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2-12-20 11:36:00 阅读: 评论:0

《杨绛传》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杨绛传》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杨绛传》读后感 篇1

最近在翻罗银胜著的《杨绛传》,是在读了梁实秋老先生的《雅舍忆旧》之后,觉得这些遥不可及的大师们,也有一样日常生活,或琐碎、或艰辛、或温馨,甚至有时还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点点影子,只是他们对生活更认真、对爱情更认真、对人对事更认真,即便是战火纷飞、“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也仍然能够认真面对生活,比我们现在来讲所谓的什么挫折、困难或是生活中的不如意,显得有更大胸怀和更加艰苦的奋斗,我们比之他们相差太多太多。

书翻到第四章的时候,作者总结了杨绛的晕船哲学,很是吸引人。1938年,远在法国的杨绛、钱锺书夫妇面对国破家亡的情势,不得已带着女儿钱媛远渡重洋返回祖国,在阿多士2号的法国邮船上,由于海上风大浪急,他们经常晕船,尤其是钱锺书晕船更甚,十分难受。经过几次风浪颠簸,聪慧的杨绛对钱锺书说:坐船不晕船,就要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永远与船稳定成90度直角,永远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动。钱锺书按照杨绛说的去做,果真有用,不晕船了。

后来,杨绛把自己这次体会凝练成了为人处世的哲学: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岿然不动,身正心正,心无旁顾,风浪其奈我何?这就是杨绛的晕船哲学。***时,杨绛也如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受到迫害和打压,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学术权威”被“揪出来”,并且被剃了“阴阳头”,她和丈夫钱钟书一起被划分为“牛鬼蛇神”,她被安排去扫厕所。即便是这样一种遭遇,她仍然念念不忘《堂吉诃德》的翻译,并拼尽全力将书稿保护了下来。后来在《干校六记》中,杨绛写得克制而又平静,“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努力保持丝丝温情,即柔弱温和有坚强不屈,时刻在那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着自身90度的挺立。

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风浪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稳稳的站立90度,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便是不被风吹倒、不被浪掀翻的最好保证。

《杨绛传》读后感 篇2

读《杨绛传》[追思纪念版](罗银胜著)算是机缘巧合。一两周前逛超市,在图书角买的,回家拆了包装,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被撞那晚,家人接我时,顺手带上这书。闲处无客来,独坐自慵损。养伤的这两天,内心日渐焦躁,为了打发时间,开始翻阅这书,也借由这书走进了先生的世界,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先生一生淡泊。她说‘她是一滴清水’,殊不知这滴水却折射了太阳的光辉,照亮了读者们的心房,包括伪读者的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难得先生,却一生保持着一份清明与淡泊,甚至有一点特立独行。不了解先生的人,自然会觉得她是高傲了,先生自己也有自知,用她劝慰自己的话讲便是“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谐世故,但是最谐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修身养性,独善其身,剩下的,留予外人道也。

先生说,“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你骂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决不还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我会说:‘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要学会含忍。”能忍,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度量,也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人生的技巧。难得先生,一生将忍的艺术升华到极致,升华到自觉将自己处理为某种“零”。如此淡然,宽容,着实让人敬重。

曾经我的日记里写过这样一段话:生活教会我谦卑,教会我礼让,独不曾教会我强势,所以很受伤,常常。尽管看不惯我柔弱的人一直希望也三番两次地教育我,偶尔要学会霸气,至少气势上不能差人家太多。但没办法,性格造就的东西,真的好难去改变。尝试着去强势,但现实面前,软弱还是会占据了上风。所以,还是顺其自然,单纯地虔诚地祈祷:我待人好,人亦以好待我吧。反之,也只能自认栽,道一句:‘那人真没素质,不跟它计较好了’,作为翻篇。

“木子心清淡若水,守得云开现彩霞。”虽然不知爸妈给我起那名字的缘由,但这是年纪渐长的我对自己名字的浅解,这也是***常勉励自己的话。“不怒不嗔,不争不辩,随遇而安。”

《杨绛传》读后感 篇3

《忆钟书》:

与君结发为夫妻,坎坷劳生相提携。

何意忽忽暂相聚,岂已缘尽永别离。

为问何时再相见,有谁能识此天机。

家中独我一人矣,形影相吊心悲凄。

在2010年,中秋过后,又值钱钟书诞辰100周年之际,杨绛把对爱人的思念与爱,写进了诗里。

这让我想起来每年的情人节或是现在有些年轻人另类的,奇葩的求婚,结婚方式。在各种传播工具各种不需要理由的晒出自己的爱!是真爱,挚爱,博爱?对此网上又有提出真爱需要晒吗?真爱是什么?每个人是否在遇到真爱时,是否好好经营了你的真爱,珍惜着自己的真爱?

