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钢琴学习断奏的练习方法

更新时间:2022-12-21 19:32:00 阅读: 评论:0

钢琴学习中断奏连奏以及跳奏的训练

连奏、跳奏是钢琴音乐表现中的基本方法,这三种基本弹奏法不属于纯技术、纯方法,是表现音乐和弹奏技术兼而有之的弹奏方法。

一、断奏的种类及练习

常进行的非连奏训练有两种:一种是手臂断奏的训练。另一种是手指的非连奏训练。手指非连音通常称半跳音训练或颗粒性手指乐句训练。断奏练习可以从单音训练逐渐到双音再至和弦的训练。

单音训练时,最好先从3指开始,因为3指在五个手指的中间,比较容易支撑,3指训练好了,利于保持手型。3指训练后紧接着是2指、4指的支撑训练,最后是拇指和小指的训练。(对幼儿,小指的训练要谨慎)5个手指经过单独的训练后,就可以利用好听的小曲进行5个手指的连续断奏训练了。

双音断奏是在单音断奏后进行的。根据学琴者单音断奏掌握的情况,可分别从2、4指三度双音到1、5指五度双音的断奏练习中训练手臂重力下掉与手指、手架支撑能力,然后再作1、3指和3、5指的双音练习,在双音训练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和弦的断奏练习。

和弦断奏一开始以三和弦及其转位为主,其手型手位相同要把位置弄准确,手不必抬得过高,略抬起来后重量送下去即可。弹奏双音、和弦时,手腕必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灵活而有弹性地将手提起带向下一个和弦的音位。

二、连奏及其练习

1.连奏的含义

连奏是音与音之间的相连。第一音弹奏后第二音下键发出音响后,方能离键。即每次弹奏时前一个音发声后,要等下一音下键发声后才能离键,音与音之间连成一条线,称为连奏。连奏是弹奏的核心,钢琴乐曲中的绝大部分都要运用连奏弹奏。

2.连音的动作

连音的动作视乐句的长短而定的,每一句的第一个音要求手臂的重量自然落到正在弹奏的手指指端。弹奏每个音的时候,要使手臂放下的重量从一个手指转移到另一个手指上,不能断开(断开即成断奏)、直到重量移至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发出音响后手臂才可以做到“提起来”的动作,这个动作我们又可以称为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呼吸动作。

3.连音的练习

弹连音时像唱歌一样,有短句、有长句,歌唱时是一口气唱一句,弹琴时是手指用一个力量弹一句。初学连奏时必须将自己所弹的乐曲唱一遍,看看有几个乐句,需要几次手臂的落、起动作来完成全曲的.乐句,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如果是初学连奏,最好从两个音的连奏和三个音的连奏开始弹奏。

两个音的连奏,第一个音与非连音奏法相同。弹奏前手臂要自然抬起,带动肘、腕,指尖对向键盘,然后手臂重量自然落下,力沉到正在弹奏的手指指端(手腕必须放松)弹第二音是将第一个音的重量转移过去,待琴键发出声音后,再用手臂带动肘,将手指轻轻提起。

三个音一组的连音弹奏与两个音相同,只是第一个音下键后要将重量转移给第二个音,第二个音转移给第三个音发出音响后,方能做“提起来”的动作。

三、跳奏及其练习

1.跳奏的含义

跳奏奏法与非连音奏法中的断奏中的断奏训练有相同之处,都要求音与音之间要断开。所不同的是跳音都有弹下去反弹起来的快速下键、快速离键的动作。

2.跳奏的时值

跳奏的记号是在音符符头的上方或下方有一圆点“.”或三角“”为标志,离键反弹的速度根据跳音记号而定,如音符上标有圆点,只能弹原音音符时值的1/2时间,如音符上有三角,只能弹原音符时值的1/4的时间。第二种跳奏要求手指反弹离键速度更快更敏捷,例如布格缪勒练习曲作品100号第9首《行猎》就是很好的例子。

3.跳奏的方法

根据音符时值长短,速度要求快或慢以及音乐情绪的渲染有不同的跳音弹奏方法。可以有用手臂、手腕、手指力量弹奏的跳音。用不同的奏法会弹奏出不同音色的跳音,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绪。初学者最好从手臂断奏开始,先训练手臂下上离键动作,然后过渡到手臂跳音,下键后手腕、手臂放松,利用手指的反弹力量,迅速离键。掌握了手臂跳音后,可进行手腕和手指跳音练习。手指跳音要求指关节上、下动作快,有爆发力,手指快速下键后,指尖快速支撑力量,力量要集中,并利用指尖和指一关节的力量迅速离键,反弹起来。手腕跳奏的发力及反弹的动作点在手腕,通过腕关节放松而有弹性的下、上动作,加上手指反弹力完成手腕的跳音。

以上三种奏法单独训练后,也可把含有几种奏法的乐曲作为综合练习的教材,用以培养演奏者的乐感和弹奏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2-12-21 19:3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874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钢琴   方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