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交流材料万能模板

更新时间:2022-12-21 22:48:00 阅读: 评论:0

典型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典型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精选9篇)

经验材料是指党政军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表彰先进、传播事迹、交流和推广各种经验所写的文字材料,下面和一起来看典型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精选9篇),希望有所帮助!

典型经验交流材料1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配备,乡***、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工作,进一步注重实践与工作相结合,积极探索培养管理的新手段、新方法,通过加强五项措施,实施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能力,积极引导他们在基层锻炼成才。

一、强化帮带措施,促进角色尽快转变

采取村干部一对一帮带的方式,让大学生村官全程参与村日常工作,提高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定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村干部担任大学生村官工作“辅导员”,传授群众工作经验,帮助开展各项工作。同时,把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学习、工作目标确定、工作任务的完成、业绩考核结果等内容与所在村“两委”的年度计划和年终工作考核捆绑在一起,促使所在村“两委”主动帮助、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平台。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工作能力

建立村官培养实施规划,实行“三项制度”。一是定期工作汇报制度。每日记一次工作日志、每季度一次工作总结汇报、每半年一份调查报告。二是集中培训制度。定期参加乡村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使他们对如何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提高自身素质,担当起新农村建设重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三是会议制度。乡***要求大学生村官要参加所在村的所有会议,全面了解村日常工作议程和整体工作情况。

三、强化实践锻炼,提升综合能力

乡***安排大学生村官具体的事务,如在各类材料撰写、文化宣传、远程教育管理等方面,明确要求,落实责任,进行交任务、压担子,增加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使他们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

四、强化督查指导,促其履职尽职

通过不定期的走访,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跟踪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等情况,认真搞好乡村两级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督促指导。党政班子成员定期入村督查,了解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开展情况、目标完成等情况。

典型经验交流材料2

丰镇市91个村中48个村有了可持续增收的集体经济。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我们有效调动了村党组织的组织优势、龙头企业的市场优势、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资源优势、贫困户产业扶贫的政策优势、财政资金的推动优势,形成了“五轮驱动”、全民参与的集体经济发展态势。

“八种模式”——突出因地制宜

入股实体经济模式。在立地条件好的村,村集体入股龙头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巨宝庄镇巨宝庄村依托绿康源公司,投入130万元注册巨福合作社,其中绿康源公司投入70万元占股55%,村集体投入40万元占股30%,农民股东投入20万元占股15%。绿康源公司负责按高于市场20%的价格收购合作社农产品,并按低于市场20%的价格为农户提供饲料和蔬菜下脚料。村党支部负责按要求组织种养殖和劳务输出,2017年村集体收入6.2万元。目前,合作社又与20多户贫困户联合建立粉坊、豆腐坊,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规模。

综合服务创收模式。在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村,通过服务创收发展集体经济。黑土台镇南瓦窑村建成1万多平米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向企业出租场地和仓库收取租金;企业向服务中心支付产业发展服务费,40%归集体经济,60%归经纪人,2017年村集体收入5.7万元。南城区五台洼村利用地处氟化工业园区的有利条件,成立企业废渣清运队,村党支部牵头,村民携带清运车入股,村集体年收入8.3万元。

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在能人大户多的村,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南城区二号沟村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茂源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65万元,流转土地570亩,种植新品种杂粮杂豆,注册“丰麦泉”商标,主打绿色有机品牌,集体经济收入5.1万元。马家库联等15个村都成立了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种植和养殖业。

发展乡村旅游模式。在文化产业、乡村景观优势较为突出的村,借乡村旅游发展集体经济。元山子乡依托***老区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景区。民俗博物馆、***纪念馆、胡一新***陵园、中华诗词村已经初具规模,开始接待游客。2017年新***员干部红色培训教育中心、民俗体验园,恢复重建“120师抗战纪念旧址”,逐步形成了区域型乡村红色旅游景区,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辟了新的途径。浑源窑乡天花板村与集宁爱情海婚纱摄影公司合资建设婚纱摄影基地,年接待拍摄婚纱情侣100多对。

