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

更新时间:2022-11-24 19:13:14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4日发(作者:管理会计系统)

美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因为美国人的语言、她的人

口构成,以及她的立国精神都源于欧洲。另一方面,美国文化又与欧洲不同,

因为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上驱赶走印第安人后,在一片荒芜旷野之地创造了令

人赞叹不已的灿烂文明。所以,在谈论美国文化习俗与社交礼义时,既要顾及

欧美文化的相同性,又要注意两者的相异性。

文化习俗是个范围广泛、内容复杂的题目,涉及人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

方方面面。笔者拟定以杂谈的形式,就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作一粗浅概述。

宽容性

美国是个移民之国,它的祖先来自于全球各地。人们移居美国时,不仅仅

在地理位置上挪动一下,而且还把他们所在国的评议和风俗习惯带到了新的居

住地。因为杂,人们各自的差异十分突出;因为差异十分普遍,人们就不特别

注重统一性。久而久之,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中形成了较高程度的宽容性

(tolerance),对异质文化和不同评议持容忍、可接受的态度。在这一点上,

美国社会里可行的习俗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来得宽泛。

从政治上讲,这种宽容性表现在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由权利的维护。从宗

教上说,它体现在不同信仰的和谐共存。从生活范围上看,它显现在不同和族、

不同族裔社区的平安相处。一言以蔽之,在美国,每个人基本上可以任意选择

不同的观念、信仰、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人们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保持自己

的习俗和仪。譬如,犹太人可以庆祝他们的宗教节日,而基督教徒则能够他们

的圣诞节和复活节。再譬如,美国华人可以在唐人街用华语生活和工作;同样

的道理,越南移民能够在他们的“小西贡”按越南的方式经营业务,从事各种

活动。

美国人的容忍性,除了上面的美国是个移民国这个因素以外,还与美国人

的频繁迁徙有关。众所周知,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她的西部开发

史。那时,美国拓荒者或徒步跋涉,或骑马坐车,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哪里

有机遇,就往那里移居。频繁的迁移和不断地更换居处使人们始终处于“流动”

状态,对暂面临的种种不同现象更易于宽容和接受。此外,经常迁移还能够帮

助人们扩大眼界,知多识广,对不同的习俗持同情、理解的,并逐渐形成多样

性胜于单一性的开放性观念。

由于美国人的宽容性较强,所以美国人很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人身

上,它与中国孔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十分酷似。譬如说,丈夫

可能是个共和党人,但他决不能逼迫他那拥护民主党的妻子改变政治立场。同

理,母亲也许是个天主教徒,但她决不能强迫她那已皈依成穆斯林教徒的儿子

改变宗教信仰。在日常生活习惯和平时事务处理中,这种宽容精神更是屡见不

鲜,司空见惯。

不拘礼节

美国人以不拘礼节著称于世。在写字楼里,人们常常发现“白领工人”不

穿外套、不系领带地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工作。有电话交谈时,他们会朝椅背

一靠,把双足往桌子上搁,悠哉悠哉地在电话里“侃”上个半天。在大学校园

里,美国教授身穿牛仔裤、足蹬耐克鞋进教育上课的例子数不胜数。更有甚者,

美国教授讲到来劲之处,会一屁股往讲台上一坐,神采飞扬地滔滔不绝一番,

不分年龄,不分性别。更常见的情形,是美国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的随和、轻

松关系。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以常看见美国长辈与幼辈

互拍肩膀、无拘无束的镜头。所有这一切都源于美国人不拘礼节(informality)

的习性。

从文化角度上讲,美国人不拘礼节的习性与他们的民主平等观念相关。我

们知道,美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投有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贵族、贱民、等级、

