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rvana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2-11-22 20:25:21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2日发(作者:sfile ydy com)

什么是佛法什么不是

宗萨仁波切

今天晚上主办单位要求我做的开示主要是为了新的佛教徒所讲的。不过我看到好多比我还老的(比

我时间还长)的这种佛教徒在做。

也许,我们自己该想一想,有哪些地方使佛教很不同很特殊。因为,偶尔我们会碰到有人问我们说

佛教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当然,也有人这样想(或讲)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的,虽然路不同,但最

后的目标都是相同的,但是也有人认为佛教一定有他特别的地方。

也许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这个目的,可以听听今晚我要怎么说。

对于已经做了很久的佛教徒而言,如果你对今晚我所讲的有很坚固的了解呢,也能够让你在未来漫

长艰苦的修道的过程中更加坚固。

很多人认为佛教等于是不信神的,没有神的宗教,这个讲法我们要好好的分析一下:

我们知道佛教徒确定佛教不是个信神的宗教,但虽然这样讲我们并不是说佛教否定神,但不信神并

非佛教特别的地方,其实有很多哲学和意识形态都是不信神的。我经常碰到有的人吹嘘我们佛教不

相信神,这个好象是佛教非常独特的一点,其实并不是的。

也有人认为,佛教这种非常独特的哲学或者是意识的形态是“慈悲”,这么讲也许可以说对,但这中

间也有很多绕圈子和有陷阱的地方。如果你说的是一般的“慈悲”,那这个佛教也没有多么特殊,很

多宗教也都是这样谈。所以,“慈悲”也不能说是佛教特别的地方。

这边我们不能谈“菩提心”,为什么呢?因为“菩提心”是佛教里面一个大乘的支派,如果我们谈到整个

佛教,不能把“菩提心”拿出来说。

也有佛教徒认为“佛性”一定是佛教非常特别的地方,因为印度教没有谈到“佛性”,基督教也没有谈到

“佛性”,所以,当我们讲到“佛性”的时候,这一定是佛教非常特殊的地方。我对这个地方也非常怀疑,

也是我们该非常小心的地方。因为,如果说你真正完全了解“佛性”,也许你会有办法为自己自圆其

说;但是如果你所认为的“佛性”是非常美妙,充满大的力量,非常神圣的这么样东西的话,那么,

很多别的宗教也同样谈到神充斥在所有地方等等,所以在这个地方也没有什么特别。那么,我们身

为佛教徒,是不是认为“佛性”像刚才讲的,非常美呀非常伟大会发光动地呀等等,你看到佛经上都

是这么写的,这是我们一般佛教徒对“佛性”的概念。对于这一点,我把他留做和大家讨论甚至争论

的一个主题,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现在谈到“空性”,那么“空性”一定是佛教很特别的地方吧?如果你正确的了解“空性”那当然是可以,

但是,你有某一个部分的无分别或很大的部分的无分别,那在印度教也同样的淡,那么,在这个地

方佛教也不是真的特别的。

讲来讲去,佛教到底特别在哪里呢?为什么在座的各位有的把头发剃掉了,牺牲了一切你所拥有的

东西到底为了什么呢?又为什么有些人穿着这种绛色的袍子,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当然是我

们非常重要要知道的一点。

经常有小孩子(8岁左右)问你,你信这个佛教,那么这个佛教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当这种的人问

你的时候你就无话可说,因为对于8岁的小孩,你就无法把宗论的东西搬上来跟他讲。当然,这种

问题问你的时候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宗教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神啊,这个回答当然最简单

了。但有一些人比如我被洗脑了,认为佛教的确是很特别的。如果我做回教徒,那只要看一本《可

兰经》就可以了,然后一天祈祷五次就可以了,可是我选择了做佛教徒,有上千本经典等着我去读,

有十万个以上的大头在那边等着我磕,有十万个以上不同的咒子等着我念,我选择这条路当然有一

个很好的道理,这是第一个目的。

第二个目的(或理由):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突然之间灵性的道路变得非常非常多,你只要随便

走到书店到那个新时代运动的书架前,或者你打开你得网页网站,你就会看到成千上万的新的宗教

有好多新的老师提供好多新的不同的办法给你。就算在佛教之中也是,我们有这么许多不同的方法,

这么许多不同的教授,许多新的老师。在台湾尤其是,这种事情就更多,我在印度碰不到的喇嘛在

台湾都碰得到。

每个人心里头都总会有这类的问题,就是说当这么多教授出现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问这个问题--哪

个是正确权威的教授?哪个是非常正确权威的老师?

如果上面这类问题您从来没有问过的话,它的答案只有两种:第一个就是您一定是修行静观非常有

成就的修行人;第二个,如果你不是前者,也就是说你不是是修行静观非常有成就的修行人,那么

就是说,你是一个非常容易被操纵的人。

大家一定都看过这样一个事情,原来有一位商人,结果有一天他跑到印度去,和一位大喇嘛照了一

张照片,把那个照片拿回来,在很有名的杂志上发表了,还有一些文章,于是就马上有一群一堆的

人马上跟这这个上师,这种事大家都看过对不对?