土地承包流转模式。在土地资源较为充裕的村,村党支部通过整理土地,集中流转承包发展集体经济。元山子村组织流转农民土地3000亩,集中承包给青青草公司,在足额兑现农民租金的基础上,将路、渠、埂等400多亩土地留作集体经济,每年稳定收入6.4万元。带动周围3个村流转土地发展集体经济,完成了集体经济原始积累;北五泉等10个村,将土地整理恢复的耕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平均每村收取租金3万多元。

自主经营发展模式。一部分村党支部充分利用本村的气候、水源等自然资源,自主发展集体经济。黑土台镇粒峨村、红砂坝镇十八台等11个村发展枸杞、果树、***大枣种植业,规模大,成活率高,示范效果明显;红砂坝镇九龙湾村利用水库资源,以村民集资、合作经营等方式,发展水产养殖、农家乐、乡村旅游产业。

盘活集体资产模式。在拥有集体资产的村,大力盘活集体资产发展集体经济。巨宝庄镇洪字村等4个村利用闲置校舍与能人大户建设杂粮加工厂,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万元;隆盛庄镇三应坊村利用村集体拥有的大型农机具以低于市场价出租给村民耕地、收割,既减少了农民支出,又增加了集体收入,2017年收入1.5万元。

产业扶贫带动模式。在龙头企业能够辐射带动的村,借产业扶贫政策优势发展集体经济。元山子乡沙沟沿村依托飞宇肉鸽公司,建设獭兔养殖场、肉鸽养殖场,将村集体和贫困户的獭兔、肉鸽集中养殖,贫困户每年分红1500元;浑源窑乡浑源窑村为贫困户建设托牛所,将贫困户发展生产的肉牛集中养殖,每年为贫困户分红1000元,既解决了老弱病残贫困户无能力发展生产的问题,又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

“三项措施”——激发发展活力

党建引领,突出支部功能。市委制定了《发展村集体经济实施意见》,提出了2017年目标要求,为每一个村精准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调整撤换了村党支部书记7人,举办了村党支部书记发展村集体经济培训班,组织了30多名乡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本领。

因村制宜,突出产业特色。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村一策,按照“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原则,鼓励各村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不同的发展形式和经验。

部门联动,整合资源力量。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门整合资金、发改部门整合项目、农牧业等涉农部门整合产业的工作机制,把资源集中打捆投向发展集体经济村。精准选派91名驻村第一书记,申请上级专项资金、党费补贴260万元,市本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80万元,形成上下联动、集中发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点启示”——助力乡村振兴

集体经济有没有,核心在于建强党支部。“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只有建强党组织、育强带头人才能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集体经济强不强,关键在于兼顾利益相关方。发展村集体经济不能陷入“边上马、边推动、边消亡”的怪圈,为破解这个难题,丰镇市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形成“五轮驱动”的发展态势,充分兼顾了龙头企业、能人大户、贫困户和村集体的利益,形成了一种相互融合、利益叠加的发展模式。

集体经济优不优,重点在于部门联动聚合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必须唱好“大合唱”,奏响“同心曲”。只有各部门积极参与、广泛联动,才能形成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强大合力。

2018年是全市发展村集体经济攻坚之年,丰镇市将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000万元,实现91个村集体经济“清零”,重点支持60个村收入突破5万元,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典型经验交流材料3

***总书记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为切实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我县在深入开展“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年”活动的基础上,以工匠精神抓严抓实党内政治生活,着力推动全县各级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三步连环”找准问题症结

全县各级党组织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找准问题,对症施策,通过三个步骤全力查找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

“面对面”找实问题。坚持上一级党组织“面对”下一级党组织,真查、实查,查深、查全,作好表率,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对照《准则》所列的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推进年实施方案》的任务要求,进行“对号入座”,真正做到“三不列”(即没有触及思想的问题不列、客观原因不列、不痛不痒的一般性问题不列)。

