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姿

更新时间:2022-11-25 02:00:30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5日发(作者:诚实守信演讲稿)

“新华体”的形成与博古的贡献

提要:博古,原名秦邦宪,是中共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

拓者之一。博古作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主要领导人,执行王明的

“左”倾错误路线,给中国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这是人们

所熟知的。但博古是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并对民主革命时期

中共新闻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些却鲜为人知。

博古在任新华社社长期间,新华社的组织机构逐步健全,明

确了报道方针,新闻业务也迅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新闻写作体

式,并初步奠定了新华社报道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地位,这些成果

凝聚了博古大量的心血。

本文结合博古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从新

华体写作模式、报道原则、性质地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他

对新华体这一文体形成与发展的贡献。新华体基本写作体式的形

成与推广

新华体这种独特文体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实践中

形成的。新华体的形成,公认为抗日战争时期。博古1941年5

月起任延安《解放日报》社社长,同年12月兼任新华社社长,

直至1946年4月。期间,他带领中共新闻工作者,不断总结新

闻工作经验,创新新闻业务,改进新闻写作。

首先,博古率领新闻工作者努力钻研理论,开展新闻学研究,

不断提高整体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水平。博古担任社长期间,

针对新闻理论和业务问题,经常召开编委会会议,半个月一次情

况汇报会,一个月一次业务总结会,三个月向分社发一次业务总

结通报。在他的带领下,编委们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探索新闻业

务,最终在总社达成共识并转化为理论文章。这一时期,在《解

放日报》上发表的一系列关于办报方针、新闻业务、新闻理论和

新闻工作作风等社论文章达20多篇。在这些理论文章的指导下,

新华社展开了一系列的新闻写作改革。

1提出五个“W”新闻写作模式。

在1945年2月27日编委会上,博古针对如何写新闻,指出

好新闻必须一条新闻一个主题,要求记者们研究表达新闻主题的

角度、方式和方法。随后在12月13日《从五个W说起》文章中

指出,写作新闻必须具备五个‘W’,即when时间、where地点、

who人物、what事情、why原因,认为这五个方面内容是新闻写

作说清楚事实最起码的条件,也是新闻写作走向精确的初步阶

段。进而确立了新华社消息写作的基本模式。

2强调通俗易懂的新闻写作风格。

在1944年2月16日他在《解放日报》发表《本报创刊一千

期》社论中提出农村办报指导方针,指出农村办报不同于城市办

报,面对的是广大文化水平甚至是识字水平普遍不高的读者,应

当注重文章的通俗性和易读性,语言文字力求通俗易懂。在1944

年12月11日的编委会上,博古再次强调新闻标题要活泼、文字

要通俗。他在1945年5月16日社论《提高一步》中,又要求“语

言文字力求通俗,适合读者口味,使报纸真正为广大群众所喜见

乐闻”。

3倡导生动有趣的新闻表现形式。

早在1941年5月14日《解放日报》第一次编委会上,博古

就提出写文章要引起广大人民的关注和兴趣。文字必须生动,消

息和通讯不能公式化。1942年4月1日社论《致读者》中,郑

重提出了报纸在文风上的党八股问题。在7月31日编委会上,

博古要求在各个方面创造新的文风。8月15日发表社论《报纸

和新的文风》,提出新闻报道必须生动有趣。在1944年《本报

创刊一千期》中,再次就新闻形式问题,指出新闻写作“要来讲

技巧,要来讲文艺性,要来讲新闻的表现形式”。

4推广规范的文体和良好的文风。

为了使规范的写作文体和良好的写作文风在全社得到推广,

《解放日报》和新华社编委会从两个方面着手努力。一是以社论

形式进行积极倡导。陆续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致读者》《本

报创刊一千期》《提高一步》《从五个W说起》等社论文章,旗

帜性地指出写作文风、表现形式、语言文字、写作模式等方面普

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全社工作者改进的方向。

这些理论文章以社论的形式发表在《解放日报》上,不仅强

调新闻的立场态度、新闻作风和工作方向,对新闻工作者也起到

指导和鞭策作用,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习、教育和监督工

作。二是严格确立了新华总社对分社的新闻管理制度。在制度层

面上确保新闻写作规范由总社到分社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进而

提高整体的新闻写作能力。

1942年5月29日和10月26日编委会上,博古出席并提出

为了改进新华社的工作,要求分社定期认真总结工作,并定期向

总社进行报告,总社针对分社来稿的情况也要向各分社定期进行

工作总结,提出工作要求和改进意见。副社长吴文焘据此起草了

新华通讯社第一份对各分社的意见书。。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得

新华总社不断加强与各分社的联系,提高了通讯社整体新闻业务

的管理,写作规范模式也从总社到分社得到贯彻落实。

新华体党性、群众性、真实性报道原则的初步确立

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是党中央领导下的宣传舆论机构,

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华体遂以其强烈的党性、群众性、真

实性而著称。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共新闻宣传工作中曾出现不真

实的报道,甚至出现与党中央口径不一致的情况。为此,博古在

中共中央的指示下,直接领导中共新闻工作开展整风运动。由此,

新华总社和各地分社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遵守党性、群众

性、真实性报道原则的过程。1要求新闻工作者熟悉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

在1942年7月31日的编委会上,博古专门提出新闻记者

“要有丰富的知识,对边区要熟悉,能懂得党的政策,掌握写作

技巧,经常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博古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新

