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1-24 14:43:37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4日发(作者:庸人自扰翻译)

如何学会学习

如何学会学习

名师简介

韩延明,任教于陕西省普通高中示范性学校——商南高级中学,中学语文

特级教师,陕西省教育科研名师,全国教科研先进个人,高考作文研究专家。韩老

师先后在《语言文字报》《高中语文教与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发表论

文千余篇,出版《人性教学法初探》《中学语文教学文论》等专著,参与编写《高

考作文素材精粹与多向运用》等图书,系《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特约编辑。

“母题”阐述

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

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1.乐学善学

重点: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

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

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可见,人可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光要乐学还要善学,要学无止境。而

行动上,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把每一次达标都当作新起点;要学会在宽松、和

谐、民主的氛围中自觉、自动、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借鉴好的方法,谨防邯郸

学步。

2.勤于反思

重点: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

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反思包括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拿昨天和今天相比,原有的方法还有哪些

不足?需要如何改进?有没有更先进的方法可以替代它?别人有哪些高效、科学的

方法值得自己借鉴?该怎样积极地“拿来”为我所用。如此这般,在反思中不断改

进。

3.信息意识

重点: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

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

意识等。

网络是一个鱼龙混杂的世界,需要我们准确分辨、信息的优劣,去其糟

粕,取其精华,使自己从中受益。同时,网络是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的开放世界,但不是“法外之地”。如果人们缺乏基本的理性判断,毫无底线,网

络便会变成“潘多拉魔盒”。

真题解析

1.2013年高考天津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

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

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

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关于如何学习,材料引古论今,暗含两层意思:一是虚心从师,一是多元

化求知。很显然,命题意图侧重后者。求知方法有哪些?如果从思维过程切入,可

以谈“思而知之…‘疑而知之”;从生活体验出发,可以谈“乐而知之”“挫而知

之”;从求知方式人手,可以谈“读而知之…‘网而知之”;从知行关系着眼,可

以谈“行而知之…‘用而知之”等。

2.2014年高考江西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

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

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

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

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

得套作;(4)字数不少于700字。

这道试题以“探究性学习”为主题,要求考生对学习中的“探究”到底是

一种经历、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还是流于形式的作秀进行全方位探讨。这一命题引

导考生客观辩证地认识“探究性学习”。通过写作,明白“探究性学习”跟其他任

何事物一样,也存在两面性:主动“探究”目的明确,情绪高涨,可以提高学习效

率;被动“探究”则疲于应付,流于形式,浪费时间。在此基础上再思考怎么化被

动为主动,学会在“探究性学习”中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

3.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

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

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

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本题引导考生思考语文素养及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关注语文学科本身的

学习及反思。这个命题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谋而合。命题中涉及的提升

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其实就是三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引导考生在优劣对比中,找

到适合自己的有效提升语文素养的方法。

命题预测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高三(1)班举办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气氛热烈。李

明说,高考之路是用试卷铺出来的,多做题,熟能生巧;王华说,做题固然重要,

但方法更重要,有了科学的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张敏说,只有练就强壮的体

魄,才能应战高负荷的学习,加强锻炼,积蓄体能,才是王道……

你怎样看待这些不同的声音?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阐述你

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指津:李明、王华、张敏三位同学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有些

偏执。“题海战”看似很勤奋、很刻苦,但物极必反,如果不懂“游泳”技巧,浩

瀚的题海也会淹死人;只讲方法缺乏操练,难免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也很难取

胜;而一味强调体格的健壮,把汗水大把洒在运动场上,极有可能变得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三种方法各有利弊,选择其中一点行文未必不可,但综合立意,辩证色

彩更浓。根据题目要求,写作本题,务必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否则视为偏题。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文课上,语文老师展示了三篇风格各异的高考满分作文。甲篇运用了标

准的.并列式结构,匀称美观;乙篇引经据典,文采四溢;丙篇语言质朴,感情真

挚。老师说:这三篇满分作文各有千秋,都是经典,大家选择一种模式不懈模仿,

成功非你莫属。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模式?或者对老师的话,你有什么想法?

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意的范围作文。

写作指津:题目中的三篇高考满分作文各自特点突出,因此脱颖而出。于

是,老师就提出了选择其中一种风格让学生坚持模仿的要求。老师的方法指导看似

有道理,但仔细琢磨,三篇满分作文也未必尽善尽美:甲篇形式“匀称优美”,然

而内容如何?乙篇“文采四溢”,是否具有真情实感?是否有卖弄文采之嫌?丙篇

“语言质朴”,能否也需要来点“包装”,使其内外兼美?选择其一来模仿并非不

可,但若能“三美”集于一身,岂不成就了“大美”?题目要求中的两个问句,暗

示了两种不同的立意。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前,2017年高考考纲修订意见发布。其中,语文学科的一个重大变

化,就是阅读量增大,重在考查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怎样应对这一

变化?一时间,学生、家长、甚至老师都有些不知所措。

面对高考语文阅读量增大的现实,你有什么好的应对方法?请谈谈你的看

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津:新高考考纲语文学科增大阅读量的变化已成定局,对此如何应

对,是本题立意的关键所在。如何应对?说到底,就是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写

作本题,可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更为高效的学习方法,如快速阅读、抓关

键句(段)、标示答题区间等。在此基础上,多做题,勤思考,找规律。

本文发布于:2022-11-24 14:43: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124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