(未完成),
其胞兄约瑟夫(Joph)也毕业于该校。1930年戈尔丁考入牛津大学布拉西诺斯
学院(BranoCollege)本科学习,遵父命学习自然科学,2年后改修英国文
学和哲学,1934年6月取得二级学士学位,同年秋出版其第一本诗集(包括29
首小诗,鲜为人知,影响很小)。1935年秋到伦敦南部斯特里特汉姆区(Streatham)
斯坦纳学校(MichaelHallSteinerSchool)任教,1937年秋回到牛津大学攻读教
育学文凭(DiplomainEducation),次年1月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Salisbury)
的沃兹沃斯主教中学(BishopWordsworthsSchool)实习,6月通过教师资格考
试,9月到肯特郡梅德斯通语言学校(MaidstoneGrammarSchool)当老师,1939
年9月30日和在肯特郡长大的分析化学家布鲁克菲尔德(AnnBrookfield)小姐
结婚,1940年9月和1945年7月他们分别生下独子大卫(David)和独女朱迪
思(JudithDiana)。1940年4月戈尔丁到沃兹沃斯主教中学教英文和哲学,不久
和夫人迁至威尔特郡Bowerchalke村(位于索尔兹伯里西南14km处)居住。
1940年12月戈尔丁离开教职以中尉军衔加入英国皇家海军直接参加“二
战”,任战舰指挥官参与击沉德军战列舰俾麦斯号的战役(1941.05.26~27),1943
年初被派往纽约7个月并帮助开回扫雷艇[1],后来他还参加过诺曼底登陆战役
(1944.06.06~08.25)以及斯海尔德河战役(TheBattleofthescheldt,又称比荷
堤防之战,1944.10.02~11.08)后期盟军攻占荷兰瓦尔赫伦岛(Walcheren,后因
围海造田而逐渐与大陆相连)的战斗,1945年9月退役回到沃兹沃斯主教中学
执教,1946年全家迁回索尔兹伯里居住,业余时间坚持写作。服役期间他就钻
研古希腊文学,残酷的战争经历促使他对人类本性进行重新思考,这段军营生活
对他的创作生涯影响甚大,其作品总带有一股浓郁的海洋气息。1958年秋戈尔
丁全家搬回Bowerchalke村居住,此后他有幸结识英国科学家洛夫洛克(James
EphraimLovelock,1919.07.26—)并共同探讨有关盖亚假说(GaiaHypothesis,
1972年由洛夫洛克首创)方面的问题。1961—1962年戈尔丁携夫人在美国弗吉
尼亚州霍林斯女子文理学院(HollinsWomensLiberalArtsCollege)当驻校作家和
客座教授,文献[2]中说戈尔丁“1961年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是缺乏依据和
不可靠的。因写作获得成功,戈尔丁于1962年辞去沃兹沃斯主教中学的教职,
专职从事文学创作。他业余爱好旅游、演说、拨弄乐器(包括钢琴、大提琴、中
提琴、小提琴和双簧管等)、驾帆船航海和骑马等,闲暇时最爱研究考古学和学
习古希腊文,晚年过着从容优裕的生活。1985年戈尔丁夫妇迁居至康沃尔郡佩
伦沃瑟尔(Perranarworthal,此地距法尔茅斯Falmouth西北6.5km,距特鲁罗Truro
西南8.0km)的TullimaarHou。1986年英国文艺评论家凯里(JohnCarey,
1934.04.05—)编辑出版《威廉·戈尔丁:男人及其著作》(WilliamGolding:The
ManandHisBooks)一书做为献给戈尔丁75岁诞辰的贺礼。1993年6月19日
戈尔丁因心力衰竭在佩伦沃瑟尔寓所逝世,享年82岁,葬于威尔特郡
Bowerchalke村的圣三一教堂墓地(HolyTrinityChurchyard)。其子女仍居住在佩
伦沃瑟尔。
2戈尔丁的主要文学成就
戈尔丁以代表作——寓言式长篇小说《蝇王》(LordoftheFlies,1954年9
月,处女作兼成名作,曾遭遇过21名出版商的退稿)蜚声文坛,其长篇小说《直
到世界尽头:海洋三部曲》(TotheEndsoftheEarth:TheSeaTrilogy,1991年
在其80大寿时曾结集成一卷出版[3])由《旅程的仪式》(RitesofPassage,1980)、
《短兵相见》(CloQuarters,又译为《近方位》,1987)和《潜藏之火》(FireDown
Below,1989)组成。其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继承者》(TheInheritors,1955)、
《品彻·马丁》(PincherMartin,1956年,1958年被改编为同名广播剧)、《自由
坠落》(FreeFall,1959)、《塔尖》(TheSpire,1964)、《金字塔》(ThePyramid,
