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啃老族应该从心理健康方面入手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吧,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句子吗?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拯救啃老族应该从心理健康方面入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吃喝要靠父母,每天自己什么事都不做,这样的年轻人真的令人气愤。要想拯救啃老族,专家建议应该从心理健康方面入手。
啃老族,又称“吃老族”或“傍老族”,或者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国,尼特族指的是16~18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15~34岁年轻族群。
“啃老族”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一、社会特性
可分为四类“追求梦想型、丧失自信型、自闭型和家庭溺爱型”。
追求梦想型
对于自己的现实工作有理想,非要达理想才能满足自己所需,会有一直转换工作的情形。
丧失自信型
因一次的工作经验失败,对往后就业会有挫折感,信心遭受打击,不敢再面对就业。
自闭型
从小与社会接触环境自然隔阂造成。
家庭溺爱型
从小受到家人的期待,认真读书只为了满足家人的期待,拥有高学历却不懂自己将来打算,遂成米虫的心态 。
二、生活状态
曾有一谜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这帮“啃老族”的生活状态,说的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而谜底就是“啃老族”。
在城市里,年轻人靠“啃老”过活,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的现象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多,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物价的升高,将会愈加普遍。
啃老立法
《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已经实施15年,对其进行“大修”,其中,“有***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以无业或者其他理由索取老年人的财物。”这一特别禁止成年子女“啃老”的条款,把这部条例的“大修”工作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人认为,父母对于是否继续资助成年子女本身就有决定权,立法实在没有必要;有人认为,针对“啃老”立法有助于弥补法律空白,对“啃老族”起到警示作用。
三、一般类别
据中国媒体调查,“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
一是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他们觉得在家里很舒服。
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占20﹪;
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靠父母养活着
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如今“啃老”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春玲认为可以将“啃老族”分为失业、待业人员群体和低收入就业人员群体。
早在2009年就有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中有多达16.51万“啃老族”,他们大多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被迫加入“啃老族”队伍的,他们认为“啃老”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所致,是无奈之举。
然而今天,越来越多原本有工作的年轻人却主动辞职回家,加入了“啃老族”的队伍。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从“被动啃老”变为“主动啃老”。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
“啃老族“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在中等教育阶段没得到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或没能很好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在就业市场中缺乏优势或根本不想就业。
产生原因
原因:啃老族的诞生多半是因为儿时父母过于溺爱的行为而导致的。大多数啃老族们因为从小依赖父母习惯了,失去了在生活中和社会上***自理的能力,而且也养成了懒惰和只接受别人的劳动果实的习惯,因而长大了还只会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
“啃老族”的行为与不当育儿方式有关。
为什么当代社会出现了很多成年之后还依赖父母生活的“啃老族”?幼儿教育专家认为,“啃老族”的行为与他们在6岁前受到的不当育儿方式有关。
在郑州召开的中国幼儿教师发展论坛上,幼儿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对6岁以下儿童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他们成年以后缺乏***意识和***能力,“啃老族”就是鲜活的例子。成年以后,在经济、心理、生活等方面缺乏***意识和***能力,依然依靠父母的人被形象地称为“啃老族”。
中国园长发展论坛***、幼儿教育专家李俊杰说:“就拿吃饭来说,孩子都好几岁了,父母还给孩子喂饭;或者当孩子自己吃饭把饭洒出来时,一些父母不是耐心提醒、纠正动作,而是对孩子大声呵斥,这对孩子的***精神和自信心都是一种打击。”
致力于幼儿教育科学普及工作的学前教育硕士李俊杰说:“对儿童正常行为的压制和约束,不利于培养孩子***、自信的品格。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依赖父母,做事情畏首畏尾。”
专家认为,让孩子自己吃饭,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精神和自信心,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对以后孩子学写字、学画画以及培养动手能力都很有帮助。
根据学前教育理论,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素质在6岁以前基本定型,如果儿童6岁以前养成过多依赖父母的习惯,那么以后再培养他***、自信、顽强的品格就会相当困难。
人们对中小学教育已经十分重视,但是对于幼儿教育关注不够。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是独生子女,父母和老人都是围着小孩转,为孩子想是就应该,不知国人是否发现这样的奇怪现象,明明是小孩子什么都懂了,可父母呀老人呀都要说孩子还小,不懂事,这个“不懂事”的年龄是越来越大,不是6岁以下了,实际上,父母对10岁甚至15岁以下儿童的教育方式,都是以溺爱型居多,这样当然就会直接影响成年以后的行为方式。6岁以前不当教育方式的后果,就难以挽回了,更何况是15岁以下呢。
一是转变观念由于传统亲子观念的影响,父母无怨无悔地为子女倾尽毕生财力、精力,直到子女成年,都无法从这种无条件全方位奉献的惯性中解脱。所以,拯救啃老族,父母首先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亲子观念,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真正切断亲子之间的心理脐带,彻底破除亲子一体化心理。父母要深刻认识到,即使亲情再浓,两代人也是彼此***的人。
二是调整认知有些年轻人是由于虚荣心理或攀比心理,而陷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惑中,无奈之下开始了啃老的生活。不用说放弃工作逃避在家者,就是有些盲目考研者也是这样。所以要调整认知,改变就业观念。年轻人应该深刻认识到,人生之路,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发展,刚刚开始人生,最大的光荣是自己养活自己,最大的成功是自食其力。何况,从社会责任感而言,就业是成年人的基本标志之一。经济上不能***的人,何谈作为“人”的社会意义,又何谈人生?