王室等欧洲大陆盛行的一套东西,在美国没有或者有实际意义。人们对家庭、

地位、身份不十分看重:更主要的是当事人本身的实际成就。这种产生于美国

早期开发阶段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已成了美国文化传统中的“沉淀物”。因为大

家珍视平等的权利,人们互相交往中就没有必要过份讲究各种各样的繁缛礼节

了。上级与下级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老板与工人之间,教授与学生之间,

都是如此。

关于这一点,人们只要注意一下美国人与人见面时的打招方式即可一清二

楚了。不管是下属见到上司,还是学生见到师长,美国人一般只需笑一笑,说

声“嗨”(Hi)或者“哈罗”(Hello)即可,而不必加上各种头街。还有,美

国人在社交场合散席或者业务会议散会时,较少与人一个个地道别,而是向大

家挥手说一声“好啦,我们再见吧”(Well,solongeverybody)。这样做并

不表示人们相互间缺少敬意,而是人们长年累月的习惯使然。

不拘礼节是为了使人们在交往中更轻松、自在一些,从而更快地缩短人们

之间的距离。这也许是美国人性格开朗的一个原因。

头衔与称呼

由于美国人强调平等,他们的社会等级观念相对而言比较淡薄,所以他们

没有家庭世袭的头衔。相反,美国人喜欢用职业的名衔作为称呼,因为它靠自

己“挣得”的,而不是世袭相传的。譬如,法官、军官、政府官员、教授和宗

教领袖等。试举例如下:哈利法官(JudgeHarley)、史密斯参议员(Senator

Smith)、克拉克将军(GeneralClark)、布朗医生()、格林教授(Professor

Green)、怀特神父(FatherWhite)、科恩老师(RabbiCohen,对犹太人的

尊敬用语)、格雷主教(BishopGray)等。

从事其他行业的人,美国人以“先生”、“小姐”、“太太”