“线对线”找准问题。各级党组织书记以“向我看齐”的鲜明态度,深挖思想根源,对查找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在查找下一级的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查找自身的问题;在查找班子集体的问题的同时,更注重查找班子成员个人的问题;在查找表象性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查找深层次的问题。

“点对点”深找问题。各级党组织通过列出的“问题清单”和班子成员相互对应,从共性中查找班子问题,从班子问题中认领个人问题,做到一一对应、一一认领,进一步深找存在的问题。使查找出的问题真正触及了思想、找准了症结,做到了见人见事,为整改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学并举”筑牢信念之基

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基础在“学”,我县创新学习方式,搭建活动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

创新方式深入学。全县各级党组织在突出重点学习《党章》、《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基础上,创新学习方式上,严格执行“五个一”学习方式,即每月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学、每月举办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学、每名党员讲一节党课、支部每周进行一次集中学习、党员每天网上自学一小时。并将“三会一课 ”“主题党日”“政治生活推进年”有机结合,统筹安排,力争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

书记带头示范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关键在党组织书记,我县从书记带头入手增强示范带动效应,在县人民影剧院小礼堂开设“书记讲堂”,定期每周举办一次,由各级党组织书记、基层先进模范代表和老一代***前辈主讲,主要讲授党史、党建、党性教育、书记抓党建工作体会以及各地各部门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等,听课人为宣讲人所在单位党员代表,所在行业系统党员代表。每次授课结束后由专业评委进行现场测评打分,“书记讲堂”实行全程录像,并在电视台开设专栏播放。2017年8月18日上午,举行了“书记讲堂”启动仪式,县委书记王晓军带头作了第一期主题党课。截止目前,已开办了27期。

创立载体实地学。为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直观感,精心打造了“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教育实训基地”,基地以展厅的形式布置,通过图版、专题片、PPT、实物演示、现场解说等形式分别对党组织的`规范化设置、党员的规范化管理、党建场所的规范化建设、党内教育的规范化要求、党内生活规范化开展、党内制度规范化执行、群团组织的设置与工作任务、全县党建任务动态考核平台演示等内容进行展示。并分批次对全县各级党组织书记、党务干事及其他人员进行实训,通过现场观摩、培训,促动各级党组织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三项制度”落脚常态长效

建立督导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在“政治生活推进年”活动中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的督导工作机制。每月月底召开由县委副书记召集,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以及活动办成员参加的督导例会,听取9个督查指导组对本月督导情况的汇报,安排部署下月督导重点内容。并把每月的督导情况在全县范围内通报。通过督导,县委对14名抓党建不力的党组织书记进行了约谈。真正体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增强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

执行基本制度,强化日常生活。全县各级党组织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请示报告、“评星定级”、“主题党日”、党费缴纳等基本制度、核心内容及工作要求,将政治建设与抓党的建设、抓脱贫攻坚、服务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确保正常工作与党内政治生活两不误、两促进。

建立整改制度,强化活动实效。各级党组织针对查摆出的问题,认真整改落实,实行建档销号制度,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时限,整改一个销一个。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一件一件落实、一件一件整改,使广大党员干部把问题放在心上、把整改落在肩上、把解决问题抓在手上,确保党内政治生活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典型经验交流材料4

2020年,南宁火龙果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良种、提品质、打品牌,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带动农户10712户,户均增收8.4万元。2021年1月,第一批南宁火龙果出口荷兰,开启了国际市场之门。保护工程的实施,助推了“中国火龙果看南宁”的美誉。

一、良种新法,增强南宁火龙果综合生产能力

在品种上,选用“金都一号”“软枝大红”等优良品种;在栽培上,大力推广单联排、双联排种植,从亩植400~500株提高到800~2200株,大大提高产量。同时,根据火龙果喜光特性,创新应用夜间补光技术,“叫醒”休眠的火龙果,实现提前开花、结果,错峰上市。2020年南宁火龙果种植面积17.54万亩,产量31.45万吨,全国市场每5个火龙果就有1个来自南宁。

