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传播研究

更新时间:2022-12-20 00:57:00 阅读: 评论:0

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传播研究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传播研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传播研究论文 篇1

【摘要】假新闻自新闻产生以来就存在,历来对假新闻的研究不胜枚举。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的传播发生了新的变化,新闻的生产、传播和受众的接收等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从拉斯韦尔的5W视角对假新闻在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对假新闻进行规避。

【关键词】假新闻;5W;媒介素养

今年春节前夕,笔者的朋友圈、公众号、自媒体、门户网站乃至传统媒体等都被贴吧一条名为“上海女网友陪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看到了第一顿饭后悔了”的消息刷屏,引发了一场“国民大讨论”。直到2月20日,中国的网络部门证实这个消息从头到尾均为虚假内容,十余日内关注热度久久不息。消息中的“上海女孩”不是上海人,是某省一位已为人妇的母亲,她没有去过江西,因与丈夫吵架,不愿去丈夫老家过年而独自留守家中,于是发帖宣泄情绪。而之后在网上自称“江西男友”回应的网友“风的世界伊不懂”,与发帖者素不相识,只是话题的碰瓷者。①这次假新闻的传播,无论在传播的范围上还是在引起的关注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假新闻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该如何规避呢?

一、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的特点

1.传播者转变,媒介素养不

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新闻的制造和发布不再是记者的特权,普通的公民也拥有发声的麦克风。②这次假新闻的传播就是普通公民在互联网上发帖引起关注,引发了各个媒体的报道跟进。但是普通公民媒介素养不一,并不是每个公民都会像专业记者那样,对信息的发布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和专业主义精神的约束。普通公民能否坚持新闻的原则,保证真实、客观还值得商榷。

2.内容贴近生活,直击受众心理痛点

这次假新闻的内容主要涉及“婚恋、城乡贫富差距、春节团聚”,并且这些内容在春节期间关注度极高。这条假新闻巧妙的将这三个问题融入一体,编造了上海女陪农村男友回江西农村老家过年,年夜饭简陋不堪,不能忍受如此穷苦,提出分手,第二天回上海,并配以图片文案,非常真实的样子,处处戳中普通大众的心理痛点。谁的家庭不涉及婚恋问题,谁的家庭在春节不盼望着团聚,谁的家庭或亲人不和农村、城市沾点边。在引起关注的人群上,这次假新闻的传播发起于互联网,后扩大至传统媒体。迅速取得超高的关注度是因为20-35岁的年轻用户是互联网的主体用户,他们非常关注婚姻、贫富等问题。此假新闻一经发出就把住了大多数人的心理痛点,加之与其相关人员在春节期间一经交流,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3.传统媒体跟进报道,把关能力降低

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传播通常是在新媒体上发布,取得较高的关注度和传播价值后,传统媒体跟进报道。假新闻的传播不再是由传统的纸媒、电视等报道出来,在网络上热议的模式,而是“新媒体(微博、微信、贴吧……)——网民普遍关注——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的模式。在此次事件中,《人x日报》于2月13日发表评论文章《农村,说声爱你太沉重》,呼吁社会应更多一份友善;《法制晚报》发文表示,不可以个案来推导结论,而更应该看到积极的因素,个人冲破壁垒,爱情就充满希望……不少的传统媒体都进行跟进报道,但是都没有考虑到信息的来源是否真实,把关人作用减弱。

4.春节期间,信息受众群体庞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23日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社会民生各个方面深受网络影响。在数量庞大的用户中,年轻的用户占据的比例大,此次假新闻的传播是在新媒体上进行发布的,短时间内就引起了众多网络用户的关注。在春节期间,人们普遍停下工作,忙于回家过年的事情,新闻的接收群体比平时要多,加之是热点问题,所以关注程度会比平时的更多一些。

