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饮食疗法一糖尿病的一般知识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下面为大家带来糖尿病并发症饮食疗法一糖尿病的一般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一、糖尿病的饮食疗法:
这是很多1型糖尿病的患者都很关注的话题了。只有尽早的了解了一型糖尿病与哪些因素有关,才能更好的预防和治疗一型糖尿病。那么1型糖尿病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起1型糖尿病的因素有哪些?1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多发病于青少年,并且要用胰岛素治疗。所以了解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早期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就显得很重要了。
二、引起1型糖尿病的因素: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
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
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1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引起1型糖尿病的因素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对于糖尿病这种疾病而言,早期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要引起重视。建议大家多了解一些关于糖尿病的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话,就在线咨询糖尿病医院专家吧。
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在40岁之前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患的绝大多数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大多数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
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常为明显超重或肥胖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降低。无论是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理想,往往消瘦得更明显。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由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部分患者是在检查血糖时才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而部分患者在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后,在检查身体过程中发现血糖升高。而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起病初期症状就比较突出,故一般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近年来患有1型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对1型糖尿病的危害也不能够轻忽。那么,1型糖尿病对于糖尿病人都有什么危害呢?1型糖尿病对于糖尿病人都有什么危害呢?
糖尿病医院的专家指出,1型糖尿病人是胰岛细胞被彻底破坏的,完全不会产生胰岛素的疾病。
三、1型糖尿病对于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有:
1、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所以有明显高血糖引起的临床症状。糖尿病人有明显的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或明显消瘦。
2、低血糖。有的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反应,这个也是一型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是糖尿病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一种并发症。轻度低血时可有心慌、手抖、饥饿、出冷汗等表现。严重时可昏迷、甚至死亡。
3、酮症酸中毒。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同样的,1型糖尿病也会导致并发症。糖尿病主要并发症有酮症酸中毒,表现为血糖明显升高,尿中出现酮体,血气有酸中毒,严重者昏迷,抢救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4、1型糖尿病还会并发一些慢性的疾病。都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心、脑大血管病变等,此种并发症相当凶险,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多加留意。此种疾病多发于青少年身上,所以患者家属一定不要忽视1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存在。
糖尿病的危害究竟有哪些呢?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的上升,糖尿病是一种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很大伤害的慢性疾病,不少人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而不得不放弃工作,长期住院治疗,甚至失去了下肢和生命,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那糖尿病的危害究竟有哪些呢?下面有糖尿病专家介绍一下:
1、糖尿病的危害会对神经有一定的影响。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最常见。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为四肢末稍麻木、灼热感或冰冷刺痛,重者的糖尿病患者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植物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排汗异常,腹胀、便秘或腹泻,站立位低血压,心动过速或过缓,尿不尽或尿失禁。
2、糖尿病患者除动脉硬化、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及老年性白内障外,糖尿病视网膜病与糖尿病性白内障为糖尿病的危害眼球的主要表现。轻者的糖尿病患者的视力下降,重者可引起失明。这也是属于糖尿病的危害表现。
3、糖尿病的危害还有就是引起糖代谢严重紊乱,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加速,酮体大量产生,组织未及氧化,肺及肾也未及时调节排出酮体,血酮浓度明显增高,出现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病死率极高,需紧急救治。
四、拓展:关于糖尿病的治疗
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自我监测血糖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二)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
(1)磺脲类药物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体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疗效。但对肥胖者使用磺脲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使体重逐渐下降,与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联用较好。下列情况属禁忌证:一是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二是合并严重感染,创伤及大手术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三是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四是糖尿病孕妇,妊娠高血糖对胎儿有致畸形作用,早产、死产发生率高,故应严格控制血糖,应把空腹血糖控制在105毫克/分升(5.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20毫克/分升(6.7毫摩尔/升)以下,但控制血糖不宜用口服降糖药;五是对磺脲类药物过敏或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双胍类降糖药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
①适应证肥胖型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②禁忌证严重肝、肾、心、肺疾病,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缺氧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伴有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况时暂停双胍类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
③不良反应一是胃肠道反应。最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泻,发生率可达20%。为避免这些不良反应,应在餐中、或餐后服药。二是头痛、头晕、金属味。三是乳酸酸中毒,多见于长期、大量应用降糖灵,伴有肝、肾功能减退,缺氧性疾病,急性感染、胃肠道疾病时,降糖片引起酸中毒的机会较少。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①伏格列波糖餐前即刻口服。②阿卡波糖餐前即刻口服。主要不良反应有:腹痛、肠胀气、腹泻、***排气增多。
(4)胰岛素增敏剂有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糖代谢。可以单用,也可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有肝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者不宜应用。
(5)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①瑞格列奈为快速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时服,不进餐不服。②那格列奈作用类似于瑞格列奈。
2.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制剂有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并已制成混合制剂,如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
(1)1型糖尿病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
(2)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的最大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三)运动治疗
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病人的运动量和病人感兴趣的项目。运动形式可多样,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四)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
1.总热量
总热量的需要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量、病情等综合因素来确定。首先要算出每个人的标准体重,可参照下述公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或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女性的标准体重应再减去2kg。也可根据年龄、性别、身高查表获得。算出标准体重后再依据每个人日常体力活动情况来估算出每千克标准体重热量需要量。
根据标准体重计算出每日所需要热卡量后,还要根据病人的其他情况作相应调整。儿童、青春期、哺乳期、营养不良、消瘦以及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总热量。肥胖者要严格限制总热量和脂肪含量,给予低热量饮食,每天总热量不超过1500千卡,一般以每月降低0.5~1.0kg为宜,待接近标准体重时,再按前述方法计算每天总热量。另外,年龄大者较年龄小者需要热量少,成年女子比男子所需热量要少一些。
2.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每克产热4千卡,是热量的主要来源,现认为碳水化合物应占饮食总热量的55%~65%,可用下面公式计算:
根据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可进主食(米或面)250~400g,可作如下初步估计,休息者每天主食200~250g,轻度体力劳动者250~300g,中度体力劳动者300~400g,重体力劳动者400g以上。
3.蛋白质
蛋白质每克产热量4千卡。占总热量的12%~15%。蛋白质的需要量在成人每千克体重约1g。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消瘦,有消耗性疾病者宜增加至每千克体重1.5~2.0g。糖尿病肾病者应减少蛋白质摄入量,每千克体重0.8g,若已有肾功能不全,应摄入高质量蛋白质,摄入量应进一步减至每千克体重0.6g。
4.脂肪
脂肪的能量较高,每克产热量9千卡。约占总热量25%,一般不超过30%,每日每千克体重0.8~1g。动物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植物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糖尿病患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应以植物油为主,更有利于控制血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本文发布于:2022-12-22 07:4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913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