1967)、《黑暗昭昭》(DarknessVisible,又译为《隐约可见的黑暗》,1979)、《纸
人》(ThePaperMen,1984)、《双舌头》(TheDoubleTongue,又译为《巧语》,
1995年6月遗作);中短篇小说集《蝎神》(TheScorpionGod,1971),其中收
录有《特命公使》(EnvoyExtraordinary,1956)和《脚步蹬蹬》(ClonkClonk,
1971);三幕剧《铜蝴蝶》(TheBrassButterfly,1958);广播剧《Pulkinhorn小姐》
(1960)、《碎心》(BreakMyHeart,1962);随笔集《梯子和树》(TheLadderand
theTree,1961)、《火烫的大门》(TheHotGatesandOtherOccasionalPieces,1965)、
《活动靶》(AMovingTarget,1982年,散文和自传体作品)和《埃及日记》(An
EgyptianJournal,1985)等[4]。戈尔丁是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
核心思想是人道主义。他的作品广泛地融入古典主义、寓言、神话、基督教文化
和象征主义,题材广泛,人物众多,笔法荒诞,寓意深刻。其作品主题通常与黑
暗和邪恶有关,但经常表达出一种昏暗的乐观主义。在作品中他探索人与社会的
关系,把人的行为看作是一种道德的表现,并认为社会的弊端是由人性本身的弊
病(即人性恶)所造成的。《蝇王》描写的故事发生在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一群遣散途中的英国学童因飞机失事流落到太平洋上的一座荒野孤岛,本来他们
都是天真无邪和纯洁的,但因与世隔绝、远离文明社会而逐渐回落到本能的兽性,
最终成为一群自相残杀的野蛮人,小说反映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对人
的野性的恐惧。该小说突出了戈尔丁一直在不停地探索的主题:人类天生的野蛮
与文明的理性的斗争,它一经问世就获得巨大成功,被誉为“英国当代文学的典
范”,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的声誉和地位。戈尔丁被称为寓言编撰家和道德家,
他往往运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严肃的主题并扩大其内涵,其文章充满哲理思辩的现
代讽喻,文笔洗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评论界普遍认为,戈尔丁的后期创作
出现了喜剧转向,但其后期作品水平没有超越其前期作品[5-6]。
1963年和1990年英美两国分别拍摄了同名电影《蝇王》,1975年的菲律宾
影片Alkitrangdugo也是根据小说《蝇王》改编的。2005年开播的英国BBC(British
BroadcastingCorporation)公司的电视连续剧《直到世界尽头》改编自戈尔丁的
《海洋三部曲》。
3英国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负责遴选和颁发。瑞典文学院是1786年3月20
日(同年4月5日举行正式成立仪式[7])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仿照法兰西
学术院的模式而创建的[8]。迄今109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分布于38个国家(双
重国籍者各按0.5人计算),其中英国籍得奖人数仅次于法国(13.5),与美国(11)
并列为第二位[9]。11位英国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依次是:①1907年获奖的英格
兰短篇小说家和诗人吉卜林(JophRudyardKipling,1865.12.30—1936.01.18):
出生于英属印度孟买,祖籍英格兰北约克郡,6岁时回到英格兰接受正规教育,
迄今获奖时最年轻(42岁)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0]。②1925年度获奖的爱尔
兰剧作家和小说家(讽刺作家)萧伯纳(GeorgeBernardShaw,
1856.07.26—1950.11.02);③1932年获奖的英格兰小说家和剧作家高尔斯华绥
(JohnGalsworthy,1867.08.14—1933.01.31);④1948年获奖的英格兰诗人和剧
