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nfc功能怎样使用门禁卡

更新时间:2022-12-21 16:10:00 阅读: 评论:0

手机NFC功能怎样使用

手机,全称为移动电话或无线电话,通常称为手机,原本只是一种通讯工具,早期又有“大哥大”的俗称,是可以在较广范围内使用的便携式电话终端,最早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在1940年制造的战地移动电话机发展而来。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手机NFC功能怎样使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手机NFC功能怎样使用

1、功能开启方法

点击“设置”—“网络”—“NFC”。

2、NFC闪付功能:代替银行卡支付。

首先更新华为支付和华为钱包两个APP到最新版本,然后添加绑定银行卡。支付的时候只需要将Mate 8背后的NFC功能区域贴近POS机上半部分的信息交换处,按照提示输入指纹或者密码,即可轻松完成支付。

3、地铁一卡通充值

请将地铁卡贴在Mate 8的NFC区域,识别成功后屏幕上弹出推荐框,这时候需要用到e乐充APP进行充值。打开e乐充APP后,点开公交卡充值,然后把公交卡牢牢贴住Mate 8的NFC功能区域。系统会提示是使用支付宝/银行卡(已绑定的银行卡)支付,选择金额点击支付,扣费成功后会有一个写卡的过程,需要你耐心等待。比起在地铁站排队充值,使用NFC还是很方便的。

4、发送文件

需要两部都开启NFC功能的手机,在其中一部手机上选择需要分享的东西,然后将两台设备背靠背,距离保持在10公分以内。这个时候系统就会开始连接了,点击想要发送的文件,就可以发送到是对方的`手机中了。

NFC是什么?

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的简称,中文意思是近场通信,又称近距离无线通信,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在十厘米内)交换数据。这个技术由免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变而来,并向下兼容RFID,最早由Sony和Philips开发成功,主要用于手机等手持设备中提供M2M(Machineto Machine)的通信。由于近场通讯具有天然的安全性,因此,NFC技术被认为在手机支付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配置方面,360手机Q5采用了5.5英寸1080P全高清屏幕,搭载了高通骁龙652处理器,内置4GB内存+64GB存储空间,拥有前置1300万像素+后置双1300万摄像头。内置3200mAh容量电池,支持快充。网络方面,支持全网通,支持双卡双待。系统方面,运行基于安卓6.0定制的360 OS 2.0系统,支持指纹识别功能。

应用模式

卡模式

该模式就是将具有NFC功能的设备模拟成一张非接触卡,如门禁卡、银行卡等。卡模拟模式主要用于商场、交通等非接触移动支付应用中,用户只要将手机靠近读卡器,并输入密码确认交易或者直接接收交易即可。此种方式下,卡片通过非接触读卡器的RF域来供电,即便是NFC设备没电也可以工作。在该应用模式中,NFC识读设备从具备TAG能力的NFC手机中采集数据,然后将数据传送到应用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如图1所示。基于该模式的典型应用包括本地支付、门禁控制、电子票应用等等。

在andriod4.4 之后,可以支持HCE(host card emulation)的方式,通过手机端软件模拟卡实现卡模式,而不象以前一样仅仅由SE控制卡模式。

读卡器式

即作为非接触读卡器使用,比如从海报或者展览信息电子标签上读取相关信息。在该模式中,具备读写功能的NFC手机可从TAG中采集数据,然后根据应用的要求进行处理。有些应用可以直接在本地完成,而有些应用则需要通过与网络交互才能完成。 基于该模型的典型应用包括电子广告读取和车票、电影院门票售卖等。比如,如果在电影海报或展览信息背后贴有TAG标签,用户可以利用支持NFC协议的手机获得有关详细信息,或是立即联机使用信用卡购票。读卡器模式还能够用于简单的数据获取应用,比如公交车站站点信息、公园地图等信息的获取等。

点对点式

即将两个具备NFC功能的设备链接,实现点对点数据传输。基于该模式,多个具有NFC功能的数字相机、PDA计算机、手机之间,都可以进行无线互联,实现数据交换,后续的关联应用,既可以是本地应用,也可以是网络应用。该模式的典型应用有协助快速建立蓝牙连接、交换手机名片和数据通信等。

本文发布于:2022-12-21 16:1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863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功能   手机   门禁卡   nfc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