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声虫的造句
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应声虫的造句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 因为他是个应声虫,老板说的话他都附和。
(2) 我不要再做拿钱任你使唤的应声虫。
(3) 公司很容易陷入一种“应声虫式”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当员工感觉工作缺乏安全感的时候。
(4) 他现在已经完全恢复了常态,可以做他女婿的应声虫了。
(5) 小张一直都是人云亦云,根本就是个应声虫。
(6) 他是老闆的宠爱,因为他是应声虫。
(7) 应声虫,《续墨客挥犀》、《隋唐嘉话》有载。
(8) 这种寄生虫也叫应声虫,居于人腹,每当宿主说话,应声虫就在腹中做出回应,在你们中国的《续墨客挥犀》、《隋唐嘉话》都有记载。
(9) 虎年惊蛰到,虫虫总动员:荧火虫当先锋官,瓢虫当形象大使,毛毛虫当内衣模特,应声虫当同声翻译,瞌睡虫当催眠大师。你这条大虫呢?就当个领衔主演吧。
(10) 社会必须使自身显然是对所有为自己的国家利益冠军者,投机者和外国列强应声虫。
(11) 厂长负责制变成了个人专制,party群组织成了厂长的应声虫,工会成了“工贼”,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和话语权被剥夺。
(12) 虽然外朝三公参录尚书事,政亦自尚书出,可是他们充当的也不过是梁氏的应声虫、传声筒及具体执行罢了。
拓展:
历史典故:应声虫
在成语中是用来比喻自己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的人。
记载: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洛州有士人患应病,语即喉中应之。"
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中:"有患应病者,问医官苏澄,云:'自古无此方。今吾所撰《本草》,网罗天下药物,亦谓尽矣。试将读之,应有所觉。'其人每发一声,此中辄应,唯至一药,再三无声。过至他药,复应如初。澄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
宋·洪迈《夷坚志》:"永州通判厅军员毛景得奇疾。每语喉中辄有物作声相应。有道人教令学诵《本草》药名。至蓝而默然。遂取蓝捩汁饮之。少顷。呕出肉块长二寸余。人形悉具。刘襄子思为永倅。景正被疾逾年。亲见其愈。予记前书载应声虫。因服雷丸而止。与此相类。"
宋·陈正敏《遁斋闲览·人事》:"余友刘伯时,尝见淮西士人杨勔 ,自言中年得异疾,每发言应答,腹中辄有小声效之。数年间,其声浸大。有道士见之惊曰:'此应声虫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读《本草》,遇虫所不应者,当取服之。'勔如言,读至雷丸,虫忽无声,乃顿饵数粒,遂愈。余始未以为信,其后至长汀遇一丐者,亦有是疾,环而观之者甚众。因教之使服雷丸。丐者谢曰:'某贫无他技,所以能求衣食于人者,唯借此耳。'"
明·冯梦龙《古今笑史》评曰:"应声虫,本病也,而丐者以为衣食之资,死而不悔。又安知世间功名富贵,达人不以为应声乎?噫,衣食误人,肯服雷丸者鲜矣!"《古今笑史》载此则出自《文昌杂录》,查未果,疑有误。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曰:"范正敏《遁斋闲览》(应为陈正敏《遁斋闲览》)云:'杨勔中年得异疾,每发语,腹中有小声应之,久渐声大。有道士见之曰︰此应声虫也。但读《本草》,取不应者治之。读至雷丸,不应。遂顿服数粒而愈。'"
典故故事:
宋· 宋代 彭乘《续墨客挥犀》记载:
有个姓杨的淮西人,中年时得了一种怪病。每当他说话时,肚子中便有东西小声模仿他的声音。几年后,肚子中的声音越来越大。有一个道士对他说,这是应声虫,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祸及他的妻子。道士让他专心读《本草纲目》。当读到某一种药材而肚子中没有回音时,就立即停止,然后服下该药,这样应声虫就会被除掉了。杨姓之人按照道士的方法读《本草纲目》,当读到"雷丸"时,肚子中没了声音。他马上服下了此药,从此怪病解除。
本文发布于:2022-12-21 14:4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859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