相称。

美国人首次见面,若不晓得对方的头衔,但又要表示对他尊敬,

他们常用“先生”(sir)或者“夫人”(madam)称呼。被你这样称呼的人将

立刻明白,你不清楚该如何称呼他,于是,他会把合适的称呼告诉你。一般而

言,除非一个人从事于某种专业性工作,如医生、教授等,美国人不常用正式

名衔。这是因为美国人强调友好、不拘礼节的关系,而不重视名衔地位。美国

人认为,即使直接称呼一个人的名字,人们同样可以对他表示尊敬。

事实上,大多数美国人不愿意自己因年龄或社会地位的关系而要

他人特别尊敬他。这样会叫他们觉得不自在,觉得互相的距离过于分开拉大。

许多美国人甚至觉得“先生”、“太太”、“小姐”的称呼也太一本正经,所

以,他们倾向于直呼名字。譬如,“别叫我史密斯太太,叫我萨莉好了”。美

国人认为,直呼其名,往往更容易表示友善和喜爱。

当然,作介绍时,人们须连名带姓,如“玛丽史密斯,这位是

约翰琼斯。”刚开头时,被介绍认识的人可能仍用对方的姓作称呼,如“史密

斯小姐”,“琼斯先生”等。但没过多久,待对方开始熟悉、谈得投机之后,

其中一人会问对方,“你介意我用你的名称呼你吗”一般情况下,没人会介意。

于是,双方便直呼名字,继续他们的交谈。因此,美国人聚在一起聊天时,很

少使用头衔或者“先生”之类的词。

样样自己动手

欧洲、亚洲等国家及家人。美国人中,这种情形不多,因为他

们讲究“自己动手”(doityourlf)。在美国,不管是医生、教授、律师、

商人,他们都是自己煮饭、洗衣、上市场购货。他们有社会身份,但不认为干

家务会降低他们的体面身份。他们也有经济实力雇佣“保姆”,但觉得自己会

做,没此必要。上美国人家作客,人们可以常常看见大教授、名医生自己下厨

烧饭做菜。至于修剪草坪、整理车库和油漆屋顶等之类的粗活,有社会身份的

人不仅无厌烦之感,反而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

“自己动手”的习惯与美国人的拓荒精神有密切关系。想像一

下,在人烟荒芜的大西部,人们与荒野相伴,与自然共存,从基本的饮食起居

到复杂的医疗教育,一切都得依赖自己。经过几十多年的锤炼熏陶,这种“自

己动手”的自立精神便深深地铸造进美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此外,在美国人

看来,“do-it-yourlf”不仅体现着人们的自立精神,而且人们还能从“动

手”之后的成果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价值。

当然,“自己动手”的文化习俗还有其他原因。美国人喜欢务

实,而雇佣他人干活实际上就是花钱“买”服务。一般的美国人,只要自己能

干、能胜任,不愿花钱请他人代劳,认为这是不必要的开销。还有,美国人重

视隐私(privacy),关注家里的宁静。有陌生人在屋内经常走动,无疑会对隐

私和宁静造成消极性的影响。因此,他们不愿牺牲隐私和宁静去换取一份清闲。

不喜欢沉默

与美国人有过接触的人都有这种感觉,西方人中要数美国人最

奔放、最随和、最坦率――这当然是美国人的可爱之处。这种奔放,随和性格

在“侃大山”上表现得十分显著。美国人一旦与人拉开“话匣子”,便会滔滔

不绝地讲个不停。他们不喜欢“干”坐着不出声,若是发现“对话者”久不出

声,会马上设法让他加入“神侃”之中。

有时,他们会问某人是否身体不适;有时,他介会问是否有什

么心事;有时,他们干脆询问是否要求帮忙。沉默对他们来说,往往意味着“话

不投机”,或者“不敢恭维”,或者“不想与你谈”。因此,美国人聊开后很

少有停顿,说话双方总是尽力使谈话继续下去,直至“谈兴”淡薄为止。如果

美国人在谈话中发现两者谈不拢,他们往往以沉默来表示:既然双方的观点难

以相吻合,继续争辩下去会有失礼貌、甚至伤害感情。与其那样,不如以沉默

“泰然处之”。

生活节奏

美利坚民族是个年轻、天真、自信、富有生气的民族。像个血气方刚的青

年人,美国人生性好动,不甘寂寞。像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美国人不停地干

这忙那,似乎有永远也使不完的精力。城市里的人似乎永远赶着去什么地方;

乡村里的人总是在农田、养鸡场、谷仓、奶牛场之间奔跑不停;办公室里的人

有着堆成山似的文字工作(paperwork)要做;公司里的秘书手脚不停地接电

话、送文件。你在街上走逛,后面的人会大步流星地超赶到你的前面;你去餐

馆就餐,难得寻觅到能与你说笑寒喧的伴侣。生活的节奏像一根上足了的发条

一样,有条不紊地不停运转,构成了一幅繁忙、近乎于疯狂的现代人生活画面。

美国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除了止述美利坚民族好动不好静的

秉性之外,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社会的激烈竞争息息相关。美国是个市场经济高

度发达的国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是它的运转规律,不进则退,

不胜则败。为了生存和成功,美国人必须拼搏和奋斗,而拼搏与奋斗的一个重

要方面是与他人抢时间、争速度,使自己始终处于依靠地位。由此可见,美国

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是被他们紧张激烈的社会竞争所“逼迫”出来的。因为这

种“逼迫”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美国人对快节奏生活方式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个人进步

美国是个尊重个性、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个人奋斗成功的故

事是“美国梦”的精髓部分。无论是卡内基从一贫如洗的学徒工到富甲天下的

钢铁大王,还是林肯从平头百姓之家平步青云地登上总统宝座,他们都是普通

美国人津津乐道、梦寐以求的个人成功典范。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里,人事关系、家庭背景是一个人获得成功

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在意大利,人们需要教父的帮助,在非洲,人们必须得

到酋长的引荐。但在美国,人事关系固然有助于人们取得成功,但更重要的,

是个人的努力精神、才能智慧、进取勇气和随和性格。美国是个“自己动手”