在我喜欢的人物传记里有一本是《杨绛传》,书里侧面的描写了她与钱钟书生活趣事及历经种种依然相伴一生。两人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开始恋爱,第二年便订婚了。在钱钟书中年追忆他们第一面的时候写下了这样的一首小诗:

颉眼容光忆初见,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记得初见杨绛时面色白洁红润,脸如春花,清雅脱俗,犹如蔷薇新瓣浸醍醐,有带有丝丝腼腆。多么的诗情画意的回忆啊!婚后的两人趣事琐事也是不断,我想他们应该是把琐事变成趣事的,钱钟书这个原先连自己都不会照顾的人,已学会了做很多饭菜。杨绛更是洗手作羹汤,打点着两人的一切。

杨绛产后,为了在第一时间看到醒来的妻子,一天的时间里钱钟书大汗淋漓地跑了四个来回,来来回回的走了7趟。女儿的出生,为两个人带来了另一种欢乐。每逢女儿的生日,钱钟书必会说一句话,这是母难之日。

令人捧腹的是,每次探望,钱钟书都会苦着脸汇报:“我做坏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下一次,他又“做了坏事”说:“我不小心砸碎了台灯。”

杨绛问明情况又说:“不要紧,我会修。”

再一次,又苦着脸说:“我把门轴弄坏了一头。”杨绛应该是哭笑不得的吧,她每次都笑眯眯地说:“不要紧,我会修。”

还有一次,钱钟书额骨上生了一个疔,杨绛安慰钱钟书说:“不要紧,我会治。”然后就按照医生嘱咐,天天每隔几个小时就认认真真地给他做热敷。就这样连根拔去,也没有留下疤痕,他在感激之余,便是深信不疑相信杨绛所说的“不要紧”。

回家后,他为她炖了鸡汤、剥了蚕豆,她也把一切损坏的东西恢复了原样。他们的爱情之花在生活的琐碎中,继续绽放着。喜欢重复的读着:“不要紧,我会修。”读起来会很开心,有时是会笑出声来。读到着是多么的相信真爱的美好,来自相互体贴,相互信任,让爱慢慢地延续。

回国后,杨绛带着女儿圆圆,跟着老父寄居在亲戚家。钱钟书则前往西南联大在昆明的学校执教,后又转往湘西蓝田师院任英文系主任。两年后,钱钟书回沪探亲,由于种种原因,没再动身,一家人又聚在了一起。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上海这座孤岛开始沉没。他对杨绛也说出了最动听的情话:“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杨绛传》里有这么一个段落,每次读到这里就莫名的流下泪,心疼的一塌糊涂。

1998年11月20日,钱钟书在北京医院都够了他最后的一个生日。他已经在医院里住了四年,每天杨绛带着自己的饭食到医院来探望,只能吃些流食。这时的杨绛也已经80多岁了,女儿在1997年也离开他们去了天堂。他两一起时会说无锡话,讲英文。杨绛真诚的祈祷着她的爱人能够战胜病魔。但是在1个月后,钱钟书依然离开了。一位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学者驾鹤仙去了,离开前的最后一句话告诉她:“好好活!”这是什么画面,望着妻子哀痛欲绝的面容,不希望她萌生与自己天堂相见的想法。用最后的气力,虚弱的声音说出“好好活”。12月19日钱钟书离开了大家。他的呼吸停止了,杨绛亲吻他的额头,并久久的贴着他的脸颊。钱钟书的遗嘱就是丧事一切从简,“不举行任何的悼念,恳辞花圈花篮,不保留骨灰。”这些事情留给与他相濡以沫60余载的妻子。

