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更新时间:2022-12-20 02:42:00 阅读: 评论:0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下面是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相关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篇1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长廊中是独具特色的,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

这里从中国古代文学对。

抒情性的重视,及表现在文学中的“韵”、“味”、“气”等三方面,试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古代文学;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无论是从铿锵顿挫的--节奏形式上,还是从一唱而三叹的情感上,还是从鲜明的民族审美趣味上,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一,抑扬顿挫,节奏铿锵的诗词形式与独特的韵律。

中国是个公认的诗的国度。

从《诗经》开始,中国诗人代代辈出,诗歌创作成就实为壮观,当然也包括晚唐兴起的词。

中国的古典文学,本来就有特定的格式以及固定的平仄,因此,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自然表现出一种整齐而严谨,铿锵且具有音韵之美。

其实只要从唐诗及宋词中拿出那么一两首来,你就都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美乐。

譬如以“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四种押韵的方式为基础的近体诗,是中国文学样式中特别的形式。

而这种文学样式,从形式讲,它有明显的抑扬的腔调和铿锵的音韵,是中国诗歌史上独有的。

因此,这种独特的音韵美,显得十分婉转耐听,当然就更便于抒情了。

在诗歌的黄金时代4朝,不同的诗人呈现出了不同的诗歌风格,描绘出了一幅幅大唐帝国社会现实的图画。

唐初,俊爽风格的陈子昂高举旗帜,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却创造出了一种静逸明秀的诗歌境界;王昌龄、崔颢则创造了一种刚劲爽健的诗歌风格: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创造了一种奇丽悲壮的美;中唐时期的诗人们则创造了一种冲淡平和的美;韩愈、孟郊创造了一种新奇险怪的美;自居易、元稹创造了写实尚俗的美:李商隐的风格则感伤凄艳。

唐代是个英才辈出的时代,具具代表性的作家――李白以其洒脱的人格,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运用,创造出自然、清新、俊逸的盛唐之美。

杜甫则因其悲天悯人的儒者情怀,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创造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沉郁顿挫之美。

在中国文学中,除了诗歌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以外,同样因为音韵的要求而有了独特魅力的文学样式,还有骈文、赋、词、对联等等。

汉代有汉赋,汉赋的特点能表现大汉帝国大一统的思想。

当然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宋代把词推向了辉煌,把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美表现到了极至。

元明清的戏曲、小说,同样也是满口余香、韵味悠长。

中国文学以抒情为主,叙事方面不如抒情,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诗有着很大的关系。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可看出,抒情诗占的比例很大,叙事诗的比重很小。

抒情诗比比皆是,而最著名的叙事诗却只有《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两首。

难怪中国人喜欢抒情,这和中国的文学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就沿着抒情言志的道路,走出了自己的独特之美,并将一直走下去。

《左传》中“赋诗言志”的意思,“志”更多的是个人的思想、志向、抱负等后世许多诗论者如唐代孔颖达、自居易,清代的叶燮、王夫之,都坚持了这一种说法。

这是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位置,也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规律的总结性贡献,“诗缘情”的艺术特征在中国戏曲方面表现较多。

比如在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基本就是抒情诗的联缀,抒情的唱段很多,也很美。

不是有“诗剧”之称嘛!而在其他的舞台效果方面,则充分运用了古代文学中我们提到的写意的特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是要灵活得当,所谓“三五步,行经千里;面对面,如隔重山”、“四个龙套,千军万马;几下更锣,长夜即逝”等。

很显然,这些诗意的抒情句子是文学中强调审美的一种模式,当然也是我们国家独有的文学之美。

二、审美上,追求“神韵…意境”等独特的审美风尚。

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的样式是及其多样的,而且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审美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中体现出来的审美可以说是一种中和美,是一种含蓄美。

这种美包含着三个方面即:“韵”、“味”、“气”。

比如,《邺》《庸》《卫》:“美哉!渊乎!”《齐》:“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豳》:“美哉!荡乎!乐而不***。”我们从“泱泱乎”、“渊乎”、“广哉”、“荡乎”词语中可看出我国的先民们推崇崇高博大的美。

这种美从先民初期开始一直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学。

所谓“中和”,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中国古代文学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含蓄蕴籍的美。

如《诗经关雎》中所表现得那种中和和谐之美一样,“韵”、“味”、“气”就一起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审美特征。

“韵”,原指音乐诗歌的音调,后来干脆用到诗歌中,使诗歌音调和谐,富有节奏,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说文解字》中的“韵”更多指音乐。

到了魏晋时期。

“韵”逐渐成为品评人物的一个标准,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第一点就是“气韵生动”,主要是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能够在画中要表现出来。