5.引发全民大讨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这次假新闻的传播,引发了一场全民大讨论:婚恋的、春节的、贫富差距的、道德的、理智的、上海人、江西人、城里人、农村人、春运交通……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给大众贴上农村人、城里人等标签,是我们在消费这种人群的一种表现,无形无心中对他们造成了一种伤害,割裂了社会,扰乱了社会秩序,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二、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纵观此次假新闻的传播过程,可以将假新闻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归纳于以下几点:

1.新媒体的发展不成熟,亟待规范和整治近几年来,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异常加快,网民数量达到6.68亿,手机网民达到5.94亿,③微信用户量突破6.5亿,百度贴吧拥有6亿用户注册,社交网络越来越活跃。但是新媒体的监管并没有跟上,虽然在2014年8月7日,网信办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简称“微信十条”,但是主要是针对微信公共号服务采取的管理规定,对于微信其他的服务以及微博、贴吧等等社交网站,却没有过多约束。

2.传统媒体追求时效性,把关人角色缺失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产生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传统媒体纷纷进行媒体融合,对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新闻内容的把关。传统媒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对于报道的内容有一套明确的标准和流程,一直被称作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但是在这次假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对其传播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不得不说是传统媒体的一个缺失。

3.网民的媒介素养不一,有待提升公民拥有话语权固然是好事,但是拥有话语权不等于所有的公民拥有正确使用话语权的能力。这次假新闻的发起者就是为了宣泄自己不满的情绪而随意编造的内容,或者有些假新闻、谣言是为了发泄社会压力。这是他们媒介素养缺失的表现,有待日后的学习提升。

三、新媒体环境的假新闻该如何规避

在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的广泛传播是社交网站、报纸、电视台、广播、自媒体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所以,假新闻的规避也需要多个方面共同的努力。

首先,立法机构要加强新媒体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新媒体这几年的发展迅速,而相关层面的监管机制并没有跟上,为假新闻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新媒体不是法外之地,不可任由网民随意的发表谣言,扰乱社会秩序,要让任何人为这种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其次,新媒体要加强对假新闻、谣言预警机制的建构。新媒体要对谣言、假新闻发生时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出容易产生谣言的条件,然后对此类内容进行重点的监控。此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时效性强的优势,及时对虚假内容进行辟谣,避免谣言长时间宣传下去,让信息的透明止住假新闻的传播。

第三,传统媒体要加强新闻专业主义的培养,提高传媒素养,做好“把关人”。传统媒体要在坚持原有的新闻专业主义的制高点上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切不可一味的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忽视了对新闻来源的审查和把关。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这是新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生存之本,应好好发挥而不是减弱或丢失。

最后,对于千千万万的新媒体用户而言,我们应该逐步提高自己的辨别谣言、假新闻的能力,对于那些扰乱社会秩序内容审慎处理,做到不轻信、不转发,让谣言止步于无人关注。

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于假新闻的规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虽然会比以前更为艰巨,但是,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新媒体走向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使社会更加和谐。

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传播研究论文 篇2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媒体形式也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这对传统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新媒体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的通信技术以及数字信息技术等进行传递信息的载体,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本文主要就新媒体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的传播变化和发展策略进行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使得人们对报纸新闻的传播变化和发展趋势有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报纸新闻;传播

一、引言

科技的发展进步对传统新闻媒介产生了很大冲击,诸如报纸新闻的传播方式逐渐和时代发展节奏相脱离。而报纸媒介要想在这一竞争市场中得以更好地发展,就要积极地进行改革,和新媒体有机融合、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对报纸新闻传播的理论研究,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环境中的生存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分析

新媒体主要是在移动电视以及网络等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在一定视域范围内,其存在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让新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渠道的新主力军,快速占据了信息传播市场。新媒体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开放性和网络发布的实时性。微信、微博、论坛等大众平台的大力发展让新闻的传播速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是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速度不能相比的。[1]另外,新媒体中网络媒体的信息容量大,没有空间的限制,并且还有很强的交互性。网络媒体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能够传播信息,使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动沟通比较便捷地进行。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面临的最大挑战,所以传统媒体要及时地寻求发展道路,否则会面临迫切的生存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变化与发展策略探究