的社会,人们对机会均等的观念坚信不移。在那里,成功既不靠家世“祖传”,

也不靠他人赐予。个人进步,全在于自己的艰辛努力和不息奋斗;个人进步,

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

从一定程度上讲,个人进步的衡量标准之一是看一个人的职位

升迁,因为常识告诉人们,任何一个单位,凡奉行任人唯贤精神的,只有那些

有才能、工作成绩出色的人,才可能经常得到提拔晋升。鉴于这个原因,美国

人对获取一份好工作――一份时常能带来机遇的工作,十分重视。受聘之前,

他们多方打听,仔细调查,尽量设法确信那份工作对自己有利。一旦发现工作

环境不利,美国人会毫不犹豫地改换门庭,另谋他职,即“跳槽”

(job-hopping),因为大多数美国人都遵守此则行事,离职对于他们决非什么

不体面的事情;相反,它睦作追求个人进步的一种象征,被看作寻觅升迁机会

的一种努力。

数量观念

美国文明中,物质文明占很大的比重。在美国人看来,生活作

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此,他们常常怀着一种优越感看待那些生活水准低于他

们的人。从相当程度上讲,美国人倾向于以数量来评价几乎所有一切事物。

当问及一个人的价值时,美国人通常指的是可以用数字来计量

的价值,譬如此人受了几年教育,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几次受过奖励,以及年

薪多少等,似乎由这些数字累积起来的量足以反映出包括性格、个性、道德、习

性等在内的一切问题。当问及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美国人喜欢罗列出一长串数

据,如日产值、市场占有量、年出口数、受雇工人数、厂房占地面积等,似乎这

些数据本身代表了该企业的生命力量。

由于美国人热衷于从数量角度证券事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也

乐于用数量来表示。譬如,政府喜欢说下拔了多少钱款用于扶贫计划;党校喜欢

说花了多大劲招收了多少少数民族学生;企业喜欢说投资了多少资金用于开发新

项目;劳动部喜欢说一年内又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等等。在这些擅长于数字表

述的人看来,好像一旦拨了款,扶贫计划就落实了;一旦招收进了少数民族学生,

种族平等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一旦资金用于新项目开发,社会就可受益了;一旦

新就业机会创造了,民众就心满意足了。这显然有以数字代替问题得到实际解决

之嫌。

美国人思想观念中的数量观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务实精

神。我们知道,美国人不同于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人,他们讨厌深奥的理

论和抽象的思辨。讲究实际、务实有效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人心目当中的

榜样和英雄,而精于神学、擅长于形而上学思辨的乔纳生、爱德华兹则使大多数

美国人对他敬而远之,难以恭维。一般说来,任何一种超越常识的哲学难以引美

国人的兴趣,许多抽象的形而上学东西必须演绎成最简单的日常伦理方有可能为

美国普通民众接受。

实用主人哲学――不折不扣的美国货,是这方面的最好例证。

从这一角度反观美国人对数量观念的偏爱,我们不难理解了:数字给人一个明确

的概念,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掷地有声,因而它为美国人判断事物和人

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爱搞实验

美利坚民族性格中,爱搞实验是她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大的范

围讲,美国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实验场。自哥伦布“发现”北美新大陆后,一批

又一批移民涌入美国,根据他们各自理想蓝图,在美国进行不同类型的实验。清

教徒要在那里建立一个“天府之国”,共和主义者想在那里建立一个“大同世

界”,注重经济发展的人要把那块广阔富饶的土地变成“强盛之邦”。从小的范

围看,一代又一代来自世界各地的开拓者,不断地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各种各样的

尝试。有的试图在政治上发迹,有的设法在经济上发财,也有的为了自己的理想

之梦而孜孜以求。不管是大范围着眼,还是小范围角度,美国都被看作是“机遇

之地”(landofopportunity),因而可以在那里展开实验。

由于美国人生性爱搞实验,美利坚民族性格中滋生出了强烈的

事业开拓精神。当年西部开发,许多人冒着危险,忍受着各种艰难,去那里开荒