闻建设的指导文章,明确提出并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群众性和

真实性。

在社论《致读者》中提出了新闻的“党性原则”,确立党性、

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是党报的品质;《党与党报》首次提出

并明确党报的性质是“党的喉舌”;《本报创刊一千期》以明确

的语言提出“全党办报”的指导方针。在《党报记者需要注意些

什么问题》中把党报理论归结为党性、群众性、组织性和战斗性,

解答了“什么是党报”及“如何办好党报”的问题。

这些文章把马列主义办报理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

相结合,系统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宣传事实、新闻斗争

“有理有利有节”等符合中国实际的新闻理论。从报道性质与宗

旨、工作路线、业务修养等方面讨论贯彻新闻报道原则,对中其

新闻事业的改善和进步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推动了党报理论

的基本形成。也正是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新华体秉承的党性、

群众性、真实性报道原则得以确立。

2要求新闻工作者将这些报道原则实实在在地贯彻到新闻

采写当中。

在第二十二次编委会上,博古提出记者的一言一行,一字一

句都要照顾党的影响。在社论《党与党报》中提出,新闻报道的

一言一行、一字一句、选的消息和标的题目都必须以党为出发点

和中心。在《提高一步》中要求报道必须考虑读者的需要、口味

和接受程度,多写群众活动,写成老百姓的语言,多写事实,少

发议论,让读者从新闻本身的逻辑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被记者们誉为首席记者的莫艾,为了新闻报道真实生动,主

动申请到基层工作,博古也积极支持他这一行动,特别是他对劳

模吴满有的报道,博古大为赞赏,不仅将农民的先进事迹登在头

版头条,还专门为他发表社论。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破天荒的事。

这种面向广大劳动人民,为人民办报,为群众办报的方式,为人

民新闻事业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前景。

3建立常规性工作制度。

为保障报道原则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位,博古更是从制度下

手,对新闻报道的来源、写作、发布前后等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

把关,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常规性工作制度,为全社的新闻

写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是在新闻来源上,建立与各级党政军保持密切联系制度。

在1942年9月21日社论《党与党报》中,提出“全党办报”

之风,指出各级党委要关心新闻工作,提供各种指导、材料、文

章和意见,新闻工作者也要尊重党委的领导。为了具体落实,编

委会决议每一个成员分工联系一个党政军的领导机关。这项制度

确保新闻工作者及时把握新闻脉搏和掌握处理新闻稿源的准确

性,保证新华社报道与中央领导的联通。在消息来源上保证新闻

消息源和报道方向的准确性。

二是在新闻写作上,发稿之前必须经过审查校对制度。

在1942年5月15日编委会上,博古专门讨论了领导与检查

问题,指出新闻报道“检查一定要定期”,还要“建立严格的检

查制度”。

重要社论、消息、通讯、文章定期由党中央审定,其他稿件

也由有关部门指定专人审查。严格的稿件审查制度,有利于及时

发现和处理稿件存在的路线方针问题,确保新闻报道的语言、形

式、主题、观点结论都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三是在稿件发布后,建立内部检查报纸制度,专门设立奖惩

制度。

1942年6月1日编委会议上,博古重点强调新闻检查工作,

要求编委会内部必须定期开展检查工作,并且提出“分工要明

确,制度要严密,稿件要有一定的审查、签字制度”。

新华体指导性、权威性地位的确立

新华社从开始组建就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发展至今,业

已成为中国最权威的消息总汇和新闻发布机构。因而,新华体的

官方性和权威性是与生俱来,无可厚非的。但是,新华体真正发

挥它在全国范围的官方指导作用,确立其在中国新闻界的权威地

位,是经过新华社几代人坚持不懈努力创造的成果。博古作为民

主革命时期新华社的直接领导人,在这方面的贡献不可磨灭。

博古在任新华社社长时,新华总社从几十人发展到一百二十

四人,分社由几个发展到四十几个,不仅培养了一支政治素质好、

业务专业性强、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新闻工作者队伍,而且初

步形成了一个遍布各根据地,统一指挥的新闻通讯机关,基本形

成了一套系统的管理网络。

新华社成立初期,只能抄收国民党中央社和日本同盟社电

讯,后来逐步发展到德国海通社、英国路透社、苏联塔斯社、法

国哈瓦斯社、美国合众社等世界上十几家主要通讯社电讯都可以

全部抄收,扩大了新闻消息来源,同时试办了口语广播电台和英

文广播,扩大了新闻传播渠道。这些业务的开辟,奠定了现代通

讯社各项业务全面发展的基础,使得中共新闻事业初具规模,为

新华社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地位做好了硬件准备。

在各根据地被分割的情况下,新华社及其分社的新闻报道成

了党中央下达指示、通知、决议、命令的重要途径,成了各地向

中央反映情况、报告工作以及相互间交流经验的重要渠道,也是

各根据地对外宣传的唯一消息来源。

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和海外各阶层人民都把新华社报道作为

了解中国解放区真实情况的可靠来源。中共中央正是通过这个新

闻系统,每天向解放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播思想主张,指挥

人民进行斗争。抗日战争前后,博古带领新华社积极配合革命斗

争,为中共决策判断提供可靠的消息来源,也对中共方针政策进

行有效的传达,真正发挥党的耳目喉舌作用,成为中共新闻宣传

的得力助手。

1942年10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关键时刻,博古一再亲临新

闻台掌握情况,将新闻电讯提供给中共领导人,形成中共对世界

形势的正确判断。1943年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时,博古

立即召开编委会,提出转入战时工作轨道,发表了一系列揭露国

民党的报道。

本文发布于:2022-11-25 02:00: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156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不好意思日语
下一篇:周末愉快英文
标签:恋姿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