(一)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变化分析

1.组织结构的变化。

处在新的媒体发展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在组织结构层面的变化就比较突出。虽然受到了行政管理以及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报社还是在结构改革方面有了不少的收获。要能对新技术加以利用,从而推进报、网两者的有效结合,在形式上要能进行积极创新和管理创新。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工作流程的变化是在新媒体冲击下,报纸媒体生存的必要发展道路,只有实现了“优势互补”才能够进一步发展。

2.新闻信息源的变化。

在传播主体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新闻传播时代,其中的社会团体以及政府机构是重要的信息来源。而新闻工作者则是承担着新闻信息的采集以及制作的职能。即便如此,在信息的数量上和新媒体的新闻信息量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2]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传播主体由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向着职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共同分享的方向发展,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源的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及言论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就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3.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

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媒体的融合功能也在不断地增强,所以在接受以及新闻发布的手段、方法上也呈现出多样化。更多的媒体对多媒体加以应用,在多种终端介质上进行听、说、读、写,这样在新闻的传播方式上也呈现出多种化发展。报纸新闻的信息来源以及内容也比较丰富,这些新的变化对新闻的传播效率和速率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发展策略探究

1.传播渠道的整合发展策略。

发展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对全新的发展模式加以应用,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报纸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将传播的渠道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将受众的范围进行扩大。在当前竞争比较激烈的发展环境下,报纸要通过数字化的转型对新的生存空间进行拓展。同时,其最大优势就是内容生产能力,而在信息社会,传播渠道的单一对新闻的扩散力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所以,报纸传播要将自身作为基础,对新的传播平台进行积极整合,进而有效地拓展传播渠道,这样新闻传播影响力才能得到扩大。

2.报纸新闻传播与新媒体的交互策略。

报纸媒体跨界传播之后,除了在社交媒体上有所创新,在用户行为和轨迹上也产生了新的传播数据。互联网用户每个月通过百度、360等搜索引擎工具搜索报纸的频次达到300多万次,并且每个月以3%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报纸在跨界传播中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用户的黏合度,更加凸显报纸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主流地位。截止到2015年3月,纸媒微博粉丝量持续增长,党报粉丝量突破5800万。[4]纸媒在微博领域的粉丝数量、传播影响持续增长。390份各类报纸媒体在微博的总粉丝量达到3.34亿,并且每个月以4.7%的速度增长。

3.报纸新闻传播的数字化策略。

报纸若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则要进一步地加强传受互动能力,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嫁接数字技术对传播速度的加快。新媒体是新技术发展的一个体现,对先进新闻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也有着指导作用。报纸由于受到出版周期的限制,在到达读者手中时就已经在新闻价值上打了折扣,传统的报纸媒体就要致力于电子号外的发展,这在时效性上能够得到显著的彰显。[5]电子号外对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进行了有机融合,这将对传统纸质报纸的传播模式和形态都带来巨大的变化,为报纸数字化目标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四、结语

处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报纸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已经成为趋势,只有实现在优势上的互补,才能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此次主要对新媒体的特征进行了简要阐述,然后对在这一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变化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究,希望能有助于报纸传媒在当前社会中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芸.用户黏性视角下报纸新闻客户端的运营对策[J].新闻世界,2015(12):25-26.

[2]王悦.简析报纸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J].新闻知识,2015(12):68-69.

[3]陈洁丹.怎样让报纸新闻“短小鲜活”[J].中国地市报人,2014(08):18-19.

[4]兰元.简论报纸新闻图片文案的选用标准[J].社会科学战线,2013(04):36-37.

[5]路建青.报纸新闻:重新认识“长”与“短”[J].兰州学刊,2014(03):62-63.