那么“韵”就又被拿来品评画。

到了晚唐时期,文学家们就又开始用“韵”来评价文学。

清代王士祯提倡“神韵”,这样王士祯的提倡加上一些人的会意,自然把“韵”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影响了诗坛近百年之久。

我们说“韵”在文学中的作用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的,,包括现代的人们。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中说:“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倡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可以说是一种风格论的认识。

方东树的说法是对一种创作论的认识。

皎然在《诗式》中说:“诗有四不: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诗有四深: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这可以是一种鉴赏论的对“气”的认识。

我们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当然在创造的过程中,他们探索性地借助于“气”、“意”、“境”、“中和”“韵味”等等的审美范畴,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

这在中国都是独具特色的,正是有了这些独具的审美范畴,才使我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使我国文学独具特殊的地位和独有的魅力。

以上可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篇2

在古代中国男人的眼中,一个女人身体上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既不是她的脸蛋儿,也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三围,而是一双莲足,也就是小脚。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一个人气很高的女性角色,潘金莲。“三寸金莲”,就是古代一个女人最美的`地方。大家应该记得西门庆俯身拾筷的时候,趁机摸了摸潘金莲的脚这件事吧?这一点,不就透漏出古代男子对女性的莲足情有独钟的审美特点吗?所以,古人的选美,首先就是比脚。而比脚选美又有很多的称谓,比如说“赛足会”“晒足会”“莲足会”等。

这种选美比赛出现在明代正德年间,而又以山西和直隶两地最盛。当时每逢佳节庙会,集市之上士女云集。这些女性或围坐于空场,或坐于车中,盖着盖头,不能让人看到脸。但是她们在这时候会把自己的秀足露出来,当然,她们都穿着鞋袜。而由男性在一番评脚论足后,依次定出状元、榜眼、探花。那些名列前茅的女性,会因此远近闻名。而那些待字闺中者,也会因一个好名次而使自己身价倍增,非常容易物色个好人家。

当然,一双莲足是选美中的重头戏不假,不过古人的审美标准却不是这么简单的。总体而言,除了要有一双莲足,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评测。

乌发蝉鬓:“乌”就是说要有一头乌黑的长发,“蝉鬓”则是指面颊两旁近耳处的薄如蝉翼的头发。“乌”这个词早在《左氏春秋》中便已出现,至于“蝉鬓”一词,则出现在三国时代的魏国,是魏国王宫中一名叫莫琼树的宫女所梳的发型。显而易见,发质是古代男性对女性审美的一项标准。

云髻雾鬟:“鬟”,就是环髻的意思,髻则是指束在头顶的那个结。云髻雾鬟,就是说女性梳出的发髻要状如云雾。可见,发式也是古代男子对女性审美很在意的一个方面。

娥眉青黛:“娥眉”这个词被用来专指女性的眉毛。“青黛娥眉”便是说把眉毛剃掉,然后用青黑色的颜料来绘画眉毛。这种化妆手法,在西周时期就流行开来。这听上去有些“毁容”的味道,但是也说明了眉黛素来是女性的一项审美指标。

明眸流盼:“明眸”就是又大又明亮的眼睛。“流盼”是流转目光观看之意。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大眼睛里秋波荡,这当然会被列为选美女的一条标准。

朱唇皓齿:顾名思义,朱唇便是红唇,皓齿便是雪白的牙齿。红唇彰显牙齿的洁白,雪白的牙齿又衬托樱口朱唇,正是相得益彰。

玉指素臂:古人对女性的手指与手臂非常重视。作为美女,则手指必须纤细而柔软,手臂则必须白皙,而且还要圆润并充满弹性,此谓之“素臂”。其实就像现代人喜欢美腿美女一样,“美臂美人”是古代的一种审美倾向。

细腰雪肤:细腰便是腰肢纤细,走起路来好似拂风的杨柳。雪肤则是肌肤雪白。细腰雪肤,这一点和现代人的审美倒是极为相似。

红妆粉饰:红妆指女子盛妆,粉饰便是在脸上涂抹白色粉末,也就是说会化妆也是评定一个女性美不美的标准。

肢体透香:如果一个女人天生不用喷香水就可以散发出迷人的香气,想必能令所有的男人发狂。这种自然香的美女向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据说除了清代著名的香妃,西施也是浑身散发着香气的美女。这是男人的极致幻想,在一个男权社会中被列为对女性的审美要求,也是不足为奇的了。

美女几乎是每个年代的人们都追捧的,当然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观点。放之今日,“三寸金莲”是我们所达不到的,而柳黛弯眉也被化妆品所替代。可能古代的美女才是真正天然无雕琢的,是我们今天所难比拟的。

本文发布于:2022-12-20 02:4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744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特征   典型   文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