二、多管齐下,强化南宁火龙果特色品质保持

南宁火龙果以果形大、肉质细腻、品味清甜的品质独步市场。借助于保护工程,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强化授权管理,实施按规生产。目前,共授权26家企业使用“南宁火龙果”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授权管理,生产主体统一按照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进行生产,构建了从品种选择、生产管理到收获贮存、包装运输、产品加工等全产业链标准化技术体系。2020年,南宁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火龙果生产经营主体培训1792人次,将课堂放到田间,让标准化落实到地头。

(二)建立核心生产基地,加强示范引领。2020年,选取广西佳年农业有限公司等4家授权用标企业,建设了4个南宁火龙果品种繁育和核心生产基地,在南宁全市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全市火龙果标准化、绿色化生产。

(三)开展产品专项抽检,加强风险监测。2020年,开展了南宁火龙果农产品地理标志专项抽样检测,随机从77个基地抽取156批次产品进行检测,结果100%符合国家标准。

(四)推行达标合格证,实现主体可追溯。将火龙果生产者纳入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管理,要求上市产品全部出具合格证,进行安全承诺,做到了生产主体可追溯。

三、多措并举,全面打造南宁火龙果品牌

(一)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提高品牌知名度。2020年,举办了第五届南宁火龙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参加了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得到广泛关注。2021年5月,在青岛举办“南宁火龙果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推介会”,受到当地市民热烈追捧。

(二)创新方式方法,多方位展示品牌形象。2020年,推出了南宁火龙果宣传片、南宁火龙果之歌、南宁火龙果微信表情包、南宁火龙果吉祥物等一系列宣传内容,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新媒体等渠道,在抖音、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开设话题,多方位立体地宣介南宁火龙果,初步树立起了南宁火龙果的品牌形象。

(三)开展绿色食品认证,推进品牌融合发展。目前,南宁市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火龙果企业有26家,面积3万余亩。通过“地标+绿色”双重认定,促进企业向更高标准迈进,接受更严格的监管,地标公共品牌和企业绿色食品品牌双轮驱动发展。

典型经验交流材料5

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基本情况

目前,河南省共实施3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实施资金1.6亿。其中,2019年和2020年的23个保护工程项目实施完毕,2021年的13个项目正在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有力促进了河南省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实施保护工程,新培育15个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的生产经营主体,建设了23个标准化核心生产基地,面积4.5万亩,带动农户增收1.3亿元,帮扶贫困群众7755人。二是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宣传推广,在中央电视台及其他中央、省级媒体开展专题宣传等活动10余次,地标品牌知名度明显增强。汝阳县连续举办三届汝阳红薯文化节、红薯擂台赛,积极宣传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这块金字招牌,成功打造“中国红薯第一县”。三是地理标志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地标产品标识化、数字化建设,推进地标农产品带标上市,促进地方农产品追溯平台与国家追溯平台对接。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保护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副厅长任组长,相关处室、技术单位任成员。同时,重大事项报请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研究决定。省辖市农业农村部门均成立了保护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开展地标保护工作。项目实施所在地政府均成立了以县长或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相关专家组成技术指导小组。项目申报时,由县政府领导上台汇报答辩。所在地政府制定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

(二)做好规划申报。2021年初,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与河南省财政厅联合行文,提前研究制定项目申报指南,把申报工作提前做细。突出优势产品,重点支持所在地政府重视程度高、产业发展较好、管理规范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进行申报。制定评审制度,严格制定了保护工程产品遴选的评审办法、评审程序、评审纪律等规章制度。严格产品遴选,邀请河南省财政厅及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机关纪委、计划财务处、审计绩效处等单位人员进行评审监督,从省级专家库抽取专业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项目评审专家组,根据现场汇报答辩、申报材料进行现场打分,推荐入选项目,经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研究确认后向社会公示。

