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知识快速记忆]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
架
培养自学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
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
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每章选用的插
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
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
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
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
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
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
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
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
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
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
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对高一新生来讲,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
破碎的,只不过是按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错误无疑是学习的最大
障碍。因此,高一学生首先应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务必因果
关系明了、逻辑清晰、概括精练、重点突出,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
的要求。
1、数学代表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点。
如: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
即: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名词五点法
即用五个要点概括名词
即: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内容;⑤评价或意义。
此法适合于人物、事件、著作等类别的名词。
如:《孙子兵法》可这样概括:
①春秋时期;
②吴国;
③军事家孙武所著;
④总结了前人及自己作战经验写成《孙子兵法》;
⑤世界闻名的古代兵书。
3、谐音趣味记忆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
帮助记忆。
如:记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可记做“乌外有
两只鹅”。即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外高加索。这样趣味性
强,记得快而牢。
4、提取字头法
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
个词或一句话。
如:记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时,可记为“分田土改”即分
配土地给农民;田地不得买卖;土地属国家;改革行政制度。
5、概括记忆法
就是将某一历史知识加以概括,使之简单化。
如:拉美革命的过程可概括为:
一场革命、二个阶段(1810—1815;1816—1826)、三个中心(墨西
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三个领导人(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
丁)、反对2个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一场决战(阿亚库巧战役)
即“123321”就可以将整个拉美革命进程完全掌握。
6、关键字词法
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如: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
①开始;②进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
然后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
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
化;
④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
的深渊。
高一政治必修一《企业与劳动者》教案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就业的意义;正确就业观的含义;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劳动者依法维权的途径。
2、理解在我国国情下,树立正确就业观的意义。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果现在毕业,应如何
选择职业;作为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能力目标
本框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劳动和就业时,使学生具有就业形势的分析能力,能够解释
市场经济中为什么存在失业现象,能够分析经济现实中存在的就业问
题。通过大量实例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
下,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在法制国家,应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
久安。
2、使学生深切认识,诚实劳动、积极创业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
值。
3、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
1、就业是民生之本
2、劳动者权利的维护
★教学难点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教学方法
本框教学应注意加强事例论证,可选用最新的相关经济报道、引
用鲜活的数据证明教学内容。生动的事例会吸引学生,也可以鼓励学
生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并引入课堂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时引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事迹,帮助学生认识怎样做才
是新时代需要的劳动者,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上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如何去创办公司以及如何去
经营好公司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当然,不论企业的发展,
还是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因此,我们这节课就学
习新时代的劳动者。
(二)进行新课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1、劳动和就业
(1)劳动光荣
教师活动:人类的财富,是劳动、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
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劳动是决定性力量。劳动创造文明,创造
了财富,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广大劳动者在不同的行业和
部门,从事着不同的具体活动。虽然分工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都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光荣属于劳动者。
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一组数据:2004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
1000万人,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
万人。三项合计,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达2400万人。
请问:对上述材料你是怎样认识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反映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
富,但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压力比较大。
教师总结:我国的劳动力人口比较多,而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劳动
力素质也比较低,并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
这些就导致了我国的就业问题比较严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当然,
我们党和国家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提出了"就业是民生之本",
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帮助人们实施就业和再就业。
(2)我国的就业形势
(3)就业的意义
教师提问:既然我国的就业形势这么严峻,大家为什么要去积极就
业?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首先,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劳
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其自身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
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就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也具有重要
意义。就业能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特别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促进积极的发
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教师活动:承接上面问题的回答,以及对我国就业形势的认识,大
家认为,应该怎么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择业
就业观?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要解决就业问题,首先要发展经济,这是解决就业问题
的根源,其次,需要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支持人们就业和
再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为人们的就业和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与
环境。
作为劳动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积极就业。
首先,要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条件自主选
择职业,这样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其次,要树立竞争就业观。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在市场的竞争
中,只有劳动技能高、敬业精神强的人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
要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去应对
竞争。