佛曾经讲过--真正只有佛能够来判断一个人。所以,以一个个人来说,他没有办法来判断哪一个人

是真正正确的,哪一个不是正确的。所以今天晚上要讲的第二个理由,或第二个目的,也就是说你

听过今天晚上要讲的东西之后呢,也许你能比较容易的判断哪一个是具备权威的正确的教授,不过

要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老师恐怕更难。那佛教特别的地方在哪里?佛自己曾经教导过“四法印”,那

么,今天晚上要讲的就是“四法印”这个可能在座的某些人过去已经听过很多次了,如果有任何一个

教授或者一本书或者一种修持的方法是建立在“四法印”上头呢,那他就是佛的一个教授,不管他叫

什么名字,都没有关系。

第一个,所有组成的事物,所有组成的现象都是无常。

第二个,有漏皆苦,就是一切烦恼都是痛苦。

第三个,诸法无我,就是一切的现象都没有实存的本性。

第四个,NIRVANA寂静,也就是NIRVANA超越涅造,NIRVANA超越造作。

任何一样教授如果包含这“四法印”或者至少不和“四法印”矛盾,他就是一个正确的有权威性的一个佛

教的教授。这一点是非常非常实际的一个东西。譬如说,你现在到一个庙,你去那边祈祷,你点了

香去供佛,如果你这么做没有以“四法印”为基础,或者你做的事与“四法印”矛盾的话呢,你这样做不

但不是个佛教徒,实际上你只是个神道教徒。也就是说你把佛当成神看,你把寺庙当成教堂看,但

是如果一个人要随时都很留意这四件事,也是很难的。

像我自己,虽然我成为佛教徒已经30年了,我这一生也碰到过很多最伟大的老师,我也学会了怎

样向我的上师向佛祈祷,“四法印”我也学过,我至少学了二十年这么多年,有的时候我生气或情绪

不太好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就向佛菩萨祈祷,这个也好,也没有什么错,有时候我祈祷,如果答案

没有出现,我就会有种感觉,学佛到底有什么用呢?这就表示“四法印”实际还是没有真正进到我的

脑子里。举例来说,也就是说,没有意识到第二点,有漏皆苦,也就是一切烦恼都是痛苦的,或者

说没认识到一切组合的现象都是无常。知道这些东西呢,也只是概念上的了解,其实并不真正的了

解他们。这就是为什么会去祈祷,就是为什么要求祈祷的那个东西那个结果一定要出现。如果结果

不出现,那绝对不能怪我,只能怪神。这件事在座的每一位都会有同样的经验,尤其是越久的佛教

徒越会这样想,是不是?因为一个越久的佛教徒对佛对你的上师期望值就越高,所以这四点要好好

想是很重要的。

这四点,这四个法印就是说一切组合的现象都是无常的,这四点并不是由佛讲出来的,好象佛的一

个判断,好象佛定出来的一个规矩。这“四法印”实际上是对真理的一种描述,但最先讲出来的是佛。

并不是两千五百年前佛出行于世,然后佛讲了“四法印”以后,于是组合的现象才从那个时候开始无

常,并不是这样的。任何组合的现象都是无常,这个至于佛来佛不来,佛说法或者不说法,都毫无

一点区别,这个是事实,是实相。如果把“四法印”一个一个仔细的去看呢,你会得到很多的益处。

所有组合的现象都是无常,光这一点就能把我们自己从很多没有必要的成见中解放出来。

最先,讲一下什么是一切组合的现象都是无常,我们中国人说的诸行无常。当我们说组合的现象,

就是说把几个实体或把几个部分或把几个分离的个体放在一起,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你就会知道就

算是科学家必须要承认,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现象不是组合而成的。当我们说组合的时候,你就会

认为,哦,有两个,三个或者是四个这种固定不变的东西把它放在一起,其实这个“法印”所讲的远

比这个维系得多,最先呢,一切的东西都是和时间有关系,当我们说到时间的时候,有三个部分组

成,哪三个部分?开始,中间和结束。如果你不讲这三个部分,就不可能讲时间。当我们说到时间

好象停止了,那么这个讲法本身就是矛盾的,根本没有这种事。因为开始有一个终结,所以中间有

一个开始。昨天结束了,那么今天才有可能发生,今天又在慢慢慢慢的结束之中,明天就在这中间

逐渐的出生出来。这个是我们谈的时间。我们上面那样讲时间实际没有什么错误在里面。我有一种

感觉,当佛教徒谈到无常的时候,多半的人会觉得这种讲法是非常悲哀的,令人难过的这种讲法,

当谈到无常都是这个样子。其实并不是。也可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农夫能够种田,能够种稻米

