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定位技术课后答案

更新时间:2022-12-19 23:59:00 阅读: 评论:0

试析无线定位技术论文

无线定位技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接收无线电磁波,并运用相应的算法计算接收到的信息,从而测量目标位置,以此实现对目标的精准定位。以下是为您整理的试析无线定位技术,希望能提供帮助。

试析无线定位技术论文 篇1

摘要:

借助无线定位技术,人们可随时查询各类信息、位置。主要对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定位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期促进无线定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无线定位技术;移动通信系统;AOA定位法;TDOA定位法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定位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也成为了移动运营商们经营的项目。因此,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应用好无线定位技术,并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弥补其中的缺陷,是更好地推动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前提。

1.无线定位技术

无线定位技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接收无线电磁波,并运用相应的算法计算接收到的信息,从而测量目标位置,以此实现对目标的精准定位。测量方法决定了测量精度,因此,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测量方法是相当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随着无线定位测量方法的改进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无线定位方法不断出现,使无线定位的准确度逐渐提高。

在当前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主要包括GPS定位法、TOA定位法、TDOA定位法、AOA定位法和场强定位法等定位技术。对于上述定位方法,干扰定位准确度的因素主要有NLOS(非视距传播)、多径和多址等。

2.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

2.1算法

TOA定位法是利用已知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并测试出发射机与接收机间电磁波的传播时间,从而计算两者距离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多个基站获取距离信息,并画圆,多个圆的交点即目标的可能位置。TDOA定位法是指利用信号传输的时间差来计算目标位置的方式,通过相应的数学理论、1个TDOA对应目标发送信号到2个基站的时间差,可得到目标轨迹是以2个基站为焦点的1对双曲线,并通过计算多个TDOA值,对应的多条双曲线的交点即目标的可能位置。

AOA定位法是指利用目标与基站的角度关系确定位置的方法,基站的接收天线阵列可测量目标发射电磁波的到达角度,从而得出目标和基站的方位线,多个方位线的交点即目标的可能位置。

2.2具体应用

2.2.1在移动电话盗打中的应用

移动电话盗打是指用户的***被不法分子复制,并恶意盗打,使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了高额的话费。当出现该情况时,用户会质疑通信公司在乱扣费,甚至怀疑通信公司的内部人员在盗打用户电话,这严重影响了通信公司与用户的关系。而利用无线定位技术可定位盗打人员的位置,从而为公安机关提供破案线索,抑制电话盗打现象的发生。

2.2.2在移动黄页中的应用

通过无线定位技术,移动黄页可迅速定位用户位置,从而根据用户位置筛选出相应的信息供用户查询。在此情况下,不仅可以满足用户快速查询相关信息的需求,还能进一步扩大移动业务的范围,从而为移动通信行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2.3在紧急救援中的应用

将无线定位技术应用到紧急救援中是移动通信工程的重大突破,它使紧急救援的成功率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在紧急救援中,时间是第一要素。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报警时都需要向警方提供详细的位置,以便警方快速实施救援。

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报警人因精神过度紧张、时间紧迫或对所处环境不熟悉等,无法向警方提供自身的具体位置。此时,通过用户电话内置的位置服务功能,警方能快速确定用户的位置,从而在第一时间开展救援工作。

2.2.4在智能交通系统和车辆导航中的应用

在智能交通系统中,需要定位大量车辆的位置。以往,使用AVL系统定位车辆的位

置。然而,AVL系统需要大量的硬件投资,且会占用宝贵的频带资源。而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位置服务功能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具体而言,在需要导航和跟踪的汽车上安装移动车载台,通过通信基站和车载台,车辆的位置信息会实时传输至交通管理调度中心,从而使交通管理调度中心与车辆建立起协调的导航管理。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其在生活品质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大移动运营商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改造旧的产品,并不断研发新产品,从而吸引用户。本文阐述了无线定位技术的概念,并详细介绍了无线定位技术的计算方法及其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以期消除定位误差,不断改进和完善无线定位技术,使之能更好地为移动通信系统服务,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孟霖,刘洋.移动通信的无线定位技术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6).

[2]邢茂柱.McLTE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在应急通信系统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4).

[3]倪连柱.移动通信网络未知干扰源分析定位方法[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5.

