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必备的顺口溜
高中的历史知识记忆有很多口诀和顺口溜,光靠死记硬背不仅很浪费时间,而且记忆效果很差,利用顺口溜的形式来记忆,更有效果。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历史知识顺口溜
夏朝
大禹水平九鼎成,万民归启赖贤明。
太康承父家天下,寒浞行奸覆夏庭。
颠沛少康兴祖祚,昏庸孔甲匿龙精。
桀从妹喜荒***事,四百四十殿宇倾。
商朝
汤除桀暴定八方,亳邑为都始立商。
太甲去昏赖伊尹,盘庚改殷效成汤。
武丁梦说得良弼,帝纣伐苏为女郎。
暴虐奢糜纵妲己,亲离众叛自燔亡。
西周
姬发灭纣都镐京,封赐诸侯四海平。
刑废成康周公力,穆王八骏天下行。
厉防民口终奔彘,真惠共和周复兴。
褒姒幽王烽火戏,犬戎马踏骊山倾。
春秋战国
平王迁洛启东周,王命不行霸主遒。
齐桓晋文兼秦穆,宋襄楚庄演春秋。
燕韩赵魏秦齐楚,赫赫七强战不休。
秦本附庸渐强大,灭周并六统金瓯。
秦朝
六国皆灭统华疆,嬴政自骄号始皇。
独揽大权分郡守,统一文字兼度量。
筑城凿墓劳民力,焚书坑儒断史纲。
陈胜揭竿初举义,汉刘楚项破咸阳。
汉朝
除秦灭楚汉刘邦,帝后无由戮楚梁。
吕雉临朝累诸吕,文景治世灭七王。
武皇拓土民遭敛,王莽更新命被戕。
光武中兴迁洛邑,传及献帝东汉亡。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A、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
1、国家机器的建立。
2、分封制的推行,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确定了周王、诸侯之间的关系。对巩固周王室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B、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是复习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复习:
第一、阶段划分:
1、春秋战国——初步形成;
2、秦汉——确立和发展;
3、隋唐——完善;
4、宋元——强化:
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和腐败。
第二、主要措施:
加强中央(皇帝)权力(秦、隋唐、北宋、元朝、明朝、清、)、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秦、汉、北宋、元、明、清)、加强军事权(唐、北宋、明朝)、加强财政权(北宋、明、加强司法权(北宋、)、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加强思想控制等。
第三、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私有制,思想来源是法家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其正统思想。
第四、封建中央集权制中斗争的焦点是皇权与相权之争,基本趋势是分相权,集皇权,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其发展达到了顶峰。
C、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魏晋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募兵制,王安石变法时的保甲法和将兵法。金的猛安谋克制以及后金和清时实行的八旗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A、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1、土地制度:
(1)井田制
(2)屯田制
(3)均田制,
(4)更名田
2、赋税制度:
主要赋税制度:
(1)西周诸侯要向周王交纳贡赋。
(2)汉时的编户齐民要交纳赋税、徭役、兵役、田租、人口税和更赋。
(3)与均田制相适应的租调制、租庸调制。
(4)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5)方田均税法。
(6)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征银的开始。
(7)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
B、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的原因:社会稳定;统治者调整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同外国交往的加强;前代经济发展打下基础;人民的辛勤劳动,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兴修,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提高,农作物品种引进和推广等。)手工业(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商业:主要包括商品经济、城市的发展和对外交往中的经济往来。
C、江南经济的发展:魏晋时江南的开发,隋唐时南方的发展,明清时南方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统治的加强,封建社会发展时期,增加政府收入巩固国家政权,明清时期,瓦解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主要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破坏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使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衰落解体。就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3.“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不是洋务企业,而是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商企业。
4.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5.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6.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尽管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是封建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绝对优势。
7.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8.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后。
9.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10.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
11.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
集权专制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与统一
1、***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时期看,***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本文发布于:2022-12-22 10:5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926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