再次,树立职业平等观。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财富的创造者,都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所以职业虽有行业差别,
但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
上,同样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师活动:播放电视系列片:当代工人的典型--许振超
许振超是青岛港桥吊队队长,是一名基层的产业工人,原来只有初
中文化,从事港口装卸一线作业30多年,他结合本职工作自修了大学
机电专业所有课程,掌握了需要大学毕业科班出身才能驾驭的当代最
先进的桥吊操作和修理技术,并带领桥吊队连续创造出世界领先的装
卸效率。他善于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攻关,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探索
知识,运用知识,达到了出色的效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人们钦佩他
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更钦佩他对于知识和学习抱有坚
定的信念"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却不能没有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
却不能不学习"。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期产业工人对知识的
态度和认知,看到了知识的强大力量。
最后,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导
致就业形式多样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选择职业,实
现就业。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教师活动:展示《劳动法》文本实物,指出这部法律正式实施于
1995年1月1日。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长期缺乏劳动基本法律的
落后状态从此结束,并开始逐步走向建立完整的劳动法律体系的新居
面。劳动法全面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请问:大家了解的劳动
者有那些权利?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并积极讨论,自由发言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
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等权利。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有关案例:有的下岗职工因急于找工作,在
签订再就业劳动合同时委曲求全,没有按照劳动法的要求签约,任人
摆布,吃亏上当。有的只是在口头上就劳动中的权利与义务达成协议,
没有签订合同。以至于付出大量的劳动而得不到劳动报酬。
针对上述案例,请同学们考虑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针对上述案例,我们应该看到,劳动者要享有权利,首先
要以履行义务为前提。其次,要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
同,这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自己的权利受侵害时,
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
以维护。
总之,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
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
设主力军的保证。也是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持续、快
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课堂总结、点评
(四)实例探究
就业是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和自我发展的基本途径,是绝大多数
群众谋生的惟一手段。只有扩大就业减少失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
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只有人民充分就业、安居乐业,
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据此回答1-2题[例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求,
从6个方面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就业、工作和职业转换
能力,促使他们尽快地实现就业、再就业和稳定就业,这将有利于保
障和实现劳动者的()
A.享受社会保障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B.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平等就业的权利
C.取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D.提请劳动争议处理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答案:B看过"高一政治必修一《企业与劳动者》教案"的还看了:
高一数学必修课的测试题
高一数学必修课的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若是不共线的任意三点,则下列各式中成立的是()
A、B、
C、D、
2.函数是()
A、周期为的奇函数B、周期为的偶函数
C、周期为的奇函数D、周期为的偶函数
3.若是的一个内角,且则等于()
A、B、
C、或D、或
4.如图所示,向量
A、B、C在一条直线上,且,则()
A、
B、
C、
D、
5.是夹角为的两个单位向量,则等于()
A、B、C、D、8
6.若共线,且则等于_______
A、1B、2C、3D、4
7.与向量垂直的单位向量是()
A、B、
C、(或D、或
8.已知,则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任意三角形
9.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A、
B、
C、
D、
10.已知,在方向上的投影是,则是()
A、3B、C、2D、
11.若,则()
A、B、
C、D、
12.已知点,函数的图象与线段的交点分有向线段的比为3:2,
则的值为()
A、B、C、D、4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
13.______________。
14.已知,且与的夹角为锐角,则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已知的顶点和重心,则边的中点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
16.关于函数有下列命题:
①由可得必是的整数倍
②由的表达式可改写为
③的图像关于点对称
④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70分)
17、(10分)已知,,与的夹角为。
求(1).(2)
18.(12分)已知若,在直线上,求的.坐标。
19、(12分)如图:梯形ABCD中,AB//CD,且AB=2CD,M、N是
DC、BA的中点,设,,试以、为基底表示、。
20、(12分)已知,,是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向量,其中,且与垂
直,求与的夹角。
21.(12分)已知函数
⑴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⑵若不等式在上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2、(12分)已知函数
(1)求的定义域G;
(2)用定义判断的奇偶性;
(3)在上作出函数的图象;
(4)指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及单调递增区间。
高一物理必修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知识点
第一节认识运动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
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参考系
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
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
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
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
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
得到简化。(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
第二节时间位移
时间与时刻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
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
上对应一段。
△t=t2—t1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
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
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
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
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
的仪器。(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
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
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
间t的比值。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
v=s/t
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其方向
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
时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1.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
时间的比值
a=(vt—v0)/t
2.a不由△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
3.变化量=末态量值—初态量值……表示变化的大小或多少
4.变化率=变化量/时间……表示变化快慢
5.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均匀变化,该物体的运动就是匀
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随时间改变)。
6.速度是状态量,加速度是性质量,速度改变量(速度改变大小
程度)是过程量。
第六节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
1.s-t图象是描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
关系的曲线。(不反映物体运动的轨迹)
2.物理中,斜率k≠tanα(2坐标轴单位、物理意义不同)
3.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1.v-t图象是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岁时间变化关系的图线。
(不反映物体运动轨迹)
2.图象与时间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在t轴上方位移为
正,下方为负,整个过程中位移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积的代数
和。
本文发布于:2022-11-24 14:10: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122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