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养培养思考论文(通用6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养培养思考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成为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基于此,详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培养策略,以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是衡量学前教育专业是否合格的关键依据,而人文素养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重要的人才素质,其中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审美学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概述
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和,它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一般认为,人文素养即指人文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等诸多学科)方面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以及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素养,还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应的人文知识,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提升,学会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能直接转化成实际的效益,它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效显示[1]。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智力的提高,以及习惯的养成等,都与学前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产生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这与办学的初衷形成了偏差。同时使得在教育过程中,比较侧重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久而久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技能课程比重相对较大,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则比较少,最终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较低,且综合素质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很多学校的教师大都以应试教育为主,专业教育的范围比较小,这种情况使得教师的知识面很难得到拓展,甚至使得教师的综合素养不够高,知识结合不够合理,这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尤其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甚至常常忽视对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忽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教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出现了背离。第三,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字功底比较薄弱,还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甚至出现了自卑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素养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学生对自身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人文素养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适应社会的教育工作。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1.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应确保学生知识和技能能够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能力,促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将人文素养与人才培养的规划结合在一起,从而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标准,通过相应的文体、艺术竞赛等活动,促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另外,还可以把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自信心和责任心等,作为衡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标准。
2.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要想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就要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相应的人文素质课程,全面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通常情况下,人文素质课程主要包括文化修养课程、审美艺术课程、社会生活课程、人文知识讲座等课程。其中文化修养课程主要以传统历史文化,以及文学经典等课程为主;而审美艺术课程则主要以诗词、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内容为主;社会生活课程则主要以社交礼仪、哲学等内容为主;人文知识讲座则主要以儒家思想、幼儿知识、奉献精神等内容为主。由此可见,无论哪一种课程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作用,而这些课程有些已经纳入到学校的必修课中,但还有一些课程隶属于先修课的范畴,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诗词歌赋的学习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净化其心灵,从而使个人修养得到有效升华;哲学则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和理性思维得到有效启迪;文学则主要以人性和人生等知识为主,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前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自身精神世界结合在一起,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
3.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
要想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就要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质量和水平[3]。因此,在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为此,教师应对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使其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得到提高,并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理念。除了教师要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之外,学校也应该树立人文素养意识,通过有效的培训措施,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这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研发使用相关的人文素养教材,达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4.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
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以文化课和专业课两项内容为主,其中这两项科目还是以人文素养内容和人文素养知识资源为主,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方式以及对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它不仅提供学生相应的人文知识,还促使学生掌握其内涵。在教学方法上则主要以人文思想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注入相应的人文理念。另外,在教学目标上则主要以人文素质为主,加强学生对人文感受的理解,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加强对语文课程和儿童文学相关课程的拓展,以促使学前教育学生的气质和修养得到提高,从而成为其稳定的内在品质。与此同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专业课的相关科学知识的优势,积极传播优秀的文化知识,从而使其社会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为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都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结合相应的课程特点,将专业课程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进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问题,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科学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前提,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拓展其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43-44.
[2]黄晓霞.中职学前教育---注重人文素养[J].南北桥,2014,(1):82.
[3]康静,刘佳.浅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50-51.