(三)强化服务管理。支持产品确定后,及时召开实施方案布置会,对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支出方向和要求、时间安排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对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提醒指导。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监管处负责对实施方案逐一审核,按照技术指引、考评体系、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严格把关,修正不合规定的建设内容,确保资金发挥效益。实施过程中,严格实行月报告制度,项目单位按照项目概算表统一报送实施进度,发现问题及时上下沟通研究解决。每年年初对各项目实施单位进行绩效考评,考评结果纳入下一年度项目评审条件。

三、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河南省将力争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名”等方面上取得新突破。一是提升品质。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工储运水平,完善产业链,建立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特色品质。二是提高产量和绿色认证企业数量。通过项目建设,规范标准化生产,提高优质产品总体产量。推进区域内未授权主体按标生产,积极参与授权和申报绿色食品认证。三是提升产品知名度。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和知名度,营造地标品牌社会信任的浓厚氛围。

典型经验交流材料6

2020年,对湖北省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战疫、抗洪、脱贫三大攻坚战,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农业农村部大力支持指导下,湖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以落实项目内容为重点,实施项目中期督导三结合,严把验收审计最后一道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实施情况

2020年,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农办质〔2020〕9号)要求,认真组织推进全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经县级农业农村局申报,市级农业农村局推荐,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评审,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办公会审定,对随州香菇、宜昌白山羊、宜昌宜红等2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实施保护,共计4000万元。

二、主要成效

(一)有力推动湖北特色产业发展。实施的2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均有地方配套经费,共计配套经费2798万元。每个产品培育至少1个规模化经营主体,20个产品合计培育支持了56个规模化经营主体。通过实施保护工程,2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得到明显提升,特别是宜昌宜红(红茶)、随州香菇、松滋鸡全国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有力推动了湖北特色产业发展。

(二)有效带动农民收入增长。实施保护工程,发展地理标志产业,带动农户增收成效明显。在2020年疫情严重的情况下,湖北采取多种促销营销手段,大多数地理标志农产品的销量和效益实现了逆势增长。20个产品累计带动农户2.4万人,增收1.2亿元,当年人均收入年增幅在12%~80%。

(三)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实施保护工程,共有伍家台贡茶、郧西马头山羊、罗田香露茶、承恩贡米等项目位于贫困县。20个产品均建立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联结机制,累计带动贫困户9000余人。

三、经验做法

(一)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内容“十件事”。举办项目启动实施培训班,坚持项目实施“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合理合规,做到清晰、标准、规范,可操作。项目实施单位制定实施内容,重点做好“十件事”,即项目配套资金落实、帮扶脱贫机制建立、核心示范区建设、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地标品牌建设、经营主体培育、追溯体系建设、生产日志记录、展示展销活动、人员培训工作。项目结束时各种台账记录必须详细清楚、真实完整。

(二)抓好中期督导“三结合”。成立湖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工作组,按照项目管理的相关要求,会同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农安监管和纪检***门,对每个产品开展督导检查和绩效考评。在督导检查中注重三结合,即省、市、县三级绿办联动配合、全程参与;实施进度督导和实施效果考核相结合;地标品牌提升与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多标认证”相融合。通过督导检查和绩效考评,一方面了解实施单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掌握实施进度;另一方面,督促地方和实施单位领导重视,加快项目实施。要求实施单位开展督查整改,验收中进行专门汇报,将督查整改情况作为项目验收重要内容。

(三)把好项目验收审计最后“一道关”。项目实施好与坏,严格管理项目资金是关键。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下发文件要求实施单位专款专用,在实施结束后组织第三方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将第三方审计报告作为项目验收的前置条件,审计不完成、项目不验收。

典型经验交流材料7

江苏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工作正稳步推进,2020年和2021年,全省共有16个产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26个产品实施省级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作。2019年,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前列的意见》,提出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每年支持2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在项目实施上,江苏省融合发展“三品一化”,以品种保护、品质保持为核心,以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承为重点,统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聚焦落实“五化”,即细化方案、深化组织、强化技术、优化调度、实化考核,初步形成产地绿色、产品优质、产业高效、服务健全、保护有力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新局面。