作家艾略特(ThomasStearnsEliot,1888.09.26—1965.01.04):出生于美国密苏里
州,祖籍英格兰萨默塞特郡,1914年移居英国,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并皈依英
国国教。⑤1950年获奖的威尔士哲学家和数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Arthur
WilliamRusll=3rdEarlRusll,1872.05.18—1970.02.02)[11];⑥1953年获奖
的英格兰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温斯顿·丘吉尔(SirWinstonLeonardSpencer
Churchill,1874.11.30—1965.01.24)[12];⑦1981年获奖的现代主义小说家和剧
作家卡内蒂(EliasCanetti,1905.07.25—1994.08.14):出生于保加利亚北部多瑙
河畔鲁斯丘克市(Rustchuk,今鲁塞市Ru)一个塞法迪犹太人(SephardiJews)
家庭,1939年移居伦敦,1952年加入英国国籍,其最后20年大多生活在瑞士苏
黎世。⑧1983年获奖的英格兰小说家和诗人戈尔丁:1983年10月6日瑞典文学
院决定授予戈尔丁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当年每项诺奖奖金总额是150万瑞典克
朗),以表彰“他的小说具有明晰的现实主义叙事技巧和虚构故事的多样性和普遍
性,揭示了当今世界人类的境遇(forhisnovelswhich,withtheperspicuityof
realisticnarrativeartandthediversityanduniversalityofmyth,illuminatethe
humanconditionintheworldoftoday)”和代表作《蝇王》。1983年12月7日戈尔
丁在斯德哥尔摩发表了题为《文学的伟大与渺小》(原英文版无文题)的诺贝尔
演讲[13],12月10日他参加了传统的诺贝尔颁奖典礼,文学奖由诺贝尔文学奖
委员会主席兼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居勒斯滕(LarsJohanWictorGyllensten,
1921.11.12—2006.05.26)教授致颁奖辞,当晚他还参加了在市政厅蓝厅举办的传
统性诺贝尔晚宴并致答谢辞。⑨2001年获奖的小说家奈保尔(SirVidiadhar
SurajprasadNaipaul,1932.08.17—):出生于今拉丁美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
国(1962年独立以前曾是英国殖民地)特立尼达岛的一个印度婆罗门移民后裔
知识分子家庭,早年其祖父作为契约劳工从西印度移居至特立尼达岛。1954年
奈保尔移居伦敦。B102005年获奖的英格兰剧作家品特(HaroldPinter,
1930.10.10—2008.12.24);B112007年获奖的女小说家莱辛(DorisLessing,原名
DorisMayTaylor,1919.10.22—):出生于波斯(1935年起改称伊朗)西部克尔
曼沙阿(Kermānshāhān)的一个英国殖民银行职员家庭,祖籍英格兰埃塞克斯郡,
迄今获奖时最年长(88岁)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曾引起过一场小风波:当时的文艺评论界普遍
认为,英国作家中至少有两位的名望在戈尔丁之上,一位是格雷厄姆·格林(Henry
GrahamGreene,1904.10.02—1991.04.03),另一位就是伯吉斯(AnthonyBurgess,
原名JohnAnthonyBurgessWilson,1917.02.25—1993.11.22)。而且很有影响力的
瑞典文学院院士(1968年起坐Stol18交椅)伦德奎斯特(ArturNilsLundkvist,
1906.03.03—1991.12.11)违背严守秘密的惯例,公开对此次颁奖提出异议,他认
为戈尔丁还不够资格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并因此而拒绝参加瑞典文学院在
宣布得奖者名单后的传统午宴[14]。
本文发布于:2022-11-22 21:35: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15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