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论文(通用9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应满足两方面要求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可概括为政治性,通过进一步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本质属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界定为:以促进受教育者政治社会化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286-02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但至今仍有许多问题未能认识清楚,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因此,准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学之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本质属性能否等同混用
一个事物既有一般属性,也有本质属性。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指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且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它包括两方面:
第一,本质属性应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普遍的固有属性且规定和影响其他派生属性;
第二,本质属性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发展的根据。本质是事物所固有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本质在事物中居于决定性地位,是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实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趋势的东西。”[1]本质和本质属性虽都体现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及与他物的差异性,却具有不同的辖域和侧重。从其二者的联系来看,本质属性是本质的外化表现,本质来源于对本质属性的把握。从区别上来看,本质讲的是事物的性质,本质属性讲的是事物的状态。“在哲学领域内,本质通常与现象相对;本质属性则侧重强调根本区别,与共有属性或普遍属性相对。据此,不难看出本质与本质属性的联系与界分。”[2]因此,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首先要正确区分本质和本质属性的关系,找准认识的思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本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界定
正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脉络。笔者认为,正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就要理清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矛盾;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中心内涵;科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机制。以便更好的以科学的理论观点和知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的应有作用。
1.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来界定其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属性中最一般的属性,它最集中、最突出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从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社会结构来看,它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自阶级诞生以来,政治性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发展之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属性无不从属或衍生于政治属性;鲜明的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特有属性,其他学科虽然也内含政治内容,政治教育,但其侧重是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政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贯穿性和共同性。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方针、目的目标、任务内容无不以政治内容、政治教育为主导和侧重,以实现政治目的、政治任务为方向和指引。再次,政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内在性,政治属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表象的终极抽象和提炼,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属性深度开掘的必然结果。
2.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来界定其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矛盾系统。这一矛盾系统包含各种矛盾,其中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同时它还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同属性区别开来,因此这个基本矛盾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其基本矛盾是经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的统治阶级要求与教育对象现状之间的矛盾。”[3]这里的“要求”和“现状”是指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统治阶级要让自己的政治文化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并付诸于行动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党员群众,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素质即政治素质,从而自觉地为完成党和国家的任务而奋斗,其中最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进行政治信念的教育。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体现为政治性。
3.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中心内涵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本学科的中心概念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中心概念,政治性从根本上规定了这一概念。以政治性为本质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不仅能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而且能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系统,即在它们的各个环节和部分都有必不可少的“政治内涵”。就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是政治教育内容,主要目的和功能是提高人的政治素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一工作的领导者是中国***,主力军是政工队伍,制度依托于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等。所以,尽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但它的政治特征是一贯的,而且是十分明显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中心概念本质上在于政治性。
4.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社会性和政治性。“这里的政治性不仅指政治性质,而且同时指政治行政,即思想教育活动是由执政党直接决定的,并且是由政治行政系统直接组织贯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系统中心与执政中心是同一的”[4]。在实践中,连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的信息主要也是由这个中心提供,并通过纵向在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通过政治行政系统来进行实施;基于此特点,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一致性、同步性和坚持为现实服务的中心任务。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当属政治性。政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根本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内容及其发展方向,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而本质和本质属性却具有不同的辖域和侧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界定应在正确区分本质和本质属性的基础上进行把握,这样才能抽绎和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而言是以促进受教育者政治社会化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政治社会化指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逐步满足社会、阶级要求的过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即政治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是统治阶级或政党,主要内容是用统治阶级、政党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教育约束成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灌输的思想明显带有阶级利益性,根本目的是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成员接受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来满足社会、本阶级和政党的需要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中国***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目标、任务、指导思想上具有人民性,但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政治性,同样是为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也是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成员逐步实现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以便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旨,即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与其他实践活动的结合与渗透,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旨所在。
1.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实践。首先,从出发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思想进行教育,只能从现实的人、具体的人的实际出发开展教育。从人的思想实际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分析思想形成、发展、变化的实践基础和客观原因,决不能脱离人的实践活动和客观条件,空洞抽象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从归宿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而正确思想的形成和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动因,归根结底来自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从实际出发,帮助人们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帮助人们运用正确思想指导实践,完成从认识到行动的飞跃;不仅要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人们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并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知行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旨所在。
2.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只能在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无效果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检验。离开实践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会失去客观的衡量准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随意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等实际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正确的理论、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
不容置否,“促进受教育者政治社会化”这一要旨,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也无论本土和异国,都曾经是、而且必将永远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现象的永恒主题和发展主线,是思想政治教育永恒希求的目标。而且可以肯定的说,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何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终归是要受制于政治要求,衍生或附着于政治之上的。
参考文献:
[1]许征帆.马克思主义辞典[K].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227.