一、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

围绕“保护什么、谁来保护、怎么保护”,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专题调研,经多方征求意见、摸底基层需求,明确实施方向。国家级按每个产品400万元(2020年)和453.8万元(2021年)标准,省级按每个产品250万元标准,以“准”约束性任务下达工程资金,并联合印发实施通知,明确建设目标和内容、规范实施程序、严格工作要求。各地结合产品特色、产业基础和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细化项目实施内容、具体任务和指标要求。

二、深化组织保障,做到纵向联动

成立江苏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领导小组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分管领导任组长,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计财处、质监处和江苏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为成员,统筹抓项目指导。各设区市、有关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同步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市级自主遴选项目、立项验收、督导检查,县级具体实施。建立起“县级实施、市级考评、省级指导”的联合推进机制。

三、强化技术指导,完善实施内容

江苏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领导小组联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牵头组建专家指导组,强化建设目标、建设内容、时间节点和资金使用等内容指导。专家指导组对各地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印发实施方案审查意见通知,列明审查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举办2期保护工程业务培训班,围绕工程资金使用、品牌建设、品质提升和绩效考评等进行专题培训。

四、优化信息调度,督促实施进度

印发《关于报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进展情况的通知》,要求各设区市做好工程实施动态、做法成效、典型经验、思考探索等信息编写,每月10日汇总报送,构建信息月报常态化机制。发挥省级以上宣传渠道优势,加强实施成效和典型经验宣传。提炼产业发展路径、技术模式,形成一批能示范、可操作、可复制的标准图和典型模式,扩大保护工程知晓度和影响力。

五、实化绩效考核,确保实施成效

按照“谁立项、谁验收”的原则,印发保护工程绩效考评方案,明确考评对象、内容、方式和要求,采用自我评价与专家评价、材料审查与随机抽查、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市级自评与省级复核相结合的方式,做好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坚持结果导向和目标导向,将评价结果作为后续项目和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对建设任务完成进度慢、资金使用进度慢、辐射带动作用弱的,进行整改或通报。通过工作规范化、职责明晰化、督导检查经常化,确保工程实施取得成效。

典型经验交流材料8

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的美誉,是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安徽省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霍山黄芽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名茶之一,是黄茶的典型代表,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2019年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2020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保护名录。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的实施,有效推动了霍山县茶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一、茶园更靓了

借助项目实施,霍山县每年新辟无性系良种茶园3000亩,茶园面积发展到17.17万亩,年产茶叶8500余吨。坚持“化肥农药不下田”,实行茶园“双替代”(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引导茶农科学化种植采摘,加大绿色、有机认证力度,全县绿色食品(茶叶)基地达10.1万亩。霍山县以茶为媒,融入六安茶谷建设,一体推进种茶、采茶、制茶、品茶,打造茶谷旅游精品线路,扮靓全景霍山形象,2021年霍山县荣膺全国“区域特色美丽茶乡”称号。

二、茶叶更棒了

为加强霍山黄芽标识的保护和使用管理,建立了二维码授权系统,企业通过授权获得地理标志二维码使用许可,录入产品生产、加工、存储等环节资料,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溯源产品信息,保障了霍山黄芽的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目前,经霍山县茶叶产业协会授权使用霍山黄芽标识的企业和个人已达130多家,有效杜绝了商标侵权行为和产品假冒伪劣现象,大大提高了霍山黄芽的市场美誉度。

三、产业更旺了

推行“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市场运作”的产业发展模式,持续培育梯队、壮大龙头,坚持每年实施10个以上茶叶加工厂设备升级,开展标准化、清洁化改造。目前,霍山县拥有茶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县级龙头企业30余家。其中,抱儿钟秀公司、汉唐清茗公司分别跻身2020年全国茶叶企业百强榜第42位、第90位。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霍山黄芽影响力不断提升,2021年品牌价值评估高达80.72亿元。

