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的特点
金文,也称“铭文、钟鼎文、大篆”,它是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大家熟知金文的书写承接了甲骨文的特点,是在甲骨文基础之上的又一大文字突破。而今,人们依旧会根据史书来研究金文。那么,你们知道金文的来历,金文的写法,金文的特点吗?以下是整理的金文的特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文的来历
关于金文的起源,传统的说法是: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1987年公布的新说法则是:一向被认为出现于甲骨文之后的金文,实际上早在甲骨文之前就已存在。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钟多是乐器,鼎多为礼器。例如九鼎则为传国重器,王都所亿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为“定鼎”。铸刻上面的文字,多为记事或表彰功德的内容。这种铭文,有的是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前者称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以后书法“款识”或“款式”的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来。
金文的写法
金文是铜器铭文,又称钟鼎文。由于铜器的制作大多有纪念价值,因此刻写者也较用心,比较起甲骨文,金文就像是装饰体。依据出土的铜器文字研究,金文也分为三期:前期是武王、成王、康王时期,此时的铜器上金文文字不多,而字势阔大,笔力宏肆。中期是昭王、穆王时期,此时的器物较少,金文亦无大变化,跟前期比较起来,字势相近,但不如其雄健的风格。后期金文,已逐渐看不到肥体,字体紧密而又疏落,字形方阔,极为优美。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又称“钟鼎文”。商朝的'青铜器上文字很少,西周青铜器有长篇铭文出现,记录周代贵族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政治活动。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金文书法根据遗址发掘的情况,在盘庚迁殷之前商代彝器均无铭文,盘庚迁殷之后铭文开始少量出现,一般只有一到二个字,铭文图案化,装饰意味较浓,有典型的肥笔,大多为图腾、族徽符号。“这些单个字或合义式的金文,多刻铸在器物的内壁与底部等显眼处,位置既隐蔽,当然表明它不负担主要的功能。”殷商晚期铭文字数开始增多,但也大多为几十字。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所反映的内容仅限于祭祖铭功,而远远没有达到甲骨文那种居于意识形态中心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普泛程度,由此,整个殷商金文始处于受甲骨文支配的附庸地位。
金文的特点: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2-12-20 00:2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738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