试析无线定位技术论文 篇2

摘要:

节点的定位问题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协作的感知、采集和处理监测区域内的事件信息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其位置信息的获取直接影响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实际中的应用。该文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情况,从节点的定位原理,典型定位算法的具体定位方式和特点,目前定位算法在运用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三个方面对节点定位技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原理;定位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9-0042-02

1.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作为新兴物联网的重要技术之一,是当前信息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目前,WSN被广泛用于环境监测、目标识别与跟踪,如在大型结构状态监测、城市交通安全监测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然而,在监测区域很多时候不仅需要获取监测的事件信息,更需要知道事件发生的具体位置,这就使得WSN中节点自身位置信息变得非常重要,换句话说,节点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WSN的应用前景。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定位技术进行分析:WSN中网络节点是如何进行定位的,基于测距的定位算法和无需测距的定位算法分别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定位以及各自的特点,目前的定位算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原理

基于网络中传感器节点位置信息的获取状态,在WSN的节点定位技术中节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标节点,即锚节点,另一类是未知节点。锚节点是已知自己的位置信息且位置固定,由人工部署或配有GPS等导航设备,成本比一般节点高,在定位过程中能量消耗也比较大,所以网络中锚节点的数量较少。未知节点通常是随机分布,不知道自身位置信息,需要进行定位。WSN的定位技术是进行其他众多应用的基本前提,目前的定位方法通常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测量节点之间的距离或者角度,另一部分是通过一定的计算方式,实现节点的定位。

WSN中的未知节点进行第一部分操作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与锚节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未知节点通过测量与邻近节点的距离或者角度来计算得到与邻近锚节点的距离,进而获取到锚节点的直线距离。在未知节点获得大于等于三个到达锚节点的直线距离后进行第二部分的具体定位计算。定位计算通常采用三边(角)测量法或极大似然估计法等方法进行,但由于网络中节点间的距离测量会存在一定误差,进而导致节点的计算坐标与实际坐标之间产生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定位计算以此尽可能地减少差异。假设网络中有n个已知位置信息的节点,其坐标和到未知节点M(x,y)的距离分别为(x1,y1)、(x2,y2)、…(xn,yn), d1、d2、d3、…dn,则存在下列公式(1):

3.典型的定位算法

根据WSN中节点定位过程是否需要测量节点间的距离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明确网络中节点之间的精确距离或角度,然后用三边测量法或三角形关系定位的高成本、高定位精度的基于测距(Range-Bad)的定位算法。另一类是不需要额外的节点硬件支持,直接根据网络中各节点间的通信情况来记录锚节点和其他节点间的跳数值,然后估算节点间的距离的定位算法,即基于无需测距(Range-Free)的定位算法。两类定位算法相比较,前者定位精度较高,但在实际运用中受硬件条件、成本和功耗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应用于功耗和成本较低的领域。后者对硬件条件没有过高的要求,计算较简单,但由于定位精度不高,其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3.1 基于测距的定位算法

基于测距的定位算法主要是依据网络中节点间的距离或者角度的测量来确定未知节点的位置信息,而节点间的距离或者角度测量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目前,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常用的测距方法有TOA,TDOA,AOA,RSSI等,各测距方法的特点如表1所示。

3.2 基于无需测距的定位算法

基于无需测距的定位算法主要是根据网络的连通性来计算网络中各节点与锚节点之间的距离,不需要测量节点之间的'距离,典型的无需测距定位算法中有质心定位算法[1]、凸规划定位算法[2]、DV-Hop定位算法[3]等。

Nirupama Bulusu 等提出的质心定位算法的基本原理是每间隔时间s,信标节点向网络中各节点发送一个信标信号(包含信标节点编号及其位置信息),当未知节点获得超过一定数量的不同信标信号时,信标节点所构成的多边形质心则为定位结果,该算法实现简单但对锚节点的依赖较大。针对质心定位算法存在的不足,文献[4]结合距离因素对算法进行优化,既不增加额外硬件设施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算法的定位精度。文献[5]在考虑接收信号强度的基础上对算法的不足进行了改进,有效地避免了反演误差,在提高算法精度的同时还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和节点功耗。