[4]于滢慧.让人文之花在儿童文学中绽放---谈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语文学刊,2011,(18).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重中之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学目标的提炼和确定、教学内容的把握和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教学情境的架构与创设等这些重要的教学流程如何贯穿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以及学习兴趣的激发怎样才不会偏离人文教育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能力的大小可以影响小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乃至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是奠基工程,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多方面的素养。同时,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把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核心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与优劣,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以至学校教育的效果。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的要求,获得专业成长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师面对新课改革的重大挑战。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正视当前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并切实加强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无疑是迫切而又重大的任务。为学生的人生上好底色,打好基础,教师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因此,对于人文素质相对偏低的农村语文教师来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二、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是首要途径
由于受到地域环境,经济条件,基础设施以及社区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孩子不可能像城里面的孩子那样有充分的接受先进文化的渠道和机会;大部分农村学校由于经费紧张,优质师资短缺等方面的.原因,办学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学校教育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载体等都远没有城市学校那样丰富和先进。因此,农村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学,目前还只能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进行,语文教材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主要依托。其实,语文新课程重视人文性的这一理念,不只体现在经过两次修订的官方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中,更具体的则是体现在经知名专家,一线特、高级教师精心挑选,精雕细琢编写而成的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秉承课程改革的精神,新编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人教版、北师大版还是语文版,选文的人文性都大大增强了。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绝佳资源。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是个文学爱好者,他还应该是个钻研者、引导者,要深刻认识选文人文性的美,并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小学语文教材人文性被强化的现实意义,从而找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三、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已经从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监控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转变,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信息交流,情感互动,资源生成,生命焕发,和谐共生的场所。尤其是小学的语文课堂,语文学科固有的浓厚的情感性和小学生单纯幼稚,活泼好动的天性决定了它的活动性,开放性和丰富性,只知道提高成绩,只懂得照本宣科的教师是不能驾驭这样的课堂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熟谙并能灵活运用丰富多样,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乐园。人文素养作为人成其为人的底色和根本,作为一种“德性”和“精神”,不是单凭认识多少字,能写几段话,会做多少题就可以具备的,这必须通过教学活动的激发,教学情境的感染,美好情感的陶冶和崇高精神的感召内化到学生的生命意识当中去,成为学生一生的精神营养,也就是爱因斯坦在谈到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时所说的走出学校忘掉一切剩下的那部分东西。这就要求农村语文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小学语文就是识字教育”的落后观念,努力革除陈旧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能够真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而不至于扼杀学生天性的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四、开发校本课程和学科类活动是有效补充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能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农村学校在师资队伍,教学手段和办学条件等方面虽然落后与城市学校,但却拥有城市稀缺的田园景观,人事物语,风土人情,地方民俗。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农村学校开发语文类校本课程,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学资源。由此可见,开发开展适合校情学情的校本课程和语文学科活动,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补充渠道。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地域、学校和学生的不同实际,整合各种资源,开发相应的校本的课程,并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让校本课程活动化,这必将有利于提高农村学生的人文素养,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摘要:我国教育工作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主旨,以设计、操作为主要基础教育课程是我国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必备的技能,在我国普通的高中课程结构中,通用技术是一项基础的技能。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堂;科学创新;人文素养;素质教育
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
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应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进行,要把通用技术课程中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一)通过设计过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技术设计的过程中,以优美的技术产品来陶冶学生的情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以人为本的技术”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建立以人为本的技术思维,深化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对飞檐的讲解中其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其造型显示出尊贵和凝重的意蕴,展现了华美高贵的风韵,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魅力。通过对飞檐经典建筑结构的欣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自然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学生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技术文化的信念。同样,在学习《人机关系》一课时,通过“学校校园规划设计”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人机关系,理解制订设计方案时需要考虑人机关系是为了实现高效、健康、舒适、安全等技术设计的目标,充分体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重视技术设计中的人文因素和人文教育,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和帮助,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技术的人文因素,内化为以人为本的技术意识和技术思维,为他们今后的技术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必要的基础。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引用恰当的富有典型意义的范例、素材、话题等作为学习的载体,适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与学生分享从丰富的感性走向深刻的理性的快乐。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田忌赛马的决策、丁谓修复皇宫的系统分析、李冰父子主持都江堰工程的系统设计等,无不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术发展的水平。另外,教学中还可适当地列举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从技术与社会的角度分析技术的价值,介绍技术在军事、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领略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当今技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振奋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二、在技术实践教学中关注技术的人文因素技术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技术、管理技术和使用技术,坚持“技术造福人类,技术以人为本”的现代技术观念。在技术实践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手脑结合能力,还要适时、适量地渗透技术的人文因素。
(一)在技术实践活动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通用技术学习中要求每位学生都要经历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常用的技术产品。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共同研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既有利于顺利完成设计和制作任务,又可加强成员之间、小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好地培养他们的协作与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重视这种技术活动中的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开展技术设计活动要强调“人性化”原则
在开展技术设计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设计分析,并要强调人的因素对设计的影响。如《系统设计师》教学中,在学生分析赛事系统设计时,要从运动员、裁判、观众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处理各种矛盾,合理解决子系统间的冲突,只有从“人性化”的角度才能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这种技术设计活动,在训练技术思维的同时,也引导着学生对技术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思考,可使技术的人文因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技术实践活动之中。
(三)进行技术试验要重视人文教育
技术试验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顽强毅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如地质版教材《结构与设计》中的简易拉伸试验,试验器材中的自制纸绳要求直径相同,因而制作中的纸条宽度、卷纸绳时的松紧程度等都会影响纸绳的质量,进而对试验数据和试验结论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试验的失败。因此,在进行这项技术试验时,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技术试验不可能一帆风顺,它往往会遇到挫折,会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进行技术试验时重视这种人文因素的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良好个性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管光海.美国普通高中课堂中基于项目的学习[J].上海教育,2011(24).