种地。工业革命兴起时,许多人冒着风险,在钢铁、石油、汽车等行业大量投资,

品尝激烈竞争中的甜酸苦辣。因为机会多,且少有传统和先例制约,美国人乐意

向新事物进行挑战。他们厌恶因袭守旧的观念,不喜欢老一套的东西,而总爱翻

新花样,去试干别人未曾做过的事情。因为爱搞实验,且精神执著,大胆开放,

美国人不想念专家权威,对条条框框等束缚性戒律较少理会,而更乐意想念自

己――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好运气。美国人的发明专利占世界首位,这与他们文

化习俗中不畏权威、大胆实验的精神是有密切联系的。

从深层意义上讲,美国人爱搞实验的秉性和由之衍生的开拓精

神都源于美国人的乐观主义思想。综观整个世界历史,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

发展得顺利。她的优越自然条件,她的稳定政治秩序,她的源源不断的人才来源,

以及她的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系列政策,使许许多多富有进取心、勤奋肯干的

美国人在这“机遇之地”受益获利,而这个国家也因此不断变得富有和强大。

于是,美国人从这些简单而又实在的事实中悟出了这么个道理:

既然荒野可以变成良田,村庄可以变成城市,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人们坚

持不懈地奋斗,就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办到,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乐观主义精

神。乐观主义的精髓是事在人为,对将来充满信心,而爱搞实验的要旨是努力创

新,追求胜利。可见,两者在成功信念和积极奋斗上是一脉相承、互为转换的。

随便与约束

欧洲人比较死板,喜欢拘泥于细节,德国人和英国人在这方面

表现得特别突出。美国人则不然,待人处事上表现得灵活随便。几乎每个英国绅

士都知道他们应该怎样做才不失绅士风度;而美国人,尽管有关礼仪的书充斥于

市,却很少在礼节和习俗上统一起来。除了在上层社交场合,美国的普通民众在

社会交往中大多摆脱了种种不利于人们接近的等级性清规戒律。

美国人的这种待人接物态度反映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在美国人

看来,礼貌规范是由人制订出来的,它们不应该成为限制人的僵硬模式。因此,

在美国,没有法庭制订社会礼节,也没有上层阶级强行规定执行这类礼节。各种

社会礼节主要按照人们的生性习惯去落实在行动上。

由于美国人在行为举止上较少约束自己,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

现得很随便。他们说话随便,衣着随便,吃东西随便,对人的态度也随便。不了

解他们的人以为美国人放纵粗鲁,不成体统,上,这是美国人的随便习性。反映

在英语语言使用上,美国人对它的“为我所用”态度,常地些墨守成规的老派文

人痛心疾首;而那些广泛地浒于民间的不规则表达法,更使不少语法学家徒叹无

奈。至于语言中含蓄地表现社会等级观念的词语,美国人常常不屑一顾,置之不

理。

也可能由于美国人对清规戒律缺乏重视,他们的纪律观念比较

淡薄,这常使行政官员和执行纪律的人感到头痛。有一种说法,说是英国人认为

遵守规章是种乐趣,而美国人则把强硬要求他遵守某种规定看作是对他的不敬、

甚至侮辱。美国党校里,学生纪律松散;美国家庭里,父母管教孩子不严;美国

军队里,士兵自由散漫更是远近闻名。

令人惊讶的是,美国的教育还算成功,美国的孩子长大后大多

成为好父母、好公民,美国的军队也偶尔能打些胜仗。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也许

可以这样解释:美国人热爱自由,不愿被人强行控制,然而在真正行使自由权利

时,他们仍受法律观念约束,有分寸地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自由潇洒”。

事实上,尽管美国人表面上办事满不在乎,不尊重法律,但实

际上,美国人是极其崇尚法治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象美国那样下功夫研究

法律,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律师象美国那样在政治和日常生活中起如此重要的作

用。美国人可以无所顾忌地用粗话批评总统和国会,但对最高法院却以敬畏的精

神相待。这也许是美国人在随便与约束上保持平衡、弛张相宜的最好例证。

个人主义与合作精神

说起个人主义,人们很容易想到利欲薰心、唯利是图的资产阶

级伦理价值观,尤其是像美国这种典型的资本主义国爱。其实,英文里的个人主

义(individualism)在美国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它的积极意义,指的是个人