为什么?就是因为无常。

当我们讨论这个几个法印的时候,你所要知道的一点是,当我们不知道一切组合的现象都是无常的

时候,那个时候最先的错误都是从那时开始的,当你不知道组合的现象是无常的时候,那就表示你

认为现在这个现象会永远继续下去。然后,你就会有希望,然后就会有期望,这个又会带来惧怕,

然后又会有失望啊等等等等。所以知道这个其实很重要。这个就是我们的无明,也就是我们不知道

组合的现象实际上是无常的。那么这些我们有很多的这种(例子),有一些东西我们可以接受无常,

譬如说天气是无常,但我们也只能接受这种事情是无常。当然,我们知道天气是有很多事情组合而

成的。如果我们能够把对天气的这种无常了解不用全部,如果一半或者四分之一的这种了解用在生

命的其他方面的话,那么我们生活得就会非常好。如果是这样子,那些唱热门歌曲唱出另外的调子

来了。他就不会唱“我永远爱你”,他会唱“我今天爱你,但这是个组合现象,明天怎么样呢?我就不

知道了”,对方也能够了解这个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的关系也许会更好也不一定。但是,我

们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恋爱双方都会认为说这个爱一定能够继续下去,这个就是说我们不了解第

一个法印。

那么第二个法印就是有漏皆苦,也就是所有的烦恼都是痛苦。这个其实和第一个法印很有关系。第

一个说一切组合的现象是无常,这个有什么不对呢?这种情况就会引出某种不安定性。举例来说,

我们永远不知道其中一个现象它什么时候会终结。譬如说我们从来不知道我们哪一天要死,这个是

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给了你一个预定的日子,那么大家每个人都可以好好的

计划一下,对不对?那我们都知道,她(生命)一定会结束,而且正在结束之中,但是我们不知道

下一刻会怎么样,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痛苦。当我们知道下一刻会怎么样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产生

了各种各样的惧怕,各种各样的期待,各种各样虔诚的信心。不过很不幸的是,这一切都包括在痛

苦里面。

第三个在这“四法印”里是非常特殊的一点,也就是说一切现象都没有不改变的本质,没有实存的本

质。这边讲的是“空性”,明天我们讲的是“律宗论”,将有很多时间谈这一点。完全为了新的来听的人

呢,我会讲下面这样子--事情的真相或者一个现象的真相并不是它对你显现出来的样子,或者我们

可以把这个讲法改成这么说,就是你认为或你预期的那个现象是什么样子,或许那并不是那个现象

本来的样子,也就是说,现象的真相是远离或者与我们所期望的样子是不一样的,那么第三个是很

困难的一个。甚至说佛教徒谈到“空性”的时候或《心经》谈到“空性”的时候,这个也是空,那个也是

空,这个也是空。那里面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啊,最后说一切都是空,在《心经》里有这么讲。也许

给你讲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些大家都可以了解。但是跟你说“一切的现象是空”是很重要的一句话,

实际上你该用描红的笔在旁边好好的把它划出来。眼睛当然是一种现象,鼻舌身意这些都是现象,

但是跟你说没有眼睛这也是一个现象,没有鼻子,没有耳朵,这个也是个现象。所以当最后讲“一切

现象都是空”的时候呢,是非常大的一句话。为什么呢?因为这句话它跟你说,眼睛是空的,没有眼

睛也是空的。所以,谈这个谈得太多了就没什么意思,因为《心经》最后的那个咒--大悲咒(中文

讲远离或超越)这些其实我们是没有办法去讨论它的,要了解这个你要有很多的公德,要稍微读一

点点书这样才能够了解。

第四个,NIRVANA寂静,或者说NIRVANA是超越过造作或无造作的,我认为对我个人来说第四

个法印这句话是真正最特别的地方。因为任何宗教和哲学里面,当他们谈到成就,谈到天堂的时候,

总是有捏造,好象做出来的这种感觉在里面。但是如果你认为成佛是一个地方或是一个境界,那么

这样就是错的。但是呢,在所有的佛教的画里面都会看到这种影响。譬如说,现在让在座的各位画

一尊佛,一尊圆满成佛的佛,那么每个人都不忘掉他头上要画个光环,对不对,那是某一种状况。

这个“四法印”是让佛教很特别的地方,这四点尤其是最后一点NIRVANA寂静,你恐怕很难在别的

宗教或别的系统里面能够找到同样的这句话,就是说,成佛是超越过这种造作。你恐怕也很难找到

任何一个宗教对你讲,修道的这个“道”本身呢也是痛苦的,或者任何一个宗教会承认你所修的这个

“道”本身实际上是一种烦恼,但这些话佛教都讲,甚至无常也是。也非常不容易找到哪一个宗教或

哪一个系统他会说“一切组合的现象都是无常”的,那现在我们讲了“四法印”,现在你到了一个寺庙或

庙堂里面去,你该怎么祷告祈祷呢?我们现在说有一个人到庙里面去祷告,当一个人了解了“四法印”