[2]崔健,邓艳葵.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述评[J].实事求是,2010,(3).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08.
[4]孙其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2002,(5).
摘要:努力打造让大学生受益终生的课程,不断提高教学实效性,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处教学一线,肩负建构以人为本、师生互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范式的重任。本文将就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内涵及本质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内涵
托马斯·库恩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最早提出了科学***的结构性变革,自此之后“范式理论”随之诞生,这一在科学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理论相应的在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领域中普及开来。随着这一理论的发展,也深刻的影响了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教师,这只队伍的研究对象中相应的也出现了“范式”概念。尽管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表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的独特方法,然而时代的发展进步会促使原有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由旧范式向新范式转变,这是由轰轰烈烈的中国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决定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内涵最初在社会科学方***领域“范式”概念被普遍采用
库恩认为范式主要是指科学研究中“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库恩以后的研究者,将“范式”的外延概念加以扩大,一般被理解为在相同的研究领域内针对某些问题,有共同认知的研究者遵循共同价值取向,达成一致的看法和观点。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工作者们针对其共同的研究领域内对某些理论问题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理论认知。基于看法或观点的差异,相应的被划分为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和流派,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也就随之形成。正如任何事物的认识过程都是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过程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也不例外,是一个不断变化动态提高的过程。现代社会的开放和发展考验人的生存能力和接纳新事物的能力,要求我们的思想紧跟时代步伐。很显然,传统的强调“灌输”式的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进步需要。特别是深处在网络新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在“微文化”流行的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单纯的施教与受众,即一方单纯的传授知识另一方被动的接受知识,展现出主、客体间的对立。而新时期的教育则体现出学生主体性的高扬,师生双方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本质进行理解:
第一,在动态中转换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有闭门造车的危险,容易自我设限、束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明显的特征是表现其可贵的包容性,充分容纳来自世界、社会及每个个体及其他学科的一切优秀元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外延式的,往往采取形式主义的评判标准。例如:做几场政治报告、开几次会议、多少学生党员以及学生的分数如何等量化指标。教育范式的发展是静态的、均质的;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内涵式的,教育范式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标,注重教育的质量和实际效果,在动态发展中不断提高教学理念和方法。
第二,内涵的转换。原有的旧范式注深受工具理性的束缚,政治性是唯一的目标,要求人绝对服从,禁锢人的思想,导致人不能有创新性的思维;而新范式更强化培养人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素质,在教育本质上强调人的终极关怀。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功能的基础上,更加考虑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价值意义。
第三,方法的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只是教师单方面传授、灌输,授课结果如何不做考察;而新范式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发自我思考的能力,同时给予教师反馈,激发教师的授课积极性,体现了“教学相长”。
第四,目标的转换。旧范式把培养“政治人”当做唯一的教育目标,新范式意识到“人”之为人的真正本质,是要通过一定社会关系体现出来的,人还兼具有社会性,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重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观点、理论体系、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的整体性变革。要求我们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传承和创新并不断超越。特别强调的是,范式的转换或变革并不是新范式完全否定旧范式,而只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剔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部分,保留合理部分并将会融入新的范式当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创新。
三、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如前所述
固然是库恩把“范式”概念引入学术研究的高处,从而引发学术界的广泛推崇;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同样也是“库恩范式”引起了学术界对这一概念过度的滥用,并引起很大争议。在此之后,甚至库恩自己也很少使用这一概念,而是寻找相近的词语代替。由此,这就提醒我们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必须明确“范式”的准确的概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和方法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新的重要性
要想知道如何进行有成效的改革创新,必须先明确创新的重要性在哪。我国是一个政治思想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思想教育在对青年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发挥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课就是打开掌握大学生思想教育着一扇大门的一把钥匙。重视和保护我们的优良传统是我党一贯的政治优势,当代大学也是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合格和优秀的重要考核标准。我们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在进行着深刻的改革。改革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表现,是高校开拓创新的本质特征。因此在不同的时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在***战争年代,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当然是阶级斗争,也就是政权问题。当这一问题解决以后,建设时期又会有建设时期的全新要求,我国进行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又进入到了一个攻坚克难的新阶段。高校政治教育的改革自然是理所应当的,更是顺应社会潮流的。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新方法
①要树立大的宏观思想,正确的认识资源配置。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很多从前不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资源配置,其重要性正在一步步的显现出来。应当树立长远的战略意识和战略眼光。提前认识到列入人才、技术、网络宣传等等方面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这些因素的发展空间。构筑较为深远的教育战略意图,把握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时更需要高瞻远瞩,紧跟党的教育战略动向。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诸多方面紧密的结合起来。
