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深入分析、讲解,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2、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
三、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陈桥驿兵变视频。
五、课时。
1课时。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动荡的混乱局面,导人本课。
(二)讲授新课。
1、北宋的建立。
教师边问学生边答:
(1)时间:960年。
(2)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
(3)事件: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4)定都: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
(5)播放视频《陈桥兵变》。
(6)教师补充:后来,宋太祖及其继任者逐渐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教师引导提问:宋太祖为什么要强化中央集权?
(2)师生讨论后归纳:宋朝建立之后,鉴于唐末五代朝代更迭频繁的教训,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3)问:宋太祖是怎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的呢?
(4)引导学生阅读P29相关史事“杯酒释兵权”
(5)提问:宋太祖为什么要这么做?
(6)讨论后归纳:宋太祖担心大将拥有兵权会危及他的统治。
宋太祖还怎么做?指名学生依据课本介绍。
(7)教师归纳:此后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指名学生介绍其内容。
(8)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9)教师归纳:其利在于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其弊是中央权力过于分散,政府效率低下。
①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②影响: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3、重文轻武的政策。
(1)指名说出政策内容:
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讨论:这些措施有何弊端?
(3)归纳: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4)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5)指名说说北宋重视科举制的.措施。(找几名学生演短剧)
出示宋代儿童启蒙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髙。”
(6)讨论: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指名依据课本说出: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7)提问: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大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
(四)课堂练习。
1、课件随堂练习;
2、课后练习题。
(五)课后作业。
《课时练》。
拓展阅读: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拗相公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不迩声色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
囚首丧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本文发布于:2022-12-21 01:2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816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