[2]黄向真.中学素质教育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3]邓宝英,等.试论人文素质与素质教育[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04).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科中的人文重视不足,只是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轻视了学生在学习中对文学语言的感知和作品表达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形象思维以及审关开拓、情操陶冶、人性完善拓展不够,继而给人文素养的培育造成缺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型时代的人文价值观在发生改变,追名逐利的心态非常普遍,对金钱的依赖一度让年轻的一代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处处言利、事事谈钱似乎成了社会的主流。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说是我们的人文教育出了严重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人的关注。为此,我国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将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当作人文素养培育的一个主要实现途径去加以深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学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人性道德意识,用文学作品中彰显出来的人文精神激励和陶冶他们的性情,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文学作品阅读对人文素养提高的作用体现
人文素养从哪里着手去进行培养?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就语文学科而言,赋予学习者人文思想教育的途径也只有文学作品。那些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可以让阅读者获得人类数千年的文化精髓,给人丰富深厚的人生体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对人性、社会、道德、文化等思考之后凝聚而成的智慧结晶,其中也包含着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深刻的思考。作家王蒙说:“没有诗意的生活、缺失了感情的和审美的文学.就不会蕴含对人生教化的意义.如果用于教学实践,也不可能会对学生全而发展有任何的意义。从古自今,文学作品历来都会被当作是人文精神传播的最佳载体,作品用故事描述、人物塑造的形式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不断会被作品所感染,这里是作家靠真实的生活构建出了一个个心灵家园,也能够体验人类精神的博大精深,优秀的人物的关好心里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境界,可以作为阅读者调节自我心灵的融合剂。
进行广泛的文学阅读应该成为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方法。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只要接受教育,就会不断阅读文学作品,在学习中阅读了什么样的作品,阅读的深度有多深,理解的有多透彻,肯定对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经受文学浸染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观点,人性道德和精神境界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阅读者的文化胸襟和审关情趣就会走向更高的层次。学校开展文学作品阅读就是要将阅读者引领到提高人文精神的平台,使众多文学阅读者心智更加成熟,人文关怀的境界更加宽广。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小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苏联几代人,身有残疾的保尔·柯察金身上洋溢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钢铁般的意志;一心一意追求着人类解放事业的英雄精神,一度成为众多年轻人人生的标杆,激励着他们迎着困难而上,义无反顾地去追寻。我们清楚,人文素养的养成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灌输来完成的,教师必须以引领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阅读,来完成对学生的心灵的感染和陶冶,让阅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出内心的人文阳光。华夏人类倡导以人为本,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热爱和平、整体至上的高尚品质意识,这些文学词语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品格,通过文学阅读,学习者会用探究的眼光去审视,品味的行为去思考,用积极的态度去承接来自方方而而的困难和危险。用文学精神去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的魂魄。
二、利用文学作品拓展人文素养形成的宽度
在历代文学作品当中,大量的富含爱国主义精神、充满着人文精神的作品成为了滋养学生的精神食粮。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在传授好课堂知识的同时,要设法将他们阅读的视野拓展到课外阅读,教师不仅要向他们推介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同时要为他们介绍我国的经典作品。例如,教师在讲授了《世间最关的坟墓》的同时,要给学生推荐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等;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时候,就要给他们推介阅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借助课堂教学而对而沟通的优势,教师要及时地将相关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孔子的作品,就能够掌握到中庸之道的思想精华,进一步对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有深入的理解,对诚实守信有新的认知,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形式,完全可以让阅读者获得更多的知识熏染。高校新编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选取的人物,给我们后人树立起人格高尚的榜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国家和民族甘愿舍弃生命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心怀国家大业,心有万众黎民的范仲淹。这些典型人物不仅为文学作品增加了亮色,他们的情感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他们用精神的光辉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阅读文学作品的大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
三.人文素养,:要多样化文学作品阅读活动
1授课教师要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尽量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课堂上给出文学作品选择的篇口,相对的知识点掌握和读书笔记的记载。要鼓励学生进入到学校的图书馆,选择优秀的图书和报刊杂志,不仅要阅读古代的文学作品,同时更要去阅读现代作家的作品,从中对当今社会存在的真善关和假恶丑进行甄别和审视,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摘抄笔记和创作读后感,多种形式地接触大量文质兼优的经典作品,阅读者就会感受到作品中跳动着时代脉搏,倾听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声,这样的阅读不是在做无用功,而是更好地在实现着人文素养的给予,更能去引导他们关注社会人群,关注人性道德、关注社会问题,使他们心中建立起社会良知和社会道义。在优秀人物的激励下,他们会自觉地担负起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实现人文素养养成的基础。