自我独立、自我奋斗、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执著精神。这层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常

与这样的美国人形象相联系:他是一个勇敢坚强的拓荒者,向荒野迁移,与蛮夷

作伴,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独辟蹊径,铺设成功之路,他所做的一切充满着创业

精神和独特活力。第二层是它的消极意义,指的是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置

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于不顾,疯狂索取,贪得无厌。这层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常与

这样的美国人形象相联系: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投机分子,为了满足个人的种种

欲望,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地从社会和大自然中攫取有用之物,对社会福利和自

然环境冷谈麻木,漠不关心。可以这么讲,个人主义的这两层意思是该词内涵所

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同一枚硬币有其正反两面一样。

从好的角度说,个人主义有利于创业精神的弘扬,它给人以机

会,赋予自由,鼓励多样性,从而推动和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农业、科技、教育、

娱乐和体育的发展。从坏的角度来讲,个人主义的无节制膨胀给大自然造成了很

大的破坏,也给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抹上了一层厚厚的冷霜。许多人在冷酷的个人

主义的竞争、挤压下,或生活潦倒、心灰意懒,或人性扭曲、愤世嫉俗。因此,

从个人主义的积极、消极两方面因素来看,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抑恶扬善,而这也

是美国文化中始终没有妥善解决的“难结”。

不过,令人值得我味的是,美国人虽然个人主义强盛,但他们

也很愿意合作。可以这么讲,除英国之外,西文国家中没有哪个国家象美国人那

样愿意为某种共同的目的而自愿联合起来;没有哪个国家私人的联合会有美国那

样多和那样卓有成效。

在欧洲大陆,建立一个教会、一所学院、一座医院、一个慈善

机关,往往费时费劲,困难重重。但在美国,只要个人或团体有兴趣就可以轻易

地建立这类机构。于是,各种各样的纷纷成立――乐施行善的、繁荣商业的组织、

影响政治的组织、收集历史资料的组织、规划未来的组织、研究文化的组织、拥

有枪支的组织等等,不一而足。几乎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组织:学校里的

男女孩子,商人和学者,朋友和领居,老移民和新移民,素食者和戒酒者,集邮

爱好者,心脏病患者等,统统都有自己的组织。这种现象说明,人们在追求个性

发展的同时,仍注重团体组织的建设,以保证社会能有秩序和稳定,使个人利益

和集体利益之间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

标新立异

美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热衷于、也善于标新立异的民族。无论

是从当年美国建国元勋建立美国联邦制政体来说,还是从美国最早决定政教分离

来看;无论是从美国人在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来说,还是从症状国人在建筑工艺

上的刻意创新来看;也无论是从当代美国青年爱理“朋克”头或阴阳头来说,还

是从美国男男女女穿着的千奇百怪的服装来看,美国人处处显露出一种与众不

同、别具一格的追求,一种极为自信、我行我素的风格。

从历史上讲,美国人的标新立异精神始于殖民时期。那时,许

多政治或宗教上受迫害的欧洲人,尤其是英国人,认为欧洲受王权和神权统治,

权贵们终日忙于勾民斗角,互相残杀,造成整个欧洲一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

生活无望。为了逃避这个腐败世界,这些欧洲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远涉重洋,

来到了北美这块荒芜之地。他们之所以离乡背井,甘冒危险,重要原因之一就是

为了在“新”世界里创建一个有别于、相异于旧世界的社会――所谓的“山巅之

城”(acityuponthehill),供世人景仰,让世人仿效。在这样一个社会里,