以后他去祈祷的最大的动机就不会是你看到了某个问题你希望把某个问题解决,这个不是他祈祷的

最大动机了。如果你祈祷的动机是因为你碰到了一个问题,希望问题通过祈祷解决,如果你有这样

子的概念呢,基本上有了这种“常”,常见的概念而不是无常,因为你希望某一个人或什么样的人能

够来解决这个问题。当一个人到了寺庙里面去祈祷的时候,他应该知道,所有组合的现象包括你所

遇到的问题本身都是无常的,因为你有这样的了解,那这种祈祷是非常有利的这种祈祷。同样,了

解这一点的人去祈祷,会毫没有一点厌倦的不断的去祈祷,他不断的祈祷,不是因为他盲目的相信

这个问题最终会解决,原因是他了解“一切现象都是无常”。同时他也了解到他的祈祷和他所祈祷的

目的都“没有实存的本性”,同样,当一个人真正了解到这“四法印”的时候呢,他根本不会执著于任何

祈祷的结果。为什么呢?因为任何祈祷最终的结果就是达到NIRVANA,而NIRVANA是什么,

NIRVANA是超越任何造作的,这个“四法印”我认为是所有佛教徒应该知道的,但是,有关它的知

识也是无穷尽的,并不是简简单单这四件事这样子。

我没有太多要讲的,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问,不然我们就可以回家了。

问:想请教仁波切,如果我们平时在家里面修一些东西的话,完了之后我们都要做回向,比如回向

世界和平,众生离苦得乐,这个跟刚刚仁波切讲的“四法印”我们要如何去融合?

答:这个问题问得不错。当你回向的时候,你意图并不是想让你的这种祈祷或你所修持的东西变成

“常”,变成固定不变的,不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让你的功德变成“常”,变成固定,可以说,是让你的

修法的功德又加了一层保险,这是真的,这是真的,不是开玩笑,。因为我们平常各种各样的功德,

因为我们的烦恼非常的至盛,又生气呀等等,把我们自己的功德又毁掉了,所以说菩萨用这个办法

把功德回向,回向实际就象我们的一个保险一样,保了一个很大的险把她保住了,回向的时候实际

上是我们把这个你为了众生你为了成佛回向的功德能够逐渐减轻你自己的烦恼。因为功德是无常

的,为什么,因为功德也是组合的,功德是无常的,同样,无明也是无常的,他们两个都是无常的,

那我们怎样做呢?第一点,身为一个非常简单的修持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们首先要让无明

第一个去面对无常,而不是把功德第一个去面对无常,在修行上,你不用担心怎么让功德变成无常,

就好象吃药一样,你有病,就吃药,吃了药把病治好了,这样子作呢,就会慢慢把自己提升到了某

个阶段,慢慢的,当你达到了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你以前吃的药变成了你要去掉的东西。

问:谢谢。我想请教仁拨切,在藏传佛教的文献里面,有一部龙树菩萨的著作,他特别有一个表达

叫做“佛种从缘起”,我想请仁波切说明一下这句话,谢谢。

答:主要是有两个学派,举例来说这本书,有东西把它包住了,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这本书,但要看

到这本书有两种去近的办法,或者有两种解释的办法,一个是把遮盖它的东西拿掉,这个把遮盖它

的东西拿掉的过程,可以解释为这本书出现的种子,但是也有一某些学派反驳这种看法,这个学派

的看法认为--没有种子叫做“佛种”这个东西,所以,当龙树菩萨在他的作品里讲到“佛种从缘起”,他

所站的角度是把遮盖住“佛性”的东西把它去掉。这两个学派实际上都是非常非常好的学派,一个学

派谈得比较多的是怎么去掉遮盖的东西,另外一个学派根本不谈书被什么东西遮盖住,怎么去掉他

不谈这些,他主要和你谈这书是什么样子,这书是如何。在佛教比较后期的学者,他们认为,谈把

遮盖的东西拿掉这种是你在做学生也就是你学佛教哲理时期学生比较适合的办法,第二个学派(讲

法)是谈这个东西它的状况是怎么样得,也就是谈书本身,这个状况对修行的人非常好。第一个学

派就是谈怎样把遮盖去掉多半是龙树菩萨的弟子。第二类这种学者多半是受到弥勒的影响,两个都

很好。

问:我想请问一下,首先在我们的生活中,假如我们希望自己是一个佛教徒,如何保持一个不退的

心又不是过分猛烈的精进,因为,佛陀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了,譬如说琴弦不能太紧也不能过度松弛,

那么在这里,我想请问,尤其现在社会环境里,诱惑的原因又有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保持自

己的精进以及心灵的放松。另外一个我曾经在想有关“空性”的表达,我在想,譬如说看一面镜子,

我们看镜子里的东西,应该是“空性”的,就是断业界了,或许有人会认为说,既然什么都是“空性”