2结合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学活动开展好文学阅读。要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就要有口的性地开展好文学作品的阅读。从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来看,校园文化活动室文学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如开展文学作品征文比赛,举办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开办文学作品沙龙、组织文学社等,这些活动可以算得上是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校园丰富多彩的文学氛围,让校园文化活跃起来就是在延伸文学阅读的效果,就是在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
四、结语
文学作品阅读不单单会丰富文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在阅读中,阅读者的形象思维被激活,联想的灵感也随时会产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也随之会有所增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员杨义指出:“阅读就应该让学生对文学有深深的感触,获得关的滋润,通过文学阅读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让人文精神在不断地阅读中积累的更加厚实,让学生在人文思想的激励下,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性和自豪感。青年正是致力于人生成长和事业发展的时期,他们有积极向上的动力和精神,有积极工作的热情,只要引导得法,就会让他们发挥出无穷的创造力。对于高校而言,文学的教育应该摆在育人的地位去加以重视,不仅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而且要利用文学阅读将人文精神贯穿其中,引领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同时更要让他们在文学阅读中,善于理解的思考关于人性道德、理想追求,价值审关和整体至上的内涵精髓,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将文学艺术的教化因素不断渗透到他们的精神世界,文学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个生命的教学,口的是让个体生命在文学构建的和谐环境里得到更加健康地发展,让人文精神得到传承和升华。
摘要:在学生过激行为频频出现的今天,教育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作用也被不断强调。要在高中语文课程教育中构筑人文素养培养体系,一是转变理念,构筑全新的课堂形态;二是重视课外阅读,实现阅读的体系化、全面化和精神化;三是帮助学生以良好的写作习惯巩固自身的人文素养;四是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带动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实践策略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的精神培养和价值塑造作用受到了强调和重视,即人文素养培养已成为如今教育领域追求的一个全新的教育目标。这既是时代发展下教育事业进步的趋势和象征,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一步繁荣的标志。而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课程,课程本身便在人的精神培养、价值塑造以及思想升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加强高中语文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策略研究,对于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指出当下高中语文课程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实践策略,从而培养更符合时代要求和国家、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中语文课程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课堂教学流于形式:重教不重学
综观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迫于高考的压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重视的是“教”和“记”,而不是“学”和“做”。如在讲授古诗词或古文的课堂中,教师更注重的是文章中字词的解释、运用或古文的翻译、诗词的默写和背诵,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应试”为目的,以致学生普遍认为语文课就是“背诵课”。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被消磨,语文课程的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便无从谈起。
(二)教学手段创新不够:教学“不求甚解”
高中语文课程除了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问题与不足外,在教学手段上更是普遍被高中学生诟病,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毫无特点的课程讲解、“字词复读机”式的课堂练习几乎已将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和喜爱磨灭殆尽。语文课对于文学基础好的学生而言更像是放松课,因为老师讲的都能理解,但由于老师讲解的形式过于枯燥,学生难以集中精神听讲;对于文学基础一般或者较差的学生而言,语文课更像是“自由活动课”,因为其潜意识里觉得语文课就是“字词翻译”加“背诵练习”,课堂上听不听讲无关紧要[1]。在这种不重视课堂教学的教育现实下,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难度可想而知。
(三)教学拓展不够:重课内阅读,轻课外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存在问题的另外一个体现,便是课外拓展阅读没有相对完善和合理的规划。这一方面是因为繁重的学习压力让高中生无暇在在课余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是由于语文课程的枯燥性,导致学生对于文学作品阅读兴趣不大。但阅读是学习语文以及传递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因此这一矛盾导致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难以实现。此外,即便有的学生愿意用课外时间阅读文学作品,但由于未形成规模,语文教师通常也没有时间对这些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解和指导,导致其课外阅读缺乏计划,阅读的效率和质量便很难保证。
(四)教师人文素养不足:应试教育体系中的教师
高中阶段是学生课业压力最重的阶段,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很容易在这种繁重的学习压力下产生悲观、抑郁的情绪,尤其是女生,因为性别以及生理的原因,更容易出现心理崩溃的现象。这既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适应这一阶段的生活。人文素养有助于增强人的自信心与意志力,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文素养来带动学生更好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但是受“重应试教育,轻人文教育”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部分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有不足,而且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并不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这一点在农村和一些城市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师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就导致教师难以凭借自身的魅力去引领和带动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此外,由于部分教师人文素养缺失,他们很难在教学实践中同学生真正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也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构筑高中语文课程人文素养培养体系的实践策略
