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审美意识较好的名人

更新时间:2022-12-21 06:33:00 阅读: 评论:0

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审美吧,那什么样的审美才具有启发意义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时期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所展现的美学风貌和形成的审美意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世说新语》中总结的魏晋审美意识或许还不够全面,但《世说新语》本身所记载的魏晋士人的审美风貌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也已经受到了后世众多文人学士的顶礼膜拜。《世说新语》所揭示的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学概念的源头

魏晋时期是中国美学史上众多的美学范畴诸如“味”、“韵、” 等的孕育或形成的时期,后世许多审美概念都缘此而发。 《世说新语》中的一些故事记载了魏晋人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对某些美学概念的体认,这些概念在后世蔚为大观。如魏晋人在审美实践中对形而上的追求中体现的就是一种对老庄哲学的美学意味的挖掘,其在琴棋书画等艺术的创作中就已经包含了对“味”、“象外之象”的追求,如顾长康言作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等等。还有在人物品藻中产生的对神明之美的爱好、对形体玉质之美的赏慕。前者在宗白话先生的论著中早就概括为“神韵”之美,后者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人们觉得中国的美学是不屑于谈论形的东西的。然而《世说新语》里记载有“掷果潘安”和“看杀卫玠”的故事,他们都是当时肤质玉白的美男子。而后来中国人对人物的外貌的欣赏上的这种嗜好似乎依然存在。

(二)审美体系的引线

魏晋审美意识还对后世的美学理论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一、“任我”的审美意识,它在本质上属于道家的美学观念。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纲领的时代是占绝大多数的。然而“弃彼任我”的道家美学观在历朝历代的文人中都不乏追随者。它代表的是中国美学的一条脉络。其二、尚“情”的意识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启发。魏晋时期,文学领域里就有陆机的“诗缘情”的说法。在《世说新语》的审美世界里“情”在多数状况下被赋予了“悲感”的含义,魏晋人对悲情的体验伴随的往往是对生命的伤逝,而宇宙自然的流转是催生一切伤逝的根源。从魏晋时期开始,中国人的悲感意识就开始了与时间的联姻,其影响深远。试读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29]一种宇宙洪荒中人生短暂的慨叹由此而生,这种淡淡的却又挥之不去的悲伤如同长江的流水传给了一代又一代的江畔的望月之人。其三、尚“自然”,由于前人在这方面的论述非常之多,本文不再赘述,但它在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性是不容抹杀的。自然成为了魏晋人精神流连的场所,比如兰亭集会,“死生亦大”的感叹在情景交融的审美实践中直接启发了后来山水诗的诞生,对后世意境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审美实践的范本

魏晋时期审美实践活动的最大收获就在于其中诞生了一大批的具有美学符号意义的魏晋名士,《世说新语》中所记约626人,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不下百人。其中有深情的桓子野、通达的谢太傅、痴绝的顾长康、飘逸的王右军、还有任诞的竹林七贤等等。后世的文人把《世说新语》作为案头必备之书,在一次次的翻检中加深着对中朝名士的仰慕。这种直接的影响最为明显地表现在后人做诗作文时对其中典故的运用。如“新亭对泣”、“支公放鹤”、“刘伶病酒”等等典故都是人们耳熟能详并被反复引用的。其直接的影响还表现在后人在为人处世中对魏晋名士行为的效仿。后世不是有个自称“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么?他的归隐就是直接效法魏晋名士而又自得心源。

总的来说,魏晋人的审美实践活动足以产生一种示范的作用。他们在与黑暗现实的'抗争中内蕴悲情又以自然为介,向前发现了老庄,同老庄一道成为了后世持审美化之人生态度的文人们的不祧之祖。

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的变动,士人心态的变化,使得这个时期形成了特殊的审美风貌,对古人而言,这些美的实践、美的观念是自然而然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情感、精神的需要。对于今人而言,试图从《世说新语》一书中窥其全貌,微其大义又是多么的愚拙啊,因为对于任何一个追求美的人来说美的王冠上的宝石从来都不是可以轻易采撷的。也许,我从中得到的只是盲人摸象似的片面的欢娱,无奈兴趣之下,只能尽我的全力作一点粗疏的分析,也算是在美的历程中一个初涉者的小小探询吧。

