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杀牛文言文翻译加原文

更新时间:2022-12-21 18:06:00 阅读: 评论:0

《农夫杀牛》文言文翻译

农夫杀牛是一个故事,是贬义词,比喻好心却没有好报。以下是《农夫杀牛》文言文翻译,大家一起阅读借鉴吧!

《农夫杀牛》原文:

华州村,往岁有耕田者,日晡①疲甚,乃枕犁而卧。虎自林间出,眈眈相向,欲啖②之。屡前,牛辄③跨立耕者之上,左右以角抵④虎,虎不得近,垂涎至地而去。其人则熟寝,未之知也。

虎行已远,耕者觉⑤,见牛跨立其上,恶⑥之,以为妖⑦,因杖牛。牛不能言而奔,逐⑧之,愈觉其怪。归而杀之,解⑨其体,食⑩其肉,而不悔。

《农夫杀牛》注释:

1、日晡:古代时间段名称,相当于15时至17时。太阳落山时。

2、啖:吃。

3、辄:于是,就。

4、抵:触。

5、觉:睡醒

6、恶:厌恶

7、妖:妖孽

8、逐:追逐

9、解:分解

10、食:吃

11、上文有两个“觉”:(1)“耕者觉”中的“觉”(旧读jiào),解释为睡醒;(2)“愈觉其怪”中的'觉",解释为感到。

12、眈眈相向,欲啖②之:瞪着眼睛看着种田的人,想要吃他。

13、垂涎至地而去:口水流到地上才离开了。

14、未之知也:并不知道(这件事情)。

《农夫杀牛》翻译:

在华州的一个村子里,以前有耕田的人在傍晚很疲劳,就枕着犁具睡觉。老虎从树林里跑出来,瞪着眼睛看着种田的人,想要吃他。老虎每次上前,牛总是跨开双腿站立在农夫身上,用左右的角抵抗老虎,老虎不能够靠近,口水流到地上才离开了。那个人睡得熟,并不知道(这件事情)。

老虎已经走远了,种田的人醒来后,看见牛跨立在自己身上,十分厌恶它,认为牛是妖怪,就用棒打牛。牛不能说话就跑,(耕田的人)就追逐着牛,越来越感觉牛奇怪,回去就杀了牛,剖开它的身体,吃了它的肉,却不后悔。

《农夫杀牛》启示:

1、好心无好报,世上被冤枉的又何止这一头牛。但愿人们多一点调查,多一点冷静,多一点反省,少一点冤枉。

2、凡事都要冷静思考,不要急于冲动,不要马上做决定。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

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文章赏析:

此文为庄子阐明“养生”的一则寓言。文章开始是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

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声形逼真。

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善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不过庄子所说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客观上又揭示了人在实践中如何达于自由的问题。文中所说的“天理”、“固然”,若引申开来看,亦可理解为人们面临的外界客观事物。

它虽然会给企望达于自由的人们带来这种那种限制或妨碍,但睿智的人们又不是在它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只要认识它,顺应它,就能够如庖丁那样自由洒脱。对此,庄子曾作过一番极为精妙的分析:“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节”固然不可逾越,但毕竟有间隙,这就为人们“游刃”提供了天地,只要善于在这一天地里施展本领,是同样可以自由自在的。“游刃”二字,活现出解牛者合于自然而又超于自然的神化境界。

当然,对于“固然”的认识并非一劳永逸,即使庖丁那样技艺高超者,每逢筋骨盘结处,总是谨慎从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来不得半点***大意,只有孜孜不倦地追求,毫不懈怠才是。

本文发布于:2022-12-21 18:0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870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言文   农夫   原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