(一)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构筑全新的课堂形态
一是要构建民主和谐、平等参与的师生关系,课堂上保证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并通过主动质疑、正面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合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或不顾及他人感受乱说话。二是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阅读时间。每堂课可以给学生大约10分钟左右的自主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这段时间内既能放松自己,也能在阅读氛围中快速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三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感受并生成问题,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后,对课文有所感悟,甚至生疑、质疑。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能对学生做任何引导和暗示,更不能有硬性的统一规定。四是要讨论交流。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使个人在自由阅读中生成的疑问得到解决[2]。五是教师补充发言,在那些关键、重要之处或者学生言语未及之处进行补充,但教师发言应简要、恰当、深刻,富有启发性,避免课堂沦为“说教课堂”。
(二)在课外拓展阅读中实现阅读的体系化、全面化和精神化
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关键在于自身在课堂之外的阅历以及自身的思想深度,因此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可行的。但是课外阅读绝不能盲目和随意,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有效规划和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是提升其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课外阅读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亦是如此。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强,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情趣相适应的读物。因此,我们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这类基础性作品,学会理解书本中主人公或不同角色的行为和做法,从而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等他们的阅读积累了一定的量,再指导他们读《红楼梦》《呐喊》《复活》《老人与海》等寓意深刻的作品,学会在这些作品中定位自身的理想和个人的精神追求。同时,为了让学生保持阅读热情,就必须想办法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为此,教师要组织活动,为学生交流阅读体验、提高阅读水平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如将课外文学名著的阅读与影视欣赏结合起来,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并引导他们将影视作品与原作进行比较,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特殊韵味。
(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巩固自身的人文素养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在其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行为的意义。写作作为一种与内心活动联系紧密的行为,毫无疑问是学生不断提升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时可以多途径、多形式地利用写作教学来实现教育目的。写作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就是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与外部世界有所沟通,启发学生了解自我、剖析自我。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求知欲和表达愿望也会越来越强烈,写作的动力便得以产生。但由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还不够成熟,在文章中常常会表现出是非混淆或以偏概全的情况[3],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文章来深层次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有方向、有目的、有效率地进行指导或纠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要时还可以采用学生自读作品的方式来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了解,以便使彼此更加有效地沟通。
(四)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带动学生的成长
言传身教不仅仅体现在知识层面上,更会反映在学生的行为与价值观中。因此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时,尤其需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起到榜样与示范作用。尤其是在高中这个课业压力繁重的关键阶段,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甚至影响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以耐心和细心去感动和鼓励学生,还要在生活中做正面示范,这便要求教师必须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家访、去辅导,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勇敢的人生观,助力学生成长。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开放度的提升,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有助于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也能进一步优化我国的文化环境和人文形象,将各种不利于国家、社会和谐发展的不良因素消弭于无形。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将人文情怀的种子播撒在高中学生的心中,必会使学生的未来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石耀华,赵彩丽.试论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内容的现状与出路[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2]许淑英.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生活教育,2014(10).