三是挑战自我如果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透视,可以说,不管哪种原因,啃老族的内心深处没有一个人能有真正的好感觉。因为啃老意味着寄生,作为一个年轻人,寄生生活绝不会找到心灵的安宁。因为寄生是一件羞耻的事,是一件痛苦的事。“知耻近乎勇”,年轻人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勇于挑战自我,从而激发***意识,激发自强精神,激发尝试的勇气,进而激发自立的潜能。
四是拿出行动其实,不少年轻人内心并不认可在家里啃老。因此,经过上面的心理调整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拿出行动了。在行动之前,人们常常会有一种心理定势,习惯把事情想象得很困难。这就是有些人放弃行动的心理原因。但是,一旦我们行动起来,会发现事情比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这期间,父母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学会上述的几种方法,让孩子的心理保持健康,那么一步一步慢慢调教,孩子的啃老行为就会消失不见。这样今后的生活才能够自力更生,不再依靠年迈的父母,减轻父母的负担。
心理互救:父母的应对策略
1.由于传统亲子观念的影响,中国父母无怨无悔地为子女倾尽毕生财力、精力,直到子女成年,都无法从这种无条件全方位奉献的惯性中解脱出来。所以,要想拯救啃老族,妈妈首先需要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真正切断亲子之间的心理脐带,彻底破除亲子一体化心理。家长们应该深刻意识到,即使家庭足够强大,两代人也是相互***的。
2.调整认知。有些年轻人由于虚荣心理或攀比心理,陷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惑中,无奈之下开始了啃老生活。不用说,在家逃学放弃工作,甚至一些盲研究生考试也是一样的。所以要调整认知,改变就业观念。他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人生之路,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发展;刚刚开始谋生,最大的光荣是自己养活自己,最大的成功是自食其力。何况,从社会责任感而言,就业是成年人的基本标志之一。经济上不能***的人,何谈作为“人”的社会意义,又何谈人生?
3.勇于挑战自我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透视,可以说,不管哪种原因,啃老族的内心深处没有一个人能有真正的好感觉。因为啃老意味着寄生,作为一个年轻人,寄生的生活永远不会找到心灵的平静。因为寄生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它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知耻近乎勇”,年轻人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勇于挑战自我,从而激发***意识,进而挖掘自立潜能。
4.拿出行动来其实,不少年轻人内心并不认可在家里啃老。因此,经过前三点的心理调整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拿出行动了。在采取行动之前,人们往往有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很难想象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放弃行动的原因。其实,一旦行动起来便会发现,事情比想象的容易得多。
5.逐步前进。为了减少行动中的困难,最好在行动上采取小步子的策略,因为步子越小越容易成功。如有需要,可在心理咨询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譬如,第一步开始承担家务,第二步勇敢走出家门,第三步尝试比较容易适应的短期工作,第四步从事比较长期的工作,第五步再谋求比较理想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记录下每一步小小的成功来,促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强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想要有效的帮助孩子解决这种心理的方法,想要让孩子可以身心健康的成长,那么家长们,从小就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你只关注给孩子物质上的东西,而不注意培养他们的***,那么就造成啃老族。
本文发布于:2022-12-22 02:5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899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