②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相结合,使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应当在校园各项文化建设当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只有把握正确的校园政治文化建设方向其他方面的文化建设工作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路线和方向。高校政治文化体系的建设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其中应该加强以人为本理念式教育,着重发挥和体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为了给高校学生创造更加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应该要发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主导作用,不仅要有全局的规划和管理,更应该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④资源共享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最快捷的途径,由于高校自身条件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太过于分散,合理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保证一定区域内的教育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的整合并实现资源共享。
二、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教育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导向。是串联大学各科各项教育之间的“串联绳”只有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正确的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才能促进高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1数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数学思想方法是前人探索数学真理过程中的精髓。而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是知识中奠基性的成分。首先,数学思想比一般说的数学概念具有更高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其次,数学思想、数学观点、数学方法三者密不可分。如果人们站在某个位置、从某个角度运用数学方法去观察和思考问题,那么数学思想也就成了一种观点、一种认识。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理论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提炼和概括,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数学思想具有概括性和普通性,而数学方法它具有操作性和具体性。作为数学思想,它不仅比数学方法处于更高层次,而且是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精髓和灵魂,其运用和发展有助于知识得到优化,有助于理性认识迅速构建,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数学思想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数学方法具有操作性和具体性。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数学思想都是通过某种方法来体现,而任何一种数学方法都反映了一定的数学思想。高职数学中的基本数学思想有:
(1)符号化与变元表示思想。包括符号化思想、换元思想、方程思想、参数思想。
(2)集合思想。包括分类思想、交集思想、补集思想、包含排除思想。
(3)对应思想。包括映射思想、函数思想、变换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4)公理化与结构思想。包括基元与母结构思想、演绎推理思想、数学模式思想。
(5)数学系统思想。包括整体思想、分解与组合思想、状态运动变化思想、最优化思想。
(6)统计思想。包括随机思想、抽样统计思想。
(7)辩证的数学思想。包括数学范畴的对立统一、普遍联系相互制约、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数学化归、极限思想。
(8)整体与局部思想。高职数学中所蕴含的这些丰富的数学思想,它们与其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一起构成了高等数学的主要内容。同时,又由于这些思想往往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里,也就伴随着数学思想产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数学思想其内涵也是会更丰富的,内容也是会不断的延展的。
2数学思想对高职数学教学的启示
2.1数学思想在数学教材内容体系中的呈现
高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学是以应用为重点,必需够用为度,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因此,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生产中必备的数学知识,能以数学为工具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应作为高职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数学方法是指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包括数学内部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等,其中包括交换数学形式。但数学教材并不是这种探索过程的真实记录。恰恰相反,教材对完美演绎形式的追求往往掩盖了内在的思想方法,颠倒了数学真理的发现过程。整个高等数学其主要思想观点就是运动与变化的观点,以运动与变化的观点去考察问题,从运动与变化中去认识事物,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数学中的反映。例如,高等数学就是从圆的内接正多边形面积的变化中去认识圆的面积,从割线运动中去认识切线,从平均速度的变化中去认识瞬时速度等等。而初等数学基本上不涉及运动与变化,只是在几个相对固定量的关系中从已知求未知。研究对象从初等数学主要研究常量的运算和固定不变图形的性质,反映运动与变化的数学概念是变量与函数,到高等数学是以变量及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函数作为研究对象。
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极限,这是因为在数学和科学技术应用发展中,所带来出现的问题表现出的矛盾,如“曲”与“直”、“均匀”与“非均匀”等等,虽然各自的具体意义千差万别,但表现在数量关系上都归结成“近似”与“精确”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极限方法,借助于这实质上深刻的辩证法,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定不变的事物是过程、运动的结果。高职数学内容全面,结构严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获得从数和形两个方面洞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和文化素质。找到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调动和激发学生在教和学中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奠定必需的数学基础。使学生明白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正在渗透到许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当中。高职数学既是工具,又是文化,学生自身也要加强对高等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获得掌握和认识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强有力的工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使数学思想的精神得以完整的体现。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个较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2.2数学思想是课堂教学实施的精髓,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指导思想
数学既有一般科学的特征,又具有横向移植的特点,因而在整个科学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数学方法是指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言。数学思想以解决问题为根本,指导人们从数学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中获取解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或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问题的具体途径、策略和手段。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学科。它的这些特点决定着高职数学教学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不仅具有一定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更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分析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抽象性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的发散思维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代科学技术所面临的许多问题。