魏晋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论文

摘要

我国历史大***中的魏晋南北朝阶段统一政权的瓦解,使社会陷入长时间的动荡不安与混乱。但是,有***的发生就会有新的改革形势出现,少数民族的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族中。这个阶段的文化所具有的特点是不同的,与之前的朝代是不一样的,一般使用文字来记载多元化的文化,还可以利用绘画的方式来记载文化的特点。这个阶段极好地发展了民族的绘画文化,体现出中华绘画的精髓,同时,也发展并且完善了绘画的技巧、理论及形式等。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特点;发展

以关学、先秦和两汉的哲学为根据,绘画艺术在魏晋南北朝阶段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在这个阶段,曹植的作品《画赞序》确定了绘画的重要性,谢赫因“气韵生动”而出名,顾恺之的“传神论”提升了绘画的独特性,所以魏晋南北朝阶段对绘画的观念就有了明显的定义,就是求传神、法自然、重情感及讲气韵。对于发展中国审美观,树立关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魏晋的绘画艺术背景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处于动荡、混乱、分割的阶段,常常发生战争。政权交替频繁,人口的迁徙也是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社会具有极为活跃的思维。结合了释、道及儒三家,出现了第二次的思想解放阶段,即“百家争鸣”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在修建寺庙时就已经融入佛教的思想,出现大量的壁画来体现宗教的故事。通过道学和儒学的融合,出现了关于人物风度的作品、爱好山林及清单之风,这就是“魏晋风度”。在南京的西善桥发现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壁画,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人,爱好谈论道学,行为不受拘束,有时思考、冥想,有时弹琴、喝酒,非常受别人的尊敬、崇拜。荣启期是春秋时期的一位隐士,对于人生的观念、态度,都极符合壁画的标准。八人之间极具对称性,其具有变化性的线条,既像铁线描又像春蚕叶,简单而不失韵味。

2、魏晋南北朝阶段的绘画艺术特征

2.1多样化的绘画形式

魏晋南北朝阶段,具有多样化的绘画形式,最初一般是在器物、纸及帛上进行绘画。魏晋时期,绘画形式逐渐增多,有砖画、大型的石刻、墓室壁画、漆画、寺院壁画等。特别是寺院壁画以及墓室壁画,将魏晋时期的宗教文化、民间丧葬以及文化遗迹都非常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体现出极高的历史价值。除此之外,长卷形式的绘画是当时主要的绘画方式,而且其绘画体系也是较为完整,绘画的种类不同,就需不一样的绘画技巧、多样的下笔手法、构图方式,最终呈现出多样化的绘画形式。

2.2浓厚的宗教色彩

社会的思想以及文化对魏晋南北朝阶段的绘画有一定的影响,其风格较为迥异。因为秦汉时期没有出现关于山水的作品,大部分是关于人物的绘画作品,但是魏晋南北朝阶段,最鼎盛的画作就是关于人物肖像的作品。当时的环境中,传入了佛教的思想,这种思想与统治者的观念极为吻合。与此同时,臣民对于来世抱有极大的希望,很多的原因造成了佛教的快速传入。我国古代自从传入佛教之后,绘画的题材又加入了佛教的元素。佛教画不仅仅将其画在绢帛上,更多的是在石窟壁及寺庙的墙壁上。能够流传到现在的大部分都是石窟壁画,如一乘寺凹凸壁画(张僧蒜)、宗教飞天壁画(位于甘肃的敦煌莫高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的克孜尔石窟等。

2.3明显的文化融合现象

魏晋南北朝阶段给予了所有民族平等的政治权利,非常迅速地融合了民族间的关系,进行了非常频繁的中外交流。在这个阶段,汉族的文化深入到少数民族中,使绘画的方向更加偏向于中原人物。同时,中原文化也由于其他文化的影响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包含印度、希腊、西域、波斯等。绘画的过程中融入了西域的色彩,在这个阶段的壁画色彩比较严厉,比如敦煌的莫高窟壁画,具有宗教特点的人物造型,同时具有鲜明的色彩,保留到现在的壁画就像真的一样,丝毫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色彩。

