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书籍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2-12-23 07:28:00 阅读: 评论:0

关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关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读后感 篇1

静下心来细读学校为我征订的教学参考资料《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每次读完之后,发现很多都跟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很是受益。在此,我以李扬和叶建柱老师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年第5期第61页《逻辑性错误对物理教学的作用》一文,谈谈我的读后感受。

该文列举了中学(高中、初中)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四种逻辑性错误:偷换概念(教材中)、转移论题(教学中)、无效推理(实验中)、缺少条件(习题中)。很多时候,我也有感受中所提到的错误,但却因缺少深刻的思考与相关的知识,一般都采取了模糊的手法而不求甚解。现在看来,这样的处理,不仅仅在教学上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刻明晰的认知,对自己的专业成长,也没有起到很好的提升与促进效果。

如文中所提到的教材中“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在教学中我也有所发现:在必修1教材中关于速度的定义方法是从平均速度到瞬时速度,用位移同时间的比值;而在必修2中,在圆周运动中关于线速度的定义,便用弧长与时间的比值,再过渡到时间趋近于零的方法。其实,在当时,这两处关于速度的定义,便出现了矛盾,“位移与弧长”并不是等同的概念,“位移”是矢量,而“弧长”是标量,根本不能等同。其实此处“直接用位移同时间的比值”来定义线速度也完全可以。一个概念的定义,必须具有“唯一性”和“通用性”,而不能随意变更。另外关于教材中的“无效推理”,我在教学中也有发现:教材中关于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的推理中,当进行到行星受到太阳的引力为 后,因为力的相互作用,进而得出太阳受到行星的引力也是 ,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 。牛顿运动三个定律,在当时已经得到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验证,对于天体运动中力与运动的关系,还在研究之中。牛顿运动定律是否适用于天体的运动,还有待于更多的观察与研究。更何况,当行星受到太阳的引力正比于行星质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也只能说明太阳受到行星的引力也是正比于行星的质量,而不是太阳的质量。所以,我认为此处的推理存在着逻辑上的缺陷。

通过阅读,再联系平时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发现自己可以提升的空间还很多。也感叹别人的思考走在了我的前面。反思自己,为什么不能将平时工作的点滴感受、发现、疑惑写成?能力不足、水平不够,还是动力不足、思考不够?也可能是兼而有之。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是要更主动的思考,虽不足以形成文字,但也能帮助自己提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读后感 篇2

教师的成长在于长期坚持的基于教与学的研究与积累《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1期读了都快1个月了,一直想写点自己的感悟,以做记录。但都忙于各种事务,都没有记录下来。

也导致11期被我反复阅读,但每次读都有不大一样的感悟。看来,好文章还是值得多读几遍的。11期的好文章很多,如《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保障》,单从这个题目上来,这就是中心论点。让看文章的读者一看到标题就知道这篇文章是想阐述什么问题。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我们浙江省的物理教研员梁旭老师。可以说,我们的教育教学文章大多都关注于学生的发展,研究教师的发展相对较少。这篇文章详细地论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从中可以发现,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是相当高的。我们经常在埋怨学生,很少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文章最后提到了教师的成长方向,梁老师指出“教师忽视了长期应该坚持的基于教与学的研究与积累,教师的成长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可见,教师的成长还是在于长期坚持的基于教与学的研究与积累!再如周久璘老师写的《在“问题解决”中丰富学生的思维品质》。周老师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如何在“问题解决”中丰富学生的思维品质。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不同的问题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呈现给学生。细想这符合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也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但是正如周老师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有时把不同的问题在同一阶段呈现给学生,导致收效甚微,甚至“全军覆没”。正如周老师指出的:“问题呈现的时机决定问题解决的成效,决定意义建构的质量,影响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层次”。

文章的案例和理论结合得很是完美,展现了周老师深厚的功底,文章的这种写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元问题”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一文独辟蹊径地对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的相关文章不少,但这篇文章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作者类比心理学中“元认知”概念,提出了“元问题”的概念。我想,我们一线教师并不缺少实践案例,但如何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甚至把实践上升为理论,却是我们所欠缺的。看来,我们还得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实践与理论结合得较好的文章。习题研究是我比较关注的栏目,11期习题研究中的《小议物理图象中的“转折点”问题》和《拔开“巧合”迷雾,凸显规律本质》很有新意。细想,作者能写出这么有新意的文章,还是在于长期坚持的基于教与学的研究与积累!我们经常抱怨自己写的文章编辑看不上,也抱怨别人发表的文章写得也就那样,甚至经历了几次稿件被拒就不再反思、总结、提升。细想,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对的。只要静下心来研读别人的文章,你会发现那是他们的长期坚持的基于教与学的研究与积累!

试问:我们的基于教与学的研究与积累有多少?有多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读后感 篇3

今天,有空静下心来细读《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第10期。读完之后,发现很多文章都跟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很是受益。

最欣赏戴金平老师的《关注物理概念教学的盲区》,戴老师的研究方法很是独特,但非常具有说服力。他给上完课后的学生进行无记名的调查问卷,从数据中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一系列的调查数据反思概念教学。第一次看完,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需要进行的.研究。之所以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法,是因为他关注了课堂,关注了学生,而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细想,往常我们觉得课上得好不好,大多都是看老师的。之所以是一种非常需要进行的研究,是因为我们日常给学生上完课后,靠的是作业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的好坏,而很少反馈教师教学的好坏。我们太多时候关注学生学习的好坏,而忽视了教师自己教学的好坏,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成长!张主方老师的《课堂实验探究有效性的思考和实践》写得非常详细,一看就是来自与真实的课堂观察,其中有非常多课堂案例,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好好研读。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张老师的案例来自于平时的积累。可见,一线教师课后做好教学反思,多写写成功的或是失败的案例,那么迟早可以写出一篇有着丰富案例支撑的好文章。张曦老师的《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的“3I”原则》颇有新意,内容非常精细,特别欣赏他的观点:物理教学中倡导提高趣味性、拓展信息量和增强影响力。其中,他提到拓展信息量,让我产生了共鸣,因为我最近一直在写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可见,好文章可以使自己的想法更成熟。司德平老师擅长于比较研究,我看过一些他的比较研究的文章。这次他写的是《高中物理人教版课标教材与大纲教材内容的比较研究》。

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在想,身处河南的他是从2008年才实施新课程的。而有些省从2006年就实施新课程了,但关于这两套教材的对比研究的文章为什么那么少。可见,好的文章立意到处都是,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光!虽然我喜欢解题,但我更喜欢课堂和学生。非常喜欢《中学物理教学参考》关注课堂和学生的文章!希望《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越办越好!

本文发布于:2022-12-23 07:2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994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读后感   物理   书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