的,就随便它去了。我就告诉我的一些朋友说,我们照镜子,我们应该以希望更好的样子来看镜子

里的东西,是more

better感觉更好的。举个比较夸张又很切身的例子,在现在青年朋友当中,经常有人认为同性恋这

种东西是一种时髦,对这种时髦的东西种有一种偏颇的资见,认为说我们应该去追求,那么对于这

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去告诉他们或者我们该怎样认知?谢谢。

答: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个人性的问题。我觉得你在开始修持之前应该好好的去研读,因

为好好的研读可以作为你修持的一个很好基础。同时,如果谈到研读,开始最好先研读佛所说的话,

即佛经,而不要研读后来的尤其是现代的这些作者所作的东西,如果您的问题是针对台湾或者某一

个台湾人来问的,那么我真的很诚恳的建议你走大乘的路子,我曾非常深入诚恳仔细的想过,这个

实际对于台湾人来说是最好的一条路。因为大乘就像一棵树一样,它有很多树叶呀等等的,金刚乘

就像树上少数开的花儿呀结的果实。实际我们台湾人有很大的功德,我们有这样大乘的一种环境。

当然,下面可能是我说得比较很有限成见得看法,如果有大乘背景得一个人后来变成一个密乘的一

个行人,这个人不管怎样好歹还像个人的样子,有很多一开始就跳到密宗里的不管是道家或者是任

何这种背景的人,这些人后来就越搞越不象话了。对于在座如果有这种大乘的行人,我也要建议各

位应该去学小乘的,而不应该认为由于发心小所以叫小乘,这种不在乎看不起的态度这是不对的。

我非常高兴有很多大乘的老师在各处给各种各样的教授,甚至把电视一打开某几个台也在播这些,

看到这个就非常高兴,当然,有很多密乘的老师要到台湾来,有很多老师要从加得满要定票到台湾

来都定不到。看到这样的事,还是比较让人愉快的,但是看不到斯里兰卡和缅甸的出家人来这里就

令人悲哀,因为不管大乘或金刚乘的行者,我们不管怎样吹嘘自己多了不得,我们都要记得小乘是

佛教这棵树的树根,如果这棵树根完蛋了,整棵树都会倒下去。第二个问题谈到同性恋,我倒不觉

得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如果我们说这件事情奇怪呢,其实人本来就是非常奇怪的东西,从无始以

来我们作了许多奇怪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是头脑比较清楚的一个人,你走到今天的一个百货公司里

面你就会知道人类这么多世代以来作了多少疯狂的事情。也许这样讲你会认为从道德的观念判断也

许是这个样子,但是在这边这点你要非常小心,你什么东西都从道德的角度去看呢,很容易让你自

己认为你好象高人一等,你好像比别人更清净更圣洁这样子。

出离与虔诚

虽然我们可能相信空性见是正确的,也非常相信慈悲、宽容、布施等行为的美德,但是我们

可能仍然处于思索的阶段,还没有把任何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可能心血来潮想要修

行,不再只是阅读而已,但是虽然没有东西阻碍你,你还是修不下去——这是“自我”因你偶然瞥见

实相,并且生起修行的心而面临威胁,所以它便用多生的习性障碍你和攻击你。

如果你打算在下午静坐修慈悲,到了那个时候,又有某种娱乐向你招手,于是你决定把修行

延到晚上。到了晚上,你又发现有个非看不可的电视节目,或者突然发现柜子太乱了须要整理等等

——一旦你决定开始修行,就会有各种借口出现。

即使在理智上,你知道修行慈悲可能是你自由时间里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但是你仍然无法修

行——因为你是习性的奴隶,你缺乏决心;只在理论上了解慈悲的利益,而对看电视和购物的乐趣

却有实际的体验。

就如同你花了一段时间才培养出这些习惯,你也必须开始逐渐地去修行,譬如从一天修一分

钟慈悲开始,直到你体会到慈悲的功德和利益;经过一阵子,修行成为你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好习惯,

到最后变成一种瘾头——就像看电视一样。

你可能会想,如果对修慈悲上了瘾,这只是另一种习性,而修行的目标却是要超越它才对;

你甚至会担心,对别人太慈悲,会让你依赖别人。但是,你不可能一下子就跳出习性与瘾头的状态

中,因此不妨开始把有害的习性和瘾头改为有益的,这样比较接近目标——这是一种以迷惑超越迷

惑的方法。

改变习性可能须要一点强迫,例如建立一种规律,强制自己依循它回顾过去;你可能会发现,

大部分的习惯与瘾头的养成,最初都得强迫自己去做。

某个人原来不知道如何打高尔夫球,甚至看电视上的高尔夫球赛都觉得很无聊,认为它既浪

费时间又滥用宝贵的农地。但是有一位朋友不断地告诉他,打高尔夫球有多好,另外还有优雅高级

的乡村俱乐部社交生活相伴等。这些话使得他的“自我”渴望跻升到那个上流社会去,所以他就非常

努力地练高尔夫球——不管太阳多大,牺牲他一切享受来练球——最后他可能真正喜欢上高尔夫球

了。现在,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这个人过去一直鄙视高尔夫球,为什么现在他反而把所有空闲的