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他们在面临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上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目前对于入学的高职学生群体中体现入学起点较低,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由于高职数学要求的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教学原则,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上都进行了压缩和调整,对教师要求备课中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参阅有关参考材料,要善于从具体的数学知识中挖掘和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要预先把全书、每单元章节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搞明确具体,然后统筹安排,有目的、有计划和有要求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备课充分、规范,教学态度端正,治学严谨,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在教学应教育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调动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深刻去体会数学思想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锻造学生的辨证观。例如,导数概念在工程技术上更多的是被称为在一点的变化率,在数学课上强调这一点,可使学生迅速地接受专业概念的数学描述;另一方面还要对数学概念的实质分析透彻,以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哪类专业问题可以使用相应的数学概念去表述,应用相应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对于习题课的教学中,要尽可能注意避免陷入模式化的算式形式,着重要以应用为中心,生动活泼地突出应用,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思维,而去解决实际问题作用,也还要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意识到数学的意义,从中领略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2.3数学知识背景学习能深化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识
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材是按知识的体系编写的,是逻辑的,严谨的。对于知识产生的背景和解决的过程介绍的甚少。适当地给学生介绍有关数学发展史,适时开展一些数学讲座如“数学热门话题”,“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等,开阔学生眼界。在高职数学教学中适时去介绍和挖掘教学内容与所学专业和实际生活中实例的联系,也会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他们也能够形成良好思维和学习兴趣也有帮助。这样既能突出高职的培养目标,学生充分了解数学的发展、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4数学思想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数学知识在当今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不断的知识扩充和延展。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自己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从来都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同时,数学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增强数学教学的实效性。这样的高职数学教学中,自然也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更高。面对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让教师和学生都要意识到数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不单单仅是各自单方面所要完成的任务,也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数学素质、科学的思维能力建立与培养的过程。这样才能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应用能力好,具有良好品格的高等技能型适用人才。
3结论
数学思想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真正达到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目的,从本质上理解数学科学,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力。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有效的运用,也是改善和提高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能够逐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当今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和需要地实现,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运用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当前我国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当前我国初中生普遍存在厌学、逃学等现象,这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偏差有关,这不但影响着初中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就业和发展。由于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过于溺爱导致他们自私自利,且普遍缺乏信心和勇气,这种心理障碍也使得他们无法有效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由此可见,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且能更好的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所谓的素质教育指对学生们的学习进行有效地指导,并且对学生开展心理方面的培训,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因此,对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满足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之所以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品德课程进行结合以及渗透,首先就是因为这两个学科的关系比较密切。所谓的德育教育就包括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一个必要部分,思想品德教育当中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都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密切相关。一些心理方面的品质对于学生道德规范的遵守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见,将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品德课程结合起来有着很高的可行性。此外,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内容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例如,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就蕴含了心理品质的培养、情绪的调节、良好性格的养成、爱国精神的培养以及高雅情操的培养等相关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思想品德课程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巧妙结合的建议
(一)教师应该做好课堂的管理工作
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品德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就需要相关的教师做好课堂管理工作,即将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外部的渗透。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渗透应该成为一项常规工作。选择课堂管理模式时,教师可以选择民主型的模式,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教师在课堂上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式等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以及心理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将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原理和知识良好地结合,从而提升课堂管理工作质量。教师还需要采用激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让他们用愉悦的心情来开展学习。