在医院做完病理分析后,为钱钟书穿上他生前最喜欢的衣服,其中有她为他织的毛衣。曾经一度想把有些衣服拿去救灾,但是钱钟书用双手护住说:“这是‘慈母手中线’,其他的可以捐,这几件请留着。”这又是一个怎样温馨的画面。细细地演绎在他们的流年里。

遵照钱钟书的意愿,告别室内没有挽联,没有鲜花,也没有播放哀乐,杨绛把她亲手扎制的插有紫色勿忘我和白玫瑰的花篮摆放在钱钟书的身旁。把遗体送进火化间,杨绛把白布掀开,仔仔细细地凝视着钱钟书,帮他摘下眼镜后,目视遗体被推进了火化间,当火化间的门关上了,旁人劝她离开,她说:不,我要再站两分钟。”此时,我再也读不下去了,内心感情翻江倒海,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下来。传记里还能读到许许多多两人之间的感情,例如,钱钟书写《围城》的时候,写完总是让杨绛先看,她笑了,他就可以定稿了,或对方为了让创造《围城》甘为“灶下婢”,杨绛用理解,支持,成全了钱钟书,来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世界上有种真爱之一叫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两人之间等等的事情演绎着他们的人生。钱钟书这样评价他的妻子:“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每件事里都有爱的血液在流动,每件事情都有爱的融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样的真实,这样的温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真爱,互相扶持,互相依偎,如此不能不让人如此之动容。”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两情相悦的那么冲动,他们把这句话演绎的活灵活现。

书本合上,站在窗台,眺望远方,天空很蓝,阳光温和,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有人先婚厚爱,有人先爱后婚,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份: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情。在这条爱情的长河里,需要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扶持。共同用真心,真爱,真情去经营。

在文章结尾时,献上杨绛在书中说的一段话:“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之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的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愿每个人都珍惜眼前,身边的那个你挚爱的人。

《杨绛传》读后感 篇4

6月份开始读了《杨绛传》,这本书,了解了这位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

读完,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冲动。

杨绛先生一百岁时曾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在序言中读到这段话时,还不能体会其中的感情。在结尾处又看到这段话,好像理解了先生的话:我快回家了!一个百岁老人,把生命的终结看成是回家,并且要洗掉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书中印象最深的是钱钟书和杨绛被下放到农村的段落,那几天看到他们在农村受苦,感同身受,好似自己的亲人正在经历着这样的磨难。心疼杨绛,又心疼钱媛。

看到钱钟书病重,钱媛也住进了医院,75岁的杨绛,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一头是病重的老伴,一边去病危的女儿,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那是怎样一种无助与心痛。钱媛最后一次给杨绛打电话,“妈,以前你有个女儿,现在女儿也不中用了"。看到这里,我一个局外人都忍不住泪流而下,先生当时不知道是怎么面对这样的局面。

从3月份到现在看了四五本书,写了四五篇读后感,看了杨绛传,第一次为读后感发愁。拙劣的文字,怎么能写出先生的一生呢?

《杨绛传》读后感 篇5

这个月到现在一共读了两本书,都是当代作家的作品。一本是《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作者是72年出生的潇水,本名张守春,是非常幽默好读一本“历史”书。这是一套中的第一本写的是从盘古开天地到周朝推翻商汤之前的事。另一本就是《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作者是80年出生的桑妮,本名张广慧。都是老张家人,这真的是非常巧合的一件妙事。

杨绛是钱钟书的爱人,这位老人非常伟大。一生淡定从容,1911年出生,2016年去世,105岁,看了一个世纪的岁月荣华,经历各种事实变迁,又给社会,给教育,给戏剧都做了巨大的贡献,非常了不起。

这本书一看就是致敬的书,看完之后可以了解老人的经历,通过事件看到杨绛大师超然物外的处事智慧。可是看后感觉写的文字过于平时,偏于表面,不太深刻。

杨绛大师55岁经历特殊时代,被下放劳改扫厕所被诋毁被剃阴阳头,结果书中不过寥寥带过,轻描淡写,估计作者的本意是想要写出大师在这些磨难面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结果就是深刻少了,而文字太轻飘了。