时候花在高尔夫球场上了。发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他刚开始时略为强迫自己——好习惯和坏习惯

都是这样养成的。

对于我们部分的人而言,“强迫自己”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成为修行者不像耽溺于高尔夫球

这么简单,因为后者还伴随了许多明显的社交利益——修行只是调伏自心,而结果经常很微细。你

或许无意识地觉得修行没什么用,不如“真实生活”那么重要;如果真有这种想法,你就须要观察真

实生活的缺陷与过患:想想过去种种不可避免的悲伤,在将来会再次出现;想想你所依赖的、认为

理所当然的一切,在刹那间就可能消失。看看生活中的这些层面后,你应该对于平常浪费珍贵生命

的生活方式生起坚定的厌离心。

传统上,佛法教导你这样做:看看你的生活,注意到自己把时间浪费在近似无意义的事物上;

接着,思考生命短暂无常、非常脆弱,一气不来就生死相隔。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杀死

你,而你又没有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

人们离开蛮荒危险的生活,却在自己最喜欢的摇椅中,因为一根牙签卡到喉咙而死亡。根据

统计,有百分之八十的致命性意外灾害是发生在家中,而凶杀案通常也是受害者的家人或朋友所犯

下的。在某些情况下,就连办公桌上的笔也能要你的命。无论你在食物、居所、衣服、保镖、维他

命、健康俱乐部和医药上花多少钱,这些都无法保护你免于死亡;甚至它们可能成为你的刽子手。

你可能正在吃健康餐的时候,却被呛死;或可能对于本来要治你病的药起了要命的过敏反应;印度

的总理甘地夫人是被自己的安全警卫刺杀的。而致死的原因却没有滋养生命的双重功能。生命是无

常的,不像衣服,它不能破了就补,也不能因为太短了就加长。我们必须勇敢地看清楚并思惟生命

中的不确定性,这是我们经常忽略的部分,有些人甚至完全视而不见,因为“自我”不要我们看到这

些。

也许今天你和朋友吃午餐。你们谈些什么呢?可能大部分都是没有价值的闲扯淡,像是最近

谁和谁上床、谁又花了多少钱买什么东西等等。想想看,如果你把无可取代的两、三个小时生命,

不浪费在无益的闲扯淡中,可以完成多少事啊!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利人利己——其中有些人都快饿

死了!

想想看,你在生命中浪费了什么东西、浪费了多少东西,不只是时间,还包括了对环境的浪

费。虽然今天人们在理论上对于环保有较多的意识,也警觉到必须回收资源、保存资源;但是通常

大家都怕麻烦,因为爱犯罪的“自我”总喜欢方便。

厌离心能帮你不再把全部的生命用来做些根本无意义的事情、能引发你出离轮回痛苦的决定;

特别是让你了解到,你所放弃的东西无论对你或其他人而言,都没有些许的利益,也没有让你得到

快乐的可能。基本上,你所舍弃的是“自我”,也就是倾向于对甚至没有关联的东西,也加以夸大的

习性。

生起出离心,并不须要剃光了头到庙里去——对某些人这是个好方法,但现代生活已经变得

太复杂了,大部分的人都不太可能那样做。随着世俗生活愈来愈复杂,精神生活就愈来愈堕落。佛

陀曾经说过,今日末法时期的比丘,即使只能持守一条戒律,他的功德跟佛陀时代能严持所有戒律

的比丘一样。这是很合逻辑的,因为今天人们所面对的挑战,远超过从前所能想像的;更大的挑战

并不表示没有希望,相反地,更多的挑战代表有更多的机会处理迷惑。

这就是为什么发展出离心如此的重要。想想自己的时间多珍贵:你无法用任何方法取得更多

的时间——三分之一的生命用来睡觉,可以自由支配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时间非常有限。

“自我”永远都欺骗我们去追求未来,我们思考着明天或明年要做些什么事、计划退休的生活、

孩子还没出生就先担心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多么随便地就忘记了死亡就在门口、书桌上、

椅子上,它不只是守株待兔,而是不停悄悄地逼近我们。我们可能看过上千篇的讣闻,每晚在电视

上都看到飞机失事的消息,却仍然觉得死亡永远不会来临。

你应该不断重复地思惟,自己可能在任何时间、因任何理由而死亡;让无常的道理深深印在

心上,对抗“自我”的谎言。花些时间思惟世间过患也很好,想想那些无法避免的争端、自私、国内

冲突、国际战争、家庭纠纷、朋友摩擦、宗教纷争,想想人们经常卷入的一切,你就会开始明白,

并没有什么值得抓住不放的。如果你能仔细地来看看,就会发现,这些都是某些人的“自我”所闹出

来的大事。这样思惟之后,你就会开始觉得,多半的事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自我”永远试着去迎合别人,并希望别人迎合它,把它自己的所求所需都看得很严重。其实你

