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著作有哪些作者

更新时间:2022-12-21 06:23:00 阅读: 评论:0

儒家经典著作有哪些

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儒家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成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其儒家的经典著作更是让人受益匪浅。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儒家经典著作,欢迎大家参考!

儒家经典有哪些儒家的经典著作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最早为诗、书、礼、易、春秋、乐经共六经,后《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儒家经典:《易》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着,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儒家经典:《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儒家经典:《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

《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同时它还是研究先秦至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儒家经典解析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儒家经典书目内容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最初只有《六经》后来《乐经》失传剩下五经 随着历史的发展,便有了七经 十三经 十经 等名称。

评价: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儒家经典名言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年罕至焉,故非有其志者不能至也。

6、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0、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2、尽信书,不如无书。

13、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5、养心莫善于寡欲。

16、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2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4、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25、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2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7、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8、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29、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30、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3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32、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3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6、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3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38、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4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4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4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4、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45、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4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7、人皆可以为尧舜。

4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50、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5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5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5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

5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58、其进锐者,其退速。

5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6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2、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6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6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7、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8、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为易;不学,则易者亦为难。

6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7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7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72、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7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5、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7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77、仁远乎哉,我欲仁,其可仁至矣。

78、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7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儒家思想的教育意义

孔子不仅是伟大政治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他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多闻阙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下面选取三方面来谈儒家文化对后世的教育意义。

1、“有教无类”。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的学生都可不必顾虑家世出身。有志于学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知识,从而为君主服务。我们可从《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略窥孔子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平素如何教诲弟子。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很多家境贫寒但学问富足的弟子。

2、因材施教。古人云“性相近,习相远”,孔子做到了对每个学生的个人、家庭情况都有所了解,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施以不同教育,子曰:“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师也过,商也不及”、“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孔子能做到对三千弟子的情况熟悉了解并施以教育,实在令后人钦佩。

3、启发式教学。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首次提出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论语》中可见,他对学生谦恭和善,善于由浅及深地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易于明理,受益匪浅。

本文发布于:2022-12-21 06:2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833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儒家   经典著作   作者   有哪些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