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拜月的来历
在很多地方,都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你知道中秋拜月的来历吗?以下是整理的中秋拜月的来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秋拜月的来历 1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拜月的来历 2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 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 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 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 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杜 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 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 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 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 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 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 后,全家人围桌 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 盛 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 究。
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 月,中 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 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来当时 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 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拓展
拜月亮需要什么拜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拜月光习俗,至于如何拜月光,各个地区之间其实应该没有太大的差别,具体如下:
对月当天,有天台的在天台,无天台的在门口竖起竹子,挂起灯饰。
放置供桌,摆上月饼、茶水、糖果、芋头、菱角、柚子、香蕉、杨桃、柿子、油甘子等,对月而祭。(注:芋头的摆法是,在盘的中央放芋也母,周围摆芋仔)
祭月时要焚香燃烛,虔诚的许愿祈福。
准确来说,拜月光有三个部分:农历的8月14晚是迎月夜,15日晚是赏月夜,16日晚是追月夜。其中拜月光的一个重要习俗便是:竖中秋灯,寓意高灯远迎。
每到中秋节,人们通常一大早便在天台或是门口摆上月饼、芋头、柚子等传统的中秋食品,晚上一家人吃团圆饭。晚饭过后,全家开始“拜月光”。 拜完月光后要吃田螺,一家人赏月聊天,这样才算结束。
拜月光时,一定要对着月亮,在天台或门口挂上灯饰,让月亮“看到”。祭月时要焚香、点蜡烛,跪在地上,虔诚地许愿祈福。
为啥男不拜月?
在我国民间,一直有阴阳两极之说,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八卦”。古人通过观察,知道自然界中存在着,互相对立又有联系的自然现象。因此,他们用哲学的思想,归纳总结出了“阴阳”的概念。
比如,我们熟悉的日和月、昼和夜、男和女等等。“日、昼、男”代表的是“阳”;“月、夜、女”便是阴。这些都是有讲究的。而中秋时节,月亮便是主角,古时人们祭月都是女的负责。
男女之事,在古时是很被看重的。“男不拜月”,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就月亮本身来讲,月亮代表“阴”,而男人本来就是“阳”。大家也知道,“阳刚之气”本来就是形容男孩子的。所以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如果男人拜月,就会被说有损身份,不吉利。
第二个原因就是,“男女授受不亲”。大家也知道,传说中,嫦娥就住在月亮上,如果男人拜月,就会被人们误以为是一种不尊敬,怀有不轨之心。在古时,人们对于这类事情非常敏感;未出阁的女孩,都是不能和男子讲话或是接触的。
这些就是“男不拜月”的原因,在封建社会礼制约束下,这些在我们看来不重要的事情,在古人眼里,那可是违背制度的。不遵守规定,除了会遭到人们的非议,还可能会被认为故意违背制度,因此遭受惩罚。
女不祭灶的原因
拜月是为了月亮神能够保佑自己的顺顺利利,心想事成。因为人们,敬畏大自然,这种古老的自然崇拜一直延续成为了一种习俗。但每一种祭祀或是其他的拜神活动都有自己的规定。和“男不拜月”一样,民间还有着“女不祭灶”的说法。
人们相信,家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分管的神。像我们最熟悉的,每天都会用到的灶,现在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灶台已经被逐渐淘汰了。但是,每到腊月二十三,大家还是会祭灶。
封建社会,在人们心中,“灶王爷”就是专门掌管灶台的神。女不祭灶的主要原因是,传说,灶王爷是一个英俊潇洒的男子。所以,也是因为男女授受不亲,才不让女的祭灶的。女子祭灶,会扰乱灶王爷,迷惑他。
虽然,使用灶台的人大多都是家里的女子,但是,每到祭灶时都不会让他们参与。供奉灶王爷,是为了能乞求他保佑自己家,起到辟邪除灾的作用。当女人祭灶,会扰乱灶王爷,使灶神分心,这样会被认为不吉利。而且,若有女人祭灶,会被议论。
本文发布于:2022-12-20 16:0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786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