要做的事就是稍为偏离“自我”的要求,那即是出离。例如,你通常在咖啡中加两块糖,但是你知道

自己也许明天、甚或下一刻就会死去,可能没有机会喝一口咖啡;如果同事不小心在你咖啡中加了

四块糖,你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会真心诚意地说:“没关系!”心中是这么想,你并不是希望

别人认为你是个好人,只不过你不认为这是生命中的大事。

当你到达这种“它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阶段,就已经具备出离心了,那表示出离了生活中“每件

事情都很严重”的层面。出离心比任何智巧的争论、辩论、教授和其他东西,更能帮助你了解本书和

其他书中所介绍的概念,出离心也能使修行上的虔诚心以及信任感自然涌现出来。

有时候,某些人修行佛法、接受教授是希望得到财富、长寿之类的东西,或者除去障碍以完

成他们的欲望。这样的想法,有时会发展到极端,譬如说,你和某人进行商业谈判,希望这笔交易

能带来极大的利润,即使你知道自己的利益可能正是别人的损失,你还是请喇嘛加持你的商业冒险

行动,或请喇嘛们念咒、供养,帮你达成目的——这些都是修行佛法上非常奇怪的动机。

或许你认为自己的动机比上面所说的纯净,因为你修行佛法是为了来生投胎到比较好的地方

去,变得有钱有势——佛教也不鼓励这一类的动机。

执着于此生、来生或人天道,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差别,那仍然是执着。以这种动机来修行,

显示出我们不具出离心,我们真正忠心的是自己的执着与烦恼;生活依旧是件大事,而我们所谓的

修行、持咒、仪轨、祈祷,都只不过是我们用来使生活更有情趣的另一种精巧的高科技工具而已。

如果这真是你要的,那么不修佛法反而好一些,依赖物质世界来满足这些愿望,会更切合实际。

如果你想体验实相,就必须发起纯正的出离心。当然,关心此生和来世并不等于执着,但是,

对于今生来世唯一有价值的关怀,就在于是否能创造出修行佛法必需的因缘——生存的真正目的,

在于为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发掘生命的真实意义。

即使你真的希望了悟实相,仍会发现自己有很多的执着,但不要因此而感到罪恶,责怪自己;

只要永远注意到“自我”非常聪明,它能在你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操纵那些本来要用来对付它的力量

而将它们转为己用。它用来保护自己的战术之一,就是假装在驱除自己,例如,当某人真正决心要

修行成佛的时候,他就会开始认为自己已经脱离一切执着了。“自我”可以使这样的人几乎在做任何

事情的时候,无论那件事多自私、多缺德,他都真心地相信,这样做是为了佛法和众生的利益。第

一个自私的行为会导致第二个,一直滋生下去,直到他回到起点,完全迷失在轮回之中,却留下了

一个更强、更狡猾的“自我”须要调伏。

佛教典籍中经常提到信心和虔诚的必要性。在佛法中,这并不是盲目接受任何事物。“怀疑”

与“发问”是发展真正信心与虔诚的优良基础,应该培养这种基础,而不是加以抑制。尤其在开始阶

段,忽视你的怀疑去选择某种信仰或是迷信的虔诚,绝对是不明智的作法。一旦你仔细地选出修行

法门和引导者,并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有的时候必须贡献出不带任何条件的信任。要生起这样的

信任,你一定要先问问题,再来就是事先分析和检查每件事,给你一个理性的基础,产生对此事的

信任;否则,那些被丢到心灵角落又忽视了的秘密疑惑,会意外地出现,毁掉你所有的一切。

在修道的过程中,分析以及自己的智慧,应该作为你主要的指南针;但是,有时候“自我”会故

意吓唬你,因此你又不能依赖分析,也不能相信自己的判断,告诉自己现在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