(二)提升思想品德教育人员的职业素养
思想品德的教育人员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技能。班主任在学生们思想道德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训练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班主任不但是学生们的教师,也是学生们的朋友。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重大责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此外,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开发教育资源,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推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改革,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养成乐观坚毅的品质。
综上所述,将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品德课程进行巧妙地结合是满足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帮助初中生更好地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一个必然选择。但这种结合并不是意味着将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转变成心理知识的传授,而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教师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能够将二者进行良好地结合。
一、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在高职大学生的教育中,如何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不断要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一定发展,包括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等。但总体来讲,多侧重于直接的、正面的灌输式教育,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教育效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大学生思想文化领域受到更广、更深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个性追求突出,主体意识增强,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
二、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增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建设
1.在课堂教学当中应该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其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因为进入大学的年龄普遍下降,所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发育还不完全成熟,思想的可塑性大,如果忽视了课堂这个教育的前沿阵地,那么思想道德教育就会失去很大的优势。人的世界观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在形成中还会出现反复,大学时光,是人生观逐渐形成接近成熟完整的人生观体系的最佳时机,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德育工作始终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教育,使其能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增强。我们必须承认,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他们不能避免的会在很多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和问题:如关于政治思想方面的困惑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纠纷等。所以,在保证学生能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归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帮助学生排除困惑,使他们在面对人生困难时有积极的反应,能让他们拥有面对困难时候的勇气以及解决困难的智慧。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中介、引领、拓展和整合等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和学生为依托,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现象,是学校的物质、理念、精神、行为等各种文化形态有机结合的整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大量西方思潮的涌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信仰日益出现多元化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园文化容纳着多种形态的思想理论和生活方式。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联,是重要的教育工作载体,所以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引导,弘扬主流文化,为先进文化进校园奠定基础和提供条件。首先,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与大学生的传导中介,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把高品位的文化内容引入校园,另一方面又要把校园精神传递到社会;其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引领作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发挥内在的教育导向作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暗示性、渗透性的作用;第三,校园文化活动展示学生风采,满足学生价值体现需要,既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又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真正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第四,校园文化整合其中介、引领、拓展三方面作用,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4.注重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理论认知能力和思想辨别能力。社会实践给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有利于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结合,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理论认知能力和思想辨别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学生缺乏实践体验,因此教育效果的有效性不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恰好弥补这一不足,它要求大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注重参与和崇尚务实的特点。
(二)加强理想和信仰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认为首先要强化理论教育。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公民群体的摇篮,应通过演讲、团日活动、老师讲座等等途径,灵活的运用多种方式加强高职学生的理论教育,使先进的理论素养成为大学生意识的自觉。,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其他多种载体、途径、方法进行渗透教育。要把马克思主义性学、社会性别意识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使在校高职学生有正确的社会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并运用其中的理论和方法,从深层次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从深层内涵角度出发,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关键在于对其内在发展本质进行系统化探究,突破传统髙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思想的束缚作用,结合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性、价值性以及功能性发展内在本质要素,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以及研究对象形成具体深化,促使教育心理学所具有的内在作用价值以及发展价值得到更为深刻的体现,以此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潜力,对人才科学性、可持续性培养思想的充分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满足当今时代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以深层含义探索发展为切口,科学明确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新对象