还有杨绛大师86、87岁先失去女儿,后失去爱人。生离死别的创痛,也写的轻飘飘的。

甚至于杨绛大师92岁写我们三,去世前100多岁的人,仍旧笔耕不缀,读书不止。都只是简单陈述,甚至是引文描述,实在是差点意思。

整体上打70分,好在陈述的语言、思路都还挺顺的,读起来不费力气。比我看北岛的《时间的玫瑰》要省力气。

《杨绛传》读后感 篇6

钱钟书的《围城》很早就读过了,我记得是初中老师布置的作业,那时候也不懂太多,没有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背后的女人,只记得那么一句话“城外的人的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即为围城也。却不知这句话来自于同样伟大的女人,杨绛先生。

在中国旧时代,女人地位普遍不如男的,称女子为先生的更是寥寥。看完杨绛先生的生平,我觉得她完全担得起先生二字。才识渊博、待人和善、低调、淡然,一切优美的词汇都不足以形容她。在家里,她是钱钟书和钱瑗的保护伞,把他们照顾得很好,是那个最贤的妻;在文学上,她才华横溢,会多种语言,写过话剧、散文,翻译过作品,都获得好评,是那个最才的女;在生活中,她精致淡雅,永远向人展现坚强、得体的一面,把一切都做到最好,真真是我辈学习的楷模。

杨绛先生以她的亲身经历告诉后辈两点:一、学好外文,多学一门语言,世界会更丰富、精彩;二、多读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来读书。

丰富的生活经历来给世人像烟火一样灿烂的杨绛;动荡不安的社会留给杨绛更多的坚忍,淡然如菊。在那样的年代,能活下来就是不易,杨绛却让我们知道生活不止为了活着。她是那样完美,让人崇敬。老先生虽已“回家”,但她留给后人许多的精神财富,让我们要学会坚强,学会学习。既可以璨若星辰,亦可以淡然如水。向老先生致敬,向杨绛学习。

多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

尽力让自己多学一种语言。

《杨绛传》读后感 篇7

大多人羡慕杨绛,能遇到钱钟书这样志趣相投的人,可我不羡慕。杨绛曾对不想结婚的女儿说:“将来我们都是要走的,撇下你一个,我们放得下心吗?”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恐怕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杰作——女儿,她竟会走在自己甚至是老伴儿前面。回忆想来,只怕如梦般遥远。

钱媛去世后第二年,钱钟书也跟随而去,落下杨绛一人独自一人存活于世。在这短短两年之内,杨绛竟承受了两次失去至爱之痛。或许是杨绛的命太长,但绝非钟书的命太短。他已陪她度过了60余年,可惜的是他们的女儿,钱媛。

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眼睁睁看着自己女儿的离去却无能为力,悲痛欲绝而又无可奈何。更可悲的是,钱钟书此时也是病倒在床,这意味着,杨绛在悲痛之余还要照顾自己的老伴儿,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可预料的,或许,或许明天,杨绛就要面临老伴儿的离世…果不其然。杨绛一人独自过完了剩下的18年。

我不羡慕杨绛,也许有人要说,60年的曾经拥有已经足矣。如果是我,我不想要这样的曾经拥有,我不想那么久的美好被最后剩下的18年打破,在最后的日子里还是在回忆,在最后时光留下的是遗憾。而今只能从屋子里的一草一木甚至是微乎其微的空气中嗅到一丝丝以往的甜蜜…

也许杨绛余后18年存活于世,并非只为爱情,更为她的事业(杨绛翻译了《堂吉诃德》);或许,她不是独活,她在用她余下的光阴替他们一家三口一起看这繁华的世界,待到她死去那天,便能了无遗憾。

但我只是一个平凡又俗气的人,没有那么伟大的目标,更没有那么坚强的内心,所以,如果同样的事降临在我身上,我可能只会一蹶不振,既舍不得了解生命,也不愿过此般暗无天日的日子,整天浑浑噩噩…因此,我打心底里佩服杨绛先生。

《杨绛传》读后感 篇8

她宛如洁白饱满的玉兰花,宛如傲骨坚韧的梅花,宛如小巧玲珑的栀子花,宛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宛如幽香暗出的兰花……她是谁?她就是优雅的杨绛老先生。