四、茶农更富了

茶产业作为霍山县传统优势农业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己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产业。2019年以来,结合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的实施,霍山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超1000万元支持贫困户发展良种茶园。全县80%以上贫困户家庭种茶,人均年收入可达5000元/亩,成为霍山县最稳定和持久的脱贫产业。

典型经验交流材料9

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享有“中国滩羊之乡”的美誉。盐池是我国西北典型的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盐池滩羊”这一珍稀的地方绵羊品种,决定了“盐池滩羊肉”的独特风味和上乘品质,“盐池滩羊肉”2008年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盐池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滩羊作为重点产业来抓,持续对滩羊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扶持。自2019年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以来,有效推动了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如今“盐池滩羊”已经成为盐池县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号”产业,是带动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2020年盐池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万元,一半以上来自于滩羊产业。

一、主要成效

(一)产业发展稳中有进。2020年,盐池全县羊只饲养量320.55万只,羊肉产量2.8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64亿元。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开发滩羊肉系列产品36种。发展滩羊养殖合作社、家庭农场近500家,辐射带动农户1.98万户。

(二)销售迈向高端市场。“盐池滩羊肉”基本形成了“直销店+专卖店+零售店+超市专柜+网络电商”的销售模式,与京东、盒马鲜生、美团、拼多多等大型平台建立了合作。畅销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开设226家销售点、153家连锁超市、262家餐饮企业。区外和线上销售比例逐年提高,2020年,县外销售2.3万吨,占比82.4%;线上销售1.13万吨,占比40.3%。

(三)品牌建设效果明显。“盐池滩羊”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盐池滩羊”商标被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盐池县荣获“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称号;“盐池滩羊肉”走上了“G20杭州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等国宴餐桌;盐池县荣获中国品牌论坛“精准扶贫优秀案例”,2020年盐池滩羊肉区域品牌价值达到88.17亿元。

二、经验做法

(一)着力“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加强滩羊种质资源基地建设和种群繁育保护,不断提高滩羊种群纯度,保证盐池滩羊肉品质纯正。二是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园区326个、培育标准化养殖示范村81个、建成“互联网+私人定制”生态牧场100家。三是加大饲草料研发推广。充分利用盐池境内特有饲草资源,模拟天然草场研发了盐池滩羊专用配方饲料。

(二)着力“品牌宣传与保护体系”建设,提升品牌竞争力。一是制定品牌战略规划,坚定品牌发展方向。2016年编制了《盐池滩羊肉公用品牌战略规划》,确定了“盐池滩羊,难得一尝”的核心价值。2020年,编制了《盐池滩羊品牌2021—2025战略规划》,为“十四五”盐池滩羊高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明确了方向,持续打造“盐池滩羊肉”百年品牌。二是广泛开展品牌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举办盐池滩羊推介会20余场次,影响力逐步扩大,盐池滩羊肉外销量稳步上升。三是深入挖掘品牌文化,增强品牌价值。编印了《中国·盐池滩羊文化大观》,制作了盐池滩羊多部视频宣传片,不断挖掘滩羊文化、创作品牌文化精品。四是持续强化品牌保护,维护品牌声誉。盐池县政府出台《“盐池滩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个标志实行统一管理,由盐池县农业农村局牵头,严格许可使用管理,组织市场监督、法院、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保护盐池滩羊肉品牌形象和信誉。

(三)着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保证产品质量。一是建立健全滩羊生产加工销售全程追溯系统,保证产品质量严格可控可查。二是深入推进基层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三是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边卡检疫三道关口,把好盐池滩羊的“进出关口”。

(四)着力“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提升市场运行能力。一是强化冷链物流配送。加强与物流企业合作,畅通滩羊肉产品快递物流渠道。二是创新市场营销形式模式。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建立盐池滩羊直播间,建立线上线下交易模式,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养殖户增收,实行“分等定级、优质优价”收购政策,加大高端增量市场开拓力度。

 

本文发布于:2022-12-21 22:4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886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经验交流   典型   模板   材料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