1.注重教育心理学社会层面认知,对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进行本质含义的深化。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核心在于对其本质性进行全面探索,确立正确的研究对象,不断扩大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空间,全面提升研究领域及研究品质。社会性因素作为髙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切入点,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社会发展性质。通过社会性本质的全面探索,可以总结出其研究对象主要包含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意识两个方向。针对这两方面深入探索,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得到具体的颠覆,使教育心理学作用及引导方向与时代社会发展之间保持相互统一,并且对教育心理学人才内在发展方向形成有效转型,提升人才本身所具有的'专业品质。
2.依托表层化含义认知片面性特征,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的进一步拓展。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本质的表层化探究,针对研究范围而言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往往只通过作用性价值对学科内在发展本质进行具体表述。从发展层面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脚步不断加快,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因素中包含社会价值因素等诸多方面,研究范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从本质层面出发,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本质在于对各方面发展要素进行具体分析,对其所具有的功能性以及发展性进行具体探究。这是对高校教育性理学表层认知进行全面深化的具体表现,有效拓展了研究范围构成要素,形成了对内在发展本质的具体挖掘。
二、强调教育心理学目标化发展,积极深化教育心理学科内在发展要素
1.突破目标泛化发展局限性,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目标性发展要素形成全面挖掘。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性因素中,目标要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针对目标要素的具体研究与分析应结合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视角进行有效分析,从而确立目标要素本质层面的基本构成。传统高校教育心理学对目标要素的研究过于泛化,研究的普遍性较强,不能体现目标要素本身所具有的深层次研究。针对目标要素的本质性分析,一是结合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发展心理角度,对教育心理学中的社会性发展目标进行全面探索。通过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责任目标进行具体深化,使目标性发展要素能够成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教育心理学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及社会发展本质清晰化表征,强调目标性发展要素基本构成的研究角度。二是以宏观功能目标为重要组成,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引导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促使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能够形成不断的突破,对发展性目标构成要素形成积极完善。这是有效摆脱目标泛化发展局限性的具体实施路径,对发展性目标构成进行了本质层面的具体探究。
2.增强价值目标发展带动作用,强调高校教育心理学价值性发展要素系统分析。高校教育心理学价值目标的构成要素中,主要针对发展价值、功能价值以及作用价值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探究。在传统价值目标的构成因素中,主要针对作用价值进行全面深化,突出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对象所产生的具体作用,这往往只是从表面层次进行的分析与研究,并不具有深层实质性研究意义。结合发展价值以及功能价值,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发展主观能动性进行具体探究,总结出影响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对教育心理学内在结构、培养模式以及实践组织形式进行具体分析,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价值目标所具有的推动作用。从功能性价值角度而言,其主要强调对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引导功能、心理引导功能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进行全面增强,促使价值引导能够保持高度的准确性。在这样的价值目标发展背景下,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能够形成深层次的探索,而教育心理学目标因素的构成因素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深层分析,对发展因素的认知层面也能够逐级深化,从而进一步澄清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本质性要求。
3.满足持久目标发展可持续性,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可持续发展要素进行整理与综合。高校教育心理学遵循可持续发展宏观思想,对目标化发展要素进行潜在研究,形成了以价值目标为中心的目标要素集合。价值目标要素通过上述论述已经得以充分体现,而发展性目标要素集合所包含的要素较为广泛,以阶段性发展目标以及持久性发展目标为主体,对教育心理学社会性发展目标、功能性发展目标以及引导性发展目标进行深入探索。针对社会性发展目标,围绕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会责任两个方面进行积极构建,对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性发展意识及心理进行全面培养,功能性发展目标强调的是心理引导以及社会引导两方面功能的全面发展,对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意识形态的准确认知形成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其作用性功能集中表现于对人才社会发展的推动及辅助作用方面,通过时间组织模式的积极优化,全面转型教育心理学内部结构,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方向,使教育心理学所具有的社会作用更为明显。从这三方面目标性要素构建中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心理学内部发展目标具有可持续性,同时对其目标本质进行了具体深化,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内在本质性研究更为具体。
三、立足教育心理学发展新常态,对其内在发展要素本质进行清晰化表征
1.已知表层化研究要素特点,对教育心理学深层价值心理因素给予本质层面探究。从高校教育心理学传统表层化学科本质研究的基本特点中可以看出,表层化研究立足于对学科基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具体探索,体现的是模式化研究理念。但从深层次发展角度出发,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本质研究则应立足各方面作用要素进行具体展开,由此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的适应性。针对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发展主观意识,对社会价值观念形成有效的引导过程,以价值观念来引导教育心理学人才深层次专业发展,对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结构的构建以及实践组织过程的积极参与都形成正面心理作用。从这一方面可以得出,社会价值因素作为深层研究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本质的重要切入点,对功能性价值以及作用性价值进行了全面深化,表达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内在本质研究过程,逐步由表面化研究朝着内在作用要素方向全面深入,以此体现出更为确切的本质性特征,使发展意义更为明显,为全面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结合深层认知观念角度,对教育心理学目标心理本质性因素进行发展层面分析。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本质的认知过程需要结合不断的研究,对其发展的社会性、价值性、目标性、引导性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深化,其形成过程并没有终点。针对深层次内在本质的分析与研究过程,以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社会作用为重点,对社会教育心理的宏观构成要素进行紧密研究。全面构建目标心理本质因素,具体深化影响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发展目标科学形成的要素,总结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潜在性阻碍作用,进而形成对教育心理学功能性以及社会性的具体分析。