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传播研究论文 篇3

摘要】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现在我国民生新闻传播与之前传统电视民生新闻传播方式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论是在实时性、技术性、互动性、信息量,还是新闻信息采集的方法和传播的手段上都有着品质的差别。本文根据相关的行业知识和信息资料,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策略进行了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电视民生新闻;新闻传播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科技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很多科技方法快速地发展与产生,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尤为显著。随着我国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崛起,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人民精神生活和信息生活都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成果。在新媒体的有关技术方法和电视民生新闻传播有效结合的状况下,为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和创新,而且我国现在把多媒体技术和电视民生新闻相结合以后,电视民生新闻的收视率与播放新闻的质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突破和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数字广播、数字电影、互联网、手机短信、触摸媒体等,这些新的表现形态基本都是具有多媒体、数字化、实时性与交互方式等特别的优势,所以使现在的信息传播的方法、传播的观念与接收的手段表现出立体化、多元化的新局面。电视民生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坚持住自己的阵地,增大市场占据程度,更为关键的是应该用创新的观念去更好地对电视民生新闻进行传播,并且更快地适应新的传播环境。

一、多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特点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电视传播的方式也发生着很大的改变,由原来传统单一的电视观众单线传播方式,转变为现在的更加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从多元化的视角来采集信息,让收集到的信息更加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传播特点,这样的变化是为了适应与迎合不同时期的观众对于电视民生新闻信息资源的需求。从电视到手机的转变,从大荧幕到小屏幕的变化,每一个形式的改变都是因为互联网时代观众习惯的改变。从传统的传播方式到现在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同样的新闻内容,不一样的新闻收视感觉,现在的全媒体时代正在塑造极具颠覆性的观看电视民生新闻的方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效结合,能够更加有力地开辟和培养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民生新闻的收看渠道及习惯,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终端,不管是在我们的智能手机上还是平板电脑上,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自己喜欢的节目或是对相关民生新闻的报道进行回放与评价。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真正地将人们只是一味被动的接受“刷屏”的新闻,到自己可以主动去寻找自己需要想要关注的民生新闻相关信息,这是很大的突破。

二、电视民生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同质化比较严重

电视民生新闻主要播放的是大众百姓的生活,在相同的一个区域和范围内,很多家电视媒体都会有自己频道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某一地区发生了一起相对有一定影响力的新闻事件的时候,各个新闻节目报道出现重复是难以避免的情况,但是很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相关媒体工作人员为了达到新闻的时效性,对发生的新闻事件根本没有进行深入的采集与角度的转换,只是一味对新闻盲目地进行搬用,更有甚者可能在新闻报道里面还会出现抄袭的现象,这使现在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出现了很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二)新闻节目低俗化泛滥

在现在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很多民生新闻节目为了博取大家的眼球,就会不惜把自己新闻节目的品质降低,运用很多自己独特的方法或者标题来吸引观众的视线,出现文题不一的现象很常见,这种现象被大家讽刺为“标题党”,只会用醒目特别的标题吸引观众,可是却没有品质的内容。长此以往,观众就会产生厌烦情绪,这会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更好地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现在有一些媒体单位更是热衷于暴力、***和血腥等低俗至极的新闻内容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污染了整个媒体环境,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媒体的质量。

(三)缺少互动性

NewsDismination新闻传播业界探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和其他的电视节目是一样的,如果缺少与观众的互动性,将直接影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传播和发展。现在很多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都是采用一味的单方向的对观众灌输的传播方法,观众只能是一直的接受,而不能对自己想要了解的新闻内容进行选择,并且没有相应的反馈和指导意见的渠道,所以导致媒体的编辑工作人员不能够对节目形式与内容更好地进行调整和完善。久而久之这样的情况演变成一种恶性循环的模式,使得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大打折扣,受到很大影响。

(四)新闻节目缺少时效性,更新速度慢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很多是在搜到新闻信息后,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要对新闻信息进行大量的加工与后期的制作工作,这样就使得新闻的时效性比较差。所谓的新闻贵在新上,时效性是一个新闻节目的根本所在,电视新闻媒体一般都是有固定的时间段播放,这样就限制了很多新发生的事件和消息能够以最快的时间传递给观众,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观众对信息的收取速度,从而导致新闻的播放出现滞后,观众对其也失去了兴趣和关注度。现在电视媒体都是使用采访、制作和审查以及最后播放的方式,这与新媒体只要几分钟的时间相比,传播速度相差甚远。