事情。但是,如果在踏上旅途之前你就念了说明书,详细地检查过所选路线的地图,也检查过导游

的证件,一路上发现地图是正确的、导游也很可靠,那么你就很有信心地相信自己正朝着正确的方

向前进,并相信自己一定会抵达目的地;即使中途偶然遇到崎岖或没有路标的路,你也不会担心。

虔诚、信任与信心,并不是因为某人乃至于佛陀说它对或不对就接受它。假如你想找黄金,

刚开始可能只知道它是黄色发亮的金属,但是经验多了以后,你就学会如何认出纯金的独特性质、

知道如何利用黄金,把它做成许多美丽的物品。同样地,虔诚心就是学习认出并感谢好的道路或导

游的品质。

缺乏信心与虔诚,你很可能无法得到多少成就;因为这些特质让你对自己的修行产生信心,

并且创造出成功所必须的热忱与精进。虔诚心利用原有的习性——就像修行慈悲一般——因此很有

效。我们天性就对某人或某事有虔诚心,譬如对父母、配偶、孩子、工作或国家等;平常生活中,

虔诚被视为一项美德,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建立稳定而持久的关系。

佛法也同样重视虔诚,因为能忠于修行之道和引导者,欣赏它们的品质是在道上前进所必须

的。选择法门的时候,你可能在理智上觉得有几种法门一样好,但是真正选择其中之一的时候,你

可能是因为比较喜欢某种法门特别的性质,才选择它;而这种喜欢除了理智之外,还必然带有感情

方面的因素。

虽然虔诚是不可缺少的,却必须配合智慧才行。佛教典籍中认为,禀赋优异的修行者,以理

智入道,而后发展虔诚;不过,先有虔诚而后理智也可以。

不幸的是,有些弟子一开始就具备虔诚,但是从此以后再也懒得去问或分析任何事;这种弟

子接受老师讲的全部都是对的,可能只因为老师符合弟子心中老师的形象、或者可能老师很有名、

或者弟子幻想老师知道一切从而得到一种安全感。这种无法鉴别错误的心,就和永远要挑错误的心

一样地偏差。

只有当这个人碰巧撞到正确的老师与正确的法门时,这种“白痴似地虔诚”才有作用——他就好

像是被好的导游沿着平直大路带领前进的盲人一般,无疑地,他能走到目的地;否则的话,非常有

可能会发生不幸,因为他很可能遇不到好的导游或者道路险峻难行,很容易失足坠落而死。这种人

也很难利益其他众生,因为他没有分析过是非好坏,根本不清楚向哪里走以及为何向那里走;就像

是个盲人,无法告诉别人依道而修是件好事,因为在他抵达最后目的地之前,连自己都不能确定。

有时候,我们为了非常肤浅、非常情绪化的理由来修行佛法。我们在演讲厅见到某位老师感

到心血来潮,或是念了几本有趣的书似乎证实了自己原先的想法,把这些头脑简单的原因当成修行

动机,然后就把虔诚心丢在任何出现的人或事物上面。也许我们有许多问题,也曾经听人家说过佛

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佛法的确是这样,但也只有一阵子。我们喜欢某个老师,可能因为他给

了我们常识性的建议,或者是心仪于他的外表,但这种虔诚心能持续多久呢?

一段时间之后,你开始看到错误的地方,这可能是真的有错误,也可能只是你的投射而已;

不论是哪种情况,你都会埋怨老师或埋怨修行之道。其实你从未检查老师和法门的性质,只不过一

时冲动就跳了进去;这种随便的虔诚一点都不稳定,这也是有些人永远都在换老师、换法门的原因,

这种状况的利益有限——至少对自己、对别人而言,都浪费了许多时间。

筑基浅薄的虔诚心,受到一点轻微的打击,就会全部瓦解;然而,理智的虔诚是无法被摧毁

的。在你沿着修行之道前进的时候,无疑地,会遇到许多障碍;如果能明智地探讨佛法的运作方法,

了解自己在修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修,那么当障碍发生的时候,你就不会失去信心了。

「前行法」(四加行)的重要性

开示:宗萨钦哲仁波切

(杨书婷纪录翻译、马君美校对)

依止觉者为指导,接受缘起实相法,

法友皆重离边道,远离暴力侵犯道,此乃佛法之精髓。

舍弃私心全利他,此乃大乘道本质。

净观转化染污相,此乃密续道根本。

金刚乘之诸方便,即身成就前述果,

其中「前行」受尊崇,不仅精要且完整。

「前行」之名令我等、误认此乃次等道,「前行」含前诸功德。

若探无量佛法海,此为正确之选择。

Preliminary

Relyingonanenlightenedbeingasaspiritualguide,

Acceptingthelawofinterdependentreality;

Cruisingthepathofnon-violence,

Withthespiritualcompanionswhocherishthepathofnon-extremes,

ArethequintesncesofBuddhism.

Forsakinglf-interestanddedicatingone'swholepurpofortheothers,

IstheesnceofMahayanaPath;

Transformingimpureoutlookwithattitudeofpurevision,

IstherootofTantricPath.

Toaccomplishallthewithintheexpanofonelifetime,

TherearegreatmanyVajrayanamethods;

Amongwhichpreliminarypracticeisveneratedas,

Notonlycompactbutalsocompletejourney.

Althoughthename"preliminary"attimesmisleadsus

Inthinkingthatitissomewhatalesrpath,

TheNgondroconsistsofalltheattributesmentionedabove.

Itisthereforearightchoicetochoothisbythowhowishto

Exploretheinfiniteocean-liketeachingsoftheBuddha.

编按:

1.「离边」指的是离于二端,不偏「断见」﹝虚无主义﹞也不倚「常见」﹝恒存主义﹞

2.「离于侵犯」意思是不用暴力、不伤他人。

本文发布于:2022-11-22 20:25: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12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