杨绛老先生是一代才女,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父亲的悉心栽培。先生一生都与优雅二字连在一起,虽说她的作品没有钱钟书的出名,但每个字词都透露出厚实温婉的文笔,让读者陶醉其中。

对杨绛的美评很多,有人说她坚忍、从容,有人说她睿智、宁静……最好不过的是丈夫钱钟书对她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再多的美评,最终就“优雅”二字。

优雅并不是指王宫里的贵夫人们,假惺惺地拿着高脚杯,轻声细语地说话,时不时地抿一小口红酒,坐得很不耐烦。优雅不只是高贵的人才会有,乡间十五六岁的大姑娘,梳着两根粗辫子,在溪边洗衣服,那意境是很美的。

不过,我想,杨绛可不是这样,她会坐在雕花的木桌前,捧一本小说,桌前摆一个茶碗,里面装的是绿茶,时不时端起茶碗抿一口茶,再继续看书……想来想去,还是先生的优雅我最喜欢。

做到优雅并不难,首先要让心变得从容淡定,不急躁,慢慢地,举止变得文雅起来,最后成为一个优雅的人。杨绛是一生都优雅,旁人无法能比,我也要像她一样,优雅地度过一生。

杨绛的文笔,面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感到钦佩。我也喜欢优雅地看着书,品着茶。

“我们想寻找生活的波澜,到后来才知道,心中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从容与淡定;我们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到后来才发现,这个社会属于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人生不一定要做出多么大的事来,只要随着自己的心走就好。

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她的思想却光照千秋。让我们记住这优雅的花,优雅的人,优雅的文笔,记住这可爱可敬的老人——杨绛。

《杨绛传》读后感 篇9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妻子,是钱瑷女士的母亲,这本书是写他们家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一家人在一条古栈道是离离合合,聚聚散散。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解读。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杨绛传》读后感 篇10

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民国,那个出了众多才子佳人的时代,大家印象极深的想必都是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等等,对于杨季康抑或她的笔名杨绛都不那么耳熟能详。这可能跟她的性格有关,她不张扬,只喜欢做读书这件小事,对于政治不感冒,对于出名更是能躲即躲。她最爱的事就是读书。

相比民国时代其他的风流人物,她的家庭算是朴素的了,父亲是名刚正不阿的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父母恩爱也给予她无尽的宠爱,幸福家庭的孩子往往更自信从容,同样,她也从父亲身上学到了真实和刚毅,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为人妻该有的贤良淑德。后来,她考入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遇到了一见钟情的钱钟书先生,从此,相濡以沫,共尽一生。

对于杨绛,好像多美好的词形容她都不为过,有人说“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她坚忍,她从容,她睿智,她宁静”。

在她与钟书先生的爱情里,她没有孤芳自赏,没有娇小姐般的有恃无恐,她是一个强大的付出者,她为他中断自己的学业,陪他出国,料理他的一切生活起居,帮他处理生活中所有的麻烦事。钟书先生是做学问的痴人,而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一直在上学的姑娘呢,学习做饭,学习换灯泡,学习修门锁,生活上的琐事都交给自己,怪不得钟书先生说她是“最贤的妻”,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在国外留学的日子,他们最享受的时光,是每天晚饭后的散步,每天探索出一条新路,小小的惊喜,小小的乐趣,只要彼此陪伴,时间好像都会发光。

他们多年保持的习惯,是每天晚上,面对面坐在桌前,读着各自喜欢的书,不管房子多大,能放下书桌好像就够了。

世人都艳羡他们的爱情,我更向往杨绛一般优雅,从容的过一生。当然,我理解的优雅,不一定要养尊处优,锦衣华服,只要内心平和,爱我所爱,做我想做就好。名利,浮华都不重要,生活本已很喧嚣,能单纯的取悦自己就已很不容易。

最近开始迷上了画画,虽然零基础,虽然很小白,但沉醉其中,自得其乐。

不是每个爱画画的都能成为画家,但绘画过程的喜悦想必是想通的,像杨绛一样,只要能默默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本身就是活在世上最幸福的事情。

愿我们都被时光温柔以待,都已优雅过一生。

本文发布于:2022-12-20 11:3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771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读后感   杨绛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