三、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策略

(一)增强民生新闻的文化内涵建立

新闻节目一定要具有文化内涵才可以确保节目的活力,肤浅低俗的没有文化内涵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根本不能被观众和社会所接受与关注。电视新闻媒体在播放新闻时,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贯彻到新闻节目中,进而逐渐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文化内涵。电视民生新闻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充分设想到每个方面的因素,相关制作和编辑人员应该主动从各种角度积极探究新闻信息中所有的文化内涵,让新闻事件中的文化内涵得到充分地发挥。

(二)增强新闻传播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建设

现在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受到市场很大的挑战,确保经济效益是现在重要的一个目标,但是电视媒体不能只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丢弃了人文精神的建设,应该培养正常的舆论方向,建立积极的理念,真正做到发挥新闻传播的正确引导方向,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电视新闻的传播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起来,传播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取得信息,但是这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获取的信息不能确定其真实性,很多新闻信息因为经过了制作和剪辑使得观众不能够充分了解事件的真相,也缺少人文精神。所以电视传媒应该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人文精神,更加积极地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

(三)建立和观众互动的平台,及时取得观众对节目的意见反馈

电视民生新闻的播放方式,很大程度限制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不能及时掌握观众对于新闻内容的建议与评价。建立和观众互动平台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观众对新闻节目的需求,完善节目的播放形式。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根据观众的需求,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舆论方式,通过互动平台及时了解观众的需求与获取他们的意见,创新民生新闻的传播观念,更好地实现电视媒体的快速发展。互动平台的建设可以通过网络留言进行讨论的形式、短信互动平台或者是现场连线等方法和观众进行更好的互动,更快地获得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意见和看法,从而逐步完善新闻节目内容。

(四)提高民生新闻的时效性,及时地让观众获得最新信息

新闻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新闻就是为了让观众更快地获得最新的事件内容然后传递给观众,这样才能够让观众关注新闻民生节目,让观众对其感兴趣,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电视新闻媒体的整体经济效益,能够更好地实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跟踪、了解和报道,可以让观众及时掌握和了解整个事件的进展情况和事件本身的真相,这样就可以逐渐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可以很大程度防止因为新闻滞后而导致的事件发酵升温,进而出现很多危害社会的谣言和百姓安全的行为,所以在在事件发生后可以及时地在新闻节目中进行插播或者是滚动播放的形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加及时清楚地掌握事件的大体情况,防止危害社会安全的事情出现。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与网络技术的进步,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逐渐地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应该更加多元化、多样化,让观众及时掌握和了解到新闻事件的真相。所以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民生新闻的文化内涵、增强民生新闻的人文精神建设、建立与观众的互动平台,让观众及时对节目进行评价和给予意见反馈,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确保观众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只有这样才可以让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得到更加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连.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J].新闻传播,2017,(03).

[2]张玲玲.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6.

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传播研究论文 篇4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报社新闻等传统媒体产生了冲击与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报社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包括互动性不强、传播途径单一、过分注重独家报道以及出版滞后。然后结合上述问题提出了功能变化的趋势与建议,以期能够有效提升报社新闻的传播效果,为行业的发展创设条件。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报社新闻;传播;功能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当前我国传播主体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由于主流传统媒体的统治地位被打破,当前新媒体的传播性、时效性以及受众群体范围都具有明显的优势,[1]如何强化新闻传播条件下报社新闻等传统媒体的传播能力,增强其功能性也就成了每一个传统媒体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报社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性较差

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体形式,报社新闻具有其独特的传播群体,同时也存在着互动性较差的弊端。由于长期无法与读者进行实质性的互动,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单方向传输的反馈受阻,影响受众的新闻阅读体验的同时也不利于报社新闻提升自己的编辑能力,影响其综合发展。[2]