3、对魏晋绘画的艺术审美

3.1看重情感

在魏晋南北朝阶段论述对于绘画的审美是以关学以及建安文学作为基础的,代表作是《画赞序》等,但是还有一些儒学的仁政思想以及人道主义包含在其中。曹植认为不同的人观画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比如“切齿、叹息、仰敷、抗首、悲惋、忘食”。首先从审美的含义上说,人类的情感和绘画的情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然而,处于统治阶级的曹植也受到了儒学影响。这种论述绘画的“成教化、助人伦”和梁时之像、孔子对周代名堂的参观是一样的,并且深深地影响了绘画的评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善的观念,《画赞序》中曹植对此也有相应的描述。他的著作《洛神赋》一文用洛神之美形容绘画,对于绘画将“形”与“神”进行了完美的融合,通过“形”的刻画体现出“神”的韵味。曹植将“洛神”的神态进行了绝妙的刻画,将“柔、媚、闲、奇、芳泽、约素、合度、骨相、明眸、皓齿”等均进行了细腻的描绘,然而还是没有办法将曹植心中的女神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其审美标准之高。

3.2讲究气韵

《古画品录》是谢赫的著作,他在其中提出六***,第一法讲的就是生动就是一天的气韵,这也是六法中最精髓的部分,同时也是最高的衡量绘画创作及审美的标准。将“传神写照”转变到“气韵生动”,这就是转化审美感的关键点。这两方面最开始讲的都是人物内在的涵养,然而顾恺之所说的“传神”联系着佛学中所讲的“神明”,重在讲述内在形体以及超越尘世的精神具有的绝对性和永久性。因此,顾恺之将眼睛作为关键的传神部位,并不是只描写形体的外部动作。艺术的境界之高在于“神”,谢赫描述“气韵生动”的时候,形清楚就可以发生变化,谢赫对于“神”的展现没有忽视,更加关注的是描写整体的姿态、动作。所以,“情韵连绵,风趣巧拔,体韵遒举,风彩飘然”是他描绘“画品”的赞美之意。从这方面能够了解到,谢赫对于作品的评价、观赏并不是由眼睛决定的,更多的是对体法、体韵以及姿态的关注。“传神”转表为“气韵”,谢赫通过将“神”用“形”的方式进行描绘,从而体现出审美的观念、趣味以及标准,极大地区别于顾恺之的“神”而无“形”。顾恺之和谢赫不一样的地方恰恰是魏晋绘画和齐梁绘画不一样的地方。审关中对于“气韵生动”的描述又是什么呢?谢赫是第一个在品画中使用气韵的人,但是,作为品鉴的“韵”“气”之词并不是第一次使用。通常使用在审关的词汇中,在玄学盛行的时期是被广为使用的,通常也是用于品赏。

4、结束语

魏晋南北朝阶段的绘画最重要的就是将审美与情感相结合,其在理论中的成就不小,在绘画的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画家创作画的时候,技巧的熟练运用不是唯一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体会美,在生活的过程中投入自己的情趣,实现自身的价值。作品中注重形与神的结合,对人的品质要重视,追求的是自然的美,将活力体现出来,展现画家的内在。艺术的评价及审美的标准就是“神”,魏晋南北朝阶段的绘画揭示了创作的规律,展现了审美观念,自我审视绘画艺术,指明了后世的创作方向、绘画标准,对现今的绘画产生的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万建怀.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浅析[J].湘潮(下半月),2013(01):53-54.

[2]李淑芳.魏晋南北朝的绘画艺术[J].文学教育(下),2009(12):138.

[3]王大勇.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的审美观念[J].史学月刊,2005(07):123-125.

[4]冯丽娟.甘肃高台魏晋墓室壁画的艺术表现形式[J].美与时代,2016(10):112-113.

[5]王江鹏.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人物图像的配置方式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06):96-103.

[6]冯芳.河西走廊魏晋墓室壁画砖饰艺术研究——以高台县骆驼城遗址为例[J].雕塑,2014(06):46-47.

[7]周卫华.论嘉峪关魏晋十六国墓壁画题材来源[J].艺术教育,2017(z3):172-173.

[8]朱智武.试论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对汉画像的新变——以斗鸡、驻马等***型图像题材为中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03):35-41.

本文发布于:2022-12-21 06:3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833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较好   魏晋   时期   意识   名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