针对目标心理本质因素,确立人才发展目标形成过程对目标取向准确性的全面研究,通过人才社会发展价值观念的进一步渗透,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内部结构要素对人才社会发展价值能够准确认知,从而形成准确的社会发展心理,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目标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这是从本质性要素角度深层分析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人才培养的实质性研究方向,建立了全新的、与人才社会发展目标心理相统一的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3.针对主观认知发展性因素,强化对教育心理学服务心理本质性要素的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宏观思想于对人才社会认知角度进行积极转变,以社会认知为主题,进一步深化教育学层面的心理学研究,使教育与心理之间能够相互作用,改变传统心理对社会教育的一般心理认知角度。从这一方面来看,高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功能性发展集中体现在服务性的全面深化上,以服务为引导基础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本质性研究进行不断升华,通过主观意识层面全面加强心理服务功能,以此来促进教育心理学功能化发展新理念。结合主观认知发展性因素,对主观认知范围及层次进行具体分析,其中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发展心理以及服务与引导心理等三个部分。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引导过程,使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发展主观能动性得到积极调动,并对主观社会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引导及服务过程。结合发展心理,强调对教育心理学人才专业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使发展目标具有较强的指向性,以此形成有效的服务引导作用。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心理学深层认知过程全面深化了服务心理的本质性要素,促使教育心理学所具有的服务功能充分体现,有效满足了当今教育心理学人才发展具体需求,与时代社会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总体要求保持相互吻合。
4.通过客观意识作用因素,对教育心理学新常态化发展因素本质性进行充分探索。从客观意识的构成要素中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心理学本质性因素构成较为广泛,其中作用因素、价值因素、目标因素以及发展因素对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深层研究的主要切入点,也是对学科内在品质进行全面提升的关键。针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以及作用对象,全面深化其内在发展价值以及功能价值,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目标能够与时代教育发展保持相互统一,并针对作用因素所具有的功能性,对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客观认知角度形成积极指引,实现高校教育心理学宏观发展方向与微观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吻合,为推动教育心理学可持续发展形成重要推动力。这是当今新常态发展下,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性形成全面研究与探索的具体方向及路径,对其发展本质进行了具体的要素分析,使教育心理学内部结构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所具有的发展性价值更为全面,对促进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影响,对高校教育心理学深化改革形成了直接推动力。
教育发展新背景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对其内在发展本质进行系统化深入探索,将逐步成为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动力。立足内在发展本质要素的全面探究与分析,确立价值性、功能性以及发展性要素对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所具有的影响作用,有助于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新方向的形成,从而为实现教育心理学发展新常态提供强大的内在驱动作用。
教育的生活化是将教育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种创新的思想。幼儿时期,幼儿的思维还未成型,好奇心和观察力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抓住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以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幼儿的生活为起点的幼儿美术教育可以为幼儿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手脑结合的能力,让幼儿快乐地成长。
一、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本质和意义
以往的幼儿美术教育着重锻炼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操作技能,而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更注重幼儿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幼儿的生活为起点,把生活中的切身体会与美术教育融合起来,引导幼儿认识人、事、物,发挥幼儿的个性,挖掘幼儿的潜能。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时,要结合生活的常识和现象满足幼儿的生活心态、游戏心态以及探索心态。生活心态是幼儿迫切想要感知生活、对生活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状态。教师在美术教育中融入生活元素,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游戏心态是幼儿喜欢玩的天性,教师寓教于乐,把游戏和学习相结合,幼儿会在其中受到启迪。探索心态是幼儿对生活中的所见、所听、所感都充满好奇,想要探索其中究竟的心理状态,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和思考,有助于幼儿的成长。
二、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1、统一示范化,忽略幼儿的个性以美术为例,绘画不仅要求幼儿画出形象生动的画,而且要注重幼儿通过这幅画所表达的思想、传达的感情。但是,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容易出现统一示范、忽略幼儿个性和思想表达的现象。例如,在幼儿园,教师会把优秀的绘画作品张贴到黑板上,这在鼓励幼儿绘画上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那些作品没有上榜的幼儿,有的就会怀疑自己的绘画能力,他原本对自己的绘画很有信心,但却因技巧稍有欠缺而不被看好,导致质疑自己;幼儿也可能对“优秀”作品进行模仿,抹杀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其实,幼儿美术教育仅是对幼儿美术能力的培养,是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教会幼儿表达自己的思想,张扬个性,学会审美、观察和创造。
2、教学过程太过随意,不予重视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但是有些幼儿园和相关***门还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实际上,幼儿园和相关***门并没有加大对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投入,也没有真正要求美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推行生活化教育。此外,师资力量投入不够。很多幼儿园缺乏具有美术教育生活化理念和相关经验的教师,多数教师打着生活化的旗帜而又遵循着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
3、教学环境受限,生活化教育无法开展环境是影响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因素。目前,不少幼儿美术教育不能达到生活化的要求,原因有两点。其一,缺乏生活元素。幼儿园大多是由益智类玩具构成的世界,而很多玩具都是虚拟的动画角色,脱离了实际生活。其二,美术教学缺乏生活题材。部分美术教师仅依靠固定的教材照本宣科地教学,没有寓教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化的本质。
三、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对策
1、挖掘生活化材料,启发创作热情生活即教育,艺术源于生活,美术教育的生活化需要来源于生活的材料,例如天然材料、大自然静物、生活静物以及动植物等。获得这些材料并不难,这些材料容易让孩子感到熟悉又新奇,能激发起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这个过程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幼儿在生活中主动发现美的意识,让他们热爱生活。
2、贴近生活教学,发现美术元素教师可以通过特色文化和民间故事提升幼儿对学习美术的热情。同时,教师应该从生活的不同角度将美术元素融入幼儿自然化的创作状态中,让幼儿在创作中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带领孩子到户外,感受四季的变化,获得创作的灵感,引导幼儿去观察、去探索、去创造。