(二)过分追求独家报道

当前许多报社新闻依然存在过分追求独家报道的问题。尽管独家报道能够抢占先机,获得更多的关注,但同样也会面临材料选择方向上的风险。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想要获取真正的独家报道权利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3]另外,独家报道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新闻价值不高,如果为了独家报道而选择一些新闻价值不高甚至无人问津的题材,其风险同样很大且不会获得受众的支持。由此可见,追求独家报道必须量力而行,适度选择。

(三)传播途径单一

从传播途径上来看,传统报社新闻媒体具有传播途径单一且辐射性质不强的特点,其受众群体也相对固定。尽管当前一些报社媒体也开始通过其他新媒体途径进行传播途径的拓展,但实际效果并不能够让人满意。

(四)出版存在滞后性

由于出版印刷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传统纸媒在传播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些滞后性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一旦资料选择不合适,受众开始大概了解了相关信息,就对新闻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二、新媒体环境下报社新闻传播功能变化分析

(一)加强互动性与传播性

作为单项传播的代表性传媒,纸质传媒的特点决定了其互动性较低、传播性较差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最好的优化策略就是通过将纸质传媒与其他传媒进行结合,实现相互依存、相互发展。

(二)注重策划的力度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由于新媒体与自媒体的数量急剧增加,各种信息来源与信息量也变得更加繁杂庞大,如何处理好不同的新闻信息源,获取更具新闻价值的信息并将其编辑成受众喜欢的形式,也就成为报社媒体必须关注的环节之一。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新闻编写人员在选材与编辑时要拿捏好力度,既要重视新闻的时效性、独家性与独特性,也要充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的核心素养环境,保持好传统媒体的传播性与权威性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真实性与娱乐性。[4]另外,报道策划的能力高低也直接决定了新闻报道的价值与品牌形象,如果长期无法制作出高质量的新闻,必然会导致受众数量减少,影响行业的发展。

(三)扩大传播渠道与受众范围

在传统媒体发展过程中,与常规的电视媒体等新闻媒体不同,纸媒具有独特的受众群体,所以在受众范围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这种优势利用不好也会变成“受众范围过于限制”“传播途径单一”的劣势。为了进一步提升和扩大传播渠道与受众范围,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利用互联网等媒介做好新闻的宣传工作。互联网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做好纸质传媒的播报与宣传工作,可以有效提升纸质传媒的竞争力。另外,充分发挥纸质媒体可以收藏等特点,做好版面的优化与设计也可以有效提升新闻的宣传效果。其二,通过板块优化增强目标人群的针对性。版面的优化可以增强目标人群的设计针对性,这一点在传统媒体中的应用尤为广泛。由于阅读者在阅读纸质媒体时不能够选择其阅读的全部信息,所以可以通过版面的合理划分来分流受众群体,保持其良好的阅读兴趣,以此来吸引和维持受众的普遍性。

(四)综合利用数字技术

综合利用数字技术不但可以提升报社新闻媒体的传播效率与编辑美观度,同时对于强化传播途径、实现多元化发展同样具有优势。比如将手机APP作为一个单独的部门运营,通过新闻媒体互动来实现纸质传媒的传播,进而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报社新闻传播的功能确实受到了阻碍,但这并不意味着报社新闻没有发展空间。通过进一步提升报社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与传播性,强化策划的力度以及扩大传播的渠道等,都可以有效增强报社新闻传播的综合竞争力。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于提升报社新闻行业的编辑排版效率以及提高新闻质量都具有极大的帮助。希望本文能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见解。

参考文献:

[1]杨云娥.新媒体语境下报社新闻传播功能分析与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4):165.

[2]田长海.新媒体环境下报社新闻传播的功能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2(24):18-19.

[3]施建华.新媒体环境下报社新闻传播的功能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6(06):31-32.

[4]白伟.新媒体环境下报社新闻传播的功能分析[J].科技传播,2015,7(14):1-2.

本文发布于:2022-12-20 00:5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740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语境   媒体   新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