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静的800字作文

更新时间:2022-12-22 09:05:00 阅读: 评论:0

心静是成功的前提作文800字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整理的心静是成功的前提作文8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心静是成功的前提作文 篇1

俗话说:“心静,是成功的前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永不改变的主题。

唯有心静,才能忘掉尘俗;唯有心静,才能有学习的兴趣;唯有心静,才能专心的学习;唯有心静,才能更好的学习。

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虽双耳失聪,但凭着自己对音乐的喜爱一直创作着。贝多芬靠的不是听力,而是自己心灵与音乐的感应。每当他作曲时,总是先使自己静下心来,认真地去感应,再加上他顽强的毅力,一次次地改写,他用音钗顶住下唇发音,直到将下嘴唇磨破了,还在练习着,直到有一天著名的《英雄交响曲》诞生了。

假若当初贝多芬不能静下心来,就不会,就不会有谱曲的思路;假若当初贝多芬不能静下心来,就不会有谱曲的毅力,就不会坚持下来,就不会谱写出成功的乐章。

唯有心静,方能成功。

被誉为“诗仙”的李白一生曾创作了多篇诗篇,骗骗令人赞不绝口。李白曾隐居徐来潜心创作,目的为了能找到一个清静,能使自己心静的地方,创作出美好的诗篇。他多清晨创作,通过一次次地观察,一次次感受自然的宁静,最终创作出了千古佳作。

正是因为李白是自己心静,才使得自己有了创作的灵感;正是因为李白淡泊名利,看轻人世间的尘俗,才是自己心静,才能被世人铭记,才能铸就成功的辉煌。

正如一句“妄消空山有风月,心静闹事无喧嚣”所说,就是强调心静的作用。

从古至今有无数成功人士因心静而成功,他们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从而取得成功。

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一生苦练书法,最终练得一手好字。练习书法的前提是要心静,要做到人心合一,这样写出的字才能有开阔的气势。王羲之之所以能够每天苦练,甚至将十八缸水练完,不光靠的是毅力,而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平静的心。

拥有一颗平静的心,便拥有了一切。我们有时往往追求成功,反而做后却是失败,其实原因在于我们缺乏心静。等到我们心静之时,往往也就是我们成功之日。

“踏一路金花风雨,响一路声声驼铃,采一路兰芷芳飞,唱一路歌声不断……”同学们:“让我们拥有一颗平静的心,学会心静,去到达成功的彼岸吧!”

心静是成功的前提作文 篇2

人活在这世间,历经无数次成败得失,悲欢离合,喜笑哀怒。在得意的时候,喜形于色,忘乎所以,在十一的时候,火头丧气,一蹶不振,心也在不断的翻滚颠覆着。

古语有云:“心静自然凉。”即使在炎炎夏日,一个人只有静下心来,也会感到凉爽。静——人之大利,躁——人之大忌。而心静更是大事者必备的武器。

《鸿门宴》中,相遇因为心中对刘邦存在些许信任,对范增的'意见一直摇摆不定,丧失灭除刘邦的大好机会,成为后来的楚汉争霸埋下祸根。如果后来相遇能够衡量权益,天下将会属于项羽的。可是他没有;而历史也不允许有如果。一个人,活在这世间,一定有他存货的道理,有的人云淡风轻,万事万物如过眼云烟;有的人拖泥带水,心总在摇摆不定,等到事已成定局,才后悔莫及。

在《对弈》中,那个善弈者并非真正技高于另一人,只是他在对弈时,将天涯的身心全都投在棋中,外界相对于他而言是全然不知的,麻木不仁的。而另一个人却因为一只鸿鹄,就产生一系列想法,这是对弈时的一大禁忌。

古人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可想而知,心智在古人看来是多么的重要。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飞的快节奏社会,人们不断地奔波劳累,为了更号的生活,更好的社会地位,忘却人最初生时的本质。成为只会工作工作赚钱的机器。

现代人是心中总是装满了目标,且一直在不停的奋斗中着,心理的压力,家庭的负担,社会的竞争力,导致了大部分人患上了心理疾病,为何那些人,不静下心来,驻足观看一下周围美丽的风近百个,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丽。

心静则事成,暂时告别一下负荷超载的心。放松一下吧,也许成功就眼前。

心静则事成,尝试着单薄名利,爆出云淡风轻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那么你将会成功的。

心静则事成,努力着放弃一些索念,学学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单薄心性,成功就在你眼前。

本文发布于:2022-12-22 09:0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919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心静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