他们要设法使新建立的国家不仅在政府体制和社会结构上与欧洲国家不同,而且

还要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与欧洲国家形成鲜明的对照。

从文化观念上讲,美国人的标新立异与他们的个人主义观念密

切相关。我们知道,个信义的主旨是突出个人价值的本质,崇尚个人特性,而要

突出个人价值,完成个性塑造,必然要求人们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唯有如此,

方可使自己在芸芸众生中鹤立鸡群,独领风骚。由于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的社

会成员人人都追求创新、个个都刻意求胜,美国人对新奇的东西不仅能宽容地接

受,而且还常常大加赞赏,褒扬一番。

也许因为标新立异观念已深深扎根于美国文化地壤,所以它反

映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有的人造了一些奇大无比的轿车,内设

厨房、游泳池、电话、电视、客厅等各类设施。也有人别出心裁,拉上自己心爱

的人,坐上热气球,待徐徐升空后,才向众人宣布此为婚礼仪式。还有的人更令

人叫绝,竟三五成群地爬上电线杆子,互相比赛谁能在电线杆子上坐的时间更长。

这类追求新奇性的事例在美国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恐怕也是“吉尼斯纪录”

不断被破、《吉尼斯世界大全》不停出版新版本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破除神秘

世界上的不少民族有浓郁的神秘感,如非洲的一些民族和拉美

中的一些民族对大自然、对上苍、对人类自身等事物怀有深厚的神秘感。他们或

者对这些东西顶礼膜拜,深信不疑,或者对这些东西敬畏不已,不敢越雷池半步。

美国人与这些民族迥然不同,少有诸如此类的神秘感。如果美国人发现某些东西

过于神秘,他们往往没法将其破除,使它暴露“庐山真面目”。

举例来说。政治在许多国家往往充满神秘感,国家领导人的确

定,党派之间的倾轧较量,重大政策的决定,以及政府机制的动作过程等,对平

民百姓来讲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迷。然而在美国,政治像一场颇具观赏性的游戏,

普通老百姓可以借助报纸、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观摩政客们互相攻击、互相嘲

弄、互相指责等各方面的精彩表演。大至总统竞选、国会听证会,小至学生会与

校董会的冲突,人们无不可以从中窥见政治游戏中的权术运用、利益交换和官官

相护等事例。只要美国政客们在玩政治游戏时遵守有关规章制度,他们就能够得

到作为观众的选民们的认可一样。如果政客们违反有关规则,如尼克松的水门事

件、里根的伊朗门事件,那么,他们就要受到有关机构的查询和调查,乃至曝光

出丑。所以说,美国的政治因透明度较高而较少有神秘感,普通百姓对政治机制

的运作也因此而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还有,美国人的宗教热情很高,但这种对上苍的敬畏并没有阻

碍美国人揭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之迷的勇气和努力。从西部边疆的开发,到外

层空间的探索,从海底资源的研究,到大气资源的探索,美国人似乎并不因上帝

的万能而被震摄住,而是无所顾忌地大胆试验,勇敢地利用科学知识来解答大自

然中的秘密。

美国人破除感的最显著例子表现在他们对人自身的认识上。《圣

经》上讲,上帝创造了人。在美国,近95%的人自称相信上帝。但美国人对医

生开胸破肚移植心脏、肾脏等“动手动脚”行为非但无异议,反而赞叹不已。更

有甚者,美国人竟然违背“上帝造人”之千古常理,胆大妄为地搞起试管婴儿。

当然,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美国人的性教育已全面走向“社会化”。性成为油

盐酱醋一样人人皆知常识,几千年来人类蒙在性上的神秘感被美国人揭露得一干

二净。可见,神秘感在美国鲜有市场。在开放、自由占主导地位的国度里,神秘

感之被破除尚在预料之中。只是破除神秘走之过极,使privacy也不能幸免,这

总让人觉得有点“那个”。

本文发布于:2022-11-24 19:13: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137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euphemism
下一篇:alexander rybak
标签:美国文化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