[3]陈友萍.巧用多媒体激活高中语文课堂[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14(4).
一、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1.知识体系构成呈现实用化
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倾向性的选择实用化的专业,比如: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多数学生会选择计算机、英语、机械、土木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而忽视文史等学科;即使选择文史等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也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未达到“修养”的要求。
2.价值观呈现功利化
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应困惑而被误导甚至扭曲,比如: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就是为了得到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在择业的时候,部分学生也是选择大城市,或是体面职业;在人际交往时,也存在实用主义心理,甚至将实用主义运用到师生交往之间。在处理个人、集体或是国家的利益时,只考虑自身利益。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缺乏***思考,心态浮躁。
3.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
由于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比如: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恋爱易引起情绪波动等,同时在他们身上还表现出意志力不坚定、容易冲动、心态失衡、个性扭曲。目前高校中,学生应学业、恋爱、就业等问题而酿成悲剧的事件时有发生,关键还是没有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对策及路径探究
1.厘清对人文素养学科的定位,实现课程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首先要培养成一个心灵美、道德高尚、综合素质高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料,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文学即是人学。在文史类教学中,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素有“上下五千年”之称,博大精深。比如:孔子的“仁”,墨子的“非攻”“兼爱”等,这些传统文化体现了人文素有的精髓,影响着我国世世代代的人。在文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在理科课堂教学中,在教授理科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讲授基因知识的同时,可介绍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和巨大贡献,让学生明白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和艰辛的付出,使学生受到启发,感受到人性的价值,追求心灵的最高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多变,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变得不再枯燥。
2.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评价机制,体现传统教育至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社会和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只关注分数的高低,成绩的优劣,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用化和功利性,忽视了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在教育中,削弱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无法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最终教育出来的人才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却不是一个完整、和谐的人,表现出高分低能、有知识没文化。所以在新时期的环境下,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仅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更应该是一个具备人文素养的人。因此,社会和高校应转变“人才”的传统观念,推广施行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塑造人文环境,加强人文舆论导向,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机制考核指标,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3.优化人文素养培育外部环境,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
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应不断优化人文素养培育的外部环境,从社会、校园、家庭等层面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周围环境。首先,加强对社会环境的营造。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科学理念引领社会发展潮流,避免大学生过度的物质崇拜和个人意识膨胀,尤其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更应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以社会公德和价值体系建设,填补学生价值判断的空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应加强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对于学生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而言,大到院校管理人员,小到宿舍集体生活,都应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搭建好平台,比如教职工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代表优秀的人文精神等,都能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人性化的校园管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最后,家庭的人文素养培育至关重要。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只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家庭才是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战地,因此父母应做好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以自身的谦虚、无私、勤奋等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4.强化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素养助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大学生身处的教育环境对于其人文素养的培养情况息息相关,尤其教师自身的表现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对于学生素质的高低联系相当密切。这就表明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带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首先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品位,以良好的个人品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指导学生直面生活的困难,同时教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困惑,对于好的思想文化多些理解和传播,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广泛的爱好,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学生生活状态及时了解并关注,关心学生所想,了解学生困难,除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还要多些精神上的鼓舞,才能使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推进实践教学,因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在参与的社会实践中能较好的得以体现,教师改变学习方式,更多的发动学生参与实践,是创造更多的条件对学生人文素养加以培育。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探究心理,养成服务理念,学会与人相处之道,做到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传统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更是使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必备素质,因此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自身建设有着不可或缺性。其次,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需要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的担当起建设祖国发展经济的大任。因此,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高等院校,应认识到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探寻出适合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有效路径,并保证措施的及时高效完成,最终才能为不断满足社会化的人才需求做出应有贡献。
本文发布于:2022-12-22 09:1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919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