Doherty等人提出的凸规划定位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WSN中节点间的网络通信连接作为一个凸集进行处理,通过半定规划或者线性规划等方式对凸约束进行优化,从而完成节点的定位。这种算法的覆盖面较低,为避免边缘节点的估计位置向网络中心偏移,锚节点需要在网络边缘进行部署。结合传统凸规划定位算法的不足,文献[6]在锚节点的通信范围内通过引入最大内接圆来减少无效区域,在减少未知节点定位误差的同时又降低了该算法的功耗与开销。

DV-Hop定位算法是由Dragos Niculescu等人提出,该算法主要基于距离矢量路由和GPS定位原理。这种算法不需要进行实际距离的测量,也不需要其他的硬件条件支持,完全基于网络的连通性,在算法的运行过程中网络中所有节点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计算自己的位置,节点之间没有地位之分。DV-Hop定位算法的执行过程简单,但其采用计算距离(节点间跳段数乘以平均每跳距离)代替实际距离,会导致计算坐标与实际坐标之间存在很大的误差,定位精度较差。针对DV-Hop定位算法存在的定位误差问题,大量学者围绕如何精确跳段数和网络平均跳距这两个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文献[7-8]通过引入通信半径进一步精确记录节点间的跳段数以此优化节点间计算距离,从而缩小计算坐标与实际坐标的误差,提高算法的定位准确度。

综上所述,基于无需测距的定位算法更多的偏向于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网络连通度来进行定位,但是定位精度较低,缺乏实用性,其性能比较如表2所示:

3.3 当前定位算法面临的主要挑战

WSN中节点的定位问题是其运行的前提和基础,目前,WSN的定位研究已取得较多成果,但在应用中仍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解决。

(1)定位精度:受硬件条件影响,不同的测距或测角技术具有不同的误差特征,由此带来的测距误差会影响定位精度。同时,在进行定位计算过程中造成的误差也会影响定位精度。

(2)受能量限制:传感器节点依靠电池供电,但由于节点的电池能量有限,且网络要求自适应、自组织地运行,这使得节点的计算能力、内存、通信能力等都受到限制,要求节点间的通信和感知次数要尽可能的少,定位算法对节点的功耗要很小。因此,能量限制也是定位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3)锚节点数目:锚节点的位置通常是人工布置或由其他定位系统确定。但是对于大规模网络或某些人员不易接近的区域,人工布置不现实,所有节点通过定位系统确定也不实际,通常只有小部分节点为锚节点,稀疏的锚节点使得普通节点位置的确定面临困难。

(4)实用性差:基于无需测距的定位算法大多数集中在理论研究,且基本都是在仿真环境中实现,会假设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无线传感器节点通常会部署在战场、无人区等复杂地理环境中,这些不确定因素在实际中难以满足,导致算法失去了实用性。

4.结束语

节点定位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中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如何进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几种典型的节点定位算法,同时指出现有定位算法存在的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节点定位涉及定位精度、网络规模、锚节点密度、网络的容错性和功耗以及成本等多个方面,如何平衡各个方面的关系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位问题是需要深入分析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Bulusu N, Heidemann J, Estrin D. GPS-less Low-cost Outdoor Localization for Very Small Devices[J]. 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2000, 7(5): 28-34.

[2] Doherty L,Pister KSJ,Ghaoui LE. Convex position estimation in wireless nsor networks[C]//Proc. of the IEEE INFOCOM 2001.Anchorage:IEE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ocieties,2001:1655-1663.

[3] Niculescu D,Nath B. DV bad positioning in ad hoc networks[J]. Journal of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2003,22(1/4):267-280.

[4] 何艳丽.无线传感器网络质心定位算法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1,28( 5) : 163-166.

[5] 李文辰,张雷.无线传感器网络加权质心定位算法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3,30(2):191-194.

[6] 向满天,罗嗣力,戴美思.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改进的凸规划定位算法[J].传感技术学报,2014,27(8):1138-1142.

[7] 李娟,刘禹,钱志鸿. 于双通信半径的传感器网DV-Hop定位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44(2):502-507.

[8] 刘士兴,黄俊杰,刘宏银.基于多通信半径的加权DV-Hop定位算法[J].传感技术学报,2015,28(6):883-887.

本文发布于:2022-12-19 23:5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737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课后   答案   技术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