3、增强针对性,因材施教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大多在课堂上照版画样,这样统一化、缺乏针对性的方式,容易导致幼儿逐渐丧失个性。然而,个性的差别是幼儿的天性,如果在幼儿时期对他们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会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总之,在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还存在阻碍其发展的因素,需要幼儿教师和相关***门增强对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的认识,增加资金和师资力量的投入,真正全面实现幼儿美术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推动幼儿美术教育朝着生活化的目标不断发展。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地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地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现代化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灌输知识、认识知识以及感知知识,发展到思维的传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教育是什么,可以教或学习,或者通过学习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科学界定延误了教育这一概念的文化内涵,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象征着信仰、价值观以及表现手段(在艺术和文学中的应用)。
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通过教育文化的学习来建立一种学习的文化,由此产生了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基础。对个人和社会行为来说,不接受教育是可怕的,他会使人进入无序化的生活状态,产生不可控的行为。只有经过教育,才能产生价值观、信仰,规范和规则孩子的个性形成以及调节自己的行为。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处理和传送离不开校园,尤其是高等教育。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只是应试教育,无法达到教育的深层次境界。高等教育可以使年轻人对未来复杂的工作做好完全的知识储备,教育的完成可以更好的完成工作和创造最大的价值。高等教育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从单一结构向多种结构演化,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态势之一。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国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不仅需要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且需要大批中级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建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合理的人才结构,改革传统高等教育象牙塔式的结构,实现教育结构类型的多样化。这具体表现为多种形式办学,除扩充原有的大学外,大力展学制不同的短期大学和初级学院,使各类高等学校并存,培养目标互异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二、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这就说明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可是,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走入了极端。一是以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以孩子成绩教育、全面发展孩子的特长为主的父母,这类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可用高标准、严要求来概括。他们把自己童年接受的不完整的教育全部强加于孩子身上,从孩子呀呀学语开始,就教孩子三字经、唐诗、成语,再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就开始了全面的培养:跆拳道、书法、绘画、舞蹈、围棋、钢琴、英语等等的课外班和兴趣班,周末、晚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给孩子加压,想要孩子发展成全方位、多才多艺的人才。殊不知小小年纪的孩子正是无忧无虑快快成长的阶段,如此重压孩子岂能消受的了?还有一类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认为他们只为孩子提供吃穿即可,而教育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对孩子放任不管,无序发展。
家庭教育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仅仅有智力和学习好还是很不够的。家庭教育在大目标上,除开发孩子智力外,还要注意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孩子生活在家庭,父母的无意识教育能够从各个方面对孩子施加很好的影响。现代儿童教育专家研究认为,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特征都是婴幼儿时期起步的。父母担负着育人的特殊职能,要孩子全面发展,家长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才能进行全面教育。父母们不要等待,有的可能想等孩子长大了自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这是不正确的观点。有的可能想等到学校去教育吧,父母管养,不管教育,这同样也是不正确的。无数事实证明,人的成长和教育是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呢?第一,要让孩子有愉悦感和幸福感。只有在愉悦状态下,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是先教孩子做人,其次才是成才。第二要让孩子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孩子没有好奇心,不主动学习,仅仅靠家长逼迫,那只能是一时有用,长期不但没有效果,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第三,要督促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好的习惯比好成绩更重要。好的习惯能够在学习工作中帮助孩子事半功倍,而不好的呢,即使以后成了家,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给伴侣带来很多烦恼,也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害人又害己。第四,教育是长期行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生了孩子,不能光管他们吃喝,还要把握好教育。十年育人,百年育林。伴随着孩子成长道路上不断出现的新状况,家长也要不断调整偏离的方向。第五,教育是多方位的合力行成的。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社会等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长要多和老师、学校、同学积极沟通,全方位了解孩子的动态,只有各种力量一致,才会效果最大。第六,尽量让孩子全面成长。不能仅为了某一技能,而荒废其他。一个人将来要在社会上立足、自立,这要求孩子有足够的智商、情商和自理能力。
四、人类教育在科学发展中的状态和意义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初级理解教育的本质是其影响的人、利益、需求和机会在其存在的问题及制度改进中的组织活动。科学不是外在于人的本质的东西,相反,它是与人相关的,可以这么说,它的本质主要是表达人的需求。
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分组织的和历史是有相关性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分为三种基本需求:生命(生物)需求、社会归属的需求和知识需求。认识其存在的意义和用途体现现有的文化价值观和通过知识来认识全新的未知的时代。的确,人类渴望学习规则和规律,了解周围世界的规定。非常重要的知识,不是由非生物和社会需求派生而来,而是从其起源,大家普遍固有的生活信息需求得知。如果不把追求知识作为人类基本需求,将会产生不同的效用——权力意志。满足需求和发展,使人类的知识综合、整体发展。科学创造理想世界,了解世界,从而形成具有一系列互补功能和个性的社会科学。在理想世界总体评价知识特别注重两方面:首先,指出参与学术活动,提高知识面的采纳。其次,科学数据作为评估其性能互补战略的社会资源,作为衡量国家财富指数,进行科学创新。
科学的发展体现,最重要的是人的思维及其智力的发展。这是科学从根本上促进形成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富集,使之更加精致和成熟。但是,人的本性并不局限于智力活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在他的情感和道德方面。因此,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人的个性至少在他的精神世界能全方位发展。科学是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理解,因此,科学通常被确定为用于产生关于世界客观知识的高度组织化和高度专业化的活动,并且包括人类自己。然而,生产的知识在社会中是不能自给自足,它需要人类来维持和发展为了获得一份好工作,一个年轻人必须怎么做,是在他所选择的人类活动领域的一个完整的生活知识的体现。年轻人应该充分展示知识及其基本素养。我国的未来发展只有通过维护和发展教育和建立新的先进技术,才能获得进步。社会需求日益丰富,社会中各种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多样化,这就要求教育的本质及其价值取向需以人为本,要培养照旧全面发展的个人